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多媒体成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巧用多媒体对语文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阅读教学审美鉴赏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5(c)-0119-01
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声音、色彩、图像、动画等各种手段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巧用多媒体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大阅读信息量,升华阅读能力。具体说来,笔者有以下几点实践。
1 巧用多媒体,激活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阅读产生了强烈而浓厚的兴趣,被书中丰富多彩、瑰丽多姿的世界所吸引,阅读的欲望才会激发出来,心灵深处才会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堂上利用投影和电脑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精彩片段及图片供学生阅读,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例如:在教学生学习古诗杜甫《登高》时,不仅可以读到文字材料注释、翻译、简析等,还可以听到朗读,欣赏配画和配乐,如想了解诗中的意象,立刻看到天高、小洲、鸟飞、落木萧萧下、长江水滚滚来等实景眏像,甚至听到“猿声”,眼前浮现一幅广阔长江秋景图。
2 巧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己“走路”
传统教学注重的是教师对学生这个“知识的容器”注入了多少知识,学生完全成为课堂上的客体。而素质教育则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的作用是根据学生这一主体的实际学习状况,制定出适当的引导程序,使师生的教与学的双向活动都围绕着教学目标的实现。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方案,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变被动的听为主动的想,在想的过程中学会自己走路。《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散文,全文近一千八百字。对于一个远离作家所处的时代,毫无作家心境和生活环境的学生来说,要在短短的一课时里真正理解并把握住文章,用一般的教学设计很难做到的。因此,可设计多媒体组合课件,帮助完成下面的教学目标:(1)阅读文章,体味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2)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自己总结出散文情与景的关系。(3)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课件设计思路如下。
2.1 导读铺路
课文一共描绘了五幅老北京的秋景,要先请画家根据这些秋景绘制五幅秋景图,扫描到电脑中,制成图形文件。然后利用电脑的音响处理技术,将教师的朗读和选取的的背景音乐,实时合成为声音文件;同时将课文中的有关段落制成文本文件;最后运用功能强大的多媒体幻灯片制作软件,将图形文件、声音文件和文本文件进行合成,制成多媒体幻灯片演示课件,并加入动画效果,是文字能够跟随朗读的声音同步出现。在课堂上,学生能同时调动视觉和听觉,在富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朗读的同时,还能进一步从相应的画面中看到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导读铺路的目的是通过画面和音乐营造与课文相应的气氛,让学生一下子就沉浸在故都的秋色、秋声、秋味之中。
2.2 设疑引路
计算机将教师设计的导引问题制成多媒体幻灯片,学生在轻悠的乐声中思考、寻找答案,与作者一同体会着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通过解答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发现作者笔下传递的秋声、显现的秋景均笼罩在一种冷色调之中,这里的秋不是惯常所说的“金秋”,没有了“天高云淡”,没有了“金风送爽”,一切都在一种淡淡的冷意之中。此时就学生的新疑惑,设疑导引,开拓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古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热闹的地方也有,作者却为何避而不写?”“为什么作者笔下的秋是这样的?”
2.3 解疑
学生在教材文字、多媒体声像、投影文字所提供信息的共同作用下,联系过去所学的知识,寻找到了自己解疑的方法:联系时代背景,作家的境况、心境综合地分析,进而得出结论—— 作者笔下秋的清、静、悲凉,作者书写的是自然之景,抒发的却是内心之情,也就是作者对自然之景的内心体验,正所谓“感时生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接着以三个问题再次从秋声与秋色的角度印证散文情与景的关系,教学目标的完成可谓水到渠成。
3 巧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阅读一篇课文的过程,是一个审美实践的过程。审美,特别强调感受。巧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加强感受。如果跳跃了感受阶段,而单纯对它的某些属性进行理性分析,最后得出几条抽象的结论,那就丢了对象活生生的形象和它内在的生命力。叶圣陶先生在讲到文艺鉴赏的意义时说:“文艺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可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这些晶莹的宝石岂但给你一点赏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面发展。”
如教《祝福》一课,我们如果只是理性地归纳总结出祥林嫂的几个特点,或教条地讲析鲁迅先生的创作意图,我们与作品(作家)之间其实还处在隔膜封闭状态。只有当我们以审美体验的方式,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现祥林嫂境遇的不同画面,再配以相应的音乐,去调动以学生自己的感觉知觉去触摸、品味祥林嫂的全部不幸—— 那被婆婆强逼卖给贺老六的不公;那失去孩子的悲怆;那捐门槛的热切;那不让摆祭品的蔑视;那失去光彩的眼神……当我们多媒体课件引导着一起走进祥林嫂的家,走进祥林嫂的祈盼时,学生才会与祥林嫂一同深受其苦,心感其苦。在这样的阅读活动中,学生的悲怆、同情、愤怒等生命意识被激活了,他们走进了作品,达到了审美鉴赏的目的。
4 巧用计算机网络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的根基又在于“自读”能力,而“自读”能力的关键是阅读的创新能力。阅读创造是阅读本体的自我意识从满足现状中跳跃出来并被重新赋予开放的动态品质,从而实现超越自己并超过作者。因此,阅读创造是读者超越自我、超越作者的认识的反映;是高水平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可见,创造是阅读的最高层次。怎样提升这一最高层次呢?
(1)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宽松时空,鼓励他们从网上收集相关资料,大胆探索,善于发现,勇于开拓。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学生无心理压力,思维就活跃,思维敏捷度就大。(2)在多媒体课件中创设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思维加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3)突破思路教学,打破单一的班级上课模式,使小组讨论、自主学习、质疑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成为教学组织的重要形式,引爆出新思想新创建的火花。(4)对学生经常进行阅读的创新思维训练,必然能大大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师巧用多媒体课件,使阅读教学直观、形象、生动、具体,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兴趣、加强识记能力,增大阅读信息量,增强学生审美情趣,提高思维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 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关键词:多媒体阅读教学审美鉴赏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5(c)-0119-01
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声音、色彩、图像、动画等各种手段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巧用多媒体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大阅读信息量,升华阅读能力。具体说来,笔者有以下几点实践。
1 巧用多媒体,激活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阅读产生了强烈而浓厚的兴趣,被书中丰富多彩、瑰丽多姿的世界所吸引,阅读的欲望才会激发出来,心灵深处才会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堂上利用投影和电脑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精彩片段及图片供学生阅读,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例如:在教学生学习古诗杜甫《登高》时,不仅可以读到文字材料注释、翻译、简析等,还可以听到朗读,欣赏配画和配乐,如想了解诗中的意象,立刻看到天高、小洲、鸟飞、落木萧萧下、长江水滚滚来等实景眏像,甚至听到“猿声”,眼前浮现一幅广阔长江秋景图。
2 巧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己“走路”
传统教学注重的是教师对学生这个“知识的容器”注入了多少知识,学生完全成为课堂上的客体。而素质教育则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的作用是根据学生这一主体的实际学习状况,制定出适当的引导程序,使师生的教与学的双向活动都围绕着教学目标的实现。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方案,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变被动的听为主动的想,在想的过程中学会自己走路。《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散文,全文近一千八百字。对于一个远离作家所处的时代,毫无作家心境和生活环境的学生来说,要在短短的一课时里真正理解并把握住文章,用一般的教学设计很难做到的。因此,可设计多媒体组合课件,帮助完成下面的教学目标:(1)阅读文章,体味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2)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自己总结出散文情与景的关系。(3)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课件设计思路如下。
2.1 导读铺路
课文一共描绘了五幅老北京的秋景,要先请画家根据这些秋景绘制五幅秋景图,扫描到电脑中,制成图形文件。然后利用电脑的音响处理技术,将教师的朗读和选取的的背景音乐,实时合成为声音文件;同时将课文中的有关段落制成文本文件;最后运用功能强大的多媒体幻灯片制作软件,将图形文件、声音文件和文本文件进行合成,制成多媒体幻灯片演示课件,并加入动画效果,是文字能够跟随朗读的声音同步出现。在课堂上,学生能同时调动视觉和听觉,在富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朗读的同时,还能进一步从相应的画面中看到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导读铺路的目的是通过画面和音乐营造与课文相应的气氛,让学生一下子就沉浸在故都的秋色、秋声、秋味之中。
2.2 设疑引路
计算机将教师设计的导引问题制成多媒体幻灯片,学生在轻悠的乐声中思考、寻找答案,与作者一同体会着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通过解答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发现作者笔下传递的秋声、显现的秋景均笼罩在一种冷色调之中,这里的秋不是惯常所说的“金秋”,没有了“天高云淡”,没有了“金风送爽”,一切都在一种淡淡的冷意之中。此时就学生的新疑惑,设疑导引,开拓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古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热闹的地方也有,作者却为何避而不写?”“为什么作者笔下的秋是这样的?”
2.3 解疑
学生在教材文字、多媒体声像、投影文字所提供信息的共同作用下,联系过去所学的知识,寻找到了自己解疑的方法:联系时代背景,作家的境况、心境综合地分析,进而得出结论—— 作者笔下秋的清、静、悲凉,作者书写的是自然之景,抒发的却是内心之情,也就是作者对自然之景的内心体验,正所谓“感时生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接着以三个问题再次从秋声与秋色的角度印证散文情与景的关系,教学目标的完成可谓水到渠成。
3 巧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阅读一篇课文的过程,是一个审美实践的过程。审美,特别强调感受。巧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加强感受。如果跳跃了感受阶段,而单纯对它的某些属性进行理性分析,最后得出几条抽象的结论,那就丢了对象活生生的形象和它内在的生命力。叶圣陶先生在讲到文艺鉴赏的意义时说:“文艺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可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这些晶莹的宝石岂但给你一点赏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面发展。”
如教《祝福》一课,我们如果只是理性地归纳总结出祥林嫂的几个特点,或教条地讲析鲁迅先生的创作意图,我们与作品(作家)之间其实还处在隔膜封闭状态。只有当我们以审美体验的方式,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现祥林嫂境遇的不同画面,再配以相应的音乐,去调动以学生自己的感觉知觉去触摸、品味祥林嫂的全部不幸—— 那被婆婆强逼卖给贺老六的不公;那失去孩子的悲怆;那捐门槛的热切;那不让摆祭品的蔑视;那失去光彩的眼神……当我们多媒体课件引导着一起走进祥林嫂的家,走进祥林嫂的祈盼时,学生才会与祥林嫂一同深受其苦,心感其苦。在这样的阅读活动中,学生的悲怆、同情、愤怒等生命意识被激活了,他们走进了作品,达到了审美鉴赏的目的。
4 巧用计算机网络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的根基又在于“自读”能力,而“自读”能力的关键是阅读的创新能力。阅读创造是阅读本体的自我意识从满足现状中跳跃出来并被重新赋予开放的动态品质,从而实现超越自己并超过作者。因此,阅读创造是读者超越自我、超越作者的认识的反映;是高水平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可见,创造是阅读的最高层次。怎样提升这一最高层次呢?
(1)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宽松时空,鼓励他们从网上收集相关资料,大胆探索,善于发现,勇于开拓。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学生无心理压力,思维就活跃,思维敏捷度就大。(2)在多媒体课件中创设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思维加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3)突破思路教学,打破单一的班级上课模式,使小组讨论、自主学习、质疑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成为教学组织的重要形式,引爆出新思想新创建的火花。(4)对学生经常进行阅读的创新思维训练,必然能大大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师巧用多媒体课件,使阅读教学直观、形象、生动、具体,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兴趣、加强识记能力,增大阅读信息量,增强学生审美情趣,提高思维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 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