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 · 马克电影中的叙事风格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ir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堤》(《La Jetée》)由法國著名导演克里斯·马克(Chris Marker)拍摄于1962年,整片围绕世界大战后的时空穿越实验,讲述一个被童年记忆所牵绊的男子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寻找童年记忆的真相。全片以连环照片(Photo-roman)风格,配合旁白叙述的形式,围绕时间与记忆,对战争、和平、生命、爱情等的思索。本文将对克里斯·马克在该剧中所采用的连续静态画面的叙事风格,以及以图像作为文学修辞手法的表现形式做简要概述。
  【关键词】 新浪潮电影;连环照片;Photo-roman;科幻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1-0095-02
  一、引言
  1962年由法国导演克里斯·马克拍摄的《堤》是一部关于时间和记忆的科幻电影。全片由静止图像组成,故事的基本内容通过配音讲述, 影片自诉“这是一个被一幅童年影像所牵绊的男人的故事”(Ceci est l'histoire d'un homme marque? par une image d'enfance.)。
  二、影片内容概述
  故事背景设定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后,物资严重匮乏,科学家尝试时空穿越前往过去或者未来获取食物、药品和能源。由于这个实验需要凭借穿越者关于过去的视觉记忆和对未来的想象。剧中的男主因童年时在巴黎奥利机场目睹了一个男人被枪杀的惨剧,而造成的心理创伤,使得这一幕惨剧经常出现在记忆里,而这正是科学家所需要的视觉记忆。男主以囚犯的身份参与这项实验,被作为试验品送回大战前夕,在穿越回过去的世界里,他遇见了童年惨剧中的女人,并逐渐爱上了她。当他完成任务快被送回未来时,他为了和这个女人在一起而拒绝了回去的机会。然而在故事末尾,他才恍然发现,在幼年记忆里的那一幕死亡,原来正是自己。
  三、影片的叙事风格
  剧中通过记忆的穿越方式不同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而是借由怀疑论在理性上的自我重塑。在残酷剧院的理论体系中阿尔托认为由于意识对所处情境的不安,会不断要求一个思考着的“我”,从而确立“我”的存在。这不仅仅是剧中实验的测试依据,也是克里斯·马克对其作品在写作和评论,电影和摄影,录像装置和诗意的独白之间思考,并且不断提出疑问:电影的构成是什么?什么构成电影的主观性?以及由电影带来的短时真实性?
  《堤》整片使用静态图像配合旁白的方式来叙述影片所要讲述的故事。每幅图像在工作中保持静止,按照一系列的“连环照片”来组织影片剧情的可阅读性。《堤》并不是1960年代法国先锋电影中出现的唯一的连环照片风格的影片。阿涅斯瓦尔达1963年的电影《向古巴人致意》全篇由1800张照片组成,菲利普利夫维茨用明信片制作的电影《X.Y.Z.》像《堤》一样在照片之间切换,并为图像提供实时声音,从而给人以幻灯片效果。
  先锋派艺术家均想挑战传统叙事的习惯。克里斯·马克在制作《堤》的时候,受限于创作经费,采用静态的单帧画面代替24帧的连续画,尝试对电影的基础和本质进行溯源,增加了电影的“可阅读性”。这种“可阅读性”在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表现主义中也较为常见,同样是采用连环照片的表现形式。
  这种连环照片最早出现于报刊连载,“连环照片”作为Photo-roman的中文翻译,并没有完整表达文意,法文的原意为“叙事照片”,指由报刊上配有文字的摄影作品。这种配图的文字,一般是诗歌或连载小说。这种题材的诞生,得益于19世纪欧洲文学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纸媒行业通过“报刊连载小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出现的摄影技术,迅速和“报刊连载小说”结合,用图像和文字的双重叙事,让连载内容更生动。同样的,在摄影技术向电影过渡的过程中,也经历了无声电影加剧团配乐或者配字幕的过程。以上这些构成了克里斯·马克电影的最初形式。
  这种由静止画面组成的连续叙事的方式,超越了电影叙事的界线,破坏影片中的主观时间,画面的节奏和持续时间,以及旁白叙事的时间变化之间的特定关系,使这部电影在发行后的几十年里仍对当代电影创作具有影响,例如特里吉利姆的《十二只猴子》以《堤》作为创作的灵感来源。 但是十二只猴子采用了一种统一的视觉风格,通过使所有时间和所处环境复刻到1990年,从而平衡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差异。而克里斯·马克在电影《堤》中摆脱了虚幻的电影镜头运动和连续性,不存在明确的时间叙事性。摄影图像和时间不会在屏幕上呈现出密不可分的状态,观众所看到的画面甚至不按顺序或剧情链接在一起。
  在《时间—影像》中,德勒兹认为:影像应脱离感知—运动关联,不再是动作—影像,而应成为纯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影像,但只有这种影像还不够,它还必须与其他力量发生关系,以脱离底片的范围。它应寻求强大或直接的显示,即时间—影像的显示,可读影像和思维影像的显示。
  所以,在《堤》中,克里斯·马克放弃通过感觉运动,让时间与影像直接在大脑中实现,形成记忆。在这里,荧幕画面的每一次定格,都唤起观众自身的记忆。观众自身的思维成为对影像画面的概括或者再现。在这个意义上影像通过回忆成了感觉的来源。
  在背离传统电影变现手法的同时,克里斯·马克在影片画面中保留了摄影、灯光、镜头特写等所有的电影痕迹,保留了旁白时的磁带杂音,将声画分离。像传统电影中的镜头一样,这些照片通过连续跳跃的剪切,将各个片段分解为经典叙事电影的可识别模式,包括建立镜头机位高低、视线匹配、特写镜头及中景等,以保持每个画面的叙事能力。
  四、画面的文学修辞手法
  而这里的叙事,并不仅仅是影片的剧情,也不是旁白描述。克里斯·马克在《堤》中所采用的照片不仅限于他自己的拍摄,同时还混杂了很多不同时期的资料照片,有二战被轰炸后的巴黎,也有19世纪中叶,巴黎大改造时候的景象,用这些残破的画面来形容剧情中残破的巴黎画面,或者是用巴黎残破的画面来比喻剧情中核爆后巴黎的画面。使分镜画面更像是写作中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引用、举例、形容、排比等。使电影中出现的画面变成一种形容,或者是一个隐喻,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画面抛开了画面本身,画面中所展露的内容变得更为重要,使每一个画面元素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例如《堤》里面三个重要的场景,第一个是被刻画成地下实验室的夏佑宫;第二个是奥利机场的观景台;第三个是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夏佑宫修建于1900年巴黎的万国博览会,是目前法国最重要的博物馆,包括有国家海军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历史建筑展览中心、法国古迹博物馆以及由巴赞跟马尔罗创建的电影图书馆。所以在某种语境里,夏佑宫被赋予战争与和平的象征意义,也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大本营。而这个战争与和平构成了《堤》中的现在和未来。
  奥利机场建造于1909年,是世界上第一个有组织的机场,归属于法国海军,一战和二战中均作为军用机场使用,1948年重新改为民用机场,在戴高乐机场修建以前,是全巴黎最重要的机场。在《堤》中被克里斯·马克用作过去和未来的开始与结束,全剧唯一的血腥场景,血腥记忆的开始和血腥枪杀的结束。
  最后是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进化大厅,展出的重点是动植物与海洋生态的演化过程,把同物种做成标本聚集在这个展厅里,就像把时间暂停,让地球的生命一一展现,游行列队,有种大迁徙,或是列队奔向诺亚方舟逃生的时间标本。在《堤》中是逃生和末世的一种隐喻。
  这些都彰显了克里斯·马克电影的特质,简单制作技术下,满是个人风格的隐喻,以及对各种矛盾事物冲突比较。例如,在《西伯利亚的来信》中,克里斯·马克组合的材料更多,包括新闻片、动画、照片和旅游志。和《堤》不同的则是,他将自己拍摄的片段以彩色显示,插入的资料片段均为黑色。在《西伯利亚的来信》中,克里斯·马克使用了类似于写作中的排比手法。电影中,将一个有工人铺修十字路口的镜头重复三次,对同一个片段配上不同旁白,第一遍的旁白光辉而带政治宣传性,第二遍带有批判性,最后则中立的客观性陈述。
  在克里斯·马克《如果我有四只骆驼》中,他将二十几个国家所拍照片混杂在一起,混合三个旁白,通过旁白的语言,将照片组合在一起,现实和想象被克里斯·马克辩证地并列在一起。将文学、纪录片、剧情片三者的界限模糊化,使作品在强调真实的同时,保留其虚构的故事性。
  五、结论
  克里斯·马克一直用最低限、最简单的方式来拍攝。他想要证明影像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只有伴随着剪辑、蒙太奇、旁白才产生了自己的意义。形成一种颠覆经典叙事的现代性叙事,这种新现实主义让观众在《时间—影像》里获得自我的思考。电影的图像是被旁白所观看的,客观性并不正确,激情及多样性才是主要的。
  参考文献:
  [1]Janet Harbord,Chris Marker-la Jetée,2009.
  [2]Chris Marker,Eyesight,2003.
  [3]Catherine Lupton, Chris Marker, Memories of the Future,2005.
  [4]Andre? Bazin,Les films meurent aussi, France Observateur,vol.349.
  [5]Chris Marker, L’Imparfait du subjectif. 1948.
  [6]Tode,Thomas,Im Time-Tunnel von Chris Marker,Cinema N°43/1997.
其他文献
【摘要】 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十分善用诗歌和山水画来表达他们的理念和人生态度。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是历代的思想家、文艺家在朝代更替及政治气候变迁中积累和碰撞的结果,于是不同朝代的绘画虽然在视觉表现上的气度、气势等方面仍有相似之处,但艺术家们对所处时代社会环境的强调使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通过对宋元时期画家郭熙与王蒙的代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当时的政治氛围以及艺术家与朝政的关系,这可以显示出政治在艺
期刊
【摘要】 在世界各国,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及旅游资源,而如何高效地将独特的区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结合,成为独一无二的文化IP,这是各地大力发展旅游业,提升自我竞争力的重要先决条件和关键之处,同时也是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的无形资产和主体资源。本文从武汉木兰生态景区文化IP所承载的人文故事、历史渊源以及地域特色等作为切入点,旨在优化木兰生态景区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的新路径,为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辽兴宗在位二十五年,实行了八次大赦和数十次其他等级的赦、赎、减、释等赦宥措施。其时出现频繁的赦宥局面并不突兀,是辽代对中原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不断吸收融合的结果。以辽兴宗为代表的统治者在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影响下通过不同级别、不同时段、不同地区的赦、赎、减、释等赦宥措施来放宽刑罚,进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关键词】 辽兴宗;儒家思想;赦宥;录囚;大赦  【中图分类号】K23 【
期刊
【摘要】 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传承及推广,增加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价值与市场竞争力。本文从包装结构、材料、图形和色彩等方面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产品包装设计方法,结合文化内涵、地域文化特色、消费者需求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产品包装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从而使我国的非遗文创产品能够更好地进入市场,获得消费者的喜爱。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包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G1
期刊
【摘要】 现代“中国音乐史”形成和建立的这一百年中,“历史分期”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分期,应以音乐本体的变化作为分期的依据。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传统音乐是主流。20世纪接受西方音乐后,音乐本体从创作主体、创作题材、创作技法、音乐语言、音乐体裁、音乐思潮、音乐传媒等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本文根据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期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总结相关理论。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
期刊
【摘要】 20世纪20年代,“废督裁兵”的思潮在社会上兴起。蒋百里的裁兵思想除与这一社会思潮有关外,同时还主要来源于战后国际上“和平运动”与“和平主义”潮流的高涨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弥兵”思想。他的“裁兵”思想的内容主要有:复员后的士兵生活安置与人事变迁,裁兵经费来源问题,武器设备保管问题及裁兵组织机关规划问题。虽然蒋百里的裁兵思想已经是一个比较完善的计划书,但是并没有在当时社会成功运用,原因主
期刊
【摘要】 “三家分晋”是春秋与战国分期最重要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本文对发生于“三家分晋”前一年的“三晋伐齐”事件,从发生原因到事件过程、涉及人物等多方面进行了详析考证,并对所涉及的相关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明确了“三晋伐齐”与“三家分晋”的关系。可以说,没有公元前404年“三晋伐齐”事件的发生,就不会有“齐侯往”,周王对魏、赵、韩三家的封侯就不会发生于公元前403年。史学界对“三晋伐齐”事件多有忽
期刊
【摘要】 蒙古族民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歌传承及保护是蒙古族民歌发展面对的重要问题。本文对蒙古民歌特点、蒙古民歌表现形式展开分析,并提出蒙古族民歌保护与传承的策略,为蒙古族民歌传承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蒙古民歌;文化遗传;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1-0097-02  蒙古族发展历史悠久,具
期刊
【摘要】 舞蹈本身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形式,也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舞蹈是一种极其古老的艺术表达模式,舞蹈的表现能够充分融合音乐、运动以及美学等方面的内容,并基于舞蹈表演者的肢体动作将其进行相对应的表现。因此,舞蹈艺术形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学特征以及规律。在戏剧表演艺术中的舞蹈能够使戏曲表演艺术本身的感染力更加丰富,使整体的表演具有层次性,同时也使表达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因此,本文针对戏曲表
期刊
【摘要】 “留白”艺术作为国画的一种表现手法,在当代社会也不知不觉渗透到了各行各业中,尤其在同为艺术领域的戏剧影视作品中,“留白”更是越来越为从业人员所重视。在戏剧影视作品中有效运用留白艺术,不仅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也能够使作品得以升华。本文从“留白”艺术入手,分析了其与戏剧影视的历史渊源及带来的艺术效果,并为其在戏剧影视中的运用途径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戏剧影视作品;戏剧影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