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军洋,1990年2月11日生于重庆黔江,被称为“‘90后’第一文字精灵”,在“90后”十大少年作家榜中位列第五。先后发表文章上百篇。2007年4月出版长篇小说《一路向北》。2008年1月加入重庆市作家协会,成为年龄最小的会员。
他是一名地道的高中生,却已从事过记者、编辑、编剧和小电影导演等工作。李军洋说他虽然“一夜成名”,却一心想着拍电影,不想做专业作家,因为自己天生不是一块作家的料,只是因为偶然,促成他成为了一位有点声名的“90后”作家。
我给自己取的笔名叫“老枪”,是因为我就像一把枪,我的生活跟枪一样,子弹一打出去就响了。我对任何人都这样讲,我的生活如此。我跟所有的高中生一样,读书、写字、梦想着进入大学,然后工作。而在“90后”这个圈子里,却有着我不平凡的生活。我疯狂、愤青、写书、另类。我做了超越同龄人的事情,打工、电影、行走,我都一一尝试过。
作为中国的“90后”,我不是炫富的一代,也有了点声名,但在学校,我只是一名戴着眼镜的平凡学生,很普通。
1 不着边际的改变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后来进城里读一年级。我的家庭不算好,也就没什么梦想。读小学的时候,爸爸就想我读完初中后去修手机,等有钱就开个店面维持生活。现在想想,小学六年,我学习成绩平庸,除了会玩小浣熊卡和小虎队(“90后”的标志玩物)外,基本没什么特别之处,爸爸的考虑也算是合理的。
上了初中,我还是本性难改,整天贪玩。在我读初一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改变了我后来的生活。是在2001年夏天,两个男生让我拿扇子给我同桌。我同桌是个女生,她对我很不错,平日里叫惯了的“老朋友”。我把扇子转交给同桌,因为我把“老朋友”三个字说得太快,被两个男生冤枉成我说的是“老婆”,为了这个我和他们打了一架。最后闹到老师那里,老师也不相信我。
我向认为自己是个好学生,因为这件事而闷闷不乐,最后连自杀的想法都出来了,如果不是被及时阻止真不知会发生什么意外。这件事情后,我开始每天写日记,写了一学期,居然写了两个笔记本,有十几万宇。偶然的一天,我把所有的日记重新看了一遍,觉得很像一个故事,于是就萌生了写小说的念头。说干就干,第二天就动笔,后来还真写了我的第部长篇小说(小桥流水>。
老爸见我会写点东西了,就想让披上高中。我也同意初中毕业后继续读高中。而我读初中的时候特调皮,经常抽烟喝酒,还偶尔打架,是同学们和老师眼里的“坏孩子”。所以,初中毕业后我选择了去民族中学。我爸说民族中学管得严厉,让我在那里好好改造。
2 一夜成名的日子
2005年以前我写的都是纯文学,纯文学很少有卖点,我的作品也很少被推出去。就在这一年,我遇见了任老师,她是一家出版社的主任,想找我写一个玄幻的作品列在一个系列小说中出版。高一时我的同桌很爱看武侠小说,看得眼镜都架到鼻梁上了。我对他说,咱写个长篇给你看看。他以为我是吹牛,跟他开玩笑。我却是真的,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写出了《倾城之恋》。
这部小说的名字和张爱玲的一部小说同名,一出来便引起了关注,其实小说写的和张爱玲的完全不一样。她写的是都市,我写的是玄幻。写这小说用了“80后”的语言风格,读起来特别华丽,结尾猛赚读者的眼泪。小说写完后却被枪毙了,理由是整套书的出版计划被取消了。我的出书梦就这样夭折了。
很快我倒也静了下来,偶尔写些短小的东西,只是还是不做声地一直沉浸在出版失败的痛苦中。而意外的是重庆时报、华西都市报等媒体却大老远找来采访我,然后他们在报纸上说,“少年作家”的手写稿子达到了10公斤。
后来我就开始整理自己的小说。从初一开始写东西,一直手写。父母很反对我写东西,我是偷偷地写。一共写了二十几个本子,称了一下,足足95公斤重。看到媒体的报道,我哭了,那天我埋进自己的被子里哭了整整一夜。但媒体的这一写,反倒增加了我的信心,使我有了勇气去面对新的挑战。《倾城之恋》虽然没出版,但却是这部小说使我走进了真正的创作,让我的高中生活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第二年我去了北京,跟一个朋友交谈后来了灵感,写出了长篇小说《一路向北》。这次我跟幸运王子碰上了,一刀文化公司看中了这本小说,很快就出版了。小说 出版,随之而来的采访接连不断。一夜之间,我的名字被印成了铅字,到处飞扬,成了大家谈论的对象。新书的出版,使我“一夜成名”,很快,我被重庆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成为年龄最小的会员,并且顺利地当选为重庆少年作协主席。
3 一个人的行走生活
2007年9月开始,我居然被一些报刊制造出了“花边新闻”,让我在学校不得安宁,我回到家里待了段时间,闲着没事情做。最后到了11月,我决定拿100块钱走到长沙。我是个喜欢旅游的孩子,想一个人出去走走。我去过成都,去过北京,也到过上海。去长沙我妈妈很反对,不是她不给路费,而是怕我一个人出事。我最后还是一个人去了,没找父母要钱,拿了100块钱稿费当作路费。
途中我在秀山打了两天工,在“土家人酒店”做站门的工作。老板是个很和蔼的人。我只做了一些零碎的工作,比如擦桌子、装筷子……这些工作的感觉就一个字:苦在这里,我学到了不少生活常识,比如装筷子不能用手去剥纸套,要又快又好就得吹,吹好了就装;擦墙要用洗洁精,才能把污垢根除掉。
打工的日子虽然很累、很苦,但也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感受到了父母平时的不容易。当天下午秀山电视台给我做了个专访,说“著名少年作家李军洋来秀山体验生活”。我说了一句“很深刻”的话,到现在都还清晰地记得:“生活,比我想象的简单得多,但也现实得多。”
第二天,秀山文化局的吴局长邀请我去当地的民族中学讲课,讲的是文学创作。去听的人很多,一个大会议室都坐满了,满满一屋子人,我很激动,生平第一次给这么多的人讲课。
接下来我去了怀化、娄底和湘潭。做的事情和在秀山一样,先是打工,然后去学校讲课。我做过洗碗、送货、推销员等工作,不过工资还不错,一个小时不低于50块。有人笑我,说这是资本家享受的待遇。其实我自己清楚,这是我去长沙的路费。就这样沿途走走停停,2007年11月14日,我到达了长沙,去长沙理工大学,跟几个兄弟在一起玩了一天,然后就启程回家。
4 我的电影梦
我想拍一部电影,是我读高一时的一个梦。记得小时候家里没电视,就跑到楼下街上,一看看到晚上一两点钟,那时就想,等长大了就拍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
我高二的时候,有一个剧组邀请我去拍电影。剧组的负责人是我的一个兄弟。坐车赶去,一下车剧组的人都看着我这个小孩子,问我是谁。我把跨着的包一搁,对戴鸭舌帽的导演说:“我是来拍戏的。”导演姓胡,一口东 北腔,问我:“你行吗?”我看着胡导演,再看看周围的演员,胸有成竹地说:“怎么不行?我说段台词您听听。”
这时我的兄弟刚好来了,看着正欲表演的我,“扑哧”笑出来,把我拉到一边解释,说是叫我来改剧本的,不是当演员。我大吃一惊,很沮丧,倒也不好说什么,只好忍气吞声留在剧组里改剧本。
胡导演长着满脸的胡子,我改剧本改烦了的时候最爱去摸他的胡子。胡导总是笑笑,不跟我计较。我对改剧本实在提不起兴趣,天天有一搭没一搭地干着。一天,胡导对我说,“不想做我的助手帮我改剧本是吧?那好,从明天起,我教你摄像,我来改剧本,你来拍戏,怎么样?”
我高兴得合不拢嘴,跟着剧组第二天就去开工。我跑到镜头前,去看拍摄的片段。胡导在一旁说这说那,边指点边让我动手操作。没过一个钟头我就昏天转地不知方向,败下阵来,跑回帐篷打开电脑,对胡导说:“我还是呆在这里改东西吧。”
每天改完本子后,我就到胡导身边看他怎么拍片。从胡导那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他说拍电影要有艺术细胞,要有扎扎实实的真本事才行。七月末,片子杀青,临回家的头一天晚上,我和胡导一起喝得大醉,迷迷糊糊地吼着:“我就是一块当导演的料。”我给胡导许诺自己一定要拍一部电影。
2007年4月,我得到了这个机会,一心想当导演的我终于可以过把瘾了。我们学校准备拍摄一部名为《我们在路上》的DV作品,我当选为导演。这部“小电影”主要是讲述一个贫困学生的故事,非常感人,它将代表学校参加在重庆市举办的DV大赛。我非常兴奋,拿着学校的投资,我给学校保证定要尽最大努力拍好自己的“处女作”。这也是我的第一个电影作品。
后来,我又策划了两位高中女生曾访和董柴希主演的“小电影”《繁华落尽》。到现在,电影对我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梦,而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了。
5 大学之路
高二的时候,开始面临高考的压力,我和学校的其他学生一样为学习和考试而忙碌。我曾经为自己打算过,去考一个编导或者戏剧文学专业,通过学习把我的电影知识打牢。我不做专业作家而想当导演,这让许多人有些不解,主要是我成绩不好,想上一个好的大学很难,所以我选择了读戏剧文学之类的专业,同时完成自己拍电影的梦。
2008年艺考开始,我报考了重庆邮电大学的编导和重庆大学的戏剧文学。去重邮的时候,看着一帮与我同样大小的孩子,我一点也不担心自己,对于已经历过电影拍摄的我,只希望能够得到深造并充分展示自己。最后一路过关斩将,我顺利拿到了两所大学艺术联考的成绩。
我很喜欢看电影,特别是文艺片,过于吵闹的电影,我不喜欢。张艺谋、王家卫是我喜欢的导演。说到梦想,我最大的希望就是中国电影能够真正走向世界市场,被世界所认可。同时我也心知肚明,在这条道路上,我要付出的还有很多很多。只是现在想起小时候老爸给我的梦想,与这个梦想比起来,我觉得生活就是这么有趣,错位得太严重。
现在这一切当然还只是我的想法,最终我还是需要通过教育,通过读一所大学来改变自己,不管什么样的学校我都愿意,只要能使自己已经开始的努力,成为现实,不管这条路有多远,我都愿意一直走下去。
6 我是一个正常的孩子
当年“80后”老大哥韩寒凭借着一篇作文而成名,现在到了我们“90后”崭露头角的时候了。
随着我们这代人一天天地长大,也就有了一个个新的开始。从2006年起,很多媒体开始关注我,其实我对所谓的“90后”看得很淡,在“90后”作家排行榜中,排在第几我都无所谓。我依旧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坐在教室里读书、做作业,课余就写点文章,接受一些采访,继续领着属于我辛辛苦苦赚来的稿费。
我也算得上是另类的孩子,经常喝酒,成绩差得出奇,常常在电视上露面,被一些人说来说去,看着别人谈论我的生活和未来,这些都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无论我被认为是一个好孩子还是一个坏孩子,其实这对我来说,并不是特别重要。对我来说,只要我知道自己的生活,知道我在干什么,知道我想到哪里去,就足够了。和“90后”这批孩子一样,“我的”和“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不同,我们都在不需要修饰地活着,其实还是有点单调。
他是一名地道的高中生,却已从事过记者、编辑、编剧和小电影导演等工作。李军洋说他虽然“一夜成名”,却一心想着拍电影,不想做专业作家,因为自己天生不是一块作家的料,只是因为偶然,促成他成为了一位有点声名的“90后”作家。
我给自己取的笔名叫“老枪”,是因为我就像一把枪,我的生活跟枪一样,子弹一打出去就响了。我对任何人都这样讲,我的生活如此。我跟所有的高中生一样,读书、写字、梦想着进入大学,然后工作。而在“90后”这个圈子里,却有着我不平凡的生活。我疯狂、愤青、写书、另类。我做了超越同龄人的事情,打工、电影、行走,我都一一尝试过。
作为中国的“90后”,我不是炫富的一代,也有了点声名,但在学校,我只是一名戴着眼镜的平凡学生,很普通。
1 不着边际的改变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后来进城里读一年级。我的家庭不算好,也就没什么梦想。读小学的时候,爸爸就想我读完初中后去修手机,等有钱就开个店面维持生活。现在想想,小学六年,我学习成绩平庸,除了会玩小浣熊卡和小虎队(“90后”的标志玩物)外,基本没什么特别之处,爸爸的考虑也算是合理的。
上了初中,我还是本性难改,整天贪玩。在我读初一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改变了我后来的生活。是在2001年夏天,两个男生让我拿扇子给我同桌。我同桌是个女生,她对我很不错,平日里叫惯了的“老朋友”。我把扇子转交给同桌,因为我把“老朋友”三个字说得太快,被两个男生冤枉成我说的是“老婆”,为了这个我和他们打了一架。最后闹到老师那里,老师也不相信我。
我向认为自己是个好学生,因为这件事而闷闷不乐,最后连自杀的想法都出来了,如果不是被及时阻止真不知会发生什么意外。这件事情后,我开始每天写日记,写了一学期,居然写了两个笔记本,有十几万宇。偶然的一天,我把所有的日记重新看了一遍,觉得很像一个故事,于是就萌生了写小说的念头。说干就干,第二天就动笔,后来还真写了我的第部长篇小说(小桥流水>。
老爸见我会写点东西了,就想让披上高中。我也同意初中毕业后继续读高中。而我读初中的时候特调皮,经常抽烟喝酒,还偶尔打架,是同学们和老师眼里的“坏孩子”。所以,初中毕业后我选择了去民族中学。我爸说民族中学管得严厉,让我在那里好好改造。
2 一夜成名的日子
2005年以前我写的都是纯文学,纯文学很少有卖点,我的作品也很少被推出去。就在这一年,我遇见了任老师,她是一家出版社的主任,想找我写一个玄幻的作品列在一个系列小说中出版。高一时我的同桌很爱看武侠小说,看得眼镜都架到鼻梁上了。我对他说,咱写个长篇给你看看。他以为我是吹牛,跟他开玩笑。我却是真的,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写出了《倾城之恋》。
这部小说的名字和张爱玲的一部小说同名,一出来便引起了关注,其实小说写的和张爱玲的完全不一样。她写的是都市,我写的是玄幻。写这小说用了“80后”的语言风格,读起来特别华丽,结尾猛赚读者的眼泪。小说写完后却被枪毙了,理由是整套书的出版计划被取消了。我的出书梦就这样夭折了。
很快我倒也静了下来,偶尔写些短小的东西,只是还是不做声地一直沉浸在出版失败的痛苦中。而意外的是重庆时报、华西都市报等媒体却大老远找来采访我,然后他们在报纸上说,“少年作家”的手写稿子达到了10公斤。
后来我就开始整理自己的小说。从初一开始写东西,一直手写。父母很反对我写东西,我是偷偷地写。一共写了二十几个本子,称了一下,足足95公斤重。看到媒体的报道,我哭了,那天我埋进自己的被子里哭了整整一夜。但媒体的这一写,反倒增加了我的信心,使我有了勇气去面对新的挑战。《倾城之恋》虽然没出版,但却是这部小说使我走进了真正的创作,让我的高中生活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第二年我去了北京,跟一个朋友交谈后来了灵感,写出了长篇小说《一路向北》。这次我跟幸运王子碰上了,一刀文化公司看中了这本小说,很快就出版了。小说 出版,随之而来的采访接连不断。一夜之间,我的名字被印成了铅字,到处飞扬,成了大家谈论的对象。新书的出版,使我“一夜成名”,很快,我被重庆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成为年龄最小的会员,并且顺利地当选为重庆少年作协主席。
3 一个人的行走生活
2007年9月开始,我居然被一些报刊制造出了“花边新闻”,让我在学校不得安宁,我回到家里待了段时间,闲着没事情做。最后到了11月,我决定拿100块钱走到长沙。我是个喜欢旅游的孩子,想一个人出去走走。我去过成都,去过北京,也到过上海。去长沙我妈妈很反对,不是她不给路费,而是怕我一个人出事。我最后还是一个人去了,没找父母要钱,拿了100块钱稿费当作路费。
途中我在秀山打了两天工,在“土家人酒店”做站门的工作。老板是个很和蔼的人。我只做了一些零碎的工作,比如擦桌子、装筷子……这些工作的感觉就一个字:苦在这里,我学到了不少生活常识,比如装筷子不能用手去剥纸套,要又快又好就得吹,吹好了就装;擦墙要用洗洁精,才能把污垢根除掉。
打工的日子虽然很累、很苦,但也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感受到了父母平时的不容易。当天下午秀山电视台给我做了个专访,说“著名少年作家李军洋来秀山体验生活”。我说了一句“很深刻”的话,到现在都还清晰地记得:“生活,比我想象的简单得多,但也现实得多。”
第二天,秀山文化局的吴局长邀请我去当地的民族中学讲课,讲的是文学创作。去听的人很多,一个大会议室都坐满了,满满一屋子人,我很激动,生平第一次给这么多的人讲课。
接下来我去了怀化、娄底和湘潭。做的事情和在秀山一样,先是打工,然后去学校讲课。我做过洗碗、送货、推销员等工作,不过工资还不错,一个小时不低于50块。有人笑我,说这是资本家享受的待遇。其实我自己清楚,这是我去长沙的路费。就这样沿途走走停停,2007年11月14日,我到达了长沙,去长沙理工大学,跟几个兄弟在一起玩了一天,然后就启程回家。
4 我的电影梦
我想拍一部电影,是我读高一时的一个梦。记得小时候家里没电视,就跑到楼下街上,一看看到晚上一两点钟,那时就想,等长大了就拍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
我高二的时候,有一个剧组邀请我去拍电影。剧组的负责人是我的一个兄弟。坐车赶去,一下车剧组的人都看着我这个小孩子,问我是谁。我把跨着的包一搁,对戴鸭舌帽的导演说:“我是来拍戏的。”导演姓胡,一口东 北腔,问我:“你行吗?”我看着胡导演,再看看周围的演员,胸有成竹地说:“怎么不行?我说段台词您听听。”
这时我的兄弟刚好来了,看着正欲表演的我,“扑哧”笑出来,把我拉到一边解释,说是叫我来改剧本的,不是当演员。我大吃一惊,很沮丧,倒也不好说什么,只好忍气吞声留在剧组里改剧本。
胡导演长着满脸的胡子,我改剧本改烦了的时候最爱去摸他的胡子。胡导总是笑笑,不跟我计较。我对改剧本实在提不起兴趣,天天有一搭没一搭地干着。一天,胡导对我说,“不想做我的助手帮我改剧本是吧?那好,从明天起,我教你摄像,我来改剧本,你来拍戏,怎么样?”
我高兴得合不拢嘴,跟着剧组第二天就去开工。我跑到镜头前,去看拍摄的片段。胡导在一旁说这说那,边指点边让我动手操作。没过一个钟头我就昏天转地不知方向,败下阵来,跑回帐篷打开电脑,对胡导说:“我还是呆在这里改东西吧。”
每天改完本子后,我就到胡导身边看他怎么拍片。从胡导那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他说拍电影要有艺术细胞,要有扎扎实实的真本事才行。七月末,片子杀青,临回家的头一天晚上,我和胡导一起喝得大醉,迷迷糊糊地吼着:“我就是一块当导演的料。”我给胡导许诺自己一定要拍一部电影。
2007年4月,我得到了这个机会,一心想当导演的我终于可以过把瘾了。我们学校准备拍摄一部名为《我们在路上》的DV作品,我当选为导演。这部“小电影”主要是讲述一个贫困学生的故事,非常感人,它将代表学校参加在重庆市举办的DV大赛。我非常兴奋,拿着学校的投资,我给学校保证定要尽最大努力拍好自己的“处女作”。这也是我的第一个电影作品。
后来,我又策划了两位高中女生曾访和董柴希主演的“小电影”《繁华落尽》。到现在,电影对我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梦,而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了。
5 大学之路
高二的时候,开始面临高考的压力,我和学校的其他学生一样为学习和考试而忙碌。我曾经为自己打算过,去考一个编导或者戏剧文学专业,通过学习把我的电影知识打牢。我不做专业作家而想当导演,这让许多人有些不解,主要是我成绩不好,想上一个好的大学很难,所以我选择了读戏剧文学之类的专业,同时完成自己拍电影的梦。
2008年艺考开始,我报考了重庆邮电大学的编导和重庆大学的戏剧文学。去重邮的时候,看着一帮与我同样大小的孩子,我一点也不担心自己,对于已经历过电影拍摄的我,只希望能够得到深造并充分展示自己。最后一路过关斩将,我顺利拿到了两所大学艺术联考的成绩。
我很喜欢看电影,特别是文艺片,过于吵闹的电影,我不喜欢。张艺谋、王家卫是我喜欢的导演。说到梦想,我最大的希望就是中国电影能够真正走向世界市场,被世界所认可。同时我也心知肚明,在这条道路上,我要付出的还有很多很多。只是现在想起小时候老爸给我的梦想,与这个梦想比起来,我觉得生活就是这么有趣,错位得太严重。
现在这一切当然还只是我的想法,最终我还是需要通过教育,通过读一所大学来改变自己,不管什么样的学校我都愿意,只要能使自己已经开始的努力,成为现实,不管这条路有多远,我都愿意一直走下去。
6 我是一个正常的孩子
当年“80后”老大哥韩寒凭借着一篇作文而成名,现在到了我们“90后”崭露头角的时候了。
随着我们这代人一天天地长大,也就有了一个个新的开始。从2006年起,很多媒体开始关注我,其实我对所谓的“90后”看得很淡,在“90后”作家排行榜中,排在第几我都无所谓。我依旧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坐在教室里读书、做作业,课余就写点文章,接受一些采访,继续领着属于我辛辛苦苦赚来的稿费。
我也算得上是另类的孩子,经常喝酒,成绩差得出奇,常常在电视上露面,被一些人说来说去,看着别人谈论我的生活和未来,这些都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无论我被认为是一个好孩子还是一个坏孩子,其实这对我来说,并不是特别重要。对我来说,只要我知道自己的生活,知道我在干什么,知道我想到哪里去,就足够了。和“90后”这批孩子一样,“我的”和“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不同,我们都在不需要修饰地活着,其实还是有点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