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新形势下技巧业训的培养目标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fs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技巧运动在中国发展至今大体经历三个阶段,从20世纪5、60年代在中国兴起,8、90年代达到鼎盛,夺得多项世界冠军,为国家争得荣誉。然后受国内奥运战略的影响逐渐滑落到国际2、3流地位,专业队伍不断减少,竞技后备人才需求量急剧减少,业训队员向上输送唯一目标已经不现实,如何突破困局,使技巧运动员在业训時期得以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本人从事技巧业训教学有20多年,经历过“三从一大”大运动量至科学的大运动量训练时期;北京奥运会后对举国体制的反思;十八大以来竞技体育的重新定位;十九大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宏大目标,因此对青少年技巧业余训练的目标定位取得一定新认识,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技巧 业训 目标定位
  【中图分类号】G8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067-02
  前言
  在新形势下,我们技巧业训运动员向专业队输送唯一培养目标已经不现实。反观社会上对我们技巧业训运动员的需求却热度不减,包括技巧类项目及各大高校的啦啦操健美操队、杂技团、健身俱乐部等,这一现象不得不让我们进行思考,一方面说明我国技巧项目的业训系统健全完善,所培养的运动员质量高和数量多,具备良好的基础运动能力;另一方面说明社会上对我们这类运动员有一定刚需。那么在当今新形势对运动员提出更高要求的社会背景下,如何转变观念,把握好目标定位和成长的时间节点,使其得以全面、健康成长,从而走向更高平台同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新时代的体育人,不再堵塞于通往专业队的独木桥上,是新形势下赋予我们业训教练员一项更高使命。
  一、少年英雄与社会人的选择
  中国各个领域从来都不缺少年英雄,一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令社会上的家长和小朋友疲于奔命,而在我们竞技体育业训时期,许多教练员一方面曲解了“从娃娃抓起”的含义,另一方面由于周期性任务的压力,如省运会的成绩指标等,导致教练员会采取一些违背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的非常手段和方法,使一大批没有登上更高平台,处于竞技体育培养模式“金字塔”底部的运动员分流到社会,失去竞争力,甚至生存能力也成问题,引起社会上各界人士对我们的质疑,家长不再把小孩送到体校训练,生源逐渐枯竭,是对竞技体育的致命打击,所以技巧业训时期应摒弃所谓的“少年英雄”,遵从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特点,从德智体美全方位培养,这样才能使“金字塔”更好与社会接轨,不再脱离社会实际,为顶端源源不断输送优秀的后备人才同时培养合格的社会人,使青少年运动员走入社会能迅速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具备向其它领域发展的可能,改变以往人们对运动员只会拿冠军的看法,运动员也能成为其它领域的精英。本人认为应从两方面着手:
  (一)学训并重
  从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登上世界巅峰的光环渐渐褪下后,国内外媒体不断爆出我国竞技体育的一些负面新闻,尤其是业训运动员,从小进入体校训练,把训练摆在第一位,体教分离,长期以来造成文化基础普遍较差,没能攀上金字塔顶端的大部分运动员流向社会,成为在社会上不具备竞争力的群体,造成一定社会问题,成为舆论焦点。如何化解,国家层面颁发的23号已经为我们引领了方向,总局、各省市体育局也出台一系列政策,其中重要举措是青少年比赛前要进行文化测试,及格才能参赛。所以我们首要是转变观念,打破重训练轻文化的旧传统,以23号文为指导,深化体教结合模式,坚持走学训并重的道路;第二应从选材伊始,净化源头,将文化成绩纳入选材范围,入队前除达到专项标准以外,运动员须进行文化水平测试,达标的才能进队,尤其我们技巧下面人一般选材年龄是初一开始,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身、心发育变化期,极其不稳定,更要严格挑选,选拔一些专项素质和文化成绩均衡发展的学生进队;三应把运动员文化成绩纳入教师、教练员和管理人员的年终评价体系,提高其责任感;四应把教练员、教师队伍统一、整合至相同高度,校内实现“体教结合”,关键要把教师融入到运动员日常生活、训练、文化学习管理中去,提高教师在运动队的威信,使运动员感到文化学习与训练的相同地位,从而促使其主动学习,有效提高运动员文化学习的文化成绩。
  (二)重视运动员自身修养的培养
  除了运动成绩、文化素养以外,自身修养是优秀运动员所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素质。纵观世界一流的体育明星,在耀眼的运动成绩背面,自身修养的高、低对其所获成就起到绝对的支撑作用,换句话说,没有良好的修养、品格,难以攀登世界体坛的高峰,退一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也需具备这一素质才能在社会立足。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尚且如此,新时期的我们更应从小培养自身良好的品性。所以我们应首先转变以往一切以成绩论英雄的观念,从小开始培养运动员的自身修养,日积月累,滴水成河,才能完成这一目标;其次应把自身修养的内涵建设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从日常点滴做起,例如技巧项目的下面人和上面人由于年龄的相差、角色定位的差异,下面人无论在训练、比赛、日常生活中均起绝对主导作用,上面人则处于从属位置,长期在不对等的环境下,如果教练员没有从开始就系统的加以修养、品格教育和引导,教学中把一些不良现象及时消灭在萌芽之中,慢慢就会形成两种品格修养,下面人容易自信心过度,在训练中出现问题极少找自己的原因,一切归咎于上面人,严重的随意打骂上面人,最终形成刚愎自用的做事风格;反观上面人则会形成行事没有主见,缺乏自信,不能挑大梁的品格。这两种人在体育领域难以成材,在社会上也难以立足。所以教练员应细心观察运动员,从小事开始加以引导纠正,并注意树立优秀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传递正能量,逐步提高运动员的自身修养。
  二、充分认识体操—运动之母,跨界发展
  我们教练员应响应党十九大倡导的绿色发展观,深刻理解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跨界选材的政策,充分认识体操被誉为“运动之母”的意义是因为从小合理的练习体操可提高运动员的柔韧性、平衡性、灵活性和协调性等几乎所有运动项目的基础运动能力。而技巧是从体操发展分支出来讲究人与人之间配合的运动项目,除具备上述功能以外,还能促进运动员情商的发展,从而转变以往牺牲绝大部分而成就一名冠军的高消耗发展观念,利用技巧项目的特性,充分挖掘业训运动员的可能性,打破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壁垒,向其它项目积极推荐、输送苗子,大胆跨界发展,使人才合理流动,从而惠及竞技体育发展模式“金字塔”底端的运动员。本人认为要实现此转变,需做好以下4点   (一)合理安排训练,为运动员未来的转项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三从一大”逐渐成为我国竞技体育的一个主要训练原则之一,提出了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实践证明,盲目的训练会使運动员尚未到成年已经浑身伤病,被迫很早就退役了,造成严重的浪费,因此发展为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科学的大运动量训练,加上了科学两个字,所以我们应1、在技巧青少年业训时期把握好科学的大运动量,严格遵从合理安排运动量原则,根据运动员的水平、自身生长发育的特点,对其安排的适宜负荷,并避免过早专项化,在青少年身体发育的各个窗口期,充分发挥技巧项目的特性,着重提高运动员的柔韧性、平衡性、灵活性和协调性等基础运动能力,使运动员身体平衡发展,具备向其它项目发展的可能。2、重视准备与恢复,业训时期由于训练系统不完善,训练时间、场地保障不充分,许多教练员为完成竞赛任务,采取压缩准备与恢复时间来增加专项训练内容,这样的做法无疑是“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运动员虽然一时取得了成绩,教练员也完成任务了,但是对运动员身体的不良影响是深远的,由于准备和恢复的不足,身体无法充分拉伸、激活肌肉,练后也得不到放松、恢复,使之从小每天开始积累伤病的隐患,导致其运动生涯提前结束,最终无法登上更高平台同时抹杀了转项的可能,所以教练员应充分认识准备与恢复训练中不可却少的一部分,必须纳入整个训练系统里面,无论任何情况之下都与之重视。3、重视保护与帮助,避免运动伤害的发生。合理运用保护与帮助是预防运动员伤害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之一,尤其是技巧项目的上面人是高危群体,国内外曾发生不少上面人受伤、致残甚至失去生命,所以我们教练员首先训练时要专注运动员的表现,及时采取保护与帮助的措施;其次掌握学习难度动作的步骤和节奏,切记不能盲目冒进;第三是熟练掌握保护与帮助的手法和时机,确保运动员在最需要的时候得到教练员的帮助。
  (二)不断拓宽跨界输送的渠道
  我们教练员要改变以往一旦入行就决定终生的传统思想,充分认识业训时期的技巧运动员是有无限可能的,敢于打破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壁垒,积极向其它项目的教练员了解其项目的选材要求,选材周期,列出可能转项发展的运动项目,如已知的滑板、跳水、滑水、滑冰、撑杆跳高等技巧型项目,更要拓宽思路,不断收集相关信息,挖掘更多项目的可能性,从而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在各项目的选材周期积极向教练员推荐,并做好跟踪,服务保障工作,使之成功转型。
  (三)在业绩与跨界发展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作为技巧业训教练员培养优秀的技巧后备人才是主要任务,是评价我们业绩的首要条件,那么与跨界发展有冲突吗?是不务正业吗?本人认为一点矛盾也没有,因为跨界发展是我们技巧项目特性所决定的,只是在以前特定历史时期,我们工作的重心在于培养技巧冠军,忽略了技巧运动员所具备的基础运动能力,人为的把转项的可能给抹杀掉,现今在新形势下,我们又把它重新展现。所以我们教练员只要在业训时期,选好才,按照青少年生长规律,合理运用训练原则,踏踏实实的搞好基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细致观察,从中发现运动员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培养目标,这样就能够为技巧项目培养优秀的苗子同时为转项打下坚实的基础,自然而然就在业绩与跨界发展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四)积极响应国家青少年U系列赛制改革,鼓励有条件的业训技巧运动员参加不同项目的初级比赛
  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即将出台青少年U系列赛制的改革,其中一条是允许个人报名参赛,从中释放一个重要信号是打破以往单一的培养途径,区-市-省-国家队,可以说是英雄不问出处,只要你具备该项目参赛的能力和条件就可报名比赛,使青少年运动员有更多的平台展现他(她)们无限的可能。我们技巧业训教练员应积极响应该政策,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一些基础运动能力强的运动员去尝试参加同类项目的初级比赛,使运动员从小能接触、了解其他运动,既开阔了眼界,又能摸索、积累经验,提高以后转项发展的成功率。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竞技体育战略发展,技巧业训教练员应与时俱进,及时作出调整,从以往单一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业训时期育人是关键,是重中之重,冠军只是育人的重要成果之一,更多的是帮助青少年在业训时期夯实基础并不断拓宽他(她)们的发展空间,使之具备更多的可能,成长为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体育人。以上是个人的一些观点与看法,谨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1]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田麦久、刘大庆主编,人民出版社,2012-02.
  [2]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操》,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06.
其他文献
《西藏艺术研究》创刊30周年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西藏艺术研究工作实际,更好地推动新时期艺术研究工作,迎接新任务、新挑战,西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
潜艇在水下潜航时,为防止敌方声呐的探测,需要采用各种主被动手段来降低自身的噪声,其中主要手段就是在潜艇外壳覆盖黏弹性消声瓦结构.针对潜艇消声瓦结构降噪问题,考虑结构
话剧《共同家园》是由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倾力打造的重大爱国主义历史题材话剧,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国主义赞歌,民族团结的赞歌,英雄主义的赞歌。该剧综合运用现实主义、写实主
【摘 要】本文分析了《冲压模具设计》课程建设现状及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活动、教学资料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学内容改革、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等几个方面对课程建设进行了规划;以期依据课程定位,以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把《冲压模具设计》课程建设成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教学实训设施齐备,教学资料、数字化资源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先进;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技能
差异化发展,特色办学是避免高校学科建设“大而全”和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的有效途径,确立办学特色方向,明确建设目标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搞清楚本学科的特色,文章围绕西藏艺术设
【摘 要】在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确保学生在学习美术课程和理论知识后,提高学生自身与美术相关的感知、思维、表达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形成情感、意志和态度等个性品质。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普遍是非艺术类学生,但这些学生需要掌握美术相关的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能,为小学培养更多优秀的师资人才,文章研究了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美术教法的改革。  【关键词】高校;小学教育专业
【摘 要】红色资源作为优质资源,如能转化为教育资源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势必大大有益于思政教学。当今社会传播渠道的多样性、部分文化糟粕对青年一代的侵蚀和红色资源某种程度被忽视等原因,导致我国存在对红色文化价值认识不足、研究缺乏系统性、应用形式单一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制度层面、典型示范、形式创新等方法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提升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红色
提出了一种非随机振动分析方法,可给出系统在不确定性激励下的动态响应边界,从而为实验信息相对缺乏的不确定性振动分析及未来的可靠性设计提供一种新的计算工具.采用非概率
【摘 要】本文旨在阐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在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免疫学检验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从课程设置理念、教学内容选择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实验实训教材的开发、“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四个方面进行探究与实践,证明此方法在免疫学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学校教育与岗位对接方面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  【关键词】免疫学检验;“教学做一体化
【摘要】本文简述了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发展历史,给出了现阶段研究基元反应过程的有效手段—量子含时波包的理论概念,并对含时波包的具体计算分为了3个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量子方法由于严格求解含时薛定谔方程,且包含了微观水平下的各种量子效应,其计算结果是非常精确的。对于目前还不能通过波包方法直接得到反应的立体动力学性质,希望这方面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改进。  【关键词】基元反应 含时波包 分子反应动力学 薛定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