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卫戈:在绘画里探索多纬度诗意

来源 :南腔北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kchen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也许,我们可以把田卫戈的油画创作做一个并不绝对的时间区分,即2000年前后,在这个时间点,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的艺术方向和绘画语言的前后变化。2014年由画家编选的《田卫戈油画作品集》(吉林美术出版社2014年第一版),可以成为一个佐证。
  画家田卫戈,1981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油画,毕业时正值“八五”新潮美术运动最活跃时期,这无疑会对画家的早年绘画有着或隐或显的影响。《田卫戈油画作品集》没有收入画家毕业最初几年的作品,但画家毕业数年之后创作的《雪地上的马》(1991年)和《小狗》(1992年)显现了印象派的影响。前者色调偏冷,后者色调偏暖,但都在具体的绘画实践中探索了画家对物象光影的心理感受。尤其是《小狗》这幅画,小狗和木桩的形象约略写实,而地面和老墙的画法,主要是画家内心对于光与色的强烈感受,是与现实几乎无关的“心相”。在这幅画中,物象的相对“消失”,更加深刻地表现了画家内心渴望的另一种现实。甚至,这幅画若除去小狗和木桩,仅仅留下地面和土墙,依旧可以是一幅颇有意味的“现实”画作。
  画家在这一阶段创作的《老屋》(1991年)、《走过旧屋檐》(1992年),也许是写生后的再次创作。这两幅作品趋向于写实,但细读之下,则会觉出在这样的写实性绘画中,依旧隐约有画家对于光色的执着探索。尤其是《走过旧屋檐》,画家对土墙部分色调的处理,依旧隐含着印象派的影响。
  與此同时,我们开始看到画家尝试着脱离自然物象的约束,而显现自己内心的绘画。这种探索不只是青春的好奇和冒险,而是画家感受到了某种更为强烈的内心感召,感受到带有诗性的更加强烈的精神需求。画家的《有旗幡的远方》(1991年)和《远方的山寨》(1993年),似乎也因此呈现出表现主义的意味。《有旗幡的远方》借助于近乎冷漠虚无的光线,呈现出异度空间一样的梦幻感。画面上有物象的沉郁部分,但这不多的沉郁,更多的是随着色块一样的光线和近乎于虚无的旗幡,显现出强烈的不真实感。而《远方的山寨》(1993年)可能是对画家更为重要的作品,这幅画里的建筑物,沉重得近乎悲剧性地压住了整个画面。这景象不只是借用黎明前由地面渐渐升向高天的光线,而似乎是画家藉助黎明一样的祈祷,“大地,要有光”那样的祈祷,诉说着画家的内心。组合在一起的山寨房屋是沉郁的,粘结在一起的山寨的石头和泥土,在画家的笔下不只是自然物质,更是与大地一起生死轮回的另一种生命。屋顶上的人,某种祈祷的符号一样,屋顶上竖立的旗幡,直线切割一般,则完全是能指的精神符号,无所指向而又似乎坚定地指向了什么。赭石的色调是陈旧的,岁月和磨难的旧,但是有生生不息的力量在其间沉潜。而在这样的沉静时光里,暗中有一些椽子穿插出来,像是记忆深处不能忘却的某种情绪。《远方的山寨》中的一切,似乎是无意间对意义的解构,但又是解构的复原,充满了解读的不确定性。画家将这幅画放在这本画册的首页,其意义不言而喻。
  二
  画册《田卫戈油画作品集》没有编入画家1994年到1999年的作品,其中原因,我们不得而知。我知道的是,画家那几年在美术理论上颇为用心,撰写了若干论文,甚至引起了美术评论界的注意,画家本人,在1997——1998年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当代美术创作与批评”研究班深造。这一阶段的理论积淀和思考,虽然会导致画家创作量的减少,但无疑的是,画家不会停下思索的画笔。
  上世纪最后几年的相对沉寂之后,2000年之初,画家田卫戈的创作似乎有了一个忽然的变化。画家在《黄河远上》(2002年)里,省略了物象细部,采用了较大的运动着的色块去表现物象,这些物象甚至因为这些独立的色块,而呈现出一定抽象意味。远景中相对细碎的色块,巧妙地反衬了近景中的粗大色块组合。这幅画的画面浑然一气,具有一种简朴的力量。
  《有佛在山系列》(2001—2004年)无疑是画家新世纪之初,足可留存下来的个人重要代表作品。《黄河远上》里运用的那种色块表现手段,在《有佛在山系列》里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变化。《有佛在山系列之四》(2001年),画面阴沉,郁闷,重滞,大量的近乎抽象的物象看似有序,实则是破碎而混乱。秋天的风景里,所有的色块干涩、坚硬、生冷,画面上的麦垛尖利地挺着,所有物象由画面四围向中心挤压。虚无的天空也似乎是“实”的,低而沉重地降临。画面中间的一点亮,亦是干涩无生命的。画家的《有佛在山系列之二》(2001年),地面部分似乎是旋转着的,默默涌动,向着上天的祈祷一般。丘陵一般的地面,那些绿色用灰色的调整压抑着,暗喻着生命的无意义和虚妄。画面更多的是想象性的色彩,非真实的心理色彩。寓意生命的田野亦被灰色不断掩盖。天空泛着不再新鲜的紫色,暗寓着肉体的紫色,寓意着时间的腐烂和终止。画面上驳杂的色块,相互冲突挤压,一切在这样无序的挤压对峙中,相互消解,终止而又彻底终止。与《有佛在山系列之四》相较,《有佛在山系列之二》画面上的那种尖利之痛似乎消解了,而代之以缓慢而无奈的深痛。而在《有佛在山系列之六》(2004年)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经过几年的沉淀,画家某种哀伤难解的情绪稍稍得以缓释,但画面的色调却更加阴沉,近乎无涯无际的黑暗。即便是土地和丘陵的颜色,也蕴涵着深陷了一切的黑暗在里面。画面是异样的柔和,阴郁沉重的柔和,但这柔和,难掩其间绵绵不绝的精神疼痛。
  新世纪之初画家的这些创作,无疑受到西方现代绘画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只是形式上的,而是经由画家的内心反刍,带有个人深度情感的痛苦“呕吐”。《有佛在山系列》的表象,是沉郁阴沉的气氛,是光影色块的艰涩寓意,背后的隐情是画家父亲的去世,但画家却因此个人际遇而上升到了对于世间万物的悲悯情怀。相较许多画家对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吸收,田卫戈的这种情感至深的投注其实才是关键。有理论认为,印象派关注于光色的表现,不足以反映更深层的人的精神世界,这其实是错误的。画法不决定一切,画家内心情感的投注深度、画家的情怀才是决定一切的因素。
  对艺术家来说,欢愉也能产生创作冲动,但痛苦却常常更容易让创作者遭遇更深的精神命题。我不知道父亲的去世对画家那一阶段的绘画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但父亲的去世,使得画家的内心突然间打开了一个从前没有发现的世界,痛苦成为突变的因由。而那几幅画,也成为画家纪念亲人和释放情绪的一个出口。一个人因为痛苦而更加深入了广大的世界,因为某种人生的惨痛体验而在瞬间就进入了生命的更深一层。
  三
  2004年以后的几年,画家去欧洲亲睹西方古典和现代绘画大师的作品,大师们在具象绘画和现代主义绘画方面探索的巨大成就,使画家对自己的绘画产生怀疑。也许正是这种自我怀疑,导致了画家再次亲近了写实。迥异于西方现代艺术的写实风格,也许给画家带来了若干慰藉。画家这一时期的作品,包括《十里八乡》《西递小巷》《小巷》《合作近郊之一》,都是较为成功的写实作品。
  在画作《十里八乡》(2009年)里,画家以略显迅疾的笔触,在寒冷的雪景里呈现出隐约的张力,极好地表现出了雪地的沉寂。视角从下而上,寒冷的画面呈现出渐渐上升的肃穆,并随着雪意弥漫了整个画面。这样的作品,既保持了写实作品直面自然的新鲜感,亦有完整的绘画性。《西递小巷》(2010年)则笔致沉稳、敦厚而不失画面的明净惬意。《小巷》(2010年)省略了对细碎之处的描摹,干净迅疾的色块随着画家的笔触四处延展,近乎中国画的大写意。也许,画家只有在心境最好的时候,才能画出这样的作品,真正达到了所谓神气完足。这亦是我极为喜欢的画家作品之一。
  而《银滩》(2009年)、《草原初雪》(2009年)、《莫高雪》(2010年)、《草原白岩》(2010年)则似乎显现了另一种倾向。与画家的其他作品相比,这几幅尺幅很小的作品显得颇为精致(最大的只有30cm×24cm,而另外三幅只有24cm×18cm)。在这样小的画幅里,如何将画家的精益求精的艺术创作与自然洒脱的风格结合起来,既需要画家的功力,更需要画家从容的心态。
  在创作历程中,这一阶段对画家有着特别意义,且作为一条隐隐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山水谣》(2009—2010年)系列。据画家自己说,这几幅卡纸上的油画得之偶然。画家在卡纸上偶然落笔,卡纸上出现了在油画布上难以显现的效果。其实所有的偶然,亦都是必然,没有多年养成的艺术敏感,即便出现了这样的偶然效果,画家也不会感悟到,继而能“敷衍”成篇。而其间可能最为关键的是,画家近一些年来对于中国古典山水的“相看两不厌”,以及对书法的修习。这几幅画的“出现”,自然来源于画家所研究的诸多中国古典画作,那种绘画精神的浸染,导致这几幅画的忽然“出现”,并最终得以完成。《山水谣》满纸的氤氲气息呼之欲出,似山非山,似水非水,似云岚林木又非云岚林木。画面的这种抽象性,不仅来自于中国画的影响,可能还有西方抽象绘画的影子。
  四
  画家近几年的绘画,更多是在写生与创作之间交叉进行,以写生不断带来新鲜的绘画体验,再以绘画创作对写生再度提升。而这期间,画家对中国古典绘画书法的感受和解读,导致他创作了俨然是中国古典山水画再造作品的《东方山水》(2011年)。画面的金碧色调,令人联想到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画家创作这幅画的因由,与画家对中国古典绘画的深深浸淫和由衷致意必然有关。这幅画的“色味”确实迥异于画家的其他作品,其中相对的“平面感”,使画面的三维纵深消失,同时带来了别样的意味。而这样的意味,在这幅画之后并未全然消失,画家一年后的作品《太行》(2012年),虽然整体画面近于画家的其他写生作品,但画面下部的几株柳树,却是中国古典柳树的近乎书法的画法。古意的柳树与现代的写生画面,略显陌生地组合在一起,让这幅画显现出另外的“视点”,也让这幅画产生了异样的新意。画家的另一幅《荷塘秋色》(2010年),无疑是画家对中国写意画静默以对之后,形成的“心迹”和“心印”。画家以油画的笔触率性涂抹秋之萧瑟荷叶,看似凌乱却有序,显现了植物的另一种生命之美。画家笔下淡淡的“墨色”、淡绿色、赭石,无疑是修习中国写意绘画所得,而同时,画家自然也吸收了近乎抽象的西方现代绘画的表现手法。而在画家的《林场之晨》(2012年)小树林中“一波三折”的几根枝干和枝条,显现了书法的意趣,又能将这种意趣与写生的画面结合得浑然无碍。
  画家的《庙湾土院》(2012年)与之前的写生有所不同。画家试图扬弃所谓的美感,更多地进入琐碎的尘世生活。画家似乎是随意地选取,随手地记录一般,风格轻松而明快,显现了世相的寻常一面。相较于“端正”的写生,我更喜欢这样看似随意的作品,其中满是尘世的温和气息,让观者可以随意进去,跟里面的人说几句闲话,讨一碗热乎乎的粗茶。画家的写生作品《南溪双船》(2015年),亦是这种生命琐碎的写照。画面的主题是船,但画家似乎丝毫没有忘记,甚至还格外地关注了那些生命碎屑:船桅上的各样粗细绳缆,绳缆上栓挂的晾晒着的衣物,这碎屑的意义似乎比船还重要,还引人注视。这不是本末倒置的解读,因为这个画面对细碎事物的关注,真的让我们更深地深入了凡俗的日常生活。而画家这一年的《大鹏古城》(2015年),风格不仅轻灵,而且轻盈,甚至是“松散”的,上面的古城,几株树,一切都从容安详,素淡的色彩似在有无之间,叫人感觉到人世的时光也可以这样的自然朴素,欢喜悠长。
  五
  画家近几年因常驻敦煌,对于表现河西走廊地貌的绘画语言开始了探索。《沙鸣夕照》(2013年)《净土——东千佛洞的晨曦》(2013年)即是这样的作品。《沙鸣夕照》是写生的作品,对画家来说也是尝试性地用繪画语言表现另一种地貌。比较其他画家对沙漠的表现,画家对他笔下的沙漠,并非刻意于写实,甚至是刻意于沙漠本身,而是融入了较多的想象。《净土——东千佛洞的晨曦》(2013年)虽更多是写实的,但似乎有画家早年精神性探索的痕迹。带有神谕意味一般的连绵山丘,佛光普照,现世风景在画家笔下转换为难以企及的“净土”。浩瀚,肃穆,静宁,永恒,是我阅读这幅画的时候不断出现的词汇。这幅画不只是写实的,在色调上,尤其是天空的色调,画家有意识将其悄然处理成淡淡的灰绿色,而让这景象瞬间脱离了尘世一样,不知所在,没有人迹,只有神谕的慈祥笼罩着一切。
  对河西走廊景物的绘画语言探索,尤其是戈壁沙漠,画家直到2015年畫出《沙海绿洲》以后,才真正有了心得。这幅画的画面上,是从下向上的无生命一般的粗粝的戈壁沙漠。这自然的“天地不仁”的力量,发自地底深处和时间深处,几乎可以吞没一切。戈壁沙漠挤压了画面的十之七八,生命绿洲只是窄窄一线。这不只是大自然与生命的对峙,而是生命与生命(戈壁沙漠也是一种生命)比较谁比谁更强大。这种颇具张力的绘画语言,其力量在画家的笔下是抑制着的,而真正的张力就来自于这种抑制和抑制的反抗。在这种抑制中,画面里的沙漠和绿洲的对峙不是一瞬一时的,而是万物之间永恒而不可变更的轮回命运。
  近年来,画家同样在延续着《山水谣》那样的绘画语言探索。画家的几幅《无题》(2015—2016年)即是这样的试验。稀释了的颜料在画布上涂抹、流淌,留下了在控制和不可控制之间的痕迹。其中一幅《无题》,淡淡的冷色调,色阶一样自由地排列,成为不可言说之“物”。随意的色阶一样的排列,甚至给予我们“琴键”一般的音乐感。画家以隐去的方式呈现,以抽象的方式呈现更多的“景物”。画家另外的两幅《山高水长》近乎水墨山水,画家以浅淡的色调任意涂抹出约略的山势,完成了写生和写意的浑然结合。而这两幅画的色彩之淡,之“留白”,甚至叫人觉出它的未完成性。而恰恰是这种未完成性,予人更宽阔渺远的想象。所谓的“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所谓自然的“大相”,都在这两幅画里有着微妙的显现。
  六
  一个成熟的画家,经由多年的绘画实践,在绘画语言上已经进行了多向性的探索,且有了不俗的收获。当下,画家人晋中年,借用新诗界的一句话,已进入“中年写作”。数十年的积累,专业的训练,画家对西方古典大师原作的深入体察,对于自然物象的写生吸收,对中国古典绘画书法的浸润,加上近年对敦煌艺术精神的面壁,都将对画家下一步新的绘画探索形成有形无形的推动力。对画家的作品,我尤其喜欢的是他早年所画的《远方的山寨》(1993年),写实风格在虚实之间显现,而其精神性的追求,令观者哑然、沉思。
  对油画中国化的持续探索,应该是画家需要深思和进一步探索的。但是,以我也许不够成熟的想法,我还是期待画家集中较长一段时间的精力,在某一个方向殚精竭虑地全力推进。这种相对的单一性推进,绝不是狭隘的,比如莫兰迪,经由数十年的努力,看似单调的瓶子在画家的笔下,仅就物象组合和色调的相对变化,就呈现出彻底征服世界的出神入化的视觉效果。我亦期望画家有更多的一些“闭门造车”,尽最大可能发挥个人的想象力,更多地在画作里注入个人的经历和感悟。如何成就作为一个艺术家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观察、体味、反刍,成就一个画家的独特面目,成就深思之后的随性之美,是已晋中年的画家下一步要艰难完成的。
  对画家,我有期待,亦知道这期待终将完成。对画家来说,一切只是时间。
其他文献
<正>校园原本应是纯洁而神圣的地方,但最近几年却频频与血腥、暴力相连。面对校园暴力事件的一步步升级,社会上对于&#39;刑责降龄&#39;(降低刑事责任年龄限制)的呼声也越来越
期刊
<正>On the occasion of the 80~(th) anniversary of Nanjing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NHRI)in 2015,NHRI would like to express its cordial gratitude and high re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multi-fault diagnosis problem of thrusters and sensors for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s (AUVs). Traditional support vector domain descr
患者:女性,54岁,因双下肢皮疹半年并全身皮疹5d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下肢出血点,无关节痛、便血,使用软膏涂抹,皮疹未见消退并蔓延至全身,于2012年2月16日入院。否认
一个一般理论模型被开发在点刺激力量下面从一个无限的直角地使硬的盘子调查健全放射。板能金属性或合成,并且装载的液体也在研究被考虑。第一份订单砍变丑理论被用来说明横向
基于在南部的黄海的光线的沙垅的南方部分测量的一个年波浪地数据,统计特征,波浪光谱和波浪组织的波浪性质被分析。结果证明重要波浪高度( H <潜水艇class=“ a-plus-plus ”>
<正>去昆仑望岳艺术馆看展的那天下午,我与朋友散步来到曾经的二砂艺术中心。二砂艺术中心外表看起来与过去无异,但当我推开姜山老师的冰空间的大门时,里面没有人,堆放的都是
The tubing hanger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subsea Christmas tree, experiencing big temperature difference which will lead to very high thermal stresses.
联系沿海的结构的风险分析和评价最近是在沿海的保护的区域的热话题之一。在这份报纸,从三,关节的方面分别地归还多重负担,堤失败率和堤的时期连续风险预防,有关海堤高出的三个新
<正>随着科技进步、网络发达,我们想要的东西都变得随手可得。时代的进步、变迁,令我们得到很多,同时也失去很多。到底我们想要的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正是刘建文(M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