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角色出现迷失现象,具体表现为教师角色的虚化和泛化。美国教育学家吉鲁提出教师应该是转化型知识分子,为重新认识高校教师角色提供了新视角,由此,高校教师应该是解放学生思想的启迪者、打破文本权威的教学者、善于引导沟通的对话者以及跨越边界的改革者。
[关 键 词] 高校教师角色;吉鲁;批判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1-0170-02
教师角色多元化已成现实。在多元化的角色丛中,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有时甚至无所适从。高校教师既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还要承担科研工作,有些教师还要负责管理工作。如何扮演好各种角色,平衡各种角色的要求,确实是摆在高校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很多高校教师在多样化的角色之下,已经开始出现迷失现象。
一、我国高校教师角色迷失现状及原因分析
教师角色,即指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为实现与其身份、地位相对应的权利和义务,所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期望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一)我国高校教师角色迷失
1.高校教师角色虚化
相较于其他职业,教师的工作具有特殊性,教师的工作不会因一次考试的结束而终结,也不会因某阶段学习教育的结束而终结,并且教师的工作边界比较模糊,在时间、空间上都逐步扩张,但在功利主义思想的侵蚀下,社会关注的是教师的工具价值、经济价值,家长则更多地关心教师的升学价值、应试价值。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一直都存在着把教师当“神”看的倾向,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又有把教师当“完人”看的倾向,在社会对教师完美无缺的角色期待中,高校教师的形象也不断被美化,“典范”“楷模”“权威”等赞誉不仅仅给教师带来了闪亮的光环,更为他们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他们作为个体“人”的真实存在就逐渐被忽视了,其角色不断虚化、失真。
2.高校教师角色泛化
无论是从历史传统,还是从社会现实来看,社会对教师角色的定位颇为复杂,包括但不限于:承载感情的严父、慈母、朋友型教师,强调牺牲奉献的园丁、蜡烛型教师,精于专业的学术型教师。学者谢安邦也指出,现代大学的教师所扮演的角色非常复杂,有知识分子、批判者、管理者、教育者、研究者、行政人员、顾问等。
诚然,教育事业具有特殊的神圣性,以此強调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这种形象只是外界对教师的要求,可能只会导致教师进退两难,自我角色迷失。在此基础上试图厘清教师作为“职业”角色的特殊性,难免南辕北辙。
(二)我国高校教师角色迷失的原因
1.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过高
社会对教师过高的期待为教师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并且,社会对教师的种种期待往往指向不同,甚至背道而驰,培养具有批判精神的学生和培养循规蹈矩的学生等相互冲突的要求必定无法同时得到满足,进而使教师陷入迷茫。
对教师个体来说,当角色的实际表现与其期望值渐行渐远时,往往会产生自我效能感下降、情绪低落的后果;对教育事业、科研工作来说,教师消极的心理状态会反映在行动上,长此以往,教师教学活动、科研工作等的低效、无效甚至反效后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应该从人性论的角度出发,给予教师更多人文关怀,对广大高校教师的生存现状、发展困境进行研究,帮助高校教师群体实现个体价值,促进他们更好、更快地发展。
2.工作环境压力大
教师的心理压力是导致教师角色迷失的最直接原因。首先,学校和社会较多追求效率,较多关注教师的工具价值,除了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高校教师要应对各种各样的考核、评比。其次,高校教育教学的变革对高校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搞好教学和做好科研的双重压力使不少高校教师难以适应,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最后,与其他职业相比,高校教师的工作强度和付出与他们得到的物质报酬和社会地位仍然不对等,现实问题同样增加了教师的压力。
高校教师应该从不必要的工作和能够被技术手段所代替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将被浪费的精力投入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中,缓解由不合理工作内容所带来的压力。
二、理想的高校教师角色:转化型知识分子
吉鲁(HenryA.Giroux)是美国当代批判教育学的重要代表,提出了“边界教育学”的理论,他认为教师并不只是经验的传递者,而是知识分子,是文化工作者。
(一)什么是转化型知识分子
吉鲁对知识分子的定义借用了HerbKohl的观点,认为知识分子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他们为批判、思考以及创造人类文明而存在。他进一步将知识分子分为四种类型:批判型知识分子、适应型知识分子、霸权型知识分子、转化型知识分子。吉鲁认为,转化型知识分子首先要具有自省的能力,更要将思想与行动相结合,即兼具批判的意识和能力,并将这种意识和能力应用于社会行动之中,身体力行地改变不平等现象,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与自由。
(二)作为转化型知识分子的高校教师
吉鲁将教师的角色不仅定位在知识分子上,而且进一步要求教师成为能够引导价值观念、转化社会结构、建构社会理想的转化型的知识分子,这意味着教师必须培养自我反省的能力和批判性精神。 首先,作为转化型知识分子,高校教师要成为具有批判精神的文化工作者,充分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启蒙;其次,高校教师要树立批判的教学观,教育不是对历史经验的简单复制,而是要帮助学生对教材、课堂等进行审视,使其了解知识背后的社会文化和深层意义;最后,教师要树立对话的教学观,突破传统的权威、代言人角色,实现教育中的民主、平等、自由。
三、对我国当前高校教师角色的新认识
基于吉鲁的批判教育学思想,我们需要对高校教师角色进行新的定位,以解放学生思想的启迪者代替既有观念的灌输者,以打破文本权威的教学者代替照本宣科的施教者,以善于引导沟通的对话者代替高高在上的指挥者,以跨越边界的改革者代替旧学科的守卫者。
(一)高校教师是解放学生思想的启迪者
高校教师不同于中小学教师,教师既不应该是教科书的传递者,把社会的普遍价值和“真理”等灌输给学生,也不应一味地赞扬,而是要将质疑和反省贯穿于教学之中,使学生学会质疑和反省,实现自身的精神创造。作为学生思想的启迪者,高校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具有终极关怀、终极价值意义的理想,养成个体精神自由、独立的理想人格,最大限度地唤发起人的内在想象力与创造精神”。
(二)高校教师是打破文本权威的教学者
吉鲁认为学习者学习文本,目的不仅是习得知识、判断对错,更重要的是深入研究,理解文本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和意义。对文本的学习不能只通过简单的阅读实现,更要对文本加以解释和批评,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处境,建构自己的意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高校教师不仅要传递知识,使学生“学”知识,更要使其“懂”知识,以“知”为载体,实现学生的“智”。
作为打破文本权威的教学者,高校教师首先要教学生从不知到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然后由知到不知,培养他们对已有知识的批判意识,实现自己的精神创造。
(三)高校教师是善于引导沟通的对话者
迈向转化型知识分子的高校教师,需要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演变为引导沟通的对话者,建立对话性的师生关系。在对话性的师生关系中,师生之间既不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超越传统师生观的“我与你”的关系。师生沟通基于平等、开放、生成,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具有独立个性和完整人格,二者都是教學活动的主体。
如此,高校教师不再仅仅是在传道、授业、解惑,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接受学生的教育。通过敞开心扉,师生在对话中建构平等尊重的我你关系,他们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四)高校教师是跨越边界的改革者
在过于强调教学活动、科研活动、职称评比、绩效考核的巨大压力下,高校教师难以兼顾多种工作,很难为在教育教学情境中为学生变革意识的培养营造良好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创新型人才的出现。然而在网络时代,万物互联,各种知识领域不断互动融合,传统的学科界限越来越不足以解释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多样性,高校教师唯有首先以批判精神自省,打破固有学科界限,跨越旧的知识边界,吸收、融合历史、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知识的统整,开发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式,才能以创新的课程与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增权赋能”,实现学生的成长,寻求教育的解放。
总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需要克服角色迷失的困惑,厘清自身的角色,平衡各种角色的要求,分清主次,在教学、科研的双重压力下,勇敢地跨越边界,引导交流沟通,启迪学生思想,打破文本权威,做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共同实现的教师。
参考文献:
[1][美]亨利·A.吉罗克斯.跨越边界:文化工作者与教育政治学[M].刘惠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香琴.亨利·A·吉鲁及其批判教育学思想[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S1):206-208.
[3]胡春光.教师角色:从吉鲁的批判教育学中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7(6):121-126.
[4]刘潇璘.亨利·吉鲁的教师观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5]齐学红.道德教育改革中的教师及其角色困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8):35-39.
[6]涂茜.书院制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重构[D].苏州:苏州大学,2013.
[7]张华.教师角色的迷失与澄明[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2):129-134.
编辑 马燕萍
[关 键 词] 高校教师角色;吉鲁;批判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1-0170-02
教师角色多元化已成现实。在多元化的角色丛中,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有时甚至无所适从。高校教师既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还要承担科研工作,有些教师还要负责管理工作。如何扮演好各种角色,平衡各种角色的要求,确实是摆在高校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很多高校教师在多样化的角色之下,已经开始出现迷失现象。
一、我国高校教师角色迷失现状及原因分析
教师角色,即指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为实现与其身份、地位相对应的权利和义务,所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期望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一)我国高校教师角色迷失
1.高校教师角色虚化
相较于其他职业,教师的工作具有特殊性,教师的工作不会因一次考试的结束而终结,也不会因某阶段学习教育的结束而终结,并且教师的工作边界比较模糊,在时间、空间上都逐步扩张,但在功利主义思想的侵蚀下,社会关注的是教师的工具价值、经济价值,家长则更多地关心教师的升学价值、应试价值。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一直都存在着把教师当“神”看的倾向,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又有把教师当“完人”看的倾向,在社会对教师完美无缺的角色期待中,高校教师的形象也不断被美化,“典范”“楷模”“权威”等赞誉不仅仅给教师带来了闪亮的光环,更为他们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他们作为个体“人”的真实存在就逐渐被忽视了,其角色不断虚化、失真。
2.高校教师角色泛化
无论是从历史传统,还是从社会现实来看,社会对教师角色的定位颇为复杂,包括但不限于:承载感情的严父、慈母、朋友型教师,强调牺牲奉献的园丁、蜡烛型教师,精于专业的学术型教师。学者谢安邦也指出,现代大学的教师所扮演的角色非常复杂,有知识分子、批判者、管理者、教育者、研究者、行政人员、顾问等。
诚然,教育事业具有特殊的神圣性,以此強调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这种形象只是外界对教师的要求,可能只会导致教师进退两难,自我角色迷失。在此基础上试图厘清教师作为“职业”角色的特殊性,难免南辕北辙。
(二)我国高校教师角色迷失的原因
1.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过高
社会对教师过高的期待为教师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并且,社会对教师的种种期待往往指向不同,甚至背道而驰,培养具有批判精神的学生和培养循规蹈矩的学生等相互冲突的要求必定无法同时得到满足,进而使教师陷入迷茫。
对教师个体来说,当角色的实际表现与其期望值渐行渐远时,往往会产生自我效能感下降、情绪低落的后果;对教育事业、科研工作来说,教师消极的心理状态会反映在行动上,长此以往,教师教学活动、科研工作等的低效、无效甚至反效后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应该从人性论的角度出发,给予教师更多人文关怀,对广大高校教师的生存现状、发展困境进行研究,帮助高校教师群体实现个体价值,促进他们更好、更快地发展。
2.工作环境压力大
教师的心理压力是导致教师角色迷失的最直接原因。首先,学校和社会较多追求效率,较多关注教师的工具价值,除了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高校教师要应对各种各样的考核、评比。其次,高校教育教学的变革对高校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搞好教学和做好科研的双重压力使不少高校教师难以适应,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最后,与其他职业相比,高校教师的工作强度和付出与他们得到的物质报酬和社会地位仍然不对等,现实问题同样增加了教师的压力。
高校教师应该从不必要的工作和能够被技术手段所代替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将被浪费的精力投入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中,缓解由不合理工作内容所带来的压力。
二、理想的高校教师角色:转化型知识分子
吉鲁(HenryA.Giroux)是美国当代批判教育学的重要代表,提出了“边界教育学”的理论,他认为教师并不只是经验的传递者,而是知识分子,是文化工作者。
(一)什么是转化型知识分子
吉鲁对知识分子的定义借用了HerbKohl的观点,认为知识分子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他们为批判、思考以及创造人类文明而存在。他进一步将知识分子分为四种类型:批判型知识分子、适应型知识分子、霸权型知识分子、转化型知识分子。吉鲁认为,转化型知识分子首先要具有自省的能力,更要将思想与行动相结合,即兼具批判的意识和能力,并将这种意识和能力应用于社会行动之中,身体力行地改变不平等现象,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与自由。
(二)作为转化型知识分子的高校教师
吉鲁将教师的角色不仅定位在知识分子上,而且进一步要求教师成为能够引导价值观念、转化社会结构、建构社会理想的转化型的知识分子,这意味着教师必须培养自我反省的能力和批判性精神。 首先,作为转化型知识分子,高校教师要成为具有批判精神的文化工作者,充分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启蒙;其次,高校教师要树立批判的教学观,教育不是对历史经验的简单复制,而是要帮助学生对教材、课堂等进行审视,使其了解知识背后的社会文化和深层意义;最后,教师要树立对话的教学观,突破传统的权威、代言人角色,实现教育中的民主、平等、自由。
三、对我国当前高校教师角色的新认识
基于吉鲁的批判教育学思想,我们需要对高校教师角色进行新的定位,以解放学生思想的启迪者代替既有观念的灌输者,以打破文本权威的教学者代替照本宣科的施教者,以善于引导沟通的对话者代替高高在上的指挥者,以跨越边界的改革者代替旧学科的守卫者。
(一)高校教师是解放学生思想的启迪者
高校教师不同于中小学教师,教师既不应该是教科书的传递者,把社会的普遍价值和“真理”等灌输给学生,也不应一味地赞扬,而是要将质疑和反省贯穿于教学之中,使学生学会质疑和反省,实现自身的精神创造。作为学生思想的启迪者,高校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具有终极关怀、终极价值意义的理想,养成个体精神自由、独立的理想人格,最大限度地唤发起人的内在想象力与创造精神”。
(二)高校教师是打破文本权威的教学者
吉鲁认为学习者学习文本,目的不仅是习得知识、判断对错,更重要的是深入研究,理解文本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和意义。对文本的学习不能只通过简单的阅读实现,更要对文本加以解释和批评,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处境,建构自己的意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高校教师不仅要传递知识,使学生“学”知识,更要使其“懂”知识,以“知”为载体,实现学生的“智”。
作为打破文本权威的教学者,高校教师首先要教学生从不知到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然后由知到不知,培养他们对已有知识的批判意识,实现自己的精神创造。
(三)高校教师是善于引导沟通的对话者
迈向转化型知识分子的高校教师,需要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演变为引导沟通的对话者,建立对话性的师生关系。在对话性的师生关系中,师生之间既不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超越传统师生观的“我与你”的关系。师生沟通基于平等、开放、生成,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具有独立个性和完整人格,二者都是教學活动的主体。
如此,高校教师不再仅仅是在传道、授业、解惑,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接受学生的教育。通过敞开心扉,师生在对话中建构平等尊重的我你关系,他们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四)高校教师是跨越边界的改革者
在过于强调教学活动、科研活动、职称评比、绩效考核的巨大压力下,高校教师难以兼顾多种工作,很难为在教育教学情境中为学生变革意识的培养营造良好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创新型人才的出现。然而在网络时代,万物互联,各种知识领域不断互动融合,传统的学科界限越来越不足以解释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多样性,高校教师唯有首先以批判精神自省,打破固有学科界限,跨越旧的知识边界,吸收、融合历史、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知识的统整,开发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式,才能以创新的课程与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增权赋能”,实现学生的成长,寻求教育的解放。
总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需要克服角色迷失的困惑,厘清自身的角色,平衡各种角色的要求,分清主次,在教学、科研的双重压力下,勇敢地跨越边界,引导交流沟通,启迪学生思想,打破文本权威,做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共同实现的教师。
参考文献:
[1][美]亨利·A.吉罗克斯.跨越边界:文化工作者与教育政治学[M].刘惠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香琴.亨利·A·吉鲁及其批判教育学思想[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S1):206-208.
[3]胡春光.教师角色:从吉鲁的批判教育学中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7(6):121-126.
[4]刘潇璘.亨利·吉鲁的教师观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5]齐学红.道德教育改革中的教师及其角色困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8):35-39.
[6]涂茜.书院制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重构[D].苏州:苏州大学,2013.
[7]张华.教师角色的迷失与澄明[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2):129-134.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