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命科学类通识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成绩评价方法的探索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oyo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人类健康与遗传”通识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我们发现,科学优化学生课程成绩评价模式,调动和转化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延伸课堂教学到课外,联动多门课程互补,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通识课程;成绩评价模式;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6-0103-02
  生命科学类通识课程作为面向全校非生命科学类专业本科生的综合性素质教育课程,其教学目标旨在从更高水平层次上,促进大学生认识现代生命科学与技术的内涵、进展以及对经济和社会的作用,培养他们珍视生命、热爱自然、关爱社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认识观。鉴于生命科学本身可与其他学科包括数学、化学、物理、信息学、人文等广泛交叉,因此十分适合作为试点开展教学内容与评价体系的改革,以期为高校通识课程的建设积累相关的经验。
  一、课堂教学与成绩评价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被提升到了国家发展层面的高度,对高校的教育思想、体制、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改革作出了深入大胆的尝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作为高等教育改革核心的高校课堂教学,尤其是随着高校教育培养模式变化而发展出来的通识课程教学正面临紧迫的挑战。
  1.生命科学类通识课程教育面临学生基础背景知识差异大的挑战。为配合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推行了大类招生的模式,使学生通过大一阶段的学习更全面地了解不同专业的特点,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因此,各专业方向都开设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并同时传授相关专业前沿热点知识的通识课程。选修此类课程的对象包括全体学生,而我国高中阶段包括高考的选拔一直存在文理分科的模式,因此,学生的原有知识体系是存在差异的。另外,对于全国范围招生的院校,不同生源地的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和体系也存在差异。因此面对如此复杂的授课群体,通识课程的授课内容以及方式都将受到严峻的考验。
  2.由于选课对象的复杂性也给通识课程的成绩评价提出了挑战。
  通识课程作为大一学生必修的课程,其成绩评定的结果往往会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分流进入理想专业院系继续学习,因为在很多高校高年级专业选择过程中需要参考大一阶段课程的成绩积点,好的成绩意味着更广泛的专业选择自由度。而文理科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特质又使得课程评价体系需要做出合适的改革。由于文科类学生感性认知能力强,想象力丰富;而理科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突出,逻辑性强;在课程考核方式相对固定的模式下,想要充分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就需要建立统筹兼顾、更为合理的通识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3.如何承接学生从高中到大学学习模式的转化,这也给通识课程教学提出了挑战。学生从高中跨入大学不仅仅是身份的改变,更需要尽快完成学习模式的转变,自我管理和规划能力的提高。而大学一年级所接触的通识课程教育就义不容辞地应该承担起引导、鼓励和培养的责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效率,拓展学生观察事物的视野和考虑问题的角度,这些都给大学课堂教学尤其是通识课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及成效
  《人类健康与遗传》是上海大学配合大类招生模式人才培养的需求,最早开设的生命科学类通识课程之一。作为一门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本科通识教育课程,经历了5年的教学实践,结合上海大学短学期制的授课模式,利用课程服务对象来源广泛(本科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特点,课程教学在前期的不断探索和改进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从最初150人的大规模授课,经过2年的实践逐渐进行调整,在照顾学生选课愿望的前提下,为更好地开展课外的学习和课程的研讨,我们最终将课程的规模限定在了100人。经过近三年的实践,实际教学比原先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显著提升;尤其是以专题为导向的课外学习小组的组建,以及课堂报告展示机会的给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给了学生更多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使课程在学生中被广泛认可,在学校的匿名调查中,学生的评价分值基本稳定在92~95分之间,而且学生的成绩积点也稳步上升。
  另外,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差异很大,对需要了解和学习知识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通过我们前期对学生的调查统计发现,学生对选修通识课程的期望大体分以下几类:(1)想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一些基本的专业性知识;(2)希望能了解掌握最新的知识和发展动态;(3)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自己的思维,和不同专业的同学交流学习;(4)了解相关领域的发展及应用前景,以及在社会需求中的地位,为今后的发展方向提供指引。所以,通识课程在教授过程中就面临着“众口难调”这一难题。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学生的要求也正为我们的课程改革和提升指出了方向。因此,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和调研的基础上,逐渐将《人类健康与遗传》课程改革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定位为三个方面:课程内容的精练、丰富和提升;教学方式手段的拓展;考核方式的进一步优化。首先,我们将重新审视我们课程的内容构架,从人体的组成系统(神经、运动、内分泌等8个系统)将课程内容分成8个专题,每个专题以实际案例为主线,结合基本遗传学相关知识的解读,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分析,生物学技术及研究现状介绍,以及实际应用前景展示,并以此为指导模板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和补充,并在教学过程的开展中按每年20%的内容更替率,对授课内容进行更新,以保证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其次,密切结合课程的内容以及相关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并联合其他学科或领域的发展,同时分析和考虑选课学生的背景和专业特征,设计课程的专题报告范围或题目10个左右供学生自由选择,之后结合课外学习小组(5人/组),进行专题引导下的自助学习和交流,并最终提交PPT报告,由课程教学团队老师进行初选评分后选取优秀报告,给予课堂展示的机会。再次,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和微信群移动端平台,搭建同学课外学习交流、探讨的渠道,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性,将课堂教学、交流进行延伸,为学生的课后学习提供及时的帮助,着力促进学生间“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学习模式的形成。
  三、学生成绩考核方法及优势
  伴随着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的推进,在对学生考核评价标准方面我们也作了一些探索性的变革,将原来的课程论文 期末考试的形式转变为课外分组学习制作专题报告 期末考试的形式。利用专题将兴趣相投的同学进行结合分组,并通过课堂报告评选打分的方式激发同学在课外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这样避免了提交课程论文所带来的缺乏课外学习交流、论文拷贝应付等弊端,也充分发挥出了不同专业的特长,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气氛。例如:理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好,制作的PPT报告条例清晰,而文科学生普遍更善于表达,能通过各种形式对PPT内容在课堂上进行更好的展现;通过专题引导的自由组合的分组形式,让两类学生进行互补交流和学习,以扩展课堂教学内容及成效,这是单纯地提交课程论文报告所无法达到的。
  在试行一年的“课外分组学习制作专题报告 期末考试”形式的基础上,我们对考核方式进行进一步调整,形成了“专题报告 期末笔试 X”的模式,而“X”的内容可作为学生自由选择的课外实践环节,可通过各类形式(包括科研实践、创新实践、挑战杯项目等)将课程所学进行应用,然后以书面报告形式或者发表论文形式提交,而在课程成绩核算时按相应的比例记入,这一变革有力地激励学生变“学而为考”为“学以致用”,以“用”促“学”,从而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总结
  综合《人类健康与遗传》课程教学和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实践成果,我们认为,现代大学通识课程教育应该以更宽广的视角去审视学生的需求,所要发挥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发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升自我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热情和创造力的催化剂作用。通识课程应搭建好承载学生从高中步入大学接触真正专业知识和科研工作的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清.關于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特色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4,(5).
  [2]陈焕,任丽,等.基于“慕课”平台的生命科学类通识课程的教学变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6,(10).
其他文献
摘要:半导体物理课程主要介绍半导体材料的基本结构与性质等基础知识。这门课程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光伏技术方向)、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专业课。由于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很强,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不大。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依据于作者的教学经验,提出将知识纵横联系教学方式应用于半导体物理课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半导体物理课程;知识纵横联系;学
摘要:本文针对贵州财经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的课程教学现状,通过调研分析,提出了对思路定位、目标导向、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考核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更新课程教学理念、凝炼先进的课程教学范式、深化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优化课程结构、拓展课程资源、整合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建设完善课程网站、优化课堂教学时间分配方案、课程实践多元化、改革课程评价及考核方式、
摘要:“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为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对“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环节进行探讨,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5-0139-02  一、引言  
摘要:传统文化经典有望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为此,针对土木工程专业,本文以《混凝土结构》课程为例,探索了将生动有趣的传统文化经典元素与相对枯燥严谨的专业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实现辅助教学的具体方式。创作了结合《三国演义》元素与具体专业知识的作品,为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传统文化;名著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
摘要:在本地产业转型需求影响下的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方向,围绕旅游文化产品设计教学,搭建平台式教学模式,共建以地方产业链为基础的专业教学链,以“一米市集”助推专业教学成果转化,逐步形成“产、城、人、文”融合于一体的旅游文化产品设计教学思路。  关键词:协同创新;平台化教学模式;旅游文化产品;专业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1-00
摘要:本文基于四所地方高校的问卷调查发现,影响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因素包括:设计、实施、反思能力;能力提升的主观意愿;培养机制;认知水平、自身实践经历等方面,并据此提出提高认识、完善机制、强化激励、增进校企合作交流等提升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实践教学能力;青年教师;影响因素;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3-00
摘要:分组互动教学法转变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使学生转变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转变为引导、提问和评判者,通过组建学生学习小组,设计课堂、课下研讨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教学活动,并通过改革课程评价方法,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学习和团队合作,经过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中应用证明此种教学方法更能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关键词: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分组互动;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摘要:基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弱化的现状,提高课程实效性的问题迫在眉睫。需要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定位,着力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建设,在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方面进行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D442.62 文献标志码:A
摘要:文章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来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对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文章首先对立德树人的内涵、目标以及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接着,又分析了江苏职业技术学院志愿服务的开展情况;进而指出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开展的必要性;紧接着,又分析了志愿服务在高职院校开展的主要功能;然后,又指出当前高职院校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文章对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对增强立德树人的时效性对策进行了探讨。 
摘要:电大开放教育学员学习倦怠现象十分严重,缓解学员的学习倦怠已是当务之急。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积极的体验”、“积极的社会环境”、“积极的个人特质”三大内容以及所提倡的积极、乐观、自信等观念与缓解电大开放教育学员的学习倦怠不谋而合。运用积极心理学心理学预防和干预电大开放教育学员的学习倦怠,旨在切实有效地缓解学员的学习倦怠情况。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学习倦怠;预防与干预  中图分类号:G6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