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功夫”影视作品高扬的爱国情结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dn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代“中国功夫”影视作品以各具风格的表达方式塑造了许多爱国主义形象。电视剧《李小龙传奇》通过描述主人公李小龙曲折的人生经历,演绎了一个勤奋、执著、博大、开放、创新的具有浓厚爱国情结的历史形象,是一部极富感染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力作。
  [关键词] 影视作品 高扬 爱国情结
  
  评价一部影视作品。不单是看其剧情是否引人,而是要看它赞美、歌颂什么?憎恨、唾弃什么?弘扬怎样的旋律,让人们从中受到教育?现代“中国功夫”片以其各具风格的表达方式,塑造了许多爱国主义形象。其中近期在央视频道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李小龙传奇》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剧中吸引观众的李小龙形象不是他短暂一生的传奇,也不是咏春拳和截拳道,而主要是他的“爱国情结”的执着追求。
  
  一、剧中塑造具有浓厚爱国情结的李小龙形象,用李小龙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他的人生经历与特质方式来演绎
  
  李小龙的横空出世,之所以如此令国人骄傲,是因为他所处时代的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之时,其时的中国和现在绝非同日而语,李小龙年代的中国经济落后。殖民地的香港华人备受欺凌。李小龙在香港一所贵族学校就读高中,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欧美人都看不起黄种人,尤其看不起华人,布莱尔的一句“东亚病夫”已成为了他一生不能释怀的心结,成为李小龙短暂的一生不停奋斗的不竭驱动力,也使得许李小龙的民族意识来得更为强烈和勇敢。他讨厌瞧不起中国人、中国武术的任何人,遇到不平之事,立即上前制止。一位英籍同学——布莱尔,擅长拳击术,向他挑衅,骂他“东亚病夫”,他感到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侮辱,义愤填膺,出手将布菜尔打翻在地。鼻口出血,以示教育,以示警告。因为被英美学生看不起,为了维护尊严他一次次被打得鼻青脸肿都不服输,为了证明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甚至更为优秀,他经过刻苦训练,夺得了许多欧美人参赛的全港冠军和拳击冠军。
  美国很多武林高手各自认为空手道,跆拳道,柔术,泰拳是世界第一。他们瞧不起中国武术。更瞧不起黄皮肤的中国人。李小龙非常痛恨别人对中国人的“蔑视”,每次不惜冒死去和他们格斗:好莱坞想要他去拍电影,李小龙本来希望与好莱坞合作,但是他听说放弃中国到印度去选景,他断然离开;从学生到武师,从武师到明星,从香港到西雅图,从西雅图到奥克兰,他始终用自己的坚强和拼搏向世人宣言:我是中国人!为了自己的尊严,更为了中国人的尊严!
  剧作展现的李小龙时代,西方人对中国文化毫无了解是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的。试想,若当时的中国很强大,即使布莱尔仍然说了“东亚病夫”这个词语,那也只会引来李小龙的愤怒和拳头,而不会在李小龙的心中形成心结。李小龙是位天才。如果他出生在现今的年代,他也一定能成功,但我们可以肯定,他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一定不会像剧中的那么大。没有强大的国家力量做后盾,谨以个人的天才、智慧和力量去完成一种宣扬民族文化的过程势必异常艰苦。李小龙从香港中学生恰恰舞、拳击冠军到美国空手道冠军,从办武馆到在好莱坞确立首位华人国际巨星的地位,其间他尝尽了各种辛酸苦辣,但驱使他义无反顾地为了这些目标而不停奋斗,支持他在经历了无数困难和挫折后仍然屹立不倒的强大力量无疑就是为了维护民族的尊严!李小龙时常强调自己是Chinese,他没有一刻忘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强烈的爱国心在李小龙心里已超越了本能。所以,剧作塑造的李小龙形象,以当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通过展现李小龙坎坷、曲折的个人经历,为中国文化、为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赢得了尊严!剧作这种演绎形式极大地增加了感染力和影响力。
  
  二、剧中展现给观众的李小龙不只是一个为民族呐喊的武术家,而是具有博大胸怀的民族主义者
  
  李小龙神奇的武术天赋和惊人的意志力让他在美国避难留学期间迅速崭露头角。令人汗颜的是,他并没有把那些曾经视自己为敌人的外国人为敌人。李小龙从美国加州大学休学办起第一家武馆,在他的事业团伙中,有一个英国人布莱尔,一个美国黑人杰西,一个日本人木村,一个美国白人琳达(随后便成了他的老婆)。除了他的老婆,这些外国人与李小龙的最初相识都是不愉快的,而那个英国人和日本人更是与其有着民族仇恨情结。当他们尊敬李小龙、尊敬中国人的时候,李小龙很坦然的接受了他们,并且成了一生的挚友。
  李小龙在骨子里痛恨日本人,但是当日本人木村拜倒在他的咏春拳之下并且一心一意要拜他为师时,他还是放弃了自己“永不收日本人为徒”的誓言。这不是说明李小龙的爱国之心不诚,相反是证明了李小龙不仅仅是民族主义者,更是一个世界主义者。李小龙仇视英美白人和日本人源于他们瞧不起中国人、欺负中国人,当他们能够正视中国人、尊敬中国人的时候,就都成了相互帮助的朋友。正是这种情怀才让李小龙的形象高大丰满起来。
  以往的影视作品,尤其是在表现中国赢弱时期的作品,多是仇视日本人、英美人,中国与他们的关系是誓不两立的民族敌人。这些作品为此树立了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但是《李小龙传奇》给了我们更为客观伟大的民族英雄形象。“民族主义”不等于“排外主义”,我们需要的是具有博大的胸怀的爱国人士,而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
  
  三、剧中塑造的李小龙形象,在诸多方面将成为现代社会年轻一代的青年偶像,成为一本极富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教材
  
  近些年来,国内电视剧市场每年都会推出大量作品,也有关于李小龙故事的作品,但是真正能让观众广泛关注的却并不多。以往描写李小龙的影视剧,大多把关注点放在他神乎其神的武功技艺和传奇般的一夜成名上。用大量“造神”的手法塑造一个高高在上的“功夫皇帝”。而电视剧《李小龙传奇》却更多地把笔墨放在了李小龙的成长和坎坷上,让观众看到,一个莽撞青涩的少年是如何在异国他乡,顶着各种歧视和压力成长奋斗的。在他身上,没有奇迹和光环。只有顽强和坚忍。所以,与其说这是一部传奇片,还不如说是一部极富感染力的励志片。
  1、剧中塑造的李小龙形象,勤奋、执着、不畏困难。李小龙从小是一个顽皮、不爱学习、到处惹事生非的毛头小子。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武学宗师。这与他静心学习、不懈追求是分不开的。该剧第一次展现了李小龙的青少年时代,为了不让人蔑称他为“东亚病夫”,他毅然投入到武学生涯中,专心致志苦练功夫。站马步、举棍子,这些基本功他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练,常常到深夜一两点还不休息。为了思考武学,他还常常茶饭不思,深夜不寐。每次比武失败,他都要认真回忆、琢磨、思考、总结,最后终成武学大师。这让人们看到,明星的光环背后也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跋涉,也得一招一式地苦练。剧中李小龙的形象,在中国人眼中无疑是力量的化身。因为他 在面对逆境尤其是外来压迫者时。展现出了不屈不挠、永不言退的精神。
  2、剧中塑造的李小龙形象,好学、博采、开拓创新。为了弘扬中华武术,李小龙不仅勤于练功,还博采众长,打破旧的、封闭的、本门派武功不外传的传统观念,吸取各门派的武术精华,去除糟粕,不断改革,创新新的拳法——截拳道,在世界武坛上独树一帜,成为世界著名的技击术。他练过洪拳、白鹤拳、谭腿、少林拳、戳脚等,为了提高搏击水平,李小龙还研究西洋拳的拳法。为了扩大交流,李小龙经常到各处参加武术比赛,美国国内各流派的拳师经常聚集在李小龙的武馆切磋武艺。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正是武术大家的风范。在当代中国。我们开放自己的同时,从他人甚至对手身上也会获取了新鲜的东西和前进的动力,,必然催人奋进,提升自己。
  3、剧中塑造的李小龙形象。正直、刚毅,爱憎分明。他同情广大的贫苦大众,为他们打抱不平,憎恨邪恶势力,因此得罪了黑社会的头目。这一小撮人千方百计找机会暗害他,他勇于面对,不畏强暴,同邪恶势力坚持斗争到底。剧中李小龙邪不压正,坚持抗争的人生理念,对于今天许多崇拜李小龙的青年人来说。应当具有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
  4、剧中塑造的李小龙形象,豁达、包容、品德高尚。李小龙创办武馆,主张在传授武术的同时,还要传播武学思想和做人的道理,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影响着周边的人,包括学徒、朋友、武术界人士。与对方比武,点到为止。“较量”绝不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而是让对方输的心服口服。从李小龙身上。不仅使观众看到了他精湛的武技,更有高尚的武德。他用自己的博大、宽容,赢得了曾经为敌的人的尊敬,坦然的接收了布莱尔、杰西、木村等,并且成了一生的挚友。他是中国功夫的传播者,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武术技艺传授给大家,无论是国籍的不同,还是肤色的不同,均同等看待,把真刀真枪的中国功夫推向新的、更高的层次。推向全世界,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武术功夫。
  5、剧中对李小龙爱国情怀的描写,对青少年尤其具有很深的影响作用。李小龙的传奇人生无一不与他的爱国心紧密相连。无论是在香港中学取得全港的拳击冠军,还是在美国成为全美空手道冠军,包括他立志成为好莱坞的首位华人巨星。都充满着他的爱国激情。李小龙面对“东亚病夫”的嘲弄时表现出的抗争和勇气,在那个时代成为了一个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即使在今天。剧中所表现出的爱国精神,同样也能激发人们心中的感动。所以即使没有大量激烈的武打场面和复杂纠葛的爱情故事。《李小龙传奇》依然能让人们眼前一亮、心中一热。观众可以从他的一生中读懂这一点。历史上的李小龙曾经在好莱坞及香港两地拍摄过多部功夫片,最成名的四部半电影,其中有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功夫片,轰动世界,他的影片突破了以往功夫片的狭隘的复仇主题,上升到民族大义的高度,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引起人们的广泛的共鸣。作为每一个中国人人,尤其担负时代重任的青年人来说,有了这种发自内心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民族大义,才会从民族和国家的高度审视我们个人的行为,才会有意识地激励自己、宽容他人,才能担当未来民族的重任。
  《李小龙传奇》是一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力作。在李小龙身上,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那就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百折不挠、永不言败的坚强意志,以德报怨、宽以待人的博大胸怀。这种精神和人格的力量。超越了国界,不仅征服了普通人,也征服了对手和敌人。剧中李小龙开设武馆,并据理力争,打破国术不传外族的常规和保守观念。对外国学生开放;不惜挨打,不耻下问,团结了日本人、英国人、美国黑人、菲律宾棍王、泰国拳王等一大批国外武术界人士:以德报怨,制止内耗,感动和征服了华人武术协会会长和黄皮小子等人:严格遵守中国武术不成文的传统规矩,比武中点到即止,从不主动出手伤害对方:不畏强权,在与好莱坞大公司的合作中要求对等公平:尊师重教,对自己的老师始终保持虔诚的敬意。李小龙身上体现出来的这些精神与品格,大大提高了剧作的思想品位。剧中李小龙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同样刻画深刻,并贯穿始终。每当李小龙战胜对手,他总是高举双手,以其独特的表情和声音大叫:“我是中国人!,”这是李小龙的呐喊,也是全世界华人的心声。李小龙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那颗热爱中华民族、渴望中国强盛的赤诚之心,却永远铭刻在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李小龙身上强烈的民族精神、民族尊严,使他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和尊重。
  今天《李小龙传奇》的播出,不仅是在缅怀一代巨星的人生,更是让人们从中汲取到了向上和奋进的力量。他的浓浓爱国情节永远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发展建设进程中,同样会遇到各种干扰和困难,但是我们都要向李小龙一样,时刻保持一颗爱国的心,时刻牢记我们是中国人,相信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克服。
其他文献
[摘要]《功夫熊猫》,作为—部西方对东方文化的诚意之作,它所传递的中国味道,在细节上体现出的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值得称道。同时,也应看到中国文化的面纱下流露出的一贯的“好莱坞制造”的理念,这里以“拜师学艺”和“神选”为例。  [关键词]《功夫熊猫》好莱坞制造 中国风    多少年来,几乎每一部功夫电影到了西方导演的手里便韵味全无,惨不忍睹,被诟病为“套着‘功夫面糊’炸的西式大餐”,就连双J合壁的《功夫
摘要 影片《祝福》在剧作艺术上最值得注意的不足是情节点Ⅲ的处理,这种处理极大地影响了影片的艺术效果。其理由如下:一、情节点Ⅲ与影片第一幕的开头不协调。二、情节点Ⅲ不符合人物性格的逻辑发展;三、情节点Ⅲ未能升华主题思想。  关键词 电影《祝福》 情节点 情节点Ⅲ    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祝福》_一直备受关注。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多从电影改编或文化内涵等方面来探讨。其实,与其它改自世界名
近日,国家版权局发布了关于2020年全国著作权登记情况的通报。通报显示,2020年我国著作权登记总体依然呈现出稳步增长趋势,总量达到503.95万件,同比增长20.37%,其中作品登记331.6万件,计算机软件登记172.2万件。从作品类型来看,摄影作品以151万件的登记数量位居榜首,占登记总量45.56%;第二位美术作品129.5万件,占登记总量39.06%;第三位文字作品21.2万件,占登记总
当今,随着电子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逻辑门电路的应用已经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数字式仪表、数字电视、数据通讯、数字控制装置和工业逻辑系统等无不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技术和数字电路的广泛应用已成为现代电子技术高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家用电器中,如照相机、微波炉、录像机、VCD、DVD、电视机、卫星接收机等,都已局部或全部实现了信息的数字处理。在电影放映设备中。无论是电影院座机的立体声设
[摘要] 电视剧《大秦帝国》商鞅与秦孝公之间的感情几乎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君臣之情,不是简单的说君主对于臣下有赏识重用之恩,使得臣子能得以实现毕生抱负,而臣下自当殚精竭虑,肝脑涂地以报之,在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两个男人在心灵和情感深处的相互依偎与相互扶持,在刚毅的外表下的侠骨柔情,荧玉与白雪从他们各自对于商鞅的感情来看,其实也有些值得玩味的地方,并不是单纯的男女情爱。  [关键词] 《大秦帝国》 商
[摘要]大卫·卡里尔在《艺术史写作原理》一书中分析了艺术史从出现到所谓的“终结”以及终结以后的相关写作手法,并认为随着传统再现性的艺术终结之后,与之相随的那种再现性的艺术史观也终结了,但是这并不代表艺术史学就此终结,而是预示一种新的艺术史写作方法的诞生,这种艺术史写作方法必然是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相匹配的,故此,大卫·卡里尔为我们理解艺术史终结观念,提供了当代新的观察与阐释。  [关键词
【摘要】作为“电影民工”的贾樟柯在“地下电影”时期一直存在着一种身份认同的焦虑,这种焦虑通过其影片的叙事主体、叙事背景、叙事对象及叙事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它实际上是贾樟柯在“迷惘”状态下的确认身份的一种叙事策略。  【关键词】贾樟柯 身份叙事 叙事策略    一    如今已蜚声国际影坛的新生代导演贾樟柯曾一度被戏称为“电影民工”,对此,贾樟柯并不讳言:“我觉得跟民工有同质性,同样的质感。”之所以
摘要 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文学经典改编成电影后,思想内涵会丢失很多,是电影的影像化限制了文学思想内涵的表达。  关键词 文学经典 改编 电影    艾略特对文学经典有过这样的看法:“他们(引者注:指作家)唯独不能指望自己写一部经典作品,或者知道自己正在做的就是写一部经典作品。经典作品只是在事后从历史的视角才被看作是经典作品的。”可以看出,文学经典是指那种能够穿越具体
摘要 由徐责祥同名小说改编、高希希执导的36集军旅题材电视剧《历史的天空》塑造了英雄的“另类”和“另类”的英雄,姜大牙以及姜身边的杨庭辉、张普景就是其中的代表。  关键词 英雄 另类 军旅题材 多元化    2007年10月,由徐贵祥同名小说改编、“金牌导演”高希希执导的36集军旅题材大戏《历史的天空》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电视剧方面最高奖项——优秀影片奖。这已经是《历史的天空》继获得了第二十五届“
摘要 观看立体电影佩戴眼镜是为了把“左拷贝”和“右拷贝”的图像进行分离,由双眼视觉原理达到良好的观看效果。  [关键词] 立体电影 左拷贝 右拷贝 双眼视觉原理    在观看立体电影时,必须戴上一副“特殊”的眼镜。才能达到良好的观看效果——同置身其中。用双眼直接观看景物简直一模一样!那么,立体电影为什么能够达到这种效果,观众看立体电影为什么必须戴上“特殊”眼镜呢?这要从立体视觉的形成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