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阶段是人生学习的黄金时期,而数学对培养一个人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有些学生的成绩始终不见起色,甚至出现倒退现象,导致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视数学如猛虎。究其原因,不外以下几点。
1 缺乏学习主动性
成功的数学活动往往是伴随着最佳心态产生的,要构成数学学习最佳心态,就必须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数学的生活化,激发自己的求知欲与学习热情,有一种轻松感、愉悦感、严谨感和成功感。高中知识与初中相比较,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很大的飞跃;高中教师的授课思想、方法、授课进度与初中教师也存在诸多不同。高一初始阶段必修一学习的是基本初等函数,对分段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从定义域、值域、图像和奇偶性、单调性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这部分知识对于大多数高一学生来说,普遍的感觉是抽象,难以理解,枯燥无味,很难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大多数学生在进入高中的初始阶段后,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还停留在初中阶段,表现出对教师极大的依赖性。课前没有及时对知识进行预习,对当堂要学习的内容几乎一无所知;上课的时候,忙于对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进行记忆和吸收,仿佛一个兼收并蓄的大容器,来者不拒;更要忙于记课堂笔记,而忽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习知识处于简单模仿,依照葫芦画瓢。而到了自习的时候,又要忙于完成各科教师布置的作业,没有对知识进行再消化和吸收的时间,更没有这种习惯,课堂笔记也很少有时间回顾和复习。大半个学期下来,很多学生逐渐对数学失去兴趣,产生畏难情绪,更有甚者,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勇气。很多在初中数学成绩很好的学生,也渐渐对数学的学习相形见绌,以前的优势学科慢慢变成劣势,甚至是拖累成绩的主要学科。
建议这一部分学生首先要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在教师讲授新知识以前,一定要对所学知识进行预习。预习过程中,要对概念反复理解、推敲,并结合课本例题和课后联系,自己先进行反馈,对于自己不能突破和重视不到的地方,在课堂上要集中精力,有的放矢,注意教师对自己的难点的突破思想和方法,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跟上甚至超越教师的思维速度,真正学到属于自己的知识,争取在课堂上掌握教师所要传授的所有知识,而课下只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再提高。
2 学习方法有偏差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发展自己的思维,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在现今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替十分迅猛,终身学习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学生不但要学会课堂上的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培养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自己会学、善学,终身受益,是每一个处于现代社会的有志青年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高中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都会注重对知识的来龙去脉的讲解和分析,剖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析重点和难点,提炼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对高中阶段各个专题的知识之间、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给予足够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不是把教师讲过的每一句话都记住或者写到笔记本上,而是要集中自己全部的精力,对概念、对知识、对方法、对重点和难点进行理解和掌握。课后要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和反馈,而不是每天忙于应付作业,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进行简单重复、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特别是数学概念,只要理解透彻即可,对数学当中的诸多公式,要掌握它们应用的背景、前提和条件,以及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结果,对于课标和考试说明中要求的基本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不要只是停留于表面的理解,要把这几种思想始终贯穿于平时的学习当中去。当天学的知识,当天就要消化,绝不留到明天和以后,所谓“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是对每一个要求进步的学生的基本要求。
3 基础知识不扎实
对学习持肯定态度的学生,有较强的学习愿望和求知欲,他们总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自觉地投入学习,从而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但是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学生:课堂上听讲很认真,笔记也整理得很完整、很漂亮,学习态度似乎无可挑剔;自习的时候,只要一有时间就复习、做题,资料、试题一大堆,学习态度相当认真,更兼经常蹙眉思考,仿佛绞尽脑汁,可惜成绩往往不是很理想。而且这些学生往往自我感觉良好,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也很努力。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不是学习方法,更不是学习态度,而是他们忽视了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足够的学习和训练,他们往往满足于“这道题我做过了”,对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方法不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书写步骤也不认真,但是对难题、偏题、怪题却表现出超乎一般人的兴趣,每每以能解答这类问题来显示自己的“高明”和“水平”,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满足于见过和做过,而不是研究过和探索过。结果真正到了考场上,往往因为运算和某个“不起眼”的小知识点而“卡壳”,半途而废。
4 缺乏自主钻研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授课时,都会注意创设学生熟悉的和常见的情景,让学生大胆发现新问题,在某种情景中用数学方法加以表证。在新形成新概念时,会留出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多角度、多方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释疑,在“跌跌绊绊”中不断成长,在质疑、释疑中产生思维的火花,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本素养,为学生创新能力作铺垫。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了对老师和同学的依赖,遇到新问题、新方法、新思想,不是自己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去理解、接受和掌握,只会被动接受别人的灌输,满足于浅尝辄止,不肯也不会花时间和精力对这些问题、方法和思想进行深入的和有效的钻研、探索,不能够对此类问题进行举一反三,进行行之有效的发展和创新。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只会也只能在别人的指导下学习,离开老师或同学的提示、指导和帮助,他们心中无“竹”,没有了葫芦,要想画个瓢也会感觉很难。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还要注意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反复使用的方法将变成人们的习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着重抓好“三基”,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培养自己的成就感,这是继续学习的内在动力。
2)课前预习是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前提和基础。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在课堂。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要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能满足于记住和会模仿。要跟上教师的节奏和速度,调动一切可能的因素参与学习,注重思考的重要性。
4)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大教育家孔子的话是最好的佐证:“温故而知新。”
5)独立作业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不能纸上谈兵,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实践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最好方式。
(作者单位:山东省蓬莱第一中学)
1 缺乏学习主动性
成功的数学活动往往是伴随着最佳心态产生的,要构成数学学习最佳心态,就必须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数学的生活化,激发自己的求知欲与学习热情,有一种轻松感、愉悦感、严谨感和成功感。高中知识与初中相比较,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很大的飞跃;高中教师的授课思想、方法、授课进度与初中教师也存在诸多不同。高一初始阶段必修一学习的是基本初等函数,对分段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从定义域、值域、图像和奇偶性、单调性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这部分知识对于大多数高一学生来说,普遍的感觉是抽象,难以理解,枯燥无味,很难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大多数学生在进入高中的初始阶段后,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还停留在初中阶段,表现出对教师极大的依赖性。课前没有及时对知识进行预习,对当堂要学习的内容几乎一无所知;上课的时候,忙于对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进行记忆和吸收,仿佛一个兼收并蓄的大容器,来者不拒;更要忙于记课堂笔记,而忽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习知识处于简单模仿,依照葫芦画瓢。而到了自习的时候,又要忙于完成各科教师布置的作业,没有对知识进行再消化和吸收的时间,更没有这种习惯,课堂笔记也很少有时间回顾和复习。大半个学期下来,很多学生逐渐对数学失去兴趣,产生畏难情绪,更有甚者,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勇气。很多在初中数学成绩很好的学生,也渐渐对数学的学习相形见绌,以前的优势学科慢慢变成劣势,甚至是拖累成绩的主要学科。
建议这一部分学生首先要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在教师讲授新知识以前,一定要对所学知识进行预习。预习过程中,要对概念反复理解、推敲,并结合课本例题和课后联系,自己先进行反馈,对于自己不能突破和重视不到的地方,在课堂上要集中精力,有的放矢,注意教师对自己的难点的突破思想和方法,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跟上甚至超越教师的思维速度,真正学到属于自己的知识,争取在课堂上掌握教师所要传授的所有知识,而课下只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再提高。
2 学习方法有偏差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发展自己的思维,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在现今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替十分迅猛,终身学习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学生不但要学会课堂上的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培养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自己会学、善学,终身受益,是每一个处于现代社会的有志青年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高中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都会注重对知识的来龙去脉的讲解和分析,剖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析重点和难点,提炼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对高中阶段各个专题的知识之间、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给予足够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不是把教师讲过的每一句话都记住或者写到笔记本上,而是要集中自己全部的精力,对概念、对知识、对方法、对重点和难点进行理解和掌握。课后要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和反馈,而不是每天忙于应付作业,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进行简单重复、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特别是数学概念,只要理解透彻即可,对数学当中的诸多公式,要掌握它们应用的背景、前提和条件,以及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结果,对于课标和考试说明中要求的基本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不要只是停留于表面的理解,要把这几种思想始终贯穿于平时的学习当中去。当天学的知识,当天就要消化,绝不留到明天和以后,所谓“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是对每一个要求进步的学生的基本要求。
3 基础知识不扎实
对学习持肯定态度的学生,有较强的学习愿望和求知欲,他们总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自觉地投入学习,从而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但是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学生:课堂上听讲很认真,笔记也整理得很完整、很漂亮,学习态度似乎无可挑剔;自习的时候,只要一有时间就复习、做题,资料、试题一大堆,学习态度相当认真,更兼经常蹙眉思考,仿佛绞尽脑汁,可惜成绩往往不是很理想。而且这些学生往往自我感觉良好,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也很努力。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不是学习方法,更不是学习态度,而是他们忽视了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足够的学习和训练,他们往往满足于“这道题我做过了”,对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方法不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书写步骤也不认真,但是对难题、偏题、怪题却表现出超乎一般人的兴趣,每每以能解答这类问题来显示自己的“高明”和“水平”,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满足于见过和做过,而不是研究过和探索过。结果真正到了考场上,往往因为运算和某个“不起眼”的小知识点而“卡壳”,半途而废。
4 缺乏自主钻研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授课时,都会注意创设学生熟悉的和常见的情景,让学生大胆发现新问题,在某种情景中用数学方法加以表证。在新形成新概念时,会留出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多角度、多方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释疑,在“跌跌绊绊”中不断成长,在质疑、释疑中产生思维的火花,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本素养,为学生创新能力作铺垫。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了对老师和同学的依赖,遇到新问题、新方法、新思想,不是自己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去理解、接受和掌握,只会被动接受别人的灌输,满足于浅尝辄止,不肯也不会花时间和精力对这些问题、方法和思想进行深入的和有效的钻研、探索,不能够对此类问题进行举一反三,进行行之有效的发展和创新。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只会也只能在别人的指导下学习,离开老师或同学的提示、指导和帮助,他们心中无“竹”,没有了葫芦,要想画个瓢也会感觉很难。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还要注意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反复使用的方法将变成人们的习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着重抓好“三基”,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培养自己的成就感,这是继续学习的内在动力。
2)课前预习是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前提和基础。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在课堂。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要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能满足于记住和会模仿。要跟上教师的节奏和速度,调动一切可能的因素参与学习,注重思考的重要性。
4)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大教育家孔子的话是最好的佐证:“温故而知新。”
5)独立作业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不能纸上谈兵,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实践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最好方式。
(作者单位:山东省蓬莱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