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图》:古人是怎样防疫的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ximu19840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庚子岁初,荆楚大地新冠肺炎肆虐,进而蔓延全国,现又席卷全球。在现代医学发达的今天,人类对治愈某些传染病尚无绝对的办法,更多的是依靠(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来抵抗。在预防传播方面,是有科学有效的方法来阻断病毒的大范围传播。古人没有现代医学的认知,遇到瘟疫时是怎样防止其大范围流行呢?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
  隔离。人类很早就发现没有接触就不会传染的道理,这是通过基本的观察得来的。至晚在战国时(秦国)就有将麻风病人集中迁移至“疠所”居住的记载。两汉魏晋后形成制度,南朝萧齐设立专门隔离机构“六疾所”。由此可见,接触性传播前人和我们的认知是相近的。
《艾灸图》[宋] 李唐

  養正。《内经》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古人认为压力大,食欲不振,过度劳累都是导致人虚弱染病的重要原因。预防瘟疫,重在扶正,正旺则邪不能侵。可以理解为吃好喝好休息好精神好,提高免疫力,感染的几率自然就降低了。
  艾灸。古人认为艾灸是可以预防瘟疫的。“壮固根蒂,保护形躯,熏蒸本原,却除百病,蠲五脏之痛患,保一身之康宁。”在未染病时艾灸,避免疫毒侵袭,预防大于治疗,前人的认知很先进。
  佩药囊。古人认为瘟毒是偏性极重的邪气,可以药物的偏性克制瘟毒的偏性。把配置好的药囊悬于门帐,或佩于手腕腰间是能预防瘟毒的。至今民间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一说。端午佩香囊,是民俗,也是防疫之策。
  药浴。通过中药洗浴达到避邪,预防瘟病保持健康的目的。《内经》:“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清代《松峰说疫》:“于谷雨以后……煎水沐浴三次,以泄其汗,汗出臭者无病。”浴后不需冲水,擦干(避免毛孔打开受风寒)穿衣即可。
  消毒。古人消毒多用蒸煮法,高温灭毒灭菌。尤其对病人用过的物品和衣服。李时珍常此法消杀灭菌。清《仙方合集·辟瘟诸方》:“天行时疫传染,凡患疫之家,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
  此外,古人还有服散(服用散丸),粉身(身上涂抹药粉),烧烟(熏)等 防疫的办法。这些方法千百年来起着防疫去疾,阻滞瘟疫传播的作用。在今天,古人的这些方法仍有借鉴的价值。
其他文献
弋舟  首先,这不是你的虚构。尽管,虚构几乎就是你谋生的唯一手段。  你也确定,这不是幻觉。即便,这是幻觉四起也说得过去的时刻。  午后,在准点的刹那,在阳光下或者阴霾中,它悠扬响起。没错,只是在午后,两点时——对此,你没有把握。这令人狐疑,你无从理解,若是报时的钟声,为何不在一天之中鸣响二十四次。  就在此刻,二十一点整,你屏息谛听,没有它的鸣奏。  有人听到了吗?午后两点,有人听到了吗?此刻,
期刊
李舫  己亥末,庚子春,荊楚大疫,染者数万,众惶恐,举国防,皆闭户,道无车舟,万巷空寂。然万狼异动,垂涎而候,华夏腹背芒刺。幸龙魂不死,风雨而立。医无私,警无畏,民齐心,政者医者兵者,扛鼎逆行永战矣。商客、邻家、百姓,仁义者,邻邦捐物捐资。叹山川异域,风雨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能者竭力,万民同心。众志成城,疫除,终胜,此后百年,风调雨顺,国泰君安。  从第一声划破天际的哨声到今天,已经整整六十
期刊
刘汉俊  一向英雄的武汉,忽然成了一座教人心疼的城市;一向聪明机灵勤奋敢拼的九头鸟,真的受伤了。  “你此刻的心,像一个泪包,一碰就是汪洋一片”,这是我的长诗《给武汉的一封信》里的一句。这种感觉,是这些天来我在同家乡众多亲友的密切联系中得出来的。写下“泪包”二字,我已然是泪包了。  武汉封城,春节无法回家,我只能通过手机客户端的“强国直播”看武汉。八个摄像头直播武汉的街景实况,其中一个正对长江边上
期刊
兰文“封”住了快乐心情  正月初十,阳历2月3日,机关事业单位年假后上班第一天,而企业员工按规定一周后才可返岗复工。这是记忆中有史以来最长年假,在完全猝不及防情形下,降临到了我们头上。  猝不及防降临的还有一天天长大的可怕的新冠病毒,它彻底改变了这个春节的所有节奏,玩乐成为往事,聚会成为传说,我们成了困在家中的可怜虫,有脚不敢迈,有嘴不敢张,只好整天守在家中,躺在床上。  从未像今年春节睡这么多觉
期刊
纳莉  “新型冠状病毒”这个词在几个月前还鲜为人知,但是从2019年12月底开始,这个词正逐渐被中国和世界所熟知并日益重视。我想讲讲从新型冠状病毒最初开始传播,到逐渐转化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社会问题这几个月中,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2019年11月末的时候,我决定在今年寒假的时候回伊朗,探望我的父母和亲戚朋友。之前因为忙于学业和论文,我已经有两年多没有回去了,特別想念我的家人和朋友。因为提前订票可以
期刊
纳兰泽芸  2020年1月末,正当中国举国上下都在准备庆祝春节的时候,中华大地突然出现了一种传染性极强、令人闻之色变的新型冠状病毒——这 是一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  人类感染了这种病毒之后,就会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会导致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肾衰竭,甚至死亡。更为可怕的是,目前人类对于这种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特异治疗方法!  疫情的核心暴发点是中国的重要
期刊
张华  本来这期并无计划写这样一个选题,但是,“新冠”疫情突然来临的特殊时期,无论如何也难以把“抗疫”从思绪和生活中挥去,因为来自四面八方的疫情信息,飞扬着,充斥着。写作,必然会把其“呼吸”进去.......  然而,真正要写点儿什么,又显得那么艰难,那么感到受煎熬,那么窒息。  “文学与疾病”,最直接的理解应该就是文学作品对疾病的独特描写,这种描写可以是发生在个体身上的疾病,比如《茶花女》《红楼
期刊
萨拉  听到机长这句话后,我才明白过来,我已经离开了那个生活并学习那么多年的国家。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这些都是一场梦,而我会很快醒来,并发现自己在语言大学的教室里坐着听老师讲课,下课之后回家跟我的猫咪看窗外的北京风景。  但现在所发生的一切都是真实的,飞机降落在德黑兰伊玛目霍梅尼机场的跑道上是真实的,闻到的那德黑兰熟悉的空气味道是真实的,飞机上的一个小孩对着妈妈说“太好了,终于到家了”这句话是真实
期刊
一刘佩丝  常听人讲,看中国十年的历史到深圳,看中国百年的历史到上海,看中国千年的历史到北京,看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到西安。不过,尽管西安有上千年的历史,但对于许多人特别是我们这些外国人来说,西安却只存在于书面上,正所谓:“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为了这首诗,我来到了举世注目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西安。在西安亲身体会到了“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以及中华
期刊
历史如何在现实中复现,语言可能是最好的载体。以西夏国的民谣为入口,在历史中回溯,经语言、文字重现西夏的曾经。刘梅花以轻松俏皮的口吻讲述着淹没在黄沙中的西夏国。从押韵的民谣说起日常百事,再从民谣说到西夏的建国,西夏的扩张,以及与唐宋元的交往,直至堙没。“夜读西夏谚,冷不丁打寒颤。文字的背后,是一种冷厉的气息,凿通千年时空。”一句句西夏民谣变成了历史的浓缩,再由历史显现出文化,最终由文化而透显出西夏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