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教师和学生花费最少的时间,投入最小的精力,取得最佳的课堂效果。历史学科具有内容多、跨度大、任务重、时间紧的特点,那么如何打造历史学科的高效课堂,让历史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创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语犹如乐曲的前奏、戏剧的序幕,它会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的活动快速转移到课堂学习中,为一节课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采取故事导入、诗歌导入、游戏导入、猜谜导入、设问导入、视频导入等。如北师大版八上历史第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一课,我采取诗歌导入的方法,让学生欣赏并跟着朗诵配乐的诗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录音,教师提问“人民解放军是如何占领南京的呢?”既直奔主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慷慨激昂的诗歌使学生热血沸腾,学生能够快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这样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导学案,教学相长
我觉得合理利用历史导学案,对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还是有很大帮助的。传统教学使学生在课前对教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的学习,而“导学案”起到了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我设计的导学案结构是这样的:第一部分是本课的学习目标,第二部分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试题,第三部分是测评题,第四部分是知识拓展。
每节课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借助“导学案”进行有目的预习,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掌握基础知识,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导学案”中所提出的问题。通过预习,有利于学生带着疑难问题去听课,减少盲目性,增强听课的效果。学生自主阅读后再进行小组交流、探究,解决有困难的学习任务。之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质疑问难”展开教学,对于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少讲或者不讲,或者让学生自己讲,而对于较难的问题,学生错误比较多的问题则精讲,重点去讲。最后学生进行测评,试题要紧扣重、难点,要明显体现差异、梯度;要角度新颖、形式多样;要在知识测试中,融入情感熏陶和技能训练。测试可以采取互评、互问、互测等形式。根据达标测试中反映出的问题,师生共同进行矫正,最后达到预设目标的要求,这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高效率的有力保证。知识拓展部分是补充相关历史知识资料,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总之合理利用导学案,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大大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李炳亭在《现代课堂周刊》组织的《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讨论中也说到,“高效课堂的本質是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是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一生幸福的基础。”所以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样学生在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必然是有效的,也必将是高效的。如七上历史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学生在这节课中开始接触历史地图——“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教师需要教给学生历史识图方法,第一,看题目,知道这幅图要告诉我们什么;第二,看图例,知道图中符号所表示的含义;第三,看图中的地名、分布方位及古今地名注释;第四,找出特点。这样学生下次就会自己看历史地图了。再比如讲到“战国七雄”时,学生要记住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位置,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口诀记忆法: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也可以教给学生谐音记忆法:小燕子赵薇看韩剧,身材是s形,左手弹琴,右手下棋,两个大眼睛楚楚动人。通过这样的学法指导,最终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形成学习能力。
四、采用多种形式,提高课堂趣味性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采用多种的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就愿意去学,去探索,去求知,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牢固掌握知识。
历史课纷繁复杂、丰富多彩,但它是过去的人和事,无法重现在人们眼前,如果教法不得当,往往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昏昏欲睡的感觉。所以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把不能重复的历史再现于学生面前,增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多种感官受到刺激,有助于获得明确的历史概念和清晰的记忆,而且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形成完整而又全面的历史知识以提高教学效果。如我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时,利用多媒体把《时局图》充分展示出来:一条红肠代表德国流到了山东,一只黑熊代表俄国吼叫着占据了长城以北和新疆,一只青蛙代表法国呱呱叫着跳到了两广和云南,一只色彩斑谰的老虎怒吼着气势汹汹扑长江流域,一只黑鹰展开双翅、虎视眈眈、盯着中国版图……这样把一幅《时局图》有声有色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给学生装耳目一新的感受,让学生松松地记住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通过历史故事、生动的事例、和形象、幽默的语言使课堂充满生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集幽默融教育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如讲授《秦帝国的兴亡》时,出示图片《秦始皇》,我对秦始皇的刻画如下:“秦始皇目光炯炯有神,两眼虎视眈眈,一手指向前方的威严而傲慢的神态,流露出了他当年威征六国,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他头戴挂满珠子的皇冠,身穿绣花龙袍、腰佩宝剑,这身打扮显示了他那唯我独尊、居高临下的帝王身分;他面带微笑,仿佛为自己功高盖世、流芳万代而流露出洋洋自得的满足感。”短短几句话的描述,把秦始皇的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当然,以上途径和方式方法还存在许多欠缺,但只要我们历史教师去努力,做个“有心人”,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功打造高效课堂。
以上谬误难免,敬请各位师长斧正。
一、创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语犹如乐曲的前奏、戏剧的序幕,它会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的活动快速转移到课堂学习中,为一节课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采取故事导入、诗歌导入、游戏导入、猜谜导入、设问导入、视频导入等。如北师大版八上历史第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一课,我采取诗歌导入的方法,让学生欣赏并跟着朗诵配乐的诗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录音,教师提问“人民解放军是如何占领南京的呢?”既直奔主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慷慨激昂的诗歌使学生热血沸腾,学生能够快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这样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导学案,教学相长
我觉得合理利用历史导学案,对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还是有很大帮助的。传统教学使学生在课前对教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的学习,而“导学案”起到了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我设计的导学案结构是这样的:第一部分是本课的学习目标,第二部分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试题,第三部分是测评题,第四部分是知识拓展。
每节课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借助“导学案”进行有目的预习,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掌握基础知识,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导学案”中所提出的问题。通过预习,有利于学生带着疑难问题去听课,减少盲目性,增强听课的效果。学生自主阅读后再进行小组交流、探究,解决有困难的学习任务。之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质疑问难”展开教学,对于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少讲或者不讲,或者让学生自己讲,而对于较难的问题,学生错误比较多的问题则精讲,重点去讲。最后学生进行测评,试题要紧扣重、难点,要明显体现差异、梯度;要角度新颖、形式多样;要在知识测试中,融入情感熏陶和技能训练。测试可以采取互评、互问、互测等形式。根据达标测试中反映出的问题,师生共同进行矫正,最后达到预设目标的要求,这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高效率的有力保证。知识拓展部分是补充相关历史知识资料,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总之合理利用导学案,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大大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李炳亭在《现代课堂周刊》组织的《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讨论中也说到,“高效课堂的本質是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是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一生幸福的基础。”所以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样学生在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必然是有效的,也必将是高效的。如七上历史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学生在这节课中开始接触历史地图——“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教师需要教给学生历史识图方法,第一,看题目,知道这幅图要告诉我们什么;第二,看图例,知道图中符号所表示的含义;第三,看图中的地名、分布方位及古今地名注释;第四,找出特点。这样学生下次就会自己看历史地图了。再比如讲到“战国七雄”时,学生要记住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位置,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口诀记忆法: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也可以教给学生谐音记忆法:小燕子赵薇看韩剧,身材是s形,左手弹琴,右手下棋,两个大眼睛楚楚动人。通过这样的学法指导,最终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形成学习能力。
四、采用多种形式,提高课堂趣味性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采用多种的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就愿意去学,去探索,去求知,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牢固掌握知识。
历史课纷繁复杂、丰富多彩,但它是过去的人和事,无法重现在人们眼前,如果教法不得当,往往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昏昏欲睡的感觉。所以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把不能重复的历史再现于学生面前,增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多种感官受到刺激,有助于获得明确的历史概念和清晰的记忆,而且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形成完整而又全面的历史知识以提高教学效果。如我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时,利用多媒体把《时局图》充分展示出来:一条红肠代表德国流到了山东,一只黑熊代表俄国吼叫着占据了长城以北和新疆,一只青蛙代表法国呱呱叫着跳到了两广和云南,一只色彩斑谰的老虎怒吼着气势汹汹扑长江流域,一只黑鹰展开双翅、虎视眈眈、盯着中国版图……这样把一幅《时局图》有声有色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给学生装耳目一新的感受,让学生松松地记住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通过历史故事、生动的事例、和形象、幽默的语言使课堂充满生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集幽默融教育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如讲授《秦帝国的兴亡》时,出示图片《秦始皇》,我对秦始皇的刻画如下:“秦始皇目光炯炯有神,两眼虎视眈眈,一手指向前方的威严而傲慢的神态,流露出了他当年威征六国,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他头戴挂满珠子的皇冠,身穿绣花龙袍、腰佩宝剑,这身打扮显示了他那唯我独尊、居高临下的帝王身分;他面带微笑,仿佛为自己功高盖世、流芳万代而流露出洋洋自得的满足感。”短短几句话的描述,把秦始皇的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当然,以上途径和方式方法还存在许多欠缺,但只要我们历史教师去努力,做个“有心人”,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功打造高效课堂。
以上谬误难免,敬请各位师长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