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送别诗浅论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维,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在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情方面取得了高度成就。然而本文要探讨的并不是他的山水诗,而是不太为人所注意的送别诗。通过对其部分送别诗的分析,理出其送别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希望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诗人及其诗作。
  关键词:王维;送别诗;思想感情
  【中图分类号】G633
  送别诗在王维诗歌中占有不小的比重。据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所辑,王维现存诗四百二十余首,送别诗有七十余首之多,并且也很出色,有着不容忽视的思想与艺术价值。
  送别时的离情别恨是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体验,具有普适性。不同的只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们的表现方式不同罢了。在唐代,诗便是人们表达离情的不二选择。虽然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但交通、通讯条件仍比较落后,一次分别,很可能会经历长时间的跋涉以及种种风险,所以我们的古人常把生离和死别联系起来。
  从送别的对象看,王维送别诗的主要内容是:送人赴边、就任,慰人落第、贬谪,以及送友归山隐居等。不同内容的送别诗,王维所表现的具体感情是不同的。
  一、凄凉伤感与离情相融
  与至爱亲朋的离别对人而言是一种情感上的折磨,特别是在交通、通讯不便利的条件下,由离别所带来的空间阻隔,常使人们在面对离别时不禁黯然神伤,“人世死前唯有别”,典型地代表了古人对离别的普遍强烈感受。凡是送别诗多少都有一种凄凉之情、伤感之意。如王维的《临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和《齐州送祖三》:“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前一首诗歌以高台送友时的即目所见,经“飞鸟还”与“行人去”相对举,别情自见。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写离情能不露情态,最高。”[1]徐增《而庵说唐诗》:“此纯写‘临高台’之意。飞鸟还,则行人可息矣,而犹去不息,日暮途远,在行人恨不得即到,而送者则愿其早歇,念之深,爱之至也。”[2]徐增说得透彻。后一首写天寒日暮之际,诗人于湍流侧畔送友,伫立沉思,久久不愿离去,含蓄地表现不舍的别情。正如刘永济先生所说:“善写情者,不贵质言,但将别时的景象有感于心者写出,即可使诵其诗者发生同感也。”[3]这的确道出了王维送别诗真诚感人的奥秘,寄情于景,景中含情。
  二、豪放乐观与真情交织
  王维的送人赴边之作把哀怨之情完全撇开,变凄凉伤感为豪放乐观。诗人受时代精神的感染,往往用大丈夫以功名事业、百姓朝廷为重的思想,代替离别时的儿女情长。凄凉伤感一变而为通达乐观、慷慨激昂。如王维的《送赵都督赴代州青得字》:“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诗歌借送战将出征的场面,叙写出唐帝国三军于边患惊警之时,浩荡开出井陉,奔赴沙场的雄壮声势和煊赫军威,将士们在不怕艰苦、不怕死、忘身报国、蔑视平庸、建功立业之中,充溢着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精神,这其实也是王维心愿的一种写照。
  三、劝勉慰藉与友情同在
  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这是一首送人赴任之作。在此诗人不写送别时的情景,而是遥想李使君赴任之地的自然风光以及民风的质朴。诗人勉励李使君应当像汉代蜀郡太守文翁那样,翻新教化,做出自己的成绩,而不要依仗先贤的政绩而泰然无为。诗歌情绪开朗,格调高远,在惜别中鼓励劝勉朋友,情真而意切。在这一方面,王维送人贬谪的诗大不同于一般的贬谪诗歌,很少悲情苦意,伤感凄婉,而以温暖的友情、理解来抚慰友人的愁怀。
  四、失意愤懑与伤情并存
  唐人的送别诗,有不少是诗人困厄失意之际的伤情之作。这些诗歌不仅记录了离别时的离情别恨,同时也记录了时代风云变幻的印记,特别是那些作于迁谪、下第或归隐时的送别诗,往往借送别来倾吐心中垒块,或借别情来明心见志。王维的《送别》看似明白如话、平淡无奇,实则是语浅情深的佳篇:“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前四句明白如话,妙就妙在后两句,难也难在后两句。该怎么理解?且看王尧衢先生在《唐诗合解》中的说法:“送友归山而先为问答之词,其用意在结句。盖白云无尽,山中之乐亦自无尽,以视世之富贵功名,希宠怙势,何者不有尽期!知得此意,则归卧南山,可以萧然于世味矣。莫复问,言不须问也,是承上问答之词。钟伯敬云:感慨寄托,尽此十字中,蕴藉不觉,深味之自见。此与太白七绝《山中问答》意调仿佛。”王先生的评价中肯至极。王维的《送丘为落第归江东》一诗,为失意而归的丘为感到惆怅怨愤,同时也为自己无力荐贤而感到惭愧。在诚恳宽慰的言语中,隐含着对举子明珠暗投、仕途崎岖的激愤与不平。
  纵观王维的送别诗,虽然内容各异,表现的情感也不尽相同,但形诸于笔端,处处可见其时其景下诗人送别时的心绪和情景。王维的送别诗把人情美、社会美与自然美有机地融合,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纯洁真诚的心灵;积极用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同时也看到了诗人对现实的隐约批判以及渴望归隐的心情。从王维的送别诗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真诚、善良、积极向上的诗人,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610页
  [2]徐增.说唐诗详解[M].崇德堂重梓卷之七五言绝
  [3]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很强的社会有用的人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就不是唯一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必须综合运各种手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持之以恒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
到了印度才真实地感受到这个发展中国家的亟待发展。国家大、人口数量更大,历史悠久但经济发展滞后。当地的经济状况仅仅相当于我国的70年代初的水平,所以很多时候,印度街头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阐述了油库发油体积及重量的测量过程,讨论了控制及管理的功能要求,提出了设定关阀提前量ΔX,并控制调整其大小以提高发油精度的思想。系统采用主从式上下两级微机网络。文中给出
摘要: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运用创设情境、抓住课堂生成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探究活动的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探究活动;实效性;情境;课堂生成  【中国分类号】G633.6      1、探究活动是什么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探究定义为:“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
期刊
“全民摄影”是在自媒体时代产生的,代表了社会的进步。但是随着“全民摄影”的出现,也出现了很多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如,怎样提升大众摄影的艺术修养,怎样遵守摄影活动的基本道德
徐海,一九六九年生于北京。一九九二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艺术研究室。二○○一年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王镛工作室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讲师,中国书法家协会
摘要:课程改革已经进行的有好几年了,在教学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可谓层出不穷,各式各样的研讨,论坛也是百花齐放.余以为,无论如何改变,教育的目的不会改变,教育的本质不会改变,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探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哪些基本数学素质,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程改革;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1引言  在"提高民族综合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
对于多媒体这个应用广泛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大家都已不再陌生,它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在教育教学这个领域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多媒体”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教育界。在发展过程中,对此概念虽有异议,但近几年来人们对多媒体的含义有了新的界定。学术界认为,多媒体是具有同时处理、编辑、存储和显示两种以上不同类型媒体信息的技术。也就是说,多媒体不是多种媒体的简单组合,而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来处理多种媒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