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肛肠动力学指标及肛门排便功能评估生物反馈对低位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具体作用环节。
方法选择低位直肠癌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30例),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治疗组术后予以生物反馈治疗3个月,对照组术后不做特别处理,连续观察治疗组术前、术后2周及生物反馈治疗后第1、3、6、9、12个月肛肠动力学指标及患者便意、控便能力、肛肠感觉功能、排便频数和每次排便时间的变化,并与上述同期对照组各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组患者通过生物反馈治疗后,随访第12个月的直肠最大耐受容量(t=8.040,P=0.006)、肛管最大收缩压(t=6.737,P=0.007)和肛管静息压(t=9.903,P=0.004)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分别为(188.4±41.1) ml 、(189.9±36.4) mmHg(1 mmHg=0.133 kPa)和(47.6±8.0) mmHg。而直肠阈值感觉容量(t=2.362,P=0.823)及直肠便意感觉容量(t=3.507,P=0.583)较生物反馈治疗前未见明显增加[(20.9±5.3) ml及(46.2±10.9) ml]。治疗组患者生物反馈治疗后第12个月肛门直肠排便功能较术后生物反馈治疗前明显改善(χ2=10.729,P=0.004),治疗组与对照组第12个月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37.777,P=0.002)。
结论生物反馈治疗主要通过改善肛门括约肌功能,进而达到治疗低位或极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