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有两个人,算不算一个团队?
正确答案是:只要合作好,就是一个团队,而且是一个能打胜仗的团队。
70后:我们这个组合,一个70后,一个80后,就像“更年期”撞上了“青春期”。我虽然有8年的拍片经历,也算有点拍片的“套路”,然而,自打与这个80后组合,便没办法再 “按套路出牌”了。
80后:我平时就喜欢拍拍照,做做后期,没事儿弄个小视频玩玩,所以对拍片工作感到很新奇,很想尝试。但进入远程办后我才知道,拍摄专题片绝对不只“玩”那么簡单了。
70后:我个人的工作习惯是在每一个脚本形成之前先充分地积累日常真实素材,因为对基层的情况比较熟悉,所以在抓拍之前就已经胸中有了“画谱”。带着一个“杠杠新”的新手下基层,我便会下意识地对他“指手画脚”,让他按照我那些经验找镜头、拍画面。
80后:按照“画谱”的拍摄虽然我也能顺利完成,但是,我更有热情去抓拍那些打动我的场面,灵感能一触即发。
70后:70后与80后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一时之间难以产生共鸣。好在,基层就是一片沃土,也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那些优秀的党员典型、叫得响的党建品牌、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在我们眼里熠熠生辉,我们都全程参与,不放过每个细节。
80后:人物专题片《暖春》表现的是基层退休老党员车志平为身边的居民群众真情服务的真实故事。新手上路,脚本憋了几个月我都无从下笔,但是随着素材的积累和对人物的熟悉,我挖掘出了发生在这位老党员身上的一个又一個“暖心事儿”,并由此打开了我的创作之门。
70后:这部片子我们合作得跌跌撞撞,常常各执己见。车志平楼上的邻居、空巢老人宁宝元一天晚上在家突然晕倒,自己撞得头破血流,幸亏车志平出手相助,帮助老人化险为夷。突发的素材可遇而不可求,我们备感珍贵,于是立即赶到现场。被车志平擦过的满地血迹还隐约可见,我建议还原拍摄他擦拭血迹的画面。
80后:而此时,躺在床上的宁宝元老人头上包裹着纱布,提起车志平常年对她的帮助不禁失声痛哭。她的老伴儿和车志平都在旁边默默地垂泪。我忙不迭地抓拍他们,远、中、近、特,各种角度,这些镜头已经足以表达车志平对一对空巢老人的关爱,于是,擦拭血迹的画面便被搁置。
70后:成长于两个时代的人,价值观总是有所不同。车志平帮助残疾孩子壮壮的故事被我列入可选素材。然而让不让壮壮本人入镜,如何在片中表现?这个问题着实让我费了一番脑筋。
80后:我不赞成使用这个素材。虽然让壮壮出镜会增强正面感染力,但这是对他隐私权的一种伤害。
70后:但这毕竟是一个有说服力的素材,到底用还是不用,我们各不相让。最后我们的分歧在激烈的争议中“打平”,因为车志平身上的故事太多,我们的内心都对这位乐于奉献的老党员怀揣着由衷的敬重,所以又重新选取了车志平常年照顾患有肾病邻居的故事。
80后:我连跑带颠地一边摆拍一边跟拍,一路全程拍摄下老人陪同邻居做肾脏透析的过程。后期编辑时,很多镜头却被无情地剪掉,让我很心疼。
70后:即便是拍摄很好看的镜头,一旦画蛇添足,就要忍痛割爱!在取舍之间,我们常常会在“厮杀”中峰回路转,最终达成共识。
80后:随着作品逐渐完成,我才逐渐明白,70后有一双理性的眼睛,在镜头下陈述的是清晰的逻辑。
70后:当我们从不同角度拍下的画面最大化地完美契合,70后与80后的“代沟”也悄然填平。
80后:谦冲自牧,相互接纳,给了我成长的绿洲,工作渐入佳境,不断地挖掘出更多优秀的创意,也更加敢想敢做,有了新想法立马去付诸实现。
即使再小的团队,只要用行动相互理解和接纳,也一样会闯出一片天。
(作者单位:辽宁省营口市西市区委组织部远程办)
正确答案是:只要合作好,就是一个团队,而且是一个能打胜仗的团队。
70后:我们这个组合,一个70后,一个80后,就像“更年期”撞上了“青春期”。我虽然有8年的拍片经历,也算有点拍片的“套路”,然而,自打与这个80后组合,便没办法再 “按套路出牌”了。
80后:我平时就喜欢拍拍照,做做后期,没事儿弄个小视频玩玩,所以对拍片工作感到很新奇,很想尝试。但进入远程办后我才知道,拍摄专题片绝对不只“玩”那么簡单了。
70后:我个人的工作习惯是在每一个脚本形成之前先充分地积累日常真实素材,因为对基层的情况比较熟悉,所以在抓拍之前就已经胸中有了“画谱”。带着一个“杠杠新”的新手下基层,我便会下意识地对他“指手画脚”,让他按照我那些经验找镜头、拍画面。
80后:按照“画谱”的拍摄虽然我也能顺利完成,但是,我更有热情去抓拍那些打动我的场面,灵感能一触即发。
70后:70后与80后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一时之间难以产生共鸣。好在,基层就是一片沃土,也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那些优秀的党员典型、叫得响的党建品牌、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在我们眼里熠熠生辉,我们都全程参与,不放过每个细节。
80后:人物专题片《暖春》表现的是基层退休老党员车志平为身边的居民群众真情服务的真实故事。新手上路,脚本憋了几个月我都无从下笔,但是随着素材的积累和对人物的熟悉,我挖掘出了发生在这位老党员身上的一个又一個“暖心事儿”,并由此打开了我的创作之门。
70后:这部片子我们合作得跌跌撞撞,常常各执己见。车志平楼上的邻居、空巢老人宁宝元一天晚上在家突然晕倒,自己撞得头破血流,幸亏车志平出手相助,帮助老人化险为夷。突发的素材可遇而不可求,我们备感珍贵,于是立即赶到现场。被车志平擦过的满地血迹还隐约可见,我建议还原拍摄他擦拭血迹的画面。
80后:而此时,躺在床上的宁宝元老人头上包裹着纱布,提起车志平常年对她的帮助不禁失声痛哭。她的老伴儿和车志平都在旁边默默地垂泪。我忙不迭地抓拍他们,远、中、近、特,各种角度,这些镜头已经足以表达车志平对一对空巢老人的关爱,于是,擦拭血迹的画面便被搁置。
70后:成长于两个时代的人,价值观总是有所不同。车志平帮助残疾孩子壮壮的故事被我列入可选素材。然而让不让壮壮本人入镜,如何在片中表现?这个问题着实让我费了一番脑筋。
80后:我不赞成使用这个素材。虽然让壮壮出镜会增强正面感染力,但这是对他隐私权的一种伤害。
70后:但这毕竟是一个有说服力的素材,到底用还是不用,我们各不相让。最后我们的分歧在激烈的争议中“打平”,因为车志平身上的故事太多,我们的内心都对这位乐于奉献的老党员怀揣着由衷的敬重,所以又重新选取了车志平常年照顾患有肾病邻居的故事。
80后:我连跑带颠地一边摆拍一边跟拍,一路全程拍摄下老人陪同邻居做肾脏透析的过程。后期编辑时,很多镜头却被无情地剪掉,让我很心疼。
70后:即便是拍摄很好看的镜头,一旦画蛇添足,就要忍痛割爱!在取舍之间,我们常常会在“厮杀”中峰回路转,最终达成共识。
80后:随着作品逐渐完成,我才逐渐明白,70后有一双理性的眼睛,在镜头下陈述的是清晰的逻辑。
70后:当我们从不同角度拍下的画面最大化地完美契合,70后与80后的“代沟”也悄然填平。
80后:谦冲自牧,相互接纳,给了我成长的绿洲,工作渐入佳境,不断地挖掘出更多优秀的创意,也更加敢想敢做,有了新想法立马去付诸实现。
即使再小的团队,只要用行动相互理解和接纳,也一样会闯出一片天。
(作者单位:辽宁省营口市西市区委组织部远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