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课程标准看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

来源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F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三套试题牢牢扣住“新时代”和“新一代”的历史内涵与特点,体现了鲜明的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和示范性,在进一步反映时代要求、助推素质教育上做出了新探索,更好地彰显和发挥语文学科在高考评价体系中“立德树人”“育才成人”“以文化人”的独特功能。其命题思想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基本吻合,指明了今后高考命题的方向,具体如下:
  一、体现“立德树人,文化自信”的价值引导
  “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是2017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2017版高中语文新课标精神来讲,考试不仅要考学生的所思所想、能思能想,更要考应思应想,要有价值引导。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命题立足于时代特征,着力于把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以及团结奋进、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精神有机融入其中;明确传达立德树人价值导向,引导考生树立远大理想,投身新时代建设伟业,在接力奋斗中追梦圆梦。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将“四个自信”贯穿其中,并着力画龙点睛,在关键处破题,形成点面结合、精神深蕴的格局。如全国I卷作文试题“世纪宝宝中国梦”,既选取新世纪以来中国在科技、民生以及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成就作为材料,又选取“2020”“2035”这两个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作为材料,充分发挥作文题的积极导向功能。通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这样饱含启迪、指明方向的引导语,启发考生强化自己的代际身份感、集体认同感,引导考生在体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同时,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引导考生从历史的纵深与未来的愿景中,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时代的深刻关联,不断增强自身与同代人的获得感、荣誉感、责任感,使考生更切实地感受到“四个自信”,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和激情奋斗中放飞青春梦想。2018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大多出生于2000年前后,是名副其实的“世纪宝宝”。2018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试题“世纪宝宝中国梦”从这个特殊节点切入,精心选材设题,直接面向考生发声,点明他们的独特身份,揭示他们与国家、时代之间的紧密关系,激发他们的青春梦想与奋斗豪情,引导考生深刻思考他们这一代人所面临的共同际遇与机缘,把追梦、圆梦的时代主潮落到实处。全国Ⅲ卷作文“改革开放三部曲”,三条标语口号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浓缩了改革开放40年不平凡的历程,折射出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变迁。分开来看,三条标语口号分别喊出了各自阶段的历史任务与时代精神的最强音;合而观之,三条标语口号则为改革开放40年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发展三部曲,帮助考生在完成写作任务的过程中,时刻铭记前辈的光荣与梦想,深刻领会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挑战,不忘初心,接力奋斗,砥砺前行,全力以赴走好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二、聚焦“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目标追求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是高中生的必备品格。2018年高考语文加大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对考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方面的能力进行了全面测查,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首先,深化对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考查。全国Ⅱ卷作文“幸存者偏差”引导考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学会主动思考,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展水平。材料直观、饶有趣味,但又耐人寻思;叙述严谨,又有一定的“留白”;含意明确,又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立论方面,学生可以紧扣“幸存者偏差”这一概念展开论述,还可以聚焦思维方式来立论;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理性分析;跳出思维惯性,以逆向思维挖掘隐藏在表面背后的事实。学生在写作时也可涉及一些其他观点,如敢于质疑、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细节决定成败等。另外,“幸存者偏差”关注的是关键少数、容易被忽略的方面,但不能将其推到极端进而否定一切合乎情境的理性推理,这一角度的立论能体现出更强的思辨色彩。试题体现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展水平的考查,引导学生培养探究意识,提升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
  其次,聚焦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重视对形象思维能力的考查。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以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方式呈现美,考查学生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如全国Ⅱ卷文学类文本试题选择老舍的《有声电影》,对小说丰富的内涵、生动的形象、幽默的语言等进行了考查;全国I卷的作文题也特别加强了对形象思维能力的考查。
  具备“关键能力”是新课标对高中生的重点要求,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对此广泛涉及,如对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等普遍性能力要求进行深入地考查,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中凸显语文特点等。文学类文本,引导考生针对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如全国II卷第6题要求考生体会并简析老舍幽默生动的语言、全国Ⅲ卷第6题“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古代诗歌赏析艺术特色,都着眼于考查“鉴赏”这一关键能力。论述类文本,要求考生在掌握基本论证结构和手法的基础上,洞悉立论背后的动机与目的,最终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判断,如全国I卷第2题讨论“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要求考生基于文本内容,对文本的论证前提、论证手法、论证逻辑和论证内容的关系形成认识。实用类文本,需要准确解读材料,筛选整合信息,还要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社会价值和影响”,如全国卷多个文本材料相互呼应,附以一组题的设计,循序渐进,各有侧重,对实用文本的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进行全面考查,也赋予“实用”以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新内涵。
  三、凸显“任务群核心,情境应用”的测评要求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了“语文学习任务群”。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的设计着眼于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能力,以语文課程所包含的古今“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等基本语篇类型为阅读素材,以学习任务所涉及的语言学习素材与运用范例、语文实践的话题与情境、语体与文体等为测评方向,涵盖了学习生活中必须具备的重要认知能力,同时包括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提出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充分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跨媒介运用的新特点。鼓励考生主动思考,试图激发考生的想象力、学习能力与创新兴趣,以此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把学生从标准答案中解放出来。全国卷中有两份是有图表的,考生要通过分析筛选信息得出结论,题材涉及广泛,不仅有文学,还涉及科技、经济发展等,核心强调的是思维逻辑。其跨越了知识和能力问题,跳出了考知识还是考能力的束缚,成为基于这些之上的综合考查。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交流工具,其生命力和价值就体现在运用方面,其在语文学科考试中理应占有突出重要的位置,而且更加应该体现在应用层面的灵活性和动态性上。从近年的试题考查设计来看,情境化默写题目、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和相当一部分的主观题设计中,都给学生一个情境化的问题和任务,要求学生展示出正确的解决方案,这些设计都是语文试题情境应用的探索,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在此基础上,2018年全国卷对语言文字应用试题进行了情境化的设计。将具体的语言文字、文学作品置于特定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启事与书信的命题设计指向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有助于引导学生活学活用。这种自然语境的设计,在考查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融会贯通。如全国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了小说《赵一曼女士》,试题扣住“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来设题,创设历史具体情境,让考生关注文本中现实对历史的追问、历史的现场叙事、史料的还原,体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在感动与思考中自然深化对革命文化的认识。
  综观2018年三套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我们强烈感受到高考命题专家已经开始了从传统课程向新课程命题的转变,勇敢地承担起以高考为新课程领航的使命。高考语文试题的变化,往往体现的是语文教育目的的变化。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关注语文教育理念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教学重心和教学方式,以适应这种变化。就目前语文教育的主流认识来说,主要是重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建构及运用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审美鉴赏创造能力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等素养。语文教育研究者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探索将会为语文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更坚实的支撑。因此,要充分认识新修订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性,要深刻领会新修订语文课程标准的迫切性,要明确新修订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具体应对如下:
  / 培养关键能力,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
  语言构建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应发展语言交流沟通的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通过语言运用,获得各种思维方面的发展以及思维品质的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阅读中华传統文化经典作品、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外国作家作品、科学与文化论著,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位;文化传承与理解,热爱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整体,在新版课标中有具体的阐述,建议熟读课标,从每一方面的内涵出发,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强化能够促进不同方面的素养提高的教学活动。
  / 践行以“文”化人, 统一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 /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坚持语文课程的价值导向,实现语文学科“立德育人”的育人功能,在传授基本学习方法的同时,指导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加强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更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教学设计时加入发散思维与情感迁移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对文化现象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增强思维的深刻性与独创性;既要了解并为传统文化感到自豪,也要体会崇高的革命情怀,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 转变学习方式,探索测评实践创新路径 /
  综合性与实践性始终是语文课程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乃至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实践性的落实,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调整设计思路,从学生的生活实例以及符合学生情况的课程内容出发,恰当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创新、探究,加强授课的情境化、结构化和选择性,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评价要体现学习目标、内容与评价的一致性。评价要充分考虑语文实践活动的特点,注意考查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参与程度、思维特征,以及沟通合作、解决问题、批判创新等能力。明确必修与选修课程的重点和联系,要注意区分重点和层次,考查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不同表现。
其他文献
同学们:  上午好!今天我们谈谈《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举于士”的管夷吾,就是我们常说的管仲。齐桓公正因为重用他,才开创了九合诸侯的霸业,真可谓“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即位后的齐恒公察纳雅言,听取辅臣鲍叔之谏,不计管仲昔日的阻杀之恨,留他且委以重任。千百年来,齐桓公留管仲一直被誉为美谈!  伯乐识得千里马,善用千里马,考验的是人才战略眼光和格局。在风起云涌的历史传奇中,曾有秦昭王五跪得范雎,
《冥想之诗》本书收录了十几国二十余位诗人的诗歌作品,集结了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和意象派、纽约派、自白派等众多诗歌流派。这些诗人都有着独特的写作技巧和不同的情感侧重,当我们进行品读和比较时,能感受到他们独特的思想,感受到诗人们对于美的无休止的渴求。  书的卷首语说:“漫游和冥想,是诗人的两大特性,也是诗人的两种写作状态。事实上,每一位诗人均不同程度地有这两种喜好和倾向。”  何谓冥想?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从非典到新冠肺炎,钟南山一直站在抗疫一线,成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推动者,促成了国家多项政策法规的制定,更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代言人,成为稳定民心的科学家代表。  ——《广州日报》评钟南山  在21辆摩托车组成的国宾护卫队护卫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和“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一同乘坐礼宾车从住地出发,
2020年高考作文具体考什么题,我们无法提前知晓,但考什么,怎么考,我们可以根据趋势去判断。结合高考趋势和笔者的高三备考经验,笔者建议:高考作文备考只要抓住了重点,打造出亮点,就能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我们在高考作文备考的时效性上就能有质的提升。  (一)根据指令,审准题意  虽然已多次复习,但根据指令,审准题意仍是重中之重。因为,审准了题意才有得高分的前提。否则,“跑题,意味着彻底失败。”  
诗歌融合情感,寄寓志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尚书》也说:“诗言志,歌永言。”我们鉴赏诗歌,其实就是对作者情感的再触摸,对诗文韵律的再涵泳,对诗歌内容的再创造。因此,笔者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三个单元为例,总结出五“看”法,来引导学生鉴赏诗歌。  一看“题目”。常人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①安不忘危,盛必虑衰。(《汉书》)  ②大自然把人们困在黑暗之中,迫使人们永远向往光明。(歌德)  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警世贤文》)  请综合以上三句话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0届高三第三次联考作文题)  审题指导  任务驱动型作文除了具有“指令性”“思辨
今年黄石的冬天,并不太冷,却比往年显得漫长。潮湿的空气中夹杂着几许恐惧、悲伤,噤若寒蝉。这场突来之疫,离我们那么近,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你我的面前,它对我们每个人而言,是沉重的。可就在这寂静而又清冷的冬日里,我却看到了一颗颗赤诚的心,一个个辛勤的人,以及一座座努力的城。  想到了现在这座安静的城曾经的热闹与喧嚣,想到了街道口冒着热气的豆浆油条,想到了洒水车过后满是灰尘的味道。曾经繁华的街市变得清冷,热
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人工智能似乎一清二楚。  ——题记  2070年,武汉的冬夜。  由于温室效应的恶化,即使是在深冬时分,我也需要撑着一把伞,在湿润的街道上小心翼翼地穿梭;而在我的头顶正上方约1厘米高的位置,静静地浮着一串数字和标识,幽幽地发着蓝光,映亮了头顶的伞面。  它被称作“可视情感数据”,我却更喜欢把它叫作“情感出卖器”。这组数据通过分析捕集器从人体收集而来的脑电波、体温、心跳等信息,
旧世界影像志系列作品第143256号陈·加布里埃尔·莫妮卡·艾德尔·清水·261344IC独立作品  字幕:城市曾是我們的生存方式。——如今,它正在消亡。  【镜头定格在碧蓝如洗的天空中。数秒钟后,镜头向下,青苔与藤蔓覆盖的建筑物群出现在画面中。镜头推进,可以看到倾颓的大楼,散落的瓦砾,损毁的广告牌,堆满生锈车辆的街道,被风化作用和树根蚕食得支离破碎的建筑物外立面和柏油路面。  阳光从楼宇间洒落下
这个春节,我们以“静”致敬;这个春节,我们封一座城,护一国人。  寒冷之中,总有篝火温暖大地;暗夜之下,总有星光照亮天际;绝望之时,总有黎明点亮希望。  新冠肺炎打破了新春佳节的安宁。神州大地,谈“冠”色变。耳闻者,惴惴不安;亲历者,屏气敛息。九省通衢之地,华灯初上之时,武汉人流绝迹。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危难时刻,他们星夜驰援,无问西东!  耄耋之年的钟南山院士嘱咐大家不要去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