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深潜”的一生

来源 :红领巾·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h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8年,这是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册的一年——
  1988年4月,在我国南海某深水海域,一艘核(hR)潜艇即将进行极限(jIxiSn)深潜试验。这是一次考验我国核潜艇的作战能力和战略威慑(wEishF)力的“大考”,也是关乎艇上所有官兵生死的试验。
  因为在世界核潜艇历史上,极限深潜曾导致灾难(zQinSn)性惨剧。1963年,美国的一艘核潜艇在进行极限深潜试验时因事故沉没(chRnmH),艇上100余人无一生还……
  这次,我国核潜艇的极限深潜试验能成功吗?
  和大家一起下潜
  “下潜!”核潜艇艇长从容发出指令,“前进一,艏(shGu)倾(qUng)三度!”
  核潜艇向大海深处潜航。
  100米、150米、200米……一切正常。接近极限深度时,艇体受海水挤压,舱内的支撑角钢出现弯曲,响声开始出现,几处地方出现轻微渗水(shFnshuJ)现象……
  但官兵们仍在严密监视潜艇情况,镇定操作,控制潜艇继续向着更深处挺进。
  当核潜艇最终下潜到300米时,艇体不再发出响声,渗水现象也未加剧。指挥人员在确认各舱情况良好后,才下令上浮。极限深度300米,这是中国核潜艇发展史上的新纪录。
  在这次参与深潜试验的人当中,有一位62岁的老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xM)华。
  改变了的志向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的一个医学世家。受父母的影响,他早年的志向是继承父母衣钵(yUbT),做一名悬壶济世(xuWnhPjKshK)的医生。
  他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处于国家最动荡、最危难的年代,连天的战火已经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黄旭华不得不辗转(zhAnzhuAn)于广东、广西、重庆等地求学。这激起了黄旭华的爱国热情:“我不想学医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我要科学救国!”
  后来,他顺利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开启了自己“科学救国”的人生路。
  一通神秘的电话
  1954年,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美国“鹦鹉螺(yUngwLluY)号”核潜艇首次试航成功,开启了一个崭新(zhAnxUn)的时代。1957年,苏联的第一艘核潜艇也下水了。
  核潜艇是一国海军的战略力量,更是保家卫国的定海神针。
  1958年,黄旭华接到了一通奇怪的电话。电话里的人只说让他去北京参加会议,但会议的主题是什么,为期几天,电话那头都没说。正是这通电话改变了黄旭华的一生。
  黄旭华简单地收拾了行李就从上海出发了。到了北京他才知道,原来自己要参与(cQnyM)国家的核潜艇研发项目。
  困难重重
  聚集了大批专家的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院在当时偏远的葫芦岛(位于辽宁省西南处)成立,黄旭华和同事们就靠着一个月8块钱的科研(kEyWn)经费在这里开始了研究。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在当时的中国,很多人连核潜艇长什么样儿都不知道。最初,科研人员掌握的资料只有几张“鹦鹉螺号”的远景照片,以及朋友从美国买回来的两个核潜艇玩具模型。
  不仅如此,因为缺乏强大的计算工具——计算机,科研人员只能依靠手边的算盘和计算尺。成千上万的核心数据全靠科研人员们用算盘打出来。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黄旭华把全体人员分成三组,分别独立计算,如果结果不一致就重(chYng)算。
  用类似的“土办法”,黄旭华和同事们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例如,为了控制核潜艇的总重量,确保它的重心稳定,所有上艇的设备都要用秤(chFng)来称一遍……
  即使困难重重,大家的研发劲头不减,科研室里常常24小时灯火通明。因为所有人心里都装着使命——尽快研制出中国的核潜艇。
  三步并作一步走
  核潜艇的形状是否采用常规(chWngguU)线型,这个问题一度困扰(kMnrAo)着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
  美国发展核潜艇是分三步进行的。先是把潜艇设计成适合在水里航行的常规线型,再建造一艘外形是水滴形的潜艇,两者相比较测试出水滴形的流体性能更佳,最后再进一步完善,研制出了拥有先进动力的水滴形核潜艇。
  依据大量试验和科学论证,黄旭华提出,“三步并作一步走”,直接研制中国的水滴形核潜艇,并突破了核潜艇研发中最为关键(jiSn)、最为重大的核动力装置、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讯、发射装置等7项技术难关。
  归来已是白发人
  收到国家召唤,离家研制核潜艇时,黄旭华刚刚30出头,可等到回家再见到亲人时,他已是60多岁的白发老人了。因为核潜艇研制是绝密项目,他隐姓埋名30年没有与家人联系,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哪儿,从事著怎样的工作。几十年风雨兼程(jiQnchRng),黄旭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潜心研制,同那些隐姓埋名的英雄一道,让我国的核潜艇技术实现了突飞猛进。
  1970年,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试航。1988年4月,中国核潜艇第一次进行极限深潜试验,9月,核潜艇第一次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
  自此,我国成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第二次核打击力量的国家。历经30年,中国的第一代核潜艇研制总算走完了它的全过程。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花儿在哪里,花儿快出来……我是一只饥饿的小蜂鸟……”许久没品尝到花蜜滋味的我有气无力地边飞边唱,眼睛像雷达一样四处搜寻(sTuxPn)着花的踪迹(zTngjK)。  哇!前面一棵约2米高的树上好像开满了红彤彤(hYngtTngtTng)的花朵,那里一定有够我吃饱喝足的花蜜呢。  可待我飞近一看,这哪里是花朵啊?!明明就是一个个“染(rAn)着红发的长发怪”。这些“红发”就这样一根根地竖在那儿,竟
期刊
会议
期刊
会议
In order to calculate the GHG reduction potential,current biomass test methods are reviewed and biomass content in SRF is surveyed.biomass content in waste stat
荷叶、莲蓬、荷花,  蜻蜓、知了、青蛙,  绿水、夕阳、彩霞,  池邊漫步,  风轻拂脸颊。  “红红”点评  小作者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对象,以高度凝练的内容和跳跃性的结构,给处于冬日的我们带来了夏日荷塘的清新美景,妙哉。
期刊
如何观察自然?  曾经有读者问大头:“人和自然的距离究竟有多远呢?感觉远到无法丈量。”  其实不然。自然就在我们身边,小到身边的一株(zhO)青草,近到脚边的一只蚂蚁。自然里的每一种生物都自带密码,需要我们去观察,去解锁,去读懂它们内心的话。  在崭(zhAn)新的2021年,我们邀请你成为一名“自然通讯员”,与大自然对话,与全国的小读者交流。  你可以透过一扇窗,给“鸟邻居”拍张照;你可以用五彩
期刊
There is a considerable degree of uncertainty of compost for land application role to mitigate the climate change.Compost for land application not only emits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