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事件影响下的中职新生心理动态探析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ckens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就读中职学校对新生心理带来的影响是持续、变化的。中职新生的心理状态在入学前后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其中自卑、自新、兴奋、迷茫、焦虑、自信、失落、孤独等等各种正或负面的心态会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消长。准确把握新生心理动态有利于中职学校抓住契机有针对性地开展入学教育。
  关键词:入学事件;中职新生;心理动态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5-0044-03
  
  探析中职新生心理状态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中职生数量在中学生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2008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812万人,占高中阶段招生的比例为49%,2009年、2010年中职教育招生规模继续扩大。中职生已成为我国高中阶段学校教育的重要对象,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中职生和普通高中生年龄段相同,先备教育相同(即同样经历九年义务教育),中考之后,考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在普通教育模式中继续发展,而中职生则变换了“跑道”,开始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在普通高中社会认可度高的现实状况下,进入中职的初中毕业生,是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低端生,原来就存在着一些与学习障碍相关的情绪情感、意志、适应性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而上中职,作为被普高淘汰的结果,又会成为他们心理上新的不良刺激源。读中职——认不认同——为了什么——将会怎样?一系列问题,对中职新生,在入学之前已造成一定的心理困扰。进入中职学校之后,新生又面临着从普通教育体系跨入职业教育体系的环境变化。中职新生结束了小学到初中教师和父母密切关注、学习过程由教师详细安排、生活大多依赖于家庭照顾的学习生活模式,进入学习过程管理相对宽松、学习自主性要求较高、生活方式宿舍化、生活事务独立化的中职学习生活模式。管理模式、课程模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生活方式、人际环境等等都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不仅仅是学生从一所学校到另一所学校的变化,而是学生个体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开端,从生命发展过程的角度看,是青春期的一个重要事件。那么,入学事件将会给中职新生的心理带来怎样的冲击?本文尝试从时间维度,围绕入学事件对新生心理状态的正、负面影响做深入探析,为中职学校有针对性开展入学教育提供依据。
  中职新生入学期的时间界定
  中职新生接到录取通知书、成为“准新生”之后的心理,对其入学状态有实际的影响。因此,中职新生入学期应从新生接到录取通知书开始算起。新生从被中等职业学校录取、确定就读,到注册入学、了解在新学校学习生活的各种事项,遭遇并妥善解決在新的校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直至最后适应中职学校的学习生活并取得阶段性的个体发展,这一个时间段,就是中职新生入学期。从时间维度上说,中职新生入学期实际上就是以入学事件为中心、向前和向后延伸的、新生适应中职学校教学生活模式的一个特定时期。
  根据“入学”这一事件对中职新生心理产生影响的时间顺序,可将新生入学期分为三个阶段。新生接到录取通知书到抵达学校报到注册这段时间为“前入学期”。到校报到注册,初步了解在新学校的学习生活的各种事项,与新同学组成新班级,开始初步的集体活动,这个时期为“入学初期”。开始常规校园学习生活,对新学校的学习生活参与度加深,与教师、同学的交往增加,并逐步习惯和适应,进而获得在中职学校自我发展的感觉,对中职学校的学习以及自己的未来职业建立了良好的期待和信心,这个时期为“入学后期”。
  在不同入学阶段中职新生的心理动态
  (一)前入学期
  指新生接到录取通知书至注册入学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中考已经过去,报考已经尘埃落定,他们在放松或解脱之中等待开学。这时他们的心理主要有以下一些普遍状态。
  自卑感根据埃里克森(E HErikson)关于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理论,6~12岁是儿童通过与他人交流,掌握重要的社会和学习技能,发展自我价值感和自信感,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缺乏成功的经验,缺乏鼓励和肯定,人会形成自卑感。12~18岁是青少年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自己,获得同一性而克服同一性混乱的时期。同一性混乱将使青少年怀疑自我认识与他人对自己认识之间的一致性。我国心理学家结合我国学制把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划分为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和青春期(14、15岁~17、18岁),这三个时期分别对应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认为少年期(初中阶段)是学生通过各种评价体验学习过程的成功感,获得家长和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获得在同伴中的自尊的心理发展时期。据上述研究可知,大概6~15岁,即我国学校的小学—初中阶段,是学生建立自尊、避免自卑的关键时期。中职新生的年龄大概在14~16岁,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准中职生实际上处于“后初中”时期,刚刚结束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他们的自卑感主要源于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落后。我国虽然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了素质教育,但在中考选拔模式不变的背景下,应试教育“幽灵”不会离开义务教育,特别是离不开初中阶段教育。应试教育以学科成绩论成败,中考选拔将这种成败论推至高潮。从文化课成绩来看,优质普通高中选拔了高端生源,一般普通高中录取了中端生源,进入中职学校的主要是低端生源,以及部分成绩中等而因其他原因放弃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他们大多数抱着“普高去不了,只好读职校”的失败、无奈心态踏入中职学校,并有可能因此认为自己基础差、智商低、低人一等。进入中职学校就读仿佛成了这些学生失败的标签,使他们感到自卑。一些家长也对子女进入中职学校学习这一事实不满,表现出失望的情绪,甚至责怪子女,这种做法也加重了学生的自卑感。主要由成绩中差生组成的中职生群体,普遍有很深的学习失败体验。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文化课成绩主导着学生评价,会使他们在其他方面也较少得到赞赏,即使在其他方面得到某些肯定,相比之下也显得微不足道。因此,他们经常体验到的是自己的失败和平庸,这些体验形成了他们的自卑感。
  自新感自新,通常会跟“改过”、“悔过”等词连用,隐含“改正、改过”的意思,倾向于表示在道德层面上重新做人。本文所定义的“自新”仅指在心理层面,个体摆脱旧形象,以新的面貌出现。自新感是当个体离开旧环境,进入新环境时,感觉可以借此机会抛弃自我旧有形象,摆脱或回避因旧环境制约而无力从自身剥离的缺点、劣势,进而重建自我价值观、重塑自我形象的一种心理。对大多数新生而言,虽然入读中职学校并不是首选,但终于结束了充满竞争压力的初中阶段学习,升入高一级的、另一种类型的学校,未来仍有很大想象空间。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颇受关注……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这些信息,会给中职新生带来鼓舞。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的中职新生而言,这些信息可以理解为,在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基础差可能不再是个问题,可以摆脱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不必每次考完试排名次。多年来压在身之上的“分数大山”终于倒掉了,他们会对即将开始的中职学校生活充满期待,期待改变在初中学习中失败而平庸的自我,在中职学校塑造一个新“我”。总之,处在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心理断乳期”,渴望获得独立、信任和尊重的准中职生,在“后初中”期面对新学校的学习生活会产生自新感。
  (二)入学初期
  注册入学后,中职新生初步了解在新学校的学习、生活的各种事项,这时是入学初期。这个时间段有些学校可能是2~3天,通常是一周,如果紧随着进行军训,则可能延续至两到三周。确定这个阶段结束的明确标准应该是是否开始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常规的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新生在学校进行的基本上都是事务性活动,了解的基本是校园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注意事项,以及一些必要的日常生活信息。这个阶段,新生的心理将混杂着兴奋和迷茫,同时在生活适应上也会出现一些焦虑。
  兴奋感终于到了跟新学校“亲密接触”的时刻,有好奇心,感到兴奋是新生通常都会有的心态。如果在报到注册之前对新学校有较多的、正面认识,那么他们的好奇心和兴奋感会更强。学校营造的迎接新生的热烈气氛会令他们兴奋;学校承担迎新工作的教师、工作人员及高年级学生的热情接待,会令他们兴奋;摆脱家长的“贴身”管教,开始新鲜的宿舍生活,也会令他们兴奋。有些新生会在新学校和旧日初中、甚至是小学同学“会师”,这也可能成为令他们兴奋的事。如果有军训,那么军训虽然是对他们身心的一个挑战,但同时也会使他们认识教官、熟悉同学,体验新的生活。这个阶段,新生正式结束了他们的“后初中”时代,“入学”这一事件占据着他们生活的中心,给他们带来令人兴奋的强烈心理感受。
  迷茫感虽然“中职生”的身份经报到注册确认了,但实际上,新生并不可能在第一时间认同自己中职生的身份。他们站在中职学校的校园里,实际上可能对这个学校很不了解。也许在前入学期他们了解了一些关于中职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方面的信息,但入学之初,他们也无法真正地知道这些信息意味着什么。事实上,兴奋之余,对于很多中职新生而言,这个阶段他们强烈地感觉自己处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孤立无援,不知所措。认知上对新学校的不了解、感情上对自己新身份的不习惯,会使新生在心理体验上感到迷茫。
  焦虑感这一阶段,焦虑主要由生活的不适应引起。当前,中职新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大部分是第一次离家过集体生活,原来在家里有父母或其他长辈照顾,普遍缺乏独立生活的意识,依赖性较强,自理能力差。入学以后,住进宿舍,马上面临着由家庭生活到集体生活的转变。洗脸、刷牙、吃饭、洗澡、上厕所、充餐卡等样样要排队,寝室人多嘈杂没有私人空间,都会使新生产生不适应感,觉得生活不方便,又无法改变,产生焦虑感。另外,学生宿舍基于维护集体秩序需要而实施的各种管理规定也会使新生感觉非人性化,比如固定熄灯时间、房间物品摆放要求整齐划一、宿舍卫生检查频繁而严格等等,新生在短时间内还不能熟练地按要求做好,这也造成了他们精神上的压力,形成焦虑感。
  (三)入学后期
  经过入学初期,新生会逐渐熟悉新学校的生活,学会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事务,开始习惯自己的新身份。而常规课堂教学的开始,则意味着新生接触到了中职学校校园生活的核心内容。实际的情况是,随着时间推移,在入学后期新生通常会碰到更多深层次的适应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也需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这个时期一般会延续到入学三至四个月后,甚至包含整个第一学期。这个阶段,新生对生活环境和角色转变已初步适应,从适应过程中会获得一些自信感,但随着学习生活参与度加深,与教师、同学的交往时间加长,他们可能更多地感受到的是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等问题进展不顺带来的压力。国内外相关研究均发现,在入学一段时期内,个体的负性情绪体验不仅不会降低,而且会有所增高。入学初期的迷茫感和焦虑感可能因新的压力而延续,同时还会产生失落、孤独等新的感受。
  自信感中职新生在入学后期的自信感,既来自入学初期学校、教师、高年级学生的热情接待,也来自新同学之间的互动。因为中职新生在初中阶段的同质性(即文化课成绩均不理想),会使他们得以在这个阶段比较没有压力地与新同学相处。此外,自信感还来自入学初期对新学校的一定程度的生活适应,以及对自身角色转换的初步接受。目前,对中职新生适应性的研究极其有限,笔者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检索,没有找到表明中职新生在生活适应、角色转换方面表现突出的定量研究资料,但根据工作中历年对本校入学新生的观察,认为他们在入学初期的生活适应方面表现较好。许多针对大学新生的适应性研究也发现,大学新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的适应中,生活适应的问题最少,适应时间最短。中职新生与大学(特别是高职院校)新生在适应过程中面临的情境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都是新生结束应试选拔考试后“停靠”的“第一站”,都面临着教育模式、管理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换轨”,很多新生是第一次体验独立生活、集体生活的具体环境等等。所以,笔者认为大学新生的生活适应情况对中职新生的适应性判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初步适应新学校生活环境的变化、逐渐习惯自己的新身份是中职新生在入学初期较容易获得的积极感受。如对校园内外环境的逐渐熟悉,会使新生觉得轻松;开始顺利处理生活事务,会使新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接受自己的新身份,会使新生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而入学初期适当的同学关系、自我意识辅导还可强化这种积极感觉。车丽萍认为,“自信”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与自我概念中的能力、价值判断相关联。自信既是一种持久的人格倾向,也是一种随环境调整的易变的自我评价状态,自信与心理适应之间存在较高正相关。中职新生的上述一系列生活适应感觉正是自信作为一种随环境调整的易变的自我评价状态的表现。
  失落感、迷茫感随着中职校园生活的全面展开,新生入學初期的新鲜感消失了,学校各方对新生给予的特别关注也结束了,学习任务的常规展开向新生们提出了挑战。中职新生入学之前或多或少都会构建出自己进入中职校的蓝图,如果前入学期和入学初期的引导和教育是有效的,这样的蓝图可能会更清晰、更现实。但受无法超越的个体发展阶段的实践经验和抽象思维能力的限制,他们所设想的中职校园生活是比较笼统的、模糊的、理想化的,他们的蓝图中会有诸多不切实际、主观幻想的成分。当真正进入常规的中职校园生活后,他们将感受到想象与现实的矛盾,如生活不过就是每天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的单调循环,学习也不过是自由自在地泡在工作间、实训场或电脑机房,考试仍然有分数、教学仍然在课堂、课程还有“语数英”等等,一切似乎都没新意,失落感自然容易产生。另外,中职学校课程虽然注重实践性、操作性,但汇集前人经验的教材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知识构成部分,学生却可能因为理论知识学习能力低下而重回学习失败的情境,自新的期待落空也会带来失落感。此外,中职学校的社团活动可能很丰富、很活跃,但要在社团活动中有所表现,还是得有点过人之处的,校园里的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如学生会、团支部、舍管部等)虽然提供了一些参与校园管理实践的机会,但也不是没有门槛。很多新生,一入校就匆匆投身于学校的各种活动,在各方面都想去尝试和体验,急于在这些活动中给自己定位,但由于心理幼稚、经验缺乏、能力不足,可能什么都想干,却什么都不会干;做事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对各种活动热情参加,却急于求成、浅尝辄止、虎头蛇尾。这样的心态和行为方式,恰恰又容易使新生最终一事无成,一蹶不振,导致他们对中职校园生活的蓝图很快“灰飞烟灭”,倍感失落。上述种种想象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感到在新的校园里无所作为,难有所成。缺乏令人振奋的目标很快又会使他们陷入新的迷茫之中。
  孤独感、焦虑感新生初中阶段一般是住家里,人际交往的范围较小,交际的方式也比较简单,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和单纯。进入中职学校后,入学初期,由于新同学初相识有新鲜感、交往时间短、交往程度浅,而且生活适应问题迫切需要他们应对,所以同学之间相处还是比较轻松愉快的。教师、工作人员、高年级学生的热情接待,也让他们感受到人際互动的温暖。但随着校园生活步入常规,随着与同学交往的深入,出现的情况是:教师们各忙各事,上课来下课走;同学之间最初的新鲜感过去了,彼此的话题也没太多新意;除了同宿舍,大部分的人际互动越来越少,天天同住一屋的室友,难免因琐事产生矛盾;而熟悉的父母、旧同学、老朋友又不在身边。自然而然,孤独感渐渐向他们袭来。另一方面,相对开放的管理模式又让他们经常面临着独立与校园内各种身份的人员打交道的情境,如参加社团活动要与社团的高年级成员打交道、宿舍卫生检查时要与宿管人员打交道、餐卡丢失了要与食堂工作人员打交道、借阅图书要与图书管理员打交道、进出校门迟到了要与保安人员打交道等等。在类似的交往情境中,新生年龄、地位、经验等各方面都处于弱势,很多中职新生感到了人际交往的压力,产生了焦虑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再次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并提出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入学教育是确保中职新生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获得健康成长、健康发展,最终成为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第一步。入学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入学教育要行之有效,必须准确把握新生心理状态的正、负面因素,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入学教育,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合理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国良,董秀华,等.我国中职规模及比例情况[J].教育发展研究,2009,12(23):24-25.
  [2]张洁,冯伟强,李云峰.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8-99.
  [3]姚本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33.
  [4]傅宏.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操作[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1-22.
  [5]贾晓波,陈世平.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50-52.
  [6]王霜玲.调适中职学生负面心理的班主任对策[J].中等职业教育,2010,(7):39-43.
  [7]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1-87.
  [8]赵富才.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4):397-399.
  [9]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和标准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10]司秀玲.大学新生的角色适应与心理健康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5.
  [11]朱慧敏.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控制干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12]车丽萍.当代大学生自信特点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3-4.
  作者简介:
  王霜玲(1970—),女,广西宾阳人,厦门工商旅游学校高级讲师,厦门市教育科学院兼职教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教学与班主任工作理论。
其他文献
<正> 1 概述 先行支撑工法主要是指将模板安装在移动式的支撑桁架(SHORING)上,在该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将活动支撑桁架及模板推至下一跨的位置,如此循环往复,完成桥梁施工的
摘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学校及学生的重视。针对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出现的目标定位过高导致落差,无恒心坚持、摇摆不定,容易受到群体效应影响等问题,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是:采用“看板管理”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捕捉信息的能力;以班级为单位成立职业生涯设计小组,开展“关注就业,关注职业生涯发展”主题活动;针对学生薄弱环节,开设相关培训课程,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
调查安太堡大型露天矿区酲排土场植被恢复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中微生物量与土壤中的水分、速效磷、土壤有机质、有效性氮和海拔高度有明显的关系。麦地、林地、
根据塔里木河中游地区输水堤防有生态闸断面(乌斯满和阿其河断面)和无生态闸断面(沙子河断面)的地下水位、土壤养分以及植被的监测调查资料,分析了塔里木河中游河岸林水土空间分布
摘要:《药品质量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应从药检岗位的需求出发,通过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能力的分析流程确定课程内容的理念,对课程进行改革,从课程改革依据、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课程改革实践及改革中应改进的方向与途径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工学结合;药品质量检测技术;课程改革;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4-
防汛准备工作的布置离不开科学的预测,应该时刻掌握隐患水域的相关性数据以及数据时时的变化程度,对河流、水库、堰塞湖等重要水源变化情况做好监测,将排水工程做到精准而高
<正> 一、前言 日本为向世界显示该国建设超大桥梁的技术实力,于93年前后规划了三座中跨跨径为2,500m级的跨海大桥(见图1)。这些大桥的建设规模远远超过现在正在施工的明石跨
基于B/S 构架的Web 洪水预报调度系统在运行管理、安全性、跨平台通用性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构建基于B/S、C/S 松散耦合型洪水预报调度系统,阐述了系统实现关键技术和系统
摘要:以当前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的热点问题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与检测专业从合作机制、办学模式以及保障制度等方面展开的校企“双主体”合作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与检测;双主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137-02  2010年9月,全国高职改革与发
(2015年1月20日)根据会议安排,我就2014年全国防汛抗旱工作和2015年安排意见报告如下。1.1汛情2014年全国平均降雨量622 mm,与常年基本持平。华东、西南等地部分地区降雨量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