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广阔无边的现实世界敞开

来源 :星星·诗歌原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cui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与现实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是有阐释力并且变动不居的。究其实,社会生活、现实世界是处于变化之中的,诗歌作为一种极为敏感、敏锐的艺术形式,应该反映甚至引领这种变化,而不应与其脱节,所以诗歌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是不断发生变化并容易产生偏差的。有一种观点认为,诗歌应该表达“所有的时代”,而不应该只是表达此时此地的“这一个时代”,这种观点恐怕有其片面性。实际上,“所有的时代”应该以“这一个时代”作为基础和前提,诗歌应该在表达好“这一个时代”的同时写出普遍性,含纳“所有的时代”的若干共性,否则,孜孜以求于所谓的超越性与普泛性,却可能是以抽空具体性、失去“这一个”为前提的,因而也是没有生命力的,最终成为镜花水月、空中楼阁。当然,诗歌对现实的反映又确实不是直接对应、规行矩步的,诗歌不是社会问题报告,不是个人的流水账和意识流,诗歌距离现实太近很容易为其所挟持,这样的诗歌看似贴近现实,有一定的时效性,但实际上却没有建构起诗性的空间,无法通达“所有的时代”,随着外部现实的变化很快便失去了有效性而遭到时间的淘汰,成为过眼烟云。所以,诗歌与现实之间既亲密无间同时也是冤家路窄,关系太近或者太远都容易出现问题,其间的书写颇能见出写作者的功力。
  近年来诗歌界关于现实的讨论反映了对于诗歌脱离现实的一种焦虑,这是对上个世纪末以来诗歌发展某种“非及物性”趋向的反拨,有其积极意义。就当前中国的发展现状而言,相当程度上的确正处于大变革、大转型的时期,诗歌自然有义务来反映这种时代生活的变化,近年来也出现了诸多观照社会现实、表达个体命运的优秀作品,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勘探、测量着时代生活的边界,拓展了其深度、宽度、厚度,丰富了人们对于当今时代社会现实的认知与想象。本卷“那些更低的尘埃照亮世间万物”也属于此类的书写,它们题材、风格各异,却同时汇入了关于广阔的时代现实的书写之中。这其中,有的从“父亲的蛇皮袋”写到父亲多年的劳碌、疾病缠身(杨泽西);有的从“中钢广场”上的广场舞写到“日日平淡的生活”和“年年萧索的故乡”(魏维伟);有的以深情的笔触、细致入微地书写自身所从事的地质勘探、调查工作(杨立);有的写“路灯下”摆地摊的一家三口不无窘困却又充满温情的生活场景(草川人);有的从对“骨科诊所”的谛视而看到生活更为真实与残酷的另一面(汪抒);有的“在心血管病科”看到了人与社会共有的疾患与危机(黄长兴);有的从“调琴师”的工作讨论其外部“损伤健康的病因”(陈立);有的从厨房中的一枚萝卜花发现了生命的不屈与美丽,对之心生敬意(蔡峥嵘)……大抵而言,这些作品都能够有感而发,各有独到的发现,从小处入手并小中见大,形成了有一定召唤力和感染力的诗意空间,从不同的侧面对当今的生活现实进行着表达。
  对于真正的诗人而言,严格意义来说现实并不是客观化、对象化的需要去“反映”的对象,也不是深渊般、地狱性的“他者”,现实实际上是与个体的生活和命运血肉相连、须臾不可分离的。诗歌中的“现实”包含此时此地,却又不仅仅是此时此地,它是具体、鲜活的“这一个”,却又可以从中通达更多、更丰富的、“所有的”的内容。如牛昌庆的《用伤口打量尘世》中“我裹紧一身的皲裂和疤痕/用伤口打量尘世”的概括力,如草川人《微芒》中“那些更低,更广阔的颗粒/一直照耀着夜色里的万物”的诗性光辉,可以说,这种“伤口”与“微芒”正是对于现实的超越与提升,也是诗歌之力量的体现和存在的理由。
  由对于现实的书写出发,诗人应该表达一种复杂、广阔、深沉的关切,努力探寻和实践一种“无边的现实主义”。
其他文献
一只小蚂蚁  刨土 喝露水 长大  不断地往上爬  抵达草叶的顶点  想高过膝盖,高过胸脯  高过头顶,高过人群  想做一只无人辨识的大蚂蚁  想飞,它渴望赞美  渴望风花雪月  渴望潦潦草草的生活  它不知道它会像露珠一样  从草尖上滑下来  它不知道这个放逐的过程会低于脖子  低于腰身  低于脚踝  低于无地自容
期刊
生活是一张可以折叠的纸  最早它洁白得让我们肆意涂满了星星  后来我们不断把它折叠成青蛙,汽车和手枪的模样  这些折叠的美人,金钱越来越无处安放  我们就索性折叠一间大大的房子  把它们通通都塞进去  为了能装下更多的东西  最后还要折叠一个小小的我  越小越好,小到没有心,没有肺的活着
期刊
缓慢的山坡上,羊茅草,知风草,火绒草……  在秋风吹送下,由高往低,走向枯黄  一群羊,游牧在山野远方,鲜亮的阳光从云端洒下来  野菊花在它们身旁,泛着这个季节最奢华的光芒  在这样的时刻,我需要一些空旷,来应对一些莫名的畅想  但总有吃饱的羊,三三两两卧成一堆一堆石头的模样  最终没能看清的是牧羊老人,用长长的声调喊回走远的头羊时  那只兔子灰色的身影,是怎样从视野里消失的
期刊
这是我的墓地。在冬日的怀抱里,  寂静。安然。  自从葬我的人死去以后,  没人知道它的地点。  如今,墓地已是荒草丛生。  鸟儿不来,蝶儿不飞。  视野辽阔。  背后青山如黛,  今天,我正在自己为自己扫墓
期刊
松林鸟语  如果有阳光敏捷于这些树  这些耳朵被鸟声所溅湿,这些拥抱  被退去的绿意所席卷——  我看到这空旷,清新如一弯新月  他们站立着仿佛一个个问号  正窥视清风带来的滋味  那是远方,那是孤寂  而他们站立着就是一排排的舞蹈  他们是这大地的火焰,我们双手合十的祈祷  我们在走来的时候被这闲暇所掠夺  像宿醉里的那个陌生人  他走出自己的身体,但并非绽放  那种真实的假让人困惑:在我的身体
期刊
诗卷里漫步而来贵妇  冷与艳,你的面庞  这些是我对你最初的描述  在一场午后的阳光里  全部被我删除干净  一切花容月貌,时光的明媚  只是那时驻足的猜想  梅依旧在冬季非约而至  我只留意向阳之梅  枝条舒展,和煦风柔  天空一时更加纯净  我只在冬日的午夜  与梅相遇一小段  与雪缅怀一缕光  梅就成了今夜的流萤  划亮了雪外的光芒  虚构春天  真与伪,这对怨家  我只是个袖手旁观的路人 
期刊
在豫南,一岁  其实就是一枚绿叶抵达秋风的旅程  我们在时间上与虎谋皮  只不过被光阴的刀刃反复收割  再反复生长  一些亲人纷纷离去  诚如树上的秋叶,一片片飘落  面对熄灭的灯盏,我的暗夜奔跑着涛声  这将是永远地出门种作,农具还在,炊烟还在  在田野,他们最终成为泥土,成为庄稼  我从此想和他们对语  只能无言成日出,再无言成日落
期刊
荒凉。贫瘠。一览无余  山野,距离略去了遍野衰草  整个冬天,我牵挂着山上那些枯槁的树木  它们替我守候着  在人间,我是一截游走的枯木  春天将至,我不能摇身一变,举出满树繁花  我裹紧一身的皲裂和疤痕  用伤口打量尘世
期刊
这是黄昏时分的甘肃小城  我耷拉着眉毛,一手执笔  一手扶纸,目睹黑暗慢慢进城  稿纸发亮,寺院里的牡丹才华横溢  接着 黑暗缓缓靠近笔尖  内心弯曲影子笔直,我的抒情孱弱  难以表达对黑的柔情,只能——任由  一大片的黑连着一大片的黑 逼近  黑夜逼近 我就这样渐渐想你  驮着疲惫 火车再一次穿过灵魂  从宜昌到陇中 风景时好时坯  切开风面 听见你说“我是谁”  这样的距离不远不近,世界是房子
期刊
整整一个上午  悠长、慵懒,甚至有些乏味  像在医院的那些日子  不同的是,此刻,我正安静地坐在公园的长椅上  任由果实坠落半山  雾气滑过旷野  ——这恍如隔世的时光,犹如暮年  那些陌生的小兽,步伐飞快,一下子就绕过了小径,消失于眼前  仿佛,我们从未谋面  仿佛,那一场花事,还停留在枝桠间  等着露水降临  其实,我们都在祈求半生的圆满  允许小片风霜打在归途  那么安静,朴素。像紧握着爱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