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廉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与管理的建议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b798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2018年,《大学教育科学》分6期连续刊发了王伟廉教授的“不愿丢失的教育感悟”,感悟共分为36部分,它们真实的记录了王伟廉教授作为教育者、研究者和办学者对教育思想、教学改革和教育管理的珍贵建议,是高等教育的宝贵财富。笔者作为一线教师,教书育人20年,拜读过王伟廉教授的系列感悟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仅就其中之一二写出所思所想,期待和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共勉。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育感悟 教育思想
   王伟廉教授的“不愿丢失的教育感悟”涉及到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见解深远,无论对于高等教育的管理者还是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對于王伟廉教授的36部分感悟都深有同感,但是由于见识有限我们无法对于每一部分都发表见解而仅就其中之三部分从一线教育者的角度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关于“高考指挥棒背后”
   王伟廉教授的“不愿丢失的教育感悟I”之四从“大学的社会功能”角度探讨了高考为什么在我国遭到了如此多的诟病。王伟廉教授提到了大学的一个重要功能---社会流动功能,即一个人由于上了大学,便可以从原来的社会阶层上升到更高的社会阶层。由于不同层次的大学所发挥的社会流动功能不同才导致出现了“高考指挥棒”现象。笔者从事高等教育20年,接触过几千学生,感受过适应高考指挥棒的学生顺利走向社会的欣喜,也看到许多不适应高考指挥棒的学生曲折的成长过程,以下几点感触和同行分享。
   第一点,关于大学专业的选择。许多人可能会认为大学的社会流动功能主要体现在学校层次上,跟学校内部的专业无关。王伟廉教授在“不愿丢失的教育感悟VI”中谈到毕业生就业与大学关系的时候曾经引用当年时任教育部长的周济院士的一次公开讲话,说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仅为20%左右。虽然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现象并不是只在我国存在,但是笔者从教过的学生身上看到了专业选择正确的极端重要性。可以说,大学生在读书期间能否获得成就感从而顺利步入社会同能够选对专业密切且直接相关。
   虽然从去年开始高考招生制度发生了很大改变,准大学生可以先选择专业再选择学校,但是很大一部分学生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选择了专业,而是听从父母、老师或者亲朋的建议,步入大学之后才发现所选专业并不是自己擅长或者喜欢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本身并不了解各个专业需要学习的内容和相关联的职业,因此习惯于听从父母、老师或者亲朋的建议,其二是做出选择的父母、老师或者亲朋大多是根据自身的社会生活体验以及传统的思维惯式帮助学生做了决定。殊不知,这些不恰当的选择对学生的大学生活造成了很大障碍,有许多学生草草结束大学生活并且慌乱就业,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多次挂科而无法顺利毕业,黯然退学者有之,肄业者也大有人在。
   笔者教书这些年看过太多勉强学习的学生,他们本应该是十八、九岁的青春大好年华却因为不喜欢或者不擅长所选学科而天天混沌度日。课堂上,放眼望去,每个教室角落里坐满了不想听课的学生,其中以男学生居多,笔者有时候把这种现象称为“男孩之殇”。这些学生因为已经进入大学,不想也不愿意再退回去重读重新选择,只能天天靠时间,最大的愿望是考试能及格而且快快毕业。不知各位同仁注意过一个现象没有,现在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问题甚至严重抑郁的学生越来越多,笔者问过一些这样的学生,许多都回答是跟他们选择了不喜欢的专业有关。
   那如何解决以上这些问题?笔者要谈的第二点可以看作是一个解答。
   第二点,关于大学教育结构“少分段,多分枝”。王伟廉教授已经提到任何国家都不会也不可能把所有大学都办成一个水平。那既然大学的流动功能和大学的层次密切相关,要想解决类似于第一点中提到了专业错选问题就迫切需要有同等层次的各类高等学校存在,即“多分枝”的说法。比如说,现在普通高等学校里设置的专业门类大部分还都属于传统的理科、工科和文科,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也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培养模式执行,但是许多准大学生并不适合“学术”工作,之所以还是选择普通高等院校而不是技术和职业学校的原因就在于这两类学校不在同一个段位上。虽然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需要大批量的技术工人,但由于技术学校被认为是“学渣”的选择从而影响了准大学生的学校和专业选择。王伟廉教授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一是设立与职业社会配套的职业院校或者在大学里开设多样的主修专业;二是必须用法律来保障,无论从哪个“分枝”毕业,工资都应该至少相同或者大致相同。
   大学教育结构的“多分枝”和我们国家教育界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和“因材施教”也是密切相关的。因材施教思想孔子已有,并用于指导实践,但根据金景芳先生的考证,“因材施教”这句话是北宋人程颐第一个讲的。因材施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而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一种教育理念。因材施教中的“材”主要是指个体的天生禀赋或者后天学习生活中体现出的个体偏好,而大学教育结构的“多分枝”恰好就是针对不同的“材”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中看重的“个性发展”实际上也是因材施教的意思,笔者认为实现素质教育首先要尊重个性发展,因此高等教育“多分枝”能够为素质教育提供合适的土壤。
   二.关于大学里面的“教学”与“科研”
   大学里教学与科研是两个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名词,现在许多高校实行的岗位津贴制度将教师分了若干等级,而同一等级又划分为教学型和教学科研型两类。这种划分方式固然是为了照顾到绝大多数教师的利益,实际上这种划分的背景是高校中的确存在教学与科研分离的情况,也就是存在“假教学”与“假科研”。王伟廉教授将这种现象分为四组:真教学与真科研,真教学与假科研,假教学与真科研,假教学与假科研。在中王伟廉教授已经比较全面的分析了这四组的特点,笔者在这里不再赘述,而仅从高校教师的角度谈一谈对于假教学与假科研的看法。    首先关于科研。王伟廉教授说真科研创造新知,假科研变换花样重复旧知甚至创造垃圾。笔者也算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在自身的专业领域做过多年的研究工作,关于真假科研也有点自身的感受。大家口中提到的科研一般来讲是指某个专业方向的科学研究,针对专业方向内的各种问题进行探索,找寻答案。大学中大部分教师尤其是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无一例外的在做科研。近些年我国每年的科研论文总量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这固然是个好现象,说明我国的确在朝着科研强国迈进。但是,笔者要说的是这其中存在许多假科研带来的垃圾论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垃圾论文呢?因为论文对于高校教师太重要了!除了高校奖励制度倚重论文,教师提职称、拿岗贴,甚至评优都和论文有关。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着力破除“五唯”的顽瘴痼疾,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术评价制度和机制。此方案下达之后,各级各类高等学校都组织学习,一时之间大家议论纷纷场面非常热闹,但是依据什么来制定新的教育评价却没有下文了,高校管理部门也不知道除了论文、项目和奖项这些能够数清楚的名目之外还可以如何考量。尤其是论文,许多高校以论文分区来判定论文的质量,并且制定出相应的奖励制度,不同的分区论文奖励数额有明显差异,这也是导致假科研制造垃圾论文的一个重要原因。论文分区总体来看是同杂志的影响因子密切相关,影响因子实质上是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这样带来的后果是许多基础学科分区普遍偏低,而同一学科也因为不用研究方向的差异而导致杂志分区差别较大。但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无法对不同学科和同一学科的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考核制度,只能一刀切,这就造成了某些专业方向高分区垃圾文章泛滥,而某些低分区基础学科很难发展。
   其次关于教学。王伟廉教授提到了“假教学”的问题,笔者的理解是指许多人不适合教学。的确如此,高校中有一些科研突出的教师教学能力实在不敢恭维。笔者今天要谈到的是跟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学研究问题。提到教学研究大家可能会立刻想到教研论文的撰写和教学项目的申请,这些当然是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这里所谈的教学研究是指课程组范围内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研讨。首先,围绕教学内容展开不定期的研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每一门课程都由一个个的知识点构成,不同的教师在讲解同一个知识点时会有不同的方式,至于哪一种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或者产生的效果最好是需要研讨的。其次,围绕教学内容展开不定期的研讨有利于培养青年教师从而形成良性发展的教学团队。现在有一种现象,许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青年博士往往授课效果比较差,在学生评价中经常排名靠后甚至垫底。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经验缺乏和知识点不够熟悉。那么,教学内容研讨可以帮助青年教师迅速的成长起来,这也有利于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传承。
   参考文献
   [1]王伟廉.不愿丢失的教育感悟I, II,III,IV,V,VI[J].大学教育科学,2018/1,2,3,
  4,5,6(167-172).
   [2]田建荣.古代书院因材施教与现代高等教育个性化[J].大学教育科学,2020/6 (184):94-101.
   基金项目:山东省本科教改重点项目(批准号:Z2018S049),烟台大学教改項目(批准号:jyxm2021050)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烟台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本人在学习中发现不少很有才气的人都不堪忍受生活中的磨难而寻短见,为了激发人的磨难考验意识和应对磨难智慧,我平时留意收集古今中外典籍中收录的名人韬光养晦的实例,结果发现有些很相似,于是写成此文。本文将公元前十到十一世纪时中国商朝末年的箕子与以色列国同时期的大卫的人生经历作了比较,他们之间有诸多相同和不同之处,他们的美德值得后人借鉴和效法。   关键词:箕子 大卫 韬光养晦 忠君爱国   韬
期刊
内容摘要: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促进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汉语热”如一阵春风席卷了全球,汉语国际教育自然成为推动“汉语热”持续升温的不二选择。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反思性教学法有着公认的应用前景。本文从反思性教学法的概念内涵出发,分析汉语国际教育中应用反思性教学法的优势体现,探讨汉语国际教育中反思性教学法的应用策略。以期优化反思性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应用
期刊
内容摘要:《德伯家的苔丝》这部小说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重要的长篇故事。小说主要讲述了十六岁的乡村少女苔丝,在家人虚荣心的驱使下攀援豪门贵亲,从被诱骗到主动离开,后遇见心中所爱又遭抛弃,以致被无情命运最终逼上绝路的精神与生命历程。这部小说充分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妇女共同的生存状态,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但是其中表达出来的反抗性精神对于人性的解放而言却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
期刊
百香果,味酸甜,果实圆球形,成熟后由叶绿色转为紫色,手心大小,可泡茶、配料、或直接食用,果皮赋有韧性,不可食。不少人爱它酸甜的味道,但我对百香果的钟爱之处并非是它的果实。   百香果,带着“百香”两字,再恰当不过了,不但是果实,连那枫叶状的厚绿叶都带着一股清新、甜蜜的气息。叶片跟着藤蔓一路向上。清晨的叶边还微微卷起,但浇过水,便全展开了。那藤上的叶子,像螺旋梯般层层往上,或是贴着墙面均匀粉刷。阳光
期刊
内容摘要: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年级组管理的变革也需要不断深化。而由于每个年级的特殊性,在管理上需要有本年级的特殊要求。高一年级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年级组应结合新时期新特点科学地制定适合本年级的管理方法,使学校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从而提高年级工作的效果,助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一年级管理 级组文化 制度管理 务实创新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走班制的实施虽然在很大程度上
期刊
一声刺耳的汽车喇叭声把托尼从美梦中拉了出来。他缓缓地睁开眼睛,已经是正午了。太阳的光亮让他一时半会儿看不清东西。他一边用手遮挡着太阳,一边调整好了椅背,发动了停在路边的卡车重新上路。   他开的是一辆老旧的卡车车头,是以前跑长途运输的车头退役下来的,每天他都开着这辆卡车在公路上寻找需要搭便车的人,然后把他们送到目的地。他并不要求回报,他只是喜欢倾听每个人的故事,然后把它们记录下来。与其说他是个无业
期刊
教材编排就是将教材中的内容按照一定的目的、次序排列编撰成册。教材编排是有目的性的,一定是以要传达的主题思想为核心,科学的安排各个栏目,让各个部分结构平衡协调,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整体结构和内容是集中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快乐读书吧以及三个附表。其中集中识字由一个单元即4课内容组成;课文内容部分是由7个单元即24篇课文组成;语文园地是由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日积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对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过程当中渗透爱国主义核心思想文化教育的方法策略,旨在说明语文阅读教学中爱国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其为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当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爱国主义 语文教学 对策研究   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迅速,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成果已经显而易见。同时,以
期刊
《好的故事》选自统编教材六年级上第八单元第25课。本单元以“走进鲁迅”为专题,意在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先生伟大的文学成就以及高尚人格。本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体现鲁迅的怅惘和失望以及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同时也表达了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通过对本篇文章的考量与分析,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有效的设计,通过教学案例的分析,来考察教师上课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帮助学生更
期刊
内容摘要:在语言的习得过程中,习得语言必须要由学习者来实现,因此学习者的个体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践证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外国汉语学习者习得汉语的效果。由此可见,有效地激发学习者对于汉语的学习动机能够使他们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更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留学生不同的个体情况,尽可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机,促进各种学习动机的相互融合,在最大的限度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