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进一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进程。它与过去大家所熟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很不相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信息技术是“整合”起来的课程的有机构成要素;其次,用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去整合学科课程,即它同时也是“整合”的手段。它表明,信息技术不再是一般的“辅助”工具了。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最终追求的不是原来的各门学科自身的完善,经过“整合”,原来的学科课程将会出现崭新的面貌。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也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很不一样。不是谁辅助谁了,而是二者要逐渐融为一体。一方面,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语文学科,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促进学习方式与教育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学习创造新的空间与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因此,如何通过有效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学习语文服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则说要的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实验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创设教学需要的特定情境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巧用媒体,再现情景,设置问题,启发分析。那优美的画面、轻柔的古典音乐、饱含深情的朗诵,将学生带进如诗如梦、淡雅静谧的意境。强烈的声像效果、教师的适时诱导,使学生更为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在这特定环境中那种特殊心态,体验到作者那种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转换教师的角色定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学生看成是教育注入的对象,因此,在课堂上,一味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在教育活动中,则是老师说了算,学生跟着转,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了一批唯唯诺诺、平庸驯服的“好学生”。主体教育是对旧式教育辩证的否定,它要求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在教育过程中,教育首先要把学生当成自主意识的主体,让学生掌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人,教育者的作用在于推动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代替他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一名前台的指挥者转变为一名向导和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而不是建立在学生被动与无知基础上的专断的权威。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优化课堂的教学结构,加大课堂的教学容量。计算机多媒体互动教学,信息量大,密度强,适应当代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它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为教学联系生活提供更多的条件。它扩大了学习时空,丰富了学习资源,从而加大了单位课时的教学容量。更为突出的是网络技术的出现,使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相关的知识,使传统的课堂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而网络的引入将彻底改变这种现状。网络的交互性,为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作文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北师大附中的邓虹老师在这方面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激情激趣,让学生真正产生写作的欲望甚至冲动”。我们向她学习,运用网络和多媒体功能,创设作文情境,使学生置身于一种虚拟而真实的生活空间里,从而激发出写作的积极性。围绕作文的内容,我们制作了生动形象的图片、动态的录像资料、优美准确的范文佳句等课件,组成资料库,供学生查询调用,丰富了写作素材,消除了学生写作的恐惧心理。我们还利用网络、多媒体进行作文评讲,提高了学生修改作文的参与度。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创新教育的呼声日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我们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课件设计形象可感,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另外,由于计算机的参与,使得问题的设计和思维的启发呈多样化、综合化趋势,更易于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形成网络,使抽象思维的逻辑性和形象思维的形象性有机结合。这样就能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讲孙犁的《黄鹂》一课,我们根据作者追寻黄鹂的经历,制作四个多媒体演示片断,让学生从中归纳出黄鹂出现的环境及其生存状态。通过演示评析,很自然得出结论:“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然后让学生就环境和极致的关系,进行分析评价,加深对这一哲理的理解。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概括能力,又使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使用计算机辅助手段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关键在于计算机辅助手段和语文教学本身的整合,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整合的目的来说,计算机辅助手段的使用,必须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根本目的服务。
运用CAI课件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材料,消化知识,强化训练,最终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素质。课件的设计要充分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服务于课堂教学。课件的使用要避免哗众取宠或华而不实,真正有助于学生获取信息和提高素质。教师不应该一味挖空心思物色哪一环节、哪一段落能搞点花样,而应对教材进行潜心钻研,必须将使用辅助手段的目的绝对服从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而不能使两者分离,尤其不能为了凸现使用辅助手段的目的,以致妨碍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用而用,为展示硬件设施,为卖弄现代技术,削语文个性之足以适应现代技术之履,是舍本逐末的做法,都只能有害于语文教学。
2.从整合的主体来说,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件的辅助作用不会改变。
不能以课件的简单呈现来代替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启发和诱导,更不能因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而忽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思考、理解和反馈。尽管教学中对某一语言现象的理解和大量的语言实践是在课件的辅助下进行的,但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活动、训练活动、实践活动和反馈活动仍要由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切忌出现教师和学生跟着计算机转的现象,一定要解决好课堂教学中人机关系的融洽问题。
3.从整合的内容看,课件不是简单的板书替代品,更不是“老太太的裹脚布”。
计算机辅助手段的使用能够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为形象、具体,能够丰富、拓展和延伸教学内容,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但这比之于常规教学所增加的内容并不是越多越好,更不是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只有将这增加的内容和语文教学本身的内容进行恰到好处的整合,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效果。也就是说课件的设计要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或重知识传授,或重技能训练,或重能力培养,强化听、说、读、写等某一方面的语言训练,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言能力或语用能力。
4.从整合的过程看,要更加注意课件本身的使用过程和课堂教学过程的整合,努力寻找两者结合的最佳契合点。
有时候,单看某一个课件质量确实不错,可一旦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效果就不很理想。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过程和方式同课堂教学的流程整合得不够完善。这就需要课件制作者找准课件与课堂教学的最佳契合点,使课件的使用更好地为整个教学过程服务。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应该树立将信息技术广泛整合于课堂教学的思想,大胆参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培养创新人才,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为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服务。只要肯钻研,善学习,既解放思想又脚踏实地,勤于总结,就一定能充分享受到“整合”成功的喜悦。
(宋 敏,山东潍坊市实验中学;卢志杰,山东潍坊市二中)
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进一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进程。它与过去大家所熟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很不相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信息技术是“整合”起来的课程的有机构成要素;其次,用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去整合学科课程,即它同时也是“整合”的手段。它表明,信息技术不再是一般的“辅助”工具了。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最终追求的不是原来的各门学科自身的完善,经过“整合”,原来的学科课程将会出现崭新的面貌。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也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很不一样。不是谁辅助谁了,而是二者要逐渐融为一体。一方面,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语文学科,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促进学习方式与教育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学习创造新的空间与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因此,如何通过有效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学习语文服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则说要的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实验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创设教学需要的特定情境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巧用媒体,再现情景,设置问题,启发分析。那优美的画面、轻柔的古典音乐、饱含深情的朗诵,将学生带进如诗如梦、淡雅静谧的意境。强烈的声像效果、教师的适时诱导,使学生更为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在这特定环境中那种特殊心态,体验到作者那种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转换教师的角色定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学生看成是教育注入的对象,因此,在课堂上,一味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在教育活动中,则是老师说了算,学生跟着转,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了一批唯唯诺诺、平庸驯服的“好学生”。主体教育是对旧式教育辩证的否定,它要求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在教育过程中,教育首先要把学生当成自主意识的主体,让学生掌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人,教育者的作用在于推动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代替他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一名前台的指挥者转变为一名向导和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而不是建立在学生被动与无知基础上的专断的权威。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优化课堂的教学结构,加大课堂的教学容量。计算机多媒体互动教学,信息量大,密度强,适应当代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它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为教学联系生活提供更多的条件。它扩大了学习时空,丰富了学习资源,从而加大了单位课时的教学容量。更为突出的是网络技术的出现,使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相关的知识,使传统的课堂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而网络的引入将彻底改变这种现状。网络的交互性,为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作文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北师大附中的邓虹老师在这方面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激情激趣,让学生真正产生写作的欲望甚至冲动”。我们向她学习,运用网络和多媒体功能,创设作文情境,使学生置身于一种虚拟而真实的生活空间里,从而激发出写作的积极性。围绕作文的内容,我们制作了生动形象的图片、动态的录像资料、优美准确的范文佳句等课件,组成资料库,供学生查询调用,丰富了写作素材,消除了学生写作的恐惧心理。我们还利用网络、多媒体进行作文评讲,提高了学生修改作文的参与度。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创新教育的呼声日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我们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课件设计形象可感,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另外,由于计算机的参与,使得问题的设计和思维的启发呈多样化、综合化趋势,更易于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形成网络,使抽象思维的逻辑性和形象思维的形象性有机结合。这样就能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讲孙犁的《黄鹂》一课,我们根据作者追寻黄鹂的经历,制作四个多媒体演示片断,让学生从中归纳出黄鹂出现的环境及其生存状态。通过演示评析,很自然得出结论:“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然后让学生就环境和极致的关系,进行分析评价,加深对这一哲理的理解。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概括能力,又使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使用计算机辅助手段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关键在于计算机辅助手段和语文教学本身的整合,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整合的目的来说,计算机辅助手段的使用,必须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根本目的服务。
运用CAI课件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材料,消化知识,强化训练,最终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素质。课件的设计要充分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服务于课堂教学。课件的使用要避免哗众取宠或华而不实,真正有助于学生获取信息和提高素质。教师不应该一味挖空心思物色哪一环节、哪一段落能搞点花样,而应对教材进行潜心钻研,必须将使用辅助手段的目的绝对服从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而不能使两者分离,尤其不能为了凸现使用辅助手段的目的,以致妨碍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用而用,为展示硬件设施,为卖弄现代技术,削语文个性之足以适应现代技术之履,是舍本逐末的做法,都只能有害于语文教学。
2.从整合的主体来说,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件的辅助作用不会改变。
不能以课件的简单呈现来代替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启发和诱导,更不能因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而忽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思考、理解和反馈。尽管教学中对某一语言现象的理解和大量的语言实践是在课件的辅助下进行的,但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活动、训练活动、实践活动和反馈活动仍要由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切忌出现教师和学生跟着计算机转的现象,一定要解决好课堂教学中人机关系的融洽问题。
3.从整合的内容看,课件不是简单的板书替代品,更不是“老太太的裹脚布”。
计算机辅助手段的使用能够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为形象、具体,能够丰富、拓展和延伸教学内容,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但这比之于常规教学所增加的内容并不是越多越好,更不是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只有将这增加的内容和语文教学本身的内容进行恰到好处的整合,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效果。也就是说课件的设计要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或重知识传授,或重技能训练,或重能力培养,强化听、说、读、写等某一方面的语言训练,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言能力或语用能力。
4.从整合的过程看,要更加注意课件本身的使用过程和课堂教学过程的整合,努力寻找两者结合的最佳契合点。
有时候,单看某一个课件质量确实不错,可一旦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效果就不很理想。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过程和方式同课堂教学的流程整合得不够完善。这就需要课件制作者找准课件与课堂教学的最佳契合点,使课件的使用更好地为整个教学过程服务。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应该树立将信息技术广泛整合于课堂教学的思想,大胆参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培养创新人才,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为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服务。只要肯钻研,善学习,既解放思想又脚踏实地,勤于总结,就一定能充分享受到“整合”成功的喜悦。
(宋 敏,山东潍坊市实验中学;卢志杰,山东潍坊市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