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腹部术后患者的多模式镇痛研究现状

来源 :中国现代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dhbrth565657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良好的镇痛及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是重症监护病房(ICU)腹部术后患者康复的关键。随着当代医学的进步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不断深入,认识和治疗腹部术后疼痛的手段均有所提高。近年来,由于临床现有的镇痛方式带来的不良反应和局限性,中医镇痛因其操作便捷、副作用小,已迅速发展为世界主流医学的一部分,但因其对急危重患者疗效缓慢,且镇痛效果不能满足大、中型手术后的镇痛需求,故限制其在腹部术后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通过中西医结合的多模式镇痛,二者相互配合,可达到有效的镇痛效果,并且能减少胃肠道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调节机体应激状态,实现患者的快速康复。现就ICU腹部术后患者多模式镇痛的研究进展展开论述。
  [关键词] 腹部手术;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多模式镇痛;中西医结合
  [Abstract] Good analgesia and early recovery of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is the key to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after abdominal surgery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With the progress of modern medicine and the deepening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research, the methods of 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abdominal postoperative pain have been improved.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adverse reactions (ADRs) caused by the existing clinical analgesic metho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analgesia has rapidly developed into a part of the mainstream medicine in the world due to its convenient operation and small side effects. However, due to its slow efficacy on acute and critical patients and the fact that the analgesic efficacy cannot meet the analgesic needs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surgery, its appl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critically illness after abdominal surgery has been limited. Therefore, through the multimodal analgesia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 cooperation of the two can not only achieve effective analgesic efficacy, but als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gastrointestinal related ADRs, regulate the body’s stress state, and realize the rapid recovery of patients. The advances in multimodal analgesia for patients after abdominal surgery in ICU would b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Abdominal surgery; Patient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Multimodal analgesia;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腹部术后患者遭受的疼痛为机体受到外科手术创伤后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及心理上的反应,涉及机体多个系统及多层面的传导通路。术后的有效镇痛可以消除患者的疼痛及躯体不适感、减轻器官应激负荷、保护器官储备功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加速患者快速康复。多模式镇痛(Multimodal analgesia,MMA)是指通过联合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和多种镇痛方法,阻断疼痛病理生理机制的不同时相和靶位,减少外周和中枢敏化,从而获得最佳疗效[1]。MMA已在重症医学中应用多年,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其发挥的镇痛协同或相加作用,使之起效时间更快、维持时间更久,对腹部术后患者早期开展康复锻炼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MMA的模式更加多样化与个体化,其中将中医镇痛理念融于术后患者镇痛模式中已成为现代学者关注的新兴课题,通过整合中医与西医镇痛方式的优势与不足,使之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从而发挥更为优越的临床效果,为临床中的多模式镇痛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现就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腹部术后患者多模式镇痛研究现状展开论述。
  1 ICU腹部术后患者疼痛情况及机制
  1.1 ICU腹部术后患者疼痛情况
  在急性疼痛领域,医学界面临的疼痛管理挑战三个方面之一即为外科术后的疼痛管理[2]。腹部手术作为临床常见的外科手术之一,术后疼痛主要来源于腹壁切口及术中对脏器的牵拉、切割,此為引起患者术后疼痛的关键因素,往往表现为进展快、疼痛感剧烈[3-5]。此外,ICU腹部术后患者所遭受的疼痛还受其他两个方面影响。首先,此类患者常需频繁进行侵入性医疗操作,如深静脉置管、气管插管、尿管、引流管等,为产生疼痛的重要因素。其次,此类患者常有不能与外界正常交流、不能进行早期活动、睡眠剥夺等经历,不完全的镇痛也会引起患者生理及心理上的应激反应[6-7],此种应激反应会进一步加重疼痛,引起机体免疫抑制,不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因此,术后合理使用镇痛剂既可减轻患者痛苦,又可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从而降低术后感染、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加速患者康复,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1.2 ICU腹部术后患者疼痛所致应激反应机制
  ICU腹部术后患者术后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往往伴随机体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是由机体多个系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实现,其中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等[8]。
  1.2.1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过度激活
其他文献
一、设计思路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而我们的教学也需要这样的追问与思考。因为这种追问是对原有认知的怀疑,如果我们的课堂能够让学生产生这样的惊讶:“怎么可能?!”“这是为什么呢?!”无疑这样的哲学课堂是成功的,也是充满哲学味的。本课尝试构建一种“在生活中发现,在探究中生成,在体验中感悟,在运用中深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秉承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宗旨开展教学活动。 
调研综述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破了学科课程长期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对学科课程结构的新突破。2011年,我们发动了全省各大市、区县的教研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全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课程开设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共调研全省590所普通高中,其中有
【摘 要】“翻转课堂”是最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本文着力阐述了在“电容器与电容”这节教学过程中课前学习任务单、微视频的准备工作及课堂中开展的教学活动,并对实施“翻转课堂”进行了教学后的反思。  【关键词】高中物理 翻转课堂 微视频  一、做好“翻转课堂”的两个关键  “翻转课堂”是指课前学生借助于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单和资料,在家里完成新课的学习,而在课堂内进行师生探讨的学习过程。  如何上
[摘要] 目的 观察血液灌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14年1~6月我科维持性血液透析伴有睡眠障碍患者40例,加用血液灌流治疗,每周1次,治疗3个月。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观察血液灌流前后患者睡眠质量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血红蛋白、血小板、钙、磷、甲状旁腺激素(iPTH)、β2-微球蛋白水平的变化。 结果 血液灌流治疗后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改善。除催眠药物外
[摘要] 目的 觀察miRNA-29c在喉癌组织和喉癌Hep-2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研究其与肿瘤临床分期、淋巴转移及预后等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并探讨miRNA-29c对喉癌Hep-2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0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86例喉癌患者的蜡块标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喉癌组织和癌旁正常喉黏膜上皮组织中miRNA-29c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
[摘要] 目的 评价吉非替尼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中应用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治疗组采用吉非替尼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情况和生存率。 结果 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
[摘要] 目的 了解台州地区临床流行的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种类和感染趋势,为临床诊疗NTM肺病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2018年来源于台州市不同地区就诊和送检于恩泽医疗中心(集团)的1156株临床分离分枝杆菌菌株,采用基因芯片进行菌种鉴定。 结果 1156例分枝杆菌分离出非结核分枝杆菌228例,其中胞内分枝杆菌125例,浅黄分枝杆菌45例,鸟分枝杆菌20例,龟/脓肿分枝杆菌11例,草分枝
[摘要] 目的 探讨CT检查在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采用CT检查方式,对照组采用TM检查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和患者满意度。 结果 对照组的诊断符合率为62.22%,低于观察组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总满
[摘要] 目的 探討呼吸慢病管理平台在C、D组稳定期COPD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诊治的评分为C、D组稳定期COPD患者13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上应用呼吸慢病管理平台进行管理,并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肺功能指标、生存质量及CAT、mMRC与BODE指数变化。 结果 观察组患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诊断中血清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检测的应用价值及意义。 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期间接诊小儿手足口病患儿58例设为研究对象开展比较性研究,根据患儿感染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轻型感染患儿)30例与研究组(重症感染患儿)28例。两组入院后均接受常规血清炎症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联合检验。比较血清炎症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检验数据组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