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9·11记忆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上学,尤其是在纽约上学,9.11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在纽约,我直观地感受到了那种漫天遍野的悲伤。具体去探寻这个历史事件深层次意义的方式,还是通过我的口述历史课堂。
  9.11事件在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专业的学习中是重中之重的一个项目,原因有几个:第一,哥伦比亚大学是全美做了最多最全面的有关 9.11口述历史采访的研究机构。哥大在五个领域采访了有关“双子塔事件”不同背景的当事人。在2011年我入学的那个年份,正好是9.11事件发生十周年,哥大已经对600个采访对象做了900个小时的采访。到现在,351人的687个小时的专访已经可以供人们查询。可以说,这是关于灾难最深入最全面的一次纪录。第二,哥大所做的五大领域的采访,采访对象非常多元,涉及在双子塔里逃生的平民、救火队员、救护车上的救护人员、街边的售卖者、死难家属、心理治疗师等等,给这个空前绝后的历史事件,做了最大限度的图景描绘,给将来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基础。第三,主导这个项目的,正是我的系主任玛丽.玛莎.克拉克和社会科学系的教授彼得 .比尔曼,这两个人是该项目的总协调人和负责人,也是口述历史专业的创建者。正是他们在9.11发生后很短的时间,争取到了专项资金,展开对9.11口述历史项目的。他们后来主导了根据9.11当事人的口述历史证词所编著的一本书——《After the Fall》。
  口述历史的课堂内外,总会有人提起 9.11这个悲痛事件对于每个具体生命的影响。不仅仅是对于那些逝去的生命,还有它对于活着的人不可思议的重大冲击。十年后每当我亲耳听到人们对于9.11那天的叙述,依然可以感觉到一种隔空而来的情感重击。教授杰瑞邀请了一个在救护车上工作的救护人员,在十年之后对9.11事件进行了重新口述。这也是我们的课堂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邀请亲历重大事件现场的人,进行现场口述。
  那一天,来到我们课堂的是9.11救援的亲历者——杰 .斯威瑟斯(Jay Swithers)。身材略胖的他穿着白色短袖的工作服,左手的袖口戴着一个和消防局有关的标志,手里拿着一瓶绿色玻璃瓶的果汁。开始上课以后,他把果汁瓶子往桌子上一放,就自然而然地开始讲述他那段惊心动魄的救援经历。
  9.11事件发生时,杰是纽约市城市搜救队的一名成员,也是到达9.11废墟现场的首批医疗人员之一。在他的叙述中,双子塔倒塌之后的现场画面缓缓地在我的眼前展开了。
  “那一天,我自愿接受了这个工作(废墟上的搜救)。我穿戴好了所有的装备,被带到了倒塌现场。那里简直就像是一个地狱,情况比你从任何灾难电影里能看到的都要差。明火到处燃烧,倒塌的废墟挂在相邻的建筑上。从窗户里蹦出来的碎玻璃到处都是。汽车被压扁了,救护车被压变形,扭曲了,左门还开着。我们竟然相信,这里还会有活着的人。
  这真是一个可怕的场面。我们到了那里,然后挤做了一团。有一个人指向了地面,我们都转头看向了那里。那是一只手,一只女人的手,只有手腕以下的部位,无名指上戴着一枚订婚戒指,上面还镶着钻石。每一只手指甲上都涂着指甲油。那只手一点也不脏,只是安静地躺在肮脏混乱的黑泥里。我们无意中看到这只手,不禁惊叫说:“天啊!一只手!”很显然,救援的人们在这里走来走去,肯定会踩到这只手上。一个人赶紧跑过把这只手捡了起来,包好,然后给它做了一个标签,就把它拿走了。”
  杰的叙述在空气中缓缓流动,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亲历 9.11事件的人在离我一米开外的地方重述 9.11的废墟现场和解救情况。空气似乎已经凝固了,这名叫作杰 .斯威瑟斯的中年男子,在十年之后再次讲述这些故事时,依然无法控制他的情绪。讲述开始,他的表情只是有些抽搐,最终,随着故事的展开,他在我们的教室里泣不成声。
  9.11对于生命个体的无情剥夺、对一个个完整家庭的无情伤害,在叙述当中已经清晰可见。 9.11对亲历现场的人造成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永远地停留在了他们的身体里。
  纽约华人记忆中的9.11
  不仅是亲历现场的人,9.11之后,整个纽约似乎都得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城市记忆因此有了共同的伤痕。我在学校学习期间,曾经做过一个有关纽约华人的口述史 项目,纽约华人几乎每个人都会提到9.11事件在他们生命里的烙印。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叙说很多故事,让倾听者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到那一天的独特场景。而很多无法想象的有关9.11的悲伤细节,都是从口述者口中传达出来的。
  我的采访对象之一李云渲,是一个 40岁左右的女性,圆脸、褐色短发,眼睛机警有神,讲话活灵活现。9.11事件发生时,她在曼哈顿下城创办的一家移民公司已经运行了七年。生意刚刚走上正轨,9.11事件发生了,这次事件给她的生意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重大打击。此后,整个纽约下城被封锁了数月,即使在封锁圈里工作生活的人,也经常被各种穿着制服的人检查身份。很多想要递交移民材料的客户本来就没有身份,又无法进入封锁圈,因此根本不可能选择位于下城的移民公司办理移民手续了。可以说,9.11事件是导致李云渲这家移民公司彻底关门的直接原因。
  “9.11之后,长期搜寻尸体的工作就在废墟现场展开了。只要找到一具尸体,现场就会播放一遍美国国歌。刚开始我们一听到美国国歌的声音,就会心里一紧,感觉到内心的一种巨大悲恸。我们会想,完了,又是一条生命,又会有一个悲伤欲绝的家庭确认亲人的死讯。但是坦诚地讲,之后的两三个月里,这种事情天天在重复着上演。国歌每天都会奏响很多遍。这个时候人们的心已经麻木了,到了最后甚至有点厌烦。下城整天都在奏着国歌。以至于到了后来,我们忽然警醒,自己是不是太麻木了。
  直到有一天,我走进了一家书店,看到了一本《9.11周年纪念册》,这本书大概有一本字典那么厚,每一页都是受难者的照片,加上他的生平和亲人的几句话。这本书3000多页,那么厚,感觉翻都翻不完。你去看每一页的照片,都是那么有意思的生命,曾经那么活蹦乱跳。关键是,这些以前和你擦肩而过的人,就这样没了。对于美国人来说, 9.11带来的痛要很多年才能咽下去。太多的精英死在里面了,美国没有办法接受。这时候,我们也理解了废墟现场那一遍一遍奏国歌的意义,这是为每一个生命送行。”   在我采访的过程中,这种生动的细节层出不穷,让人仿佛三维立体般地身处某些情绪之中。而很多事实和想象的并不完全一致。比如灾难中会体现出美好的人性,但是灾难里也免不了有丑陋。正是因为这些丑陋浮出了水面,才使得口述历史的价值凸显出来,它让隐藏的真实浮出了水面,为人们考查人性提供了事实基础。
  我的另一位华人采访对象是美国中文电视台的记者张武。事情发生的当天,他因为职业原因,本能地向着双子塔冒烟的方向奔跑。当人们纷纷指着天空大声惊呼,唯有他,开着一辆载有摄像机的私家车向事发地点奔驰。开到某处,他下了车,扛起摄像机向事发地点奔跑。他形容那天他看到的场景:人们如同受伤的动物一样从下城的金融区落荒而逃,自己却凭借记者的直觉去找通往双子塔的最佳路线。在人们撤离现场的当天,有人当场向逃离过程中的人们兜售拖鞋,有人则快速地洗出大楼冒烟的照片在向路人售卖。可以说,有生意头脑的人,立刻捕捉并且利用了这次发“灾难财”的机会,把投机凸显到了极致。这样的细节让我感觉不可思议。这与人们想象中的,在重大灾难中,人们表现出的相互扶助的美好人性完全不同。在一场灾难当中,真实的丑陋也会毫发毕现。
  口述历史的最大价值是,被忽视的历史碎片在采访中浮出水面,往往非常细碎却无比惊人。听到9.11的亲历者讲述灾难对他们这10年的影响,很多人似乎都受到了长期的精神创伤。这种创伤体现在没有安全感和不再相信。他们不再相信这个世界温暖而安全,不再相信早晨明媚的阳光永远是美好的征兆,他们甚至不再相信爱,任凭冷漠和失望占据内心。
  在聆听普通的纽约人对9.11事件的不断追忆时,我已经与那个10年前站在报社电梯里的小女孩大不一样了。我站在了这个事件的发生地,聆听了这片土地上人们心中的声音。我更容易从这里放眼看出去,以全球化的视角下看待问题。好像从9.11这个命题出发,我第一次跳出了中国语境,开始有了一种新的思考习惯,我更关心在人类历史大背景下的宗教冲突、国家命运和国际关系以及国家和个体之间的关联。
  博物馆中的9.11记忆展示
  口述历史的课堂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上课方式,到博物馆去,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很多口述历史的采访完成之后,人们对其展示的方式之一,就是将这些材料放到博物馆中去,通过与照片、实物及视频的结合,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和触摸到。在口述历史学科中,记录是重要的一部分,而展示同样重要。
  有一天,马瑞老师带我们去了位于中央公园西侧的一个小博物馆——纽约历史学会博物馆参观上课,我们当天学习的主题就是体验策展人是如何陈列展品的。这是一家不大的博物馆,很多都是有关美国历史和纽约历史的展览,博物馆里有一个很小的空间,就是关于9.11的记忆展示。这个展示分为三个部分:照片、旧时海报和 9.11残骸实物。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策展人随意在墙面上切割出来的一小块“寻人启事小传单”的部分。在9.11事件刚刚发生时,纽约城变成了一片悲伤的海洋,无数人发现他们在双子塔工作的亲人或朋友失踪了。于是,自制的“寻人启事”传单开始漫天遍野地出现在纽约城里。绝望的人们手举着传单,像孤魂野鬼一样漫无目的地在纽约街区游荡着,他们一遍一遍地在追问着路人:“你有没有见过这个人?你有没有见过这个人?”脸上的那种悲痛绝望已经决堤。展览收集了这些真实的寻人启事传单,来重现那个历史时刻。
  “寻人启事”在墙上被排得密密麻麻,没有留下任何缝隙。初看起来,这种安排显得有些过于紧凑,甚至让人感觉无法呼吸,但是站在那面墙的面前,你才能够感受到策展人的用意。你站在那里,读着传单上一行接一行的文字,体味着人们在文字里呼喊自己亲人的名字,焦急地乞求亲人回家,那些文字在诉说着他们有多爱他/她,他们愿意用生命去换取亲人的归来。在一行一行这种应接不暇的充满亲情与泪水的文字中,也许只有紧凑的排列才能够让人们对那种巨大的心痛感同身受。
  在所有的展品当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9.11废墟当中的一个闹钟。这个闹钟外表残破变形,表盘已经被严重损毁,指针停在了事件发生的时刻:9点04分。为了让人们感受到这个闹钟在废墟中刚刚被发现的样子,策展人将其陈列在博物馆的地板之下。策展人在博物馆的地板上挖出了一个圆形的洞,把闹钟摆放在了那里,然后在与地面齐平的圆洞上面镶上了一块透明的玻璃。这样,人们站在那里,一低头就可以透过玻璃看到这个残败的、停摆的闹钟躺在地上,让人仿佛置身于9.11的废墟之上,时间仿佛停滞在了2011年9月11日9点04分。
其他文献
阳春三月,记者來到上海,  在同济大学采访了土木工程学院的院长赵宪忠教授和三位同学,  从他们的话中,我们由衷感受到一流学科建设的风范。  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总是在中国高校排名中居于首位,在世界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排名中也属第一梯队的前20强。  土木之强  同济土木很强。它“大而全”。自1914年11月成立,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已经走过了102年的历史,汇聚了众多人才,如今教职工有403人之多,
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去年启用,位于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距校本部(海淀校区)约28公里,距天安门约36公里。  昌平校园占地249亩,总建筑面积约20.5万平米(含地下),可保障3000名学生使用需求。  这块校园是精心打造的。  草坪是用来踩的  昌平校园里栽种的草坪都是进口草坪品种,这种草坪耐旱耐寒,有很好的抗逆性,耐践踏耐磨损,同学们可以尽情享受草坪的柔软。  草坪欢迎同学们走进,在温度合适时
和之前的无数个傍晚一样,吃完晚饭,我走进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食堂旁边的教育超市。从教育超市升级为求是生活超市,由中国美术院的老师新设计的以绿色为主打色的logo和超市内部清新精致的装修,令人眼前一亮。  正处于军训期间的新生们,一波波涌入超市,她们穿着迷彩服,穿梭在各个货架之间。改造之后,货架变为木质,高度也向下调整,使整体空间变得更加通透。  简化收付款流程  与以往相同的是,晚饭前后,超市正处于
毕业后,同学聚会越来越聚不起来了。每逢过年打开微信,从小学到研究生的班级群每天都恨不得99 新消息,每回都吵吵着要聚,可是每回也没聚起来。聚不起来没关系,似乎大家已经找到了新方式来维系友情——如果说毕业前的交情基本靠两肋插刀和帮你做小抄;那么毕业后,维系同学关系的方式基本靠发红包和表情包。趁着过年,正好有时间跟身边的90后、80后、70后、60后和还处于未成年的00后一起聊聊天。相差40年的几代人
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位于永定门外大街与南三环交汇处的木樨园立交桥。小组成员首先来到现场勘测了木樨园立交桥的匝道和桥墩的具体数据和位置,并记录下行车方向即车辆流线。在采集立交桥长度和匝道坡度数据后,确定放样比例是1:500,经计算恰好可将模型放置在A2底板上。“那张图我到现在记得清清楚楚”,胡世龙激动地说道。  掌握了立交桥详细数据和结构后,就开始着手制作模型。按照课程要求,胡
五四前夕,整个校园洋溢着青春与朝气,悠扬婉转的小提琴声和清亮绵远的钢琴声在午后的图书馆倏然响起,引得同学们纷纷闻声驻足、寻声凝望、屏息聆听。此时,人群中有学生拿着话筒缓缓唱起“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乐声缓缓流淌而出,伴随着熟悉的旋律,同学们纷纷进入图书馆一起齐声歌唱,真诚祝福祖国的明天越来越美好,振奋的歌声在校园上空飘扬,如一股清冽的甘泉,直直沁入现场师生的心灵深处。  这场
至于平时作业,我会在开学时就对中国学生说清楚要交几次作业,以及作业要求和交作业的时间。中国学生也会按时、按要求交作业。给留学生上课,我会在大纲中把作业写得更具体,比如字数、格式。即便如此,留学生仍然有无穷无尽的作业问题。  给外国留学生上课时,我要给他们当“保姆”,要反复交待、教甚至替他们做事,比如复印阅读资料,再比如期末presentation准备工作……而给中国学生上课,我习惯于把事情交待下去
2019年10月,四川大学作为第七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分会场,全面呈现了近年来川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尤其是年画传承与创新方面的成果和贡献。  相对于传统木板年畫,还有一种新年画。二十世纪以来,年画在制作和表现内容以及形式都出现了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新年画成为贯彻政府文化政策和娱乐民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  新年画的部分展品是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四川大
为3290人计算出的“密码排练手册”黃天羽。北京理工大学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实验室副主任、计算机青年教师、国庆仿真团队成员  揭秘如何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让群众联欢3290名演员圆满完成“流光溢彩”表演、呈现“世界奇迹”,展现出科技报国的使命追求。  我所在的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团队,在丁刚毅教授的带领下,多年来为历次国家盛典提供技术保障,也形成了数字表演新的学科方向。  在新中国70周年庆祝活动中,我
葛新权:我的家乡是安徽省蚌埠市。1976元月高中毕业后,三月就到安徽省嘉山县石坝公社(今安徽省明光市石壩镇)黄郢大队插队做知青。1977年秋国家宣布恢复高考。我记得当时正是中秋节后,我正在农村地里干活,听到公社的喇叭说要恢复高考,我很兴奋,当即就决定参加高考。当时我在知青队中承担一些事务性工作,还有繁忙的农业劳动,再加上当时唐山大地震发生不久,全国一些地区防地震,大家都居住在地震棚里,生活条件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