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老龄化态势下户外环境的设计策略——老年人户外活动与建成环境的关系

来源 :城市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zi1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部分城市已经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和出生率逐年降低的当下,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由社区提供基本服务实现在家养老的养老模式正在逐步变成现实,而传统的居住社区在建设时并未充分考虑到多数老年人独立户外活动的需求,本文从老年人的生理、认知、心理和行为特征入手,探讨他们对建成环境的现实需求,针对步行空间、休息空间、健身空间三个空间要素提出设计策略,为城市老旧小区的适老化改造提供设计参考.
其他文献
以近代报刊文献为研究素材,通过文献综述、词频统计与词云计算,发现诞生于西方的“城市美化运动”在近代时期的本土化认知和实践具有阶段性特征:认知的进程经历了“觉醒—丰富—骤减—重归”四个阶段;实践进程经历了“缺失—极少—爆发—多元”四个阶段.认知在觉醒期和引入期明显超前于实践,在爆发-转折期的前半段与认知相一致的综合性实践全面开启、爆发,在爆发-转折期的后半段理念的讨论骤减、实践也转由日伪政府主导.到丰富期,理念与实践间的统一性和针对性均有所加强,且与都市计划、市容整饬密切相关.“植树”议题贯穿本土化认知与实
基于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对山东省公布的35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详细调研分析.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与市中心距离、用地性质、重要性—表现程度(importance performance analysis,IPA)三个方面进行分类,对街区进行综合评价.分析街区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基于街区分类及评估情况提出山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文化旅游的对策和建议,为街区改造及城市更新发展提供指导方向及参考依据.
本文以甘肃地区的民居民宿为研究对象,从甘肃地区的民宿民居发展现状出发,分析研究甘肃地区的民宿民居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分别提出了有效且有操作性的整改措施.根据目前的发展状态对甘肃地区的民宿民居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希望本研究在甘肃地区民居民宿发展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以甘肃地区的民宿民居发展带动整个甘肃地区乡村经济的整体繁荣.
在全民旅游时代的机遇下和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挑战中,旅游产业作为一项产业要素关联度高、产业黏合能力强的绿色富民产业,积极发挥其产业优势,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成为重要方向.本文以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为研究目标,在充分认识当地产业发展优势与短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全域旅游为发展平台,全域产业要素综合配置与融合发展为主要抓手的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并提出旅游业与高原特色农业、健康服务业、绿色工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以期为地方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发展思路与建议.
本文首先通过对福州古厝所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阐述,分析不同特点地貌上建成的福州古厝,结合古厝活化利用的功能将其分为传统街区型古厝、院落型古厝及山地型古厝.其次,分别对这三种代表性福州古厝在文旅业态中的不同活化利用特点做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和探讨,旨在阐明以保护为基础,通过文旅活化利用充分发挥古厝的历史文化价值,提升古厝活化利用的社会效益.
很多城市都是由历史遗留下的古城发展而来,这些古城能够反映一定的历史传统风貌和地域特征,但由于现代城市发展中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力度不够,导致无法纳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尴尬局面.文章以河南襄城县明清古城更新为例,探讨了此类古城的更新发展路径,为具有历史或地域文化特征而又难以达到保护级别的古城古镇如何提升城市品牌、塑造城市特色、激活内生动力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范例.
在“建筑”被更多地纳入审美而非技术范畴的境况下,一些高定义的“建筑”无法满足普通“房屋”的基本需求.本文梳理辨析房屋与建筑的概念,探讨二者的辩证关系,以普通房屋的特征要素——自发性为切入点探讨房屋的内在建造逻辑,选取城市非正式空间为例,探析其地域性与建造理性,以反向学习的视角反思建筑学,提出从自发建造到自觉建造的设计策略.
新时代高铁已经成为人们出行方式的重要选择之一,在人们对于经济与物质需求不断提高的推动下,高铁站的建设在满足客站内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其商业空间的建设也愈发重要.本文基于旅客在高铁站的行为模式,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两方面对高铁枢纽站商业空间提出优化策略.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养老问题已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的热点话题.在此背景下,本文选择上海市杨浦区创智坊为研究基地,在对场地人群调研访谈的基础上,运用层级理论从城市肌理、街区(社区)肌理、支撑体与填充体等层级逐步协调商业街区与老年人社区的矛盾,使各层级的公共空间体系有机融合,同时通过工业化的建造方式进行老年人住宅的设计,希望能对今后的老年人住宅和老龄社区建设提供新的角度.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实施城市更新,城市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2021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中,城市更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城市更注重“量”的发展,大量近代民居用地被用于建设高楼大厦.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利用,使得古民居逐渐成为城市的“污点”,房屋内在状况堪忧.本文旨在阐述青岛里院民居建筑从德占时期到现代的变化历程和对古民居保护现状的思考,为民居建筑历史溯源与修复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