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境况,[美]汉娜·阿伦特,王寅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过去与未来之间,[美]汉娜·阿伦特,王寅丽、张立立译,译林出版社,2011论革命,[美]汉娜·阿伦特,陈周旺译,译林出版社,2007
最近几年,阿伦特著作的中译在中国大陆掀起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高潮,她的重要著作基本上都有了中译本。作为阿伦特的热心读者,我们差不多都要在中译本出版的第一时间买来阅读,而且基本上是对照英文版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发现阿伦特著作的翻译质量总体而言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最近出版的王寅丽译《人的境况》《过去与未来之间》等著作中,明显的翻译错误已经基本没有了。
当然,如果按照高标准来衡量,阿伦特译著的质量仍然有待提高。下面我们将以王寅丽译《人的境况》《过去与未来之间》以及陈周旺译《论革命》为例,就其中的翻译问题提出我们的一些粗浅看法,以求教于两位译者和其他方家。
一、《人的境况》的翻译错误
《人的境况》是阿伦特最重要、最有系统性、最具哲学色彩的重要著作,是她的思想的集大成者(她的其他著作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源头或回应)。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本无法归类的书。它不是一本政治学的书(不讨论国家和政府组织),也不完全是一本政治哲学的书。卡诺万甚至认为:“本书与其说是关于政治的,不如说是关于政治的背景的分析。”[1]尽管如此,这本书比其他直接论述政治的书更重要———即使从政治理论的角度讲也是这样:因为这本书探讨的是真正的政治得以存在的背景和条件。
《人的境况》的第一个中译本出版于2001年,书名为《人的条件》,由竺乾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不客气地说,这是一个相当糟糕、基本不可用的译本,充斥着低级的翻译错误。为此我曾经专门撰文加以商榷。[2]值得庆幸的是,2009年,王寅丽的译本《人的境况》出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该版本总体而言质量上乘,是阿伦特著作译介过程中的可喜收获。当然,任何一个好的译本也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如果我们逐字逐句核对原文,还是可以在《人的境况》中发现一些翻译方面的瑕疵。下面就是笔者发现的此书第二章《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也是全书最重要的一章)中的一些翻译错误。
原文:Intheexperienceofthepolis,whichnotwithoutjustificationhas beencalledthemosttalkativeofall bodiespolitic,andevenmoreinthepoliticalphilosophywhichsprangfromit,actionandspeechseparatedandbecame moreandmoreindependentactivities. Theemphasisshiftedfromactionto speech,andtospeechasameansof persuasionratherthanthespecifically humanwayofanswering,talkingback andmeasuringuptowhateverhappenedorwasdone.(p.26)[3]
王寅丽中译本(以下简称“中译本”):在城邦经验(有理由把城邦称为所有政体中最健谈的一种)中,特别是起源于城邦经验的政治哲学中,行动和言说开始分离,越来越成为相互独立的活动。政治的重心从行动转向言说,言说变成了一种说服的手段,而不再是人所特有的回答、劝说,与事件和行为相得益彰的方式。(P16)
笔者试译:在城邦经验(将城邦称为所有政治体中最为健谈的一种并非没有道理)中,特别是在由此而来的政治哲学中,行动和言说开始分离了,它们越来越成为两种相互独立的活动。此时,强调的重心从行动转向了言说,并且是转向了作为一种说服手段的言说,而不是转向了作为一种回答、反驳或描述发生了什么或做出了什么的人类特有方式的言说。
错误分析:这段译文的错误主要出现在后半部分。从语法上看,“asameans ofpersuasion”后面的部分都是“speech”的定语,是对“speech”的进一步限定和说明,而中译文却把它当成了一个独立的句子来处理。另外,“ratherthan”后面省略了“to”,其宾语是“thespecificallyhumanwayofanswering,talking backandmeasuringuptowhateverhappenedorwasdone。”整个结构就是:转向了……,而不是转向了……。“言说变成了”云云系中译者所加,阿伦特的原文中没有,而且在原文中也找不到这样加的理由。在此前的段落中,阿伦特提出:早在城邦建立之前,关于行动和言说这两种人类能力是密不可分的、且同属于最高的人类能力的观念就已经存在了;而这段话则进而提出,在城邦建立之后,行动和言说开始分离了,且人们强调的重心从行动转向了言说。在定语部分,阿伦特区分了两种形式的言说,即“作为一种说服手段的言说”和“作为一种回答、反驳或描述发生了什么或做出了什么的方式的言说”,前者是指说服和争论,后者则是指叙述和描绘。阿伦特在此要表达的意思是,人们强调的重心不是转向了一般意义上的言说,而是转向了作为一种说服手段的言说。
原文:Inallthesecases,itisthe freedom(andinsomeinstancessocalledfreedom)ofsocietywhichrequiresandjustifiestherestraintofpoliticalauthority.(p.31)
中译本:在所有这些情形下,都是社会的自由(有些情况下是所谓的自由)要求政治权威并证明着限制政治权威的正当性。(P19)
笔者试译:在所有这些情况下,都是社会的自由(有些情况下是所谓的自由)要求限制政治权威,并为这种限制提供了正当性。 错误分析:这句话的语法结构其实比较简单,其中,“requires”和“justifies”是两个并列的谓语动词,它们的宾语都是“restraint”。而中译本却把“requires”的宾语误当成了“politicalauthority”,如此一来,它就完全颠倒了原文的意思。根据上下文可知,无论在何种情形下,社会都内在地具有一种对自由的要求,而政治权威则表现为对自由的限制,因此,它与社会的自由处于相互对立的位置。由此我们不难理解,社会的自由要求限制政治权威,而不是要求政治权威的存在。
原文:Tobefreemeantbothnot tobesubjecttothenecessityoflifeor tothecommandofanotherandnotto becommandoneself.Itmeantneither torulenortoberuled.(p.32)
中译本:成为自由意味着不受制于生命必然性或他人的强制,亦不受制于自身的强制。意味着既不统治人也不被人统治。(P20)
笔者试译:自由意味着既不受制于生命必然性或他人的命令,自己也不命令他人。它意味着既不统治人也不被人统治。
错误分析:原文中使用了“both…and…”连接的两个短语,这两个否定性不定式短语都是meant(意味着)的宾语,可以译为“意味着既不……,也不……”。其中,后一个短语“nottobe commandoneself”并不充当“subject”的宾语,它的意义是“自己不成为命令的发布者”。Command在这里的词性显然是名词,做tobe的表语,意为指挥者,命令者,oneself则是后置的主语。在阿伦特看来,城邦是由平等者组成的,“它意味着生活在同侪之中,并且不得不只与自己的同侪打交道”(中译本漏译了这句话)。它是一个既没有统治也没有被统治的领域,每个人都通过说服手段与他人进行交往,而不是通过强制命令。因此,自由意味着既不受制于生命必然性或他人的命令,也不向他人发布命令,后面一句话“它意味着既不统治人也不被人统治”正是对这种意思的补充。
原文:Themedievalconceptofthe“commongood”farfromindicatingthe existenceofapoliticalrealm,recognizesonlythatprivateindividualshave interestsincommon,materialandspiritual,andthattheycanretaintheirpri vacyandattendtotheirownbusiness onlyifoneofthemtakesituponhimselftolookoutforthiscommoninterest.(p.35)
中译本:中世纪的“共同善”概念绝非表示政治领域的存在,而只是承认私人拥有共同的物质或精神的利益,他们中的某人承担和寻求这种共同利益,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私有物和照顾自己的生意。(P22)
笔者试译:中世纪的“共同善”概念决非表明政治领域的存在,而只是承认私人拥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共同利益,承认只有当他们中间的某人承担起追求这种共同利益的责任时,他们才能保住自己的私人性,并专注于做自己的事情。
错误分析:原文中使用了一个由“only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并以此来说明中世纪的“共同善”概念所表明的共同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即:只有当(表示条件)有人承担起追求共同利益的责任时,人们才能专心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这个关系在中译本中没有表现出来,相反存在误解的可能(因为中译本把这个句子处理成目的状语从句。在阿伦特看来,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方面所具有的共同利益并不具有政治性,因此,“共同善”概念的存在并不能表明中世纪存在一个政治领域。另外,中译文把“attendtotheirownbusiness”译为“照顾自己的生意”也显得过于生硬,其实,它是与“takesitupon himself”相对的,后者可以被理解为“承担起追求共同利益的责任”,而前者则是指“专注于自己的事情”。
原文:WithRousseau,wefindthese demandsinthesalonsofhighsociety,whoseconventionsalwaysequatetheindividualwithhisrankwithinthesocial framework.Whatmattersisthisequation withsocialstatus,anditisimmaterial whethertheframeworkhappenstobeactualrankinthehalf-feudalsocietyofthe eighteenthcentury,titleintheclasssocietyofthenineteenthormerefunctionin themasssocietyoftoday.(p.41)
中译本:由于卢梭,我们在上流社会的沙龙里发现了这些要求,上流社会的习俗总是倾向于以个人在社会结构里的等级来使人平等化。重要的是这种社会身份的平等,至于社会结构是18世纪半封建社会里实际存在的等级,还是19世纪阶级社会里的头衔,或是当今大众社会里的纯粹功能,都无关紧要。(P26)
笔者试译:由于卢梭,我们在上流社会的沙龙里发现了这些要求,那里的规范总是把个体与他在社会结构中的等级相等同。在此,重要的是这种将个体与他的社会地位相等同的做法,至于这种社会结构到底是什么,倒是无关紧要的,它可以是18世纪半封建社会里实际存在的等级,也可以是19世纪阶级社会里的头衔,还可以是我们今天大众社会里的纯粹功能。
错误分析:中译文的错误主要是由对“equate…with…”的误译造成的,它的意思是“将……等同于……”,而不是“以……平等化……”。阿伦特提出,社会要求它的所有成员都做出循规蹈矩的行为,它通过对人施加各种各样的规则,排除了一切自发的行动。我们通过卢梭发现,在上流社会的沙龙中,这种要求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因为那里的习俗(比如穿着打扮、说话方式等等)总是要求一个人的行为与他的社会地位相一致,也就是“将个体与他在社会结构中的等级相等同”。而中译本所谓“以个人在社会结构里的等级来使人平等化”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因为社会等级只能让人变得不平等,而不是相反。 原文:TheGreeks,whosecitystate wasthemostindividualisticandleastconformablebodypoliticknowntous,were quitawareofthefactthatthepolls,with itsemphasisonactionandspeech,could surviveonlyifthenumberofcitizensremainedrestricted.(p.43)
中译本:希腊人(其城市国家是我们已知的最个人主义的和最不舒适的政治体)十分清楚,以行动和言说为重心的城邦在公民人数始终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才能维持得下去。(P27—28)
笔者试译:在我们已知的政治体中,希腊人的城邦国家是最个人主义、最不强求一致性的一种,他们清楚地知道,只有保持对公民数量的限制,城邦及其对行动和言说的强调才能得以存续。
错误分析:此处中译本的错误主要在于对“conformable”(一致的)一词的误译,大概是因为译者把这个词看成了“comfortable”,所以才把它误译为“舒适的”(否则以中译者的英语水平和专业水平,不可能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其实,原文中的“mostindividualistic”和“leastconformable”是两个并列的短语,它们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即在所有政体中,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最看重个人的独特性、最不强求人们之间保持一致。这样就能理解阿伦特为什么把古希腊城邦的这个特点和对统计学的批评联系在一起。因为,城邦国家对于一致性(即无差异)的拒斥使得以一致性为基础的统计学毫无用武之地,因此,统计学在现代以前一直不为人所知;而在现代以来,由于行为(behavior)取代了行动(action),每个人都被标准化、一致化了,差异性消失了,所以统计学才派上了用场。
原文:Togaugetheextentofsociety’svictoryinthemodernage,itsearly substitutionofbehaviorforactionandits eventualsubstitutionofbureaucracy,the ruleofnobody,forpersonalrulership,it maybewelltorecallthatitsinitialscience ofeconomics...(p.45)
中译本:要衡量现代社会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取得了胜利(最初是行为取代行动,最后是科层制取代行为,无人统治取代个人统治),也许可以回想一下它的初级阶段科学———经济学。(P29)
笔者试译:要衡量现代时期社会在多大程度上取得了胜利———最初是行为取代了行动,最后是科层制(即无人统治)取代了个人统治,我们不妨回忆一下它最初阶段的科学,即经济学。
错误分析:中译文的错误出现在中间的从句里,这个从句是由“and”连接的两个处于并列关系的短语,这两个短语都采用了“substitutionof...for...”结构,表示“由……取代了……”之意。其中,在后一个短语中,“theruleofnobody”其实是一个插入语,是对“bureaucracy”的进一步说明———相对于历史上的个人统治,现代社会的科层制是一种无人统治。由于中译本没有理解这一点,因此导致了接下来的一系列错误。正如前文所说,这里的“无人统治”虽然失去了人格特征,但它并没有取消统治。我们从科层制中了解到,无人统治并不必然是没有统治,相反,在特定环境下,它还可以演变成一种最残暴、最专制的统治形式。
原文:Thisenlargementoftheprivate,theenchantment,asitwere,ofa wholepeople,doesnotmakeitpublic,doesnotconstituteapublicrealm,but,onthecontrary,meansonlythatthepublicrealmhasalmostcompletelyreceded,sothatgreatnesshasgivenwaytocharm everywhere;forwhilethepublicrealm maybegreat,itcannotbecharmingpreciselybecauseitisunabletoharbortheirrelevant.(p.52)
中译本:即使这种私人魅力扩展到所有人,也不意味着它就可以化私为公,也不构成一个公共领域。相反,它仅仅意味着公共领域已经几乎彻底退隐了,以致伟大处处让位于魅力;因为公共领域可以是伟大的,但它却恰恰不能是迷人的,因为它不包括细枝末节。(P34)
笔者试译:即使这种私人性的东西、这种魅力扩展至所有人,它也不会变成公共的东西,不能构成公共领域;相反,它只能表明公共领域已经几近彻底消失,以致伟大处处都让位于魅力;因为,公共领域可以是伟大的,但它却不可能是有魅力的,原因正在于它不能容纳与之不相关的东西。
错误分析:中译文的错误在于两处细节。第一,它把原文中的“theprivate,theenchantment”翻译成“私人魅力”是不合适的,容易让人误解为“私人的魅力”。其实,这两个短语之间并不是修饰关系,而是并列关系,它们传达的意思是,魅力是私人性的东西,不具有公共性,即使所有人都为这种魅力所吸引,它也不可能变成公共的东西。第二,它把“theirrelevant”翻译成“细枝末节”更是严重的错误。联系上下文可知,阿伦特并不认为公共领域不能容纳的东西都是细枝末节,都是不重要的。相反,在她看来,许多对于人类来说至为重要的东西都无法进入公共领域,比如爱情。也就是说,只有那些与公众相关的、值得被人看到或听到的东西才是公共领域应该容纳的内容;而那些与公众不相关的东西就自动变成了私人事务。因此,公共领域不能容纳的东西不一定就是不重要的,它们之所以不为公共领域所容,只是因为它们与公众是不相关的。 原文:Eventhen,asweknowfrom thehistoryandtherulesofthemonastic orderstheonlycommunitiesinwhich theprincipleofcharityasapoliticaldevicewasevertriedthedangerthatthe activitiesundertakenunder“thenecessityofpresentlife”wouldleadby themselves,becausetheywereperformedinthepresenceofothers,tothe establishmentofakindofcounterworld,apublicrealmwithintheorders themselves,wasgreatenoughtorequireadditionalrulesandregulations,themostrelevantoneinourcontext beingtheprohibitionofexcellenceand itssubsequentpride.(p.54)
中译本:即便如此,我们也从历史和修道院(唯一的尝试以博爱原则来做政治设计的一种共同体)制度中得知,在“现世生活的必需”要求下进行的各种活动,由于也是在他人在场的条件下发生的,会自行导致建立某种反-世界,某个在此秩序内的公共领域,但其巨大的危险在于它会带来一些额外的规则和标准,与本文最相关的是,这些规则排除了卓越和伴随卓越而来的骄傲。(P35—36)
笔者试译:即便如此,我们从修道院秩序(它是唯一试图将博爱原则当成一种政治手段加以使用的共同体)的历史和规则中了解到:由于在“现世生活的必需”的压力下所从事的活动同样是在他人在场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它(指上面说的“活动”)将自行导致这样的危险,即:某种与世界相对应的东西(counterpart)的确立,这就是修道院自身秩序内部的公共领域。这种危险是如此之大,以至于需要一些额外的规则,在我们的语境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卓异以及由此而来的骄傲的禁止。
错误分析:理解这段话的前提是必须搞清楚它的上下文。在这句话之前,阿伦特提出,由于基督教社团不是靠对共同世界的兴趣,而是靠博爱原则将人联系起来,所以它在本质上是非政治性、非公共性的。但是,由于在“现世生活的必需”的压力下所从事的活动(即修道院的活动)同样是在他人在场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它依然能够建立起“某种与世界相对应的东西”,即修道院内部的公共领域,依然能够使人展示出自己的卓异之处,并由此给人带来骄傲。对于修道院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危险(因为修道院拒绝与世俗公共领域的关联),因此,它需要制定一些额外的规则,来禁止它的成员展现出自己的卓异之处以及由此而来的骄傲。原文中的注释也支持了这种理解———注释48提到,“本笃会教规第五十七条规定:如果哪个修士为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他就必须放弃这个工作”。虽然从字面上看“counterworld”有“反世界”之意,但counter也有“对应的”之意,而且根据上下文可知它在这里并不是指某种与“世界”相反或相对立的东西,而是指世界的“counterpart”(对应物或对应者),即在修道院的规则范围之内建立起来的某种与世界相对应的东西,它使基督徒能够展现出自己的卓异之处。
原文:Thefreeman,whodisposed ofhisownprivacyandwasnot,likea slave,atthedispositionofamaster,could stillbe“forced”bypoverty.Povertyforces thefreemantoactlikeaslave.(p.64)
中译本:而能处置自己私生活的自由人,就不像听命于主人的奴隶那样为贫困所“迫”。因为贫困强迫自由人像奴隶一样行事。(P42—43)
笔者试译:虽然自由人可以自己处置自己的私人生活,而不像奴隶那样受到主人的支配,但它依然会为贫困所“迫”。贫困迫使自由人像奴隶那样行事。
错误分析:原文第一句话的主干是:Thefreemancouldstillbe“forced”bypoverty,即“自由人依然会为贫困所‘迫’”,而中译文则完全颠倒了这种意思。也就是说,Couldstillbeforced的主语是freeman,而不是———像中译本翻译的那样———是aslave。在阿伦特看来,不管是奴隶还是自由人都受制于生命必然性,奴隶的双重不幸还在于,他除了受制于生命必然性之外,还要额外地受到主人的支配;而自由人则可以通过支配他人而驾驭自己的生命必然性,并获得进入城邦追求自由的机会。然而,这并不是说自由人不会为贫困所迫,相反,他们在私人领域中同样也需要从事那些旨在满足生命必然性的活动。因此,准确地说,只有当自由人走出家庭领域而进入城邦中时,我们才能将其称为一个自由人。对此,原文中的第二句话做出了很好的说明,即“贫困迫使自由人像奴隶那样行事”,职是之故,财富才成为加入公共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因为财富可以确保它的主人不必参加为自己提供使用和消费资料的活动,从而能更自由地从事公共行动。
原文:Itisallthemoresymptomaticofthenatureofthesephenomena thatthefewremnantsofstrictprivacy eveninourowncivilizationrelateto“necessities”intheoriginalsenseofbeing necessitatedbyhavingabody.(p.73)
中译本:更能反映出这类现象之本质的症候是,在我们自己的文明中,与“必需品”(在由于有一个身体而“必需”的原初意义上)相联的严格意义上的私生活,只有少量残余了。(P48) 笔者试译:更能表明这类现象本质的一个症候是,即使在我们自己的文明中,严格意义上的私人生活的少量残留,也依然是与原初意义上的“必需品”———它们之所以为人所必需,只是因为人拥有一个身体———联系在一起的。
错误分析:主句主语为形式主语it,真正主语为that引导的从句,从句的主语是thefewremnantsofstrict privacyeveninourowncivilization(我们自己文明中严格意义上的私人生活的少量残留),从句的谓语动词是relate to(联系于),从句的宾语是一个名词性从句,即“necessities”intheoriginal senseofbeingnecessitatedbyhavinga body.(p.73)原处意义上的、因为拥有身体而成为必需的必需品。中译本因为没有尊重原作的句子结构,导致原文的语义重心的转移(转移到“少量残余”了)。阿伦特提出,有史以来,需要隐藏在私人领域中的东西一直是人类存在的身体性部分,亦即那些与生命过程本身相联系的东西。而现代以来,人们不再相信身体功能和物质关切需要隐藏起来了,原本属于私人生活的内容纷纷走出私人领域而获得了公开显现,不管是工人阶级的解放还是女性的解放都表明了这一点。如此一来,严格意义上的私人生活就只剩下少量残留了,然而,原文强调的重心并不在于此,而在于表明:即使是这些私人生活的少量残留,依然是与人的身体性需求联系在一起的。
原文:Butthereareothermore seriousdangersignsthatmanmaybe willingand,indeed,isonthepointof developingintothatanimalspecies fromwhich,sinceDarwin,heimagines hehascome.(p.322)
中译本:但是有更危险的迹象表明,只要人们愿意,就可以演变为动物物种,而且确实处在这一演化的边缘上了(达尔文设想他已经到达了)。(P255)
笔者试译:但是,有其他更加危险的迹象表明:人们愿意演变成动物物种,并且确实已经在向动物物种演变了,而自从达尔文以来,人都认为自己正是从动物物种演变而来的。
错误分析:此处中译本的错误比较离谱。这句话出现在本书的最后一节“劳动动物的胜利”中,可以看做是本书的一个结论性观点。阿伦特提出,在我们当前的社会中,思想被看成了大脑的一种功能,在履行这些功能时,电子工具甚至能够比我们自己做得更好;行动被理解为纯粹的制作和制造;而制作本来具有世界性(因为制作的产品具有持久性),现在也被看做仅仅是劳动的另一种形式(速产速朽)。如此一来,劳动似乎就成了唯一仅存的人类活动,这也就是所谓的“劳动动物的胜利”。这句话指出了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悖论:自达尔文以来,人都认为自己是从动物物种演变而来的,而现在人们似乎正在走向一个相反的进程,即重新退化为动物物种,而且人们对此还欣然接受。
二、《过去与未来之间》的翻译错误
《过去与未来之间》是阿伦特的一个论文集,通过关键词分析的方法,对自由、权威、传统、文化、教育、真理、政治等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精要、深刻的阐释,此书不像《人的境况》那样抽象思辨,也不像《极权主义的起源》那样充满繁复的资料考证,但文笔优美、洗练,集中了阿伦特的政治哲学思想的精髓。
限于篇幅,我们只对《什么是自由》和《历史的概念》中的翻译问题进行讨论。
原文:Thusnotonlywehavereasonsofourowntodistrustpoliticsfor thesakeoffreedom,buttheentire modernagehasseparatedfreedomand politics.Icoulddescendevendeeper intothepastandevokeoldermemories andtraditions.(p.150)
中译本:因此我们不仅有理由不相信政治是为着自由的缘故,而且整个现代世界都从事着让自由和政治分手的工作。我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过去以唤起更古老的记忆和传统。(P143)
笔者试译:因此,不只是我们有理由为了自由而不相信政治,而且整个现代时期都将自由与政治分开。我甚至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过去,唤起更古老的记忆和传统。
错误分析:此段见于《什么是自由》。原文中的“notonly…but…”表达的是递进关系,即“不只……而且……”的意思。这句话的大意是:不只是我们今天的人,而且自现代以来,人们一直都认为自由与政治是相互对立的,并且为了自由而不相信政治,这种观念的出现甚至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过去,即前现代时期。把“notonlywe”翻译为“不只是我们”,表示的是“我们”,也就是现代人,对于自由和政治的关系有一种深刻的误解,即把两者对立起来,而中译本却把它翻译成“我们不仅有理由……”后,给人的误解是:似乎包括阿伦特在内的“我们”都认为政治和自由应该分开来,而这是违背阿伦特的本意的。中译本的翻译不仅有悖于英语语法,而且更重要的是不符合阿伦特的整体思想,和阿伦特的政治观念是背道而驰的。须知阿伦特一贯坚持自由和政治应该是一体的。一方面,自由应该是也只能是政治的自由,行动的自由,而不是意志的自由或心理的自由;另一方面,只有为了自由、以自由为目的的政治,才是真正的政治。阿伦特的这篇文章就是在论述这个问题。就像阿伦特在我们所引这段话的前面一点提出的:“作为一种可确证的事实的自由与政治是并存的,它们彼此相连,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4]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极权主义等政治黑暗现象导致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自由与政治是不相容的,自由开始于政治终结之处,“自由被当成了那些发生在政治领域之外的活动的特征”。而且,阿伦特更指出,这种自由和政治的分离观由来已久,当今社会有,现代时期有,而且基督教时期和古典时期也有。因此,原文中的“notonlywe”的意思就是:不只是我们,而且现代和古典时期都有人认为自由和政治不相容。 原文:Thereexistsstillanotherway tocheckourcurrentnotionoffreewill,bornofareligiouspredicamentandformulatedinphilosophicallanguage,against theolder,strictlypoliticalexperiencesof freedom.(p.160)
中译本:还存在着另外一条制约了我们对自由意志的通行看法,使之背离了古老的,作为严格意义上政治现象的自由的道路,它起源于意志宗教困境,并在哲学语言中得到了表述。(P152)
笔者试译:自由意志产生于一种宗教困境,并在哲学语言中得到了规范化的表达,它与更为古老的、严格政治意义上的自由经验是相互对立的,要检查这种通行的自由意志观念,还存在另外一种方法。
错误分析:原文中“freewill”后面的部分是两个并列的定语,它们都是对“自由意志”的解释和说明。中译文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因而它不仅在语义上与原文不符,而且在语法上也是不通顺的,读来非常别扭费解。同时,“Check…against…”是固定组合,意为“以……为参照来检讨……”,因此非常明显,与theolder,strictlypoliticalexperiencesoffreedom(“古老的、严格政治意义上的自由经验”)相对的,不可能是“anotherway”,而只能是“currentnotionoffreewill”,即自由意志观念。这也符合阿伦特的整体思想。在前文中,阿伦特追溯了自由意志观念的起源,指出了它起源于一种宗教困境,并在古代晚期以来的哲学中得到了规范化的表达。联系上下文可知,这句话发挥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即要检查这种自由意志观念,除了追溯它的起源外,我们还可以选择另外一种方法,即考察现代以来的政治思想复兴。在接下来的部分,阿伦特就分析了现代政治思想复兴的原因,并介绍了孟德斯鸠对“哲学上的自由”和“政治上的自由”所做的区分。
原文:Nodoubtthiseternalrecurrence“istheclosestpossibleapproximationofaworldofbecomingtothat ofbeing”,butitdoesn’t,ofcourse,makeindividualmenimmortal;onthe contrary,embeddedinacosmosin whicheverythingwasimmortal,itwas mortalitywhichbecamethehallmarkof humanexistence.(p.42)
中译本:无疑,永恒回归(eternal recurrence)是“一个流变世界去存在的最大可能性”,但是当然,永恒回归并不使单个的人不朽;恰恰相反,身处一个万物都不朽的宇宙当中,正是有死性成了人存在的标志。(P38)
笔者试译:显然,这种永恒循环就是“生成的世界最大可能地接近存在的世界”,但是它当然也不能使得个体的人变得不朽;相反,置身于万物不朽之宇宙,人存在的标志恰恰是他的必死性。
错误分析:本段引自《过去与未来之间》中的另一篇重要论文《历史的概念》。中译本把引号中的theclosest possibleapproximationofaworldof becomingtothatofbeing译为“一个流变世界去存在的最大可能性”,大谬。从语法上说,thatofbeing即theworld ofbeing,存在的世界。that指代 world。closestpossibleapproximation意为最大程度地接近,什么与什么最大程度地接近?theworldofbecoming(生成的世界)最大可能地接近thatof being(存在的世界)。阿伦特的意思是:永恒循环就是缺乏创新,新的模仿旧的,因此,永恒循环意义上的所谓“生成的世界”和已经存在的世界也就没有差别了。
原文:Thedistinctionbetweenthe poetsandhistoriansononesideandthe philosophersontheotherwasthatthe formersimplyacceptedthecommon Greekconceptofgreatness.Praise,fromwhichcamegloryandeventually everlastingfame,couldbebestowed onlyuponthingsalready“great”,that is,thingsthatpossessedanemerging,shiningqualitywhichdistinguished themfromallothersandmadeglory possible.Thegreatwasthatwhichdeservedimmortality,thatwhichshouldbe admittedtothecompanyofthingsthat lastedforever,surroundingthefutilityof mortalswiththeirunsurpassablemajesty. Throughhistory,menalmostbecamethe equalsofnature,andonlythoseevents,deeds,orwordsthatrosebythemselves totheever-presentchallengeofthenaturaluniversewerewhatwewouldcallhistorical.(p.46)
中译本:诗人和历史学家在一边,哲学家们在另一边,之所以存在这个区分,是因为前者直接受希腊人对于伟大的共同观念。来自荣耀和最终永久名声的赞颂,只能赋予已经伟大的事物,即那些具有光芒耀眼的性质,使其从虽有其他事物中脱颖而出,使荣耀成为可能的事物。伟大的东西应得不朽,应该被永恒之物环绕相伴,以它们难以企及的壮丽绕在凡人的短暂易逝周围。借助历史,人们几乎可以成为自然的平等伙伴,而只有那些他们自己提升到可以与永恒自然宇宙相抗衡的事件、作为或言辞,才是我们称之为历史的东西。(P44) 笔者试译:诗人、历史学家———他们为一方———与哲学家———他们为另一方———之间的区别是:诗人和历史学家只接受希腊人关于伟大的共同概念,赞美之词———荣耀以及最终不朽之名声就是从中产生的———只赋予已经“伟大”的事物,也就是那些拥有新涌现的、光芒耀眼的性质的事物,正是这种性质使之区别于其他事物,并使荣耀成为可能。所谓伟大的东西就是应该不朽的东西,也就是应该与永远存在的事物为伴的东西,它带着自己那难以企及的壮美,围绕在凡人的徒劳从事的事物的周围。通过历史,人几乎可以成为自然的平等伙伴,只有那些借助自己而升华为对于自然宇宙的经常性挑战(everpresentchallenge)的事件、行为和言辞,才是我们称之为历史的东西。
错误分析:本段见《历史的概念》。第一句的主语是thedistinction,即区别,但中译本把这点弄模糊了。第二句的主语是赞美,而不是荣耀和名声,也就是赞美产生了荣耀和名声,而不是赞美来自荣耀和名声,中译本正好搞反了。thingsthatpossessedanemerging,shiningqualitywhichdistinguishedthemfromallothersandmade glorypossible这句是后置定语从句修饰前面说到的“事物”,其中which引导的从句修饰的是quality而不是things,也就是说,distinguishedthem fromallothersandmadeglorypossible的主语是quality而不是things,them指的是things,意思是:使得那些拥有伟大品质的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前者的光芒四射的性质。中译本却错译为:事物使自己区别于其他事物。最后一句中的theever-presentchallenge ofthenaturaluniverse意为对于自然宇宙的经常性的活经常存在的挑战,everpresent修饰challenge(挑战),中译本却把它误解为“永恒的”。而且即使做“永恒的”,它也是修饰challenge的而不是修饰naturaluniverse(自然宇宙)的(即自然宇宙的永恒挑战)。结合阿伦特的整个历史观即可知:有死之凡人之所以能够获得不朽,借助的是自己的伟大言行,通过这种言行主动地赢得不朽,而不是像自然(包括动植物和物种意义上的人类)那样通过新陈代谢和自然循环被动地永恒,这样借助自己的因为伟大而不朽的言行,人以自己的主动不朽挑战了自然的被动永恒。
原文:Greekslearnedtounderstand nottounderstandoneanotherasindividualpersons,buttolookuponthesame worldfromoneanother’sstandpoint,toseethesameinverydifferentand frequentlyopposingaspects.ThespeechesinwhichThucydidesmakesarticulatethestandpointsandinterestsofthe warringpartiesarestillalivingtestimonytotheextraordinarydegreeof thisobjectivity.(p.50—51)
中译本:希腊人学会了理解,不仅把彼此理解为单个的人,而且也从彼此的立场上来看待同一个世界,从非常不同的、经常相左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个事物。修昔底德的讲话说出了论争双方的立场及兴趣,迄今为止仍是这种客观性达到卓越程度的一个生动见证。(P48)
笔者试译:希腊人学会了理解———不是像单个个体那样相互理解,而是从不同的立场看待同一个世界,从非常不同、常常是对立的方面看同一个东西。修昔底德把对立派别的立场和利益加以清楚阐述的那个讲话,仍是这种异乎寻常的客观性程度的一个生动见证。
错误分析:本段见《历史的概念》。understandoneanotherasindividual persons意为“作为个体的人相互理解”,而不是“把彼此理解为单个的人”,因为副词词组oneanother在此做状语,而不是宾语。联系上下文亦可知,这里阿伦特论述的是理解的方式而不是理解的对象。Interests依据上下文译为“利益”似乎更准确。
原文:Themodernconceptofprocess pervadinghistoryandnaturealikeseparatesthemodernagefromthepast moreprofoundlythananyothersingle idea.Toourmodernwayofthinking nothingismeaningfulinandbyitself,notevenhistoryornaturetakeneachasa whole,andcertainlynotparticularoccurrencesinthephysicalorderorspecifichistoricalevents.(p.63)
中译本:渗透到历史和自然中的现代的过程概念,也同样比任何其他一个理念更为深刻地将现代与过去区分开来。对我们现代的思想方式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本身就有意义的,无论是历史或自然,都不把自身看做一个整体,更不用说物理秩序中或特定历史事件中个别发生的事情了。(P59)
笔者试译:渗透到历史和自然中的现代过程概念,也同样比任何其他单个的观念都更加深刻地把现代和过去分离开来。对我们现代的思维方式而言,没有什么东西———即使是各自被当做整体的历史和自然,更不要说物质秩序中或特定历史事件中的个别事情———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错误分析:本段见《历史的概念》。这段话中误译的主要是notevenhistoryornaturetakeneachasawhole,and certainlynotparticularoccurrencesin thephysicalorderorspecifichistorical events这两句。这两句实际上是补充说明前面那句话,即nothingismeaning fulinandbyitself(没有什么是本身就有意义的)的,说明即使是各自被当做一个整体(即不相互附属)的历史和自然,也仍然不能凭着自己就可以有意义。中译本的错误首先就在于把notevenhistoryornaturetakeneachasa whole这句话当做了一个独立的句子,但当做独立的句子即使在语法上也是不通的,因为依据上下文,这句中的谓语动词应该是一般现在时态(take)而不应该是完成时态(taken)。其中taken eachasawhole是historyornature的后置定语,翻译为“被各自当做一个整体的那个历史或者自然”。 原文:InthewordsofDroysen,whowasperhapsthemostthoughtful ofthenineteenth-centuryhistorians:“whattheirspeciesisforanimalsand plans……thatishistoryforhumanbeing.”(p.75)
中译本:用德罗伊森,这位也许是十九世纪最有思想的历史学家的话来说:“动植物的物种类型……也就是人类的历史。”(P72)
笔者试译:用德罗伊森———他也许是十九世纪最有思想的历史学家———的话说:“物种之于动植物……正如同历史之于人类。”
错误分析:本句见《历史的概念》。中译本的这句翻译是无论如何无法理解的。其实,引文中的whattheirspecies isforanimalsandplans与thatishistoryforhumanbeing是对应的,前者意为“种类之于动植物所意味的东西”,后者意为“历史之于人类所意味的东西”。history后者省略了is。结合上下文即可知道,阿伦特在这里是通过比较古代的不朽观和现代的不朽观,来阐释古代的历史观和现代的历史观(阿伦特认为历史观的核心就是不朽观)。古代不朽观/历史观强调的是个人通过自己的言行获得世俗意义上的不朽,这与它对个人差异性和独特性的崇尚是一致的。人作为种类和其他动物一样,是无所谓生死的,只有作为个体才是有生死的;而现代的历史观则强调人作为超越了个体和国家的种类无休止延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有所谓“物种之于动植物…….正如同历史之于人类。”
原文:Marxwasonlythefirstand stillthegreatest,amonghistoriansto mistakeapatternforameaning,andhe certainlycouldhardlyhavebeenexpected torealizethattherewasalmostnopattern intowhichtheeventsofthepastwould nothavefittedasneatlyandconsistently astheydidintohisown.(81)
中译本:马克思仅仅是第一个、而且仍然是最伟大的一个误将模式当做意义的历史学家,也的确不能期望他认识到,几乎没有哪个模式都能够像他的模式那样,能把几乎所有过去的事件干净利落、前后一个地装进去。(P77)
笔者试译:在历史学家中,马克思只是第一个、也是至今为止最伟大的一个把模式错当做意义的历史学家。我们当然不能期望他能够意识到:差不多所有模式都能够像他的模式那样,把几乎所有过去的事件都齐整划一地塞进去。
错误分析:therewasalmostno patternintowhichtheeventsofthe pastwouldnothavefittedasneatlyand consistentlyastheydidintohisown。这句话一共包含两个否定(no和not),可以翻译为肯定,即:所有模式都能够像马克思的模式一样,把过去的事件整齐连贯地装进去。当然也可以保持否定句式,那就应该翻译为:“几乎没有哪个模式不(中译本致命地漏掉了这个否定词)能像他自己的模式那样,把几乎所有过去的事件干净利落、前后一个地装进去。”结合下文,这点就表现得更加明确,因为紧接着阿伦特就写道:“自此之后(马克思之后),我们已经看到历史学家几乎随心所欲地把他们的模式硬套在过去的事实上,结果是,通过普遍‘意义’的更高有效性而毁坏了事实性和特殊性,这一毁坏甚至削弱了所有历史过程的基本事实结构,这就是年代学。”显然,阿伦特在这里是否定所有把具体、特殊的事件纳入整齐划一的模式、从而导致意义虚无化的尝试,而不是比较哪个模式具有更大的容纳力。
三、《论革命》中的若干翻译问题
《论革命》是阿伦特的另外一部重要著作,本书以其独特的革命观而享誉政治理论界。但本书不是那种纯粹从哲学思辨的角度探讨革命的政治哲学著作,也不是以史料见长的历史学著作。
它是通过对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的比较分析,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的政治哲学著作。在此书中,阿伦特基于自己的政治哲学观,特别是其行动理论、自由理论、社会理论,对革命做出了独到理解:革命不同于解放,革命是政治行为,其目的是自由立国;而解放则是社会领域的经济行为,其目的是物质解放。以此为基础,作者对法国革命(以解放为目标)和美国革命(以自由为目标)进行了区分。可以说,阿伦特的革命理论对于深受法国革命影响的中国革命同样具有非常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中国大陆,《论革命》有陈周旺的中译本(译林出版社,2007年)。这个译本我看了多遍,许多地方还对照英文,感觉大体可信。阿伦特的著作能够翻译成这样,应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不过,如果我们用挑剔的眼光看,陈译本还是可以挑出一些毛病,有些还是比较严重的(也就是超出了不流畅的程度,属于对于原作的误解)。
以下是我发现的一些例子。
原文:Thesame,toanextent,is truefortheparticularaspectofrevolutionwithwhichwenowmustconcern ourselves.Thisaspectistheregularemergence,duringthecourseofrevolution,ofanewformofgovernmentthat resembledinanamazingfashionJefferson’swardsystemandseemedtorepeat,undernomatterwhatcircumstances,therevolutionarysocietiesand municipalcouncilswhichhadspreadall overFranceafter1789.(p.259) 中译本:革命具体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如此。这就是新政府形式在革命过程中有规律地涌现。我们现在必须正视了。它惊世骇俗,却与杰斐逊的街区制度十分相像。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它似乎都只是在重复1789年后遍及法国的革命社团和市政委员会。(P239)
笔者试译:就是我们自己今天必须关注的革命的特殊面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如此,这个面向就是新政府形式在革命进程中有规律地涌现。这个新政府形式通过一种神奇的方式与杰斐逊的街区制度十分相像,而且无论在何种情形下,它似乎都只是在重复1789年后遍及法国的革命社团和市政委员会。
错误分析:第一句把“革命的特殊方面”的修饰语“withwhichwenow mustconcernourselves”(我们自己今天必须关注的)作为独立的句子翻译为“我们现在必须正视了”,导致理解上的困难。inanamazingfashion是修饰“相像”的,表明其相像的方式是非常惊人的,中译本翻译为“惊世骇俗”并不恰当(夸张过头)。
原文:Icontinuallyhadtheimpressiontheywereengageplayacting theFrenchRevolutionfarmorethan continuingit.(p.264)
中译本:他们是在法国大革命中演戏,根本就不是在延续它,这种印象令我挥之不去。(P244—245)
笔者试译:他们所从事的是扮演法国大革命而不是在延续它,这种印象令我挥之不去。”
错误分析:playactingtheFrench Revolution这个动名词短语是engage的宾语,而theFrenchRevolution又是playacting(扮演)的宾语,这句话的意思是扮演法国革命,而不是在法国革命中演戏。如果联系上下文,这点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刚才分析的这句话是阿伦特引用的托克维尔语,阿伦特要说明的是职业革命家在革命所起的作用是模仿以前的革命。她指出:由于职业革命家在过去的“革命学校”度过了他的学徒期,“他将出于对与过去保持一致的某些行动的偏爱,而不是对意料之外的新事物的偏爱”而施加其对革命的影响。由于确保革命的延续性乃是他的使命,因此,根据历史先例来进行论战常常是他的惯例。“对过去事件刻意而有害的模仿,至少一定程度上在于他的职业性质。”[5]这样看来,所谓“扮演革命”就是指职业革命家习惯于重复和模仿以前的革命。
原文:Itistrueenoughthatthe membersofthecouncilswerenotcontenttodiscussand“enlightenthemselves”aboutmeasuresthatweretaken bypartiesorassemblies.Theyconsciouslyandexplicitlydesiredthedirect participationofeverycitizeninthepublicaffairsofthecountry,andaslongas theylasted,thereisnodoubtthat“ev eryindividualfoundhisownsphereof actionandcouldbehold,asitwere,withhisowneyeshisowncontribution totheeventoftheday.”(266)
中译本:再真实不过的是,委员会的成员并不满足于对政党或议会采取的措施,即进行讨论和“自我启蒙”。他们处心积虑、明目张胆地意欲让每位公民都直接参与国家的公共事务。只要它们一天不死,毫无疑问“每个个人都会发现自己的行动范围,可以说亲眼目睹自己对平日事件的贡献”。(P247)
笔者试译:再真实不过的是,委员会的成员并不满足于讨论或使自己领悟党或议会所采取的措施;他们有意识地、明确地希望让每位公民都直接参与国家的公共事务。只要公共事务持续一天,那么毫无疑问,“每个个体都会发现自己的行动范围,可以说亲眼目睹自己对平日事件的贡献”。
错误分析:中译本把“enlightenthe mselves”翻译为“自我启蒙”,很费解,因为“讨论政党或议会提出的措施”这是代议制政府的特点,在阿伦特的文章中明显具有贬义,它和阿伦特欣赏的公民参与不同,也是委员会成员所反对的。因此,翻译为“自我启蒙”很牵强,依据上下文应该译为“使自己了解”或“使自己领悟”。把consciouslyandexplicitly翻译为带有明显贬义的“处心积虑、明目张胆地”显然是不妥的,因为直接参与公共事务是阿伦特(也是文中所说的“委员会成员”)所欣赏的。aslongastheylas ted的they指的是公共事务,因为“公共事务”“参与公共事务”在本文中一直是一个褒义词,因此把lasted(持续)翻译为“一天不死”这个带有诅咒色彩的说法显然违背作者的本意。
原文:itis,therefore,almosta matterofcoursethatthe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ofthemodernpartyits autocraticandoligarchicstructure,its lackofinternaldemocracyandfreedom,itstendencyto“becometotalitarian,”itsclaimtoinfallibilityareconspicuousbytheirabsenceintheUnited Stateand,toalesserdegree,inGreat Britain.(p.272)
中译本:这样一来,理所当然地,现代政党的显著特征,独裁和寡头结构、缺乏党内民主和自由、“极权主义”倾向和号称自己一贯正确,这些在美国显然都是不存在的,在大不列颠呢,则没有那么厉害。(P252)
笔者试译:这样一来,理所当然地,现代政党的显著特征———它的独裁和寡头结构、缺乏党内民主和自由、变成“极权主义”的倾向和号称自己一贯正确———在美国显然都是不存在的,在大不列颠也是基本不存在的。
错误分析:主要的误译出现在最后一句。areconspicuousbytheirabsence intheUnitedState这是说的在美国显然不存在(现代政党的一系列特征),而inGreatBritain则是与intheUnited State并列的,意思是,这些特征在美国根本不存在,而在英国则是在较小程度上(toalesserdegree,这是一个插入语)不存在。
简短的结语
尽管我们在王寅丽译《人的境况》《过去和未来之间》和陈周旺译《论革命》中挑出了我们认为不当翻译的一些例子,但是我们还是要再说一遍:这几个译本总体而言是可信的,高质量的。可谓瑕不掩瑜是也。
同时,通过探讨这些翻译问题,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凡是和上下文不合、和作品及作者的整体思想不合的地方,一般都会有理解上的困难;而凡是难以理解的地方,一定会发现翻译错误。这样看来,西方学术名著的翻译不但要搞懂语法,过语言关;而且要理解作品的整体思想和作者的整体思想,要结合上下文加以把握。后者无疑对于译者的学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注释
[1]HannahArendt:犜犺犲犎狌犿犪狀犆狅狀犱犻狋犻狅狀,SecondEdition,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8.p.vii.
[2]陶东风:《学术名著岂能如此翻译?阿伦特〈人的条件〉中译本指谬》,《文艺研究》2007年第9期。
[3]本文所引阿伦特的书均见:Hannah Arendt:犜犺犲犎狌犿犪狀犆狅狀犱犻狋犻狅狀,SecondEdition,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8.
[4]英文版,149。
[5]英文版,264。
(责任编辑洪滔)
过去与未来之间,[美]汉娜·阿伦特,王寅丽、张立立译,译林出版社,2011论革命,[美]汉娜·阿伦特,陈周旺译,译林出版社,2007
最近几年,阿伦特著作的中译在中国大陆掀起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高潮,她的重要著作基本上都有了中译本。作为阿伦特的热心读者,我们差不多都要在中译本出版的第一时间买来阅读,而且基本上是对照英文版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发现阿伦特著作的翻译质量总体而言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最近出版的王寅丽译《人的境况》《过去与未来之间》等著作中,明显的翻译错误已经基本没有了。
当然,如果按照高标准来衡量,阿伦特译著的质量仍然有待提高。下面我们将以王寅丽译《人的境况》《过去与未来之间》以及陈周旺译《论革命》为例,就其中的翻译问题提出我们的一些粗浅看法,以求教于两位译者和其他方家。
一、《人的境况》的翻译错误
《人的境况》是阿伦特最重要、最有系统性、最具哲学色彩的重要著作,是她的思想的集大成者(她的其他著作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源头或回应)。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本无法归类的书。它不是一本政治学的书(不讨论国家和政府组织),也不完全是一本政治哲学的书。卡诺万甚至认为:“本书与其说是关于政治的,不如说是关于政治的背景的分析。”[1]尽管如此,这本书比其他直接论述政治的书更重要———即使从政治理论的角度讲也是这样:因为这本书探讨的是真正的政治得以存在的背景和条件。
《人的境况》的第一个中译本出版于2001年,书名为《人的条件》,由竺乾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不客气地说,这是一个相当糟糕、基本不可用的译本,充斥着低级的翻译错误。为此我曾经专门撰文加以商榷。[2]值得庆幸的是,2009年,王寅丽的译本《人的境况》出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该版本总体而言质量上乘,是阿伦特著作译介过程中的可喜收获。当然,任何一个好的译本也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如果我们逐字逐句核对原文,还是可以在《人的境况》中发现一些翻译方面的瑕疵。下面就是笔者发现的此书第二章《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也是全书最重要的一章)中的一些翻译错误。
原文:Intheexperienceofthepolis,whichnotwithoutjustificationhas beencalledthemosttalkativeofall bodiespolitic,andevenmoreinthepoliticalphilosophywhichsprangfromit,actionandspeechseparatedandbecame moreandmoreindependentactivities. Theemphasisshiftedfromactionto speech,andtospeechasameansof persuasionratherthanthespecifically humanwayofanswering,talkingback andmeasuringuptowhateverhappenedorwasdone.(p.26)[3]
王寅丽中译本(以下简称“中译本”):在城邦经验(有理由把城邦称为所有政体中最健谈的一种)中,特别是起源于城邦经验的政治哲学中,行动和言说开始分离,越来越成为相互独立的活动。政治的重心从行动转向言说,言说变成了一种说服的手段,而不再是人所特有的回答、劝说,与事件和行为相得益彰的方式。(P16)
笔者试译:在城邦经验(将城邦称为所有政治体中最为健谈的一种并非没有道理)中,特别是在由此而来的政治哲学中,行动和言说开始分离了,它们越来越成为两种相互独立的活动。此时,强调的重心从行动转向了言说,并且是转向了作为一种说服手段的言说,而不是转向了作为一种回答、反驳或描述发生了什么或做出了什么的人类特有方式的言说。
错误分析:这段译文的错误主要出现在后半部分。从语法上看,“asameans ofpersuasion”后面的部分都是“speech”的定语,是对“speech”的进一步限定和说明,而中译文却把它当成了一个独立的句子来处理。另外,“ratherthan”后面省略了“to”,其宾语是“thespecificallyhumanwayofanswering,talking backandmeasuringuptowhateverhappenedorwasdone。”整个结构就是:转向了……,而不是转向了……。“言说变成了”云云系中译者所加,阿伦特的原文中没有,而且在原文中也找不到这样加的理由。在此前的段落中,阿伦特提出:早在城邦建立之前,关于行动和言说这两种人类能力是密不可分的、且同属于最高的人类能力的观念就已经存在了;而这段话则进而提出,在城邦建立之后,行动和言说开始分离了,且人们强调的重心从行动转向了言说。在定语部分,阿伦特区分了两种形式的言说,即“作为一种说服手段的言说”和“作为一种回答、反驳或描述发生了什么或做出了什么的方式的言说”,前者是指说服和争论,后者则是指叙述和描绘。阿伦特在此要表达的意思是,人们强调的重心不是转向了一般意义上的言说,而是转向了作为一种说服手段的言说。
原文:Inallthesecases,itisthe freedom(andinsomeinstancessocalledfreedom)ofsocietywhichrequiresandjustifiestherestraintofpoliticalauthority.(p.31)
中译本:在所有这些情形下,都是社会的自由(有些情况下是所谓的自由)要求政治权威并证明着限制政治权威的正当性。(P19)
笔者试译:在所有这些情况下,都是社会的自由(有些情况下是所谓的自由)要求限制政治权威,并为这种限制提供了正当性。 错误分析:这句话的语法结构其实比较简单,其中,“requires”和“justifies”是两个并列的谓语动词,它们的宾语都是“restraint”。而中译本却把“requires”的宾语误当成了“politicalauthority”,如此一来,它就完全颠倒了原文的意思。根据上下文可知,无论在何种情形下,社会都内在地具有一种对自由的要求,而政治权威则表现为对自由的限制,因此,它与社会的自由处于相互对立的位置。由此我们不难理解,社会的自由要求限制政治权威,而不是要求政治权威的存在。
原文:Tobefreemeantbothnot tobesubjecttothenecessityoflifeor tothecommandofanotherandnotto becommandoneself.Itmeantneither torulenortoberuled.(p.32)
中译本:成为自由意味着不受制于生命必然性或他人的强制,亦不受制于自身的强制。意味着既不统治人也不被人统治。(P20)
笔者试译:自由意味着既不受制于生命必然性或他人的命令,自己也不命令他人。它意味着既不统治人也不被人统治。
错误分析:原文中使用了“both…and…”连接的两个短语,这两个否定性不定式短语都是meant(意味着)的宾语,可以译为“意味着既不……,也不……”。其中,后一个短语“nottobe commandoneself”并不充当“subject”的宾语,它的意义是“自己不成为命令的发布者”。Command在这里的词性显然是名词,做tobe的表语,意为指挥者,命令者,oneself则是后置的主语。在阿伦特看来,城邦是由平等者组成的,“它意味着生活在同侪之中,并且不得不只与自己的同侪打交道”(中译本漏译了这句话)。它是一个既没有统治也没有被统治的领域,每个人都通过说服手段与他人进行交往,而不是通过强制命令。因此,自由意味着既不受制于生命必然性或他人的命令,也不向他人发布命令,后面一句话“它意味着既不统治人也不被人统治”正是对这种意思的补充。
原文:Themedievalconceptofthe“commongood”farfromindicatingthe existenceofapoliticalrealm,recognizesonlythatprivateindividualshave interestsincommon,materialandspiritual,andthattheycanretaintheirpri vacyandattendtotheirownbusiness onlyifoneofthemtakesituponhimselftolookoutforthiscommoninterest.(p.35)
中译本:中世纪的“共同善”概念绝非表示政治领域的存在,而只是承认私人拥有共同的物质或精神的利益,他们中的某人承担和寻求这种共同利益,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私有物和照顾自己的生意。(P22)
笔者试译:中世纪的“共同善”概念决非表明政治领域的存在,而只是承认私人拥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共同利益,承认只有当他们中间的某人承担起追求这种共同利益的责任时,他们才能保住自己的私人性,并专注于做自己的事情。
错误分析:原文中使用了一个由“only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并以此来说明中世纪的“共同善”概念所表明的共同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即:只有当(表示条件)有人承担起追求共同利益的责任时,人们才能专心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这个关系在中译本中没有表现出来,相反存在误解的可能(因为中译本把这个句子处理成目的状语从句。在阿伦特看来,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方面所具有的共同利益并不具有政治性,因此,“共同善”概念的存在并不能表明中世纪存在一个政治领域。另外,中译文把“attendtotheirownbusiness”译为“照顾自己的生意”也显得过于生硬,其实,它是与“takesitupon himself”相对的,后者可以被理解为“承担起追求共同利益的责任”,而前者则是指“专注于自己的事情”。
原文:WithRousseau,wefindthese demandsinthesalonsofhighsociety,whoseconventionsalwaysequatetheindividualwithhisrankwithinthesocial framework.Whatmattersisthisequation withsocialstatus,anditisimmaterial whethertheframeworkhappenstobeactualrankinthehalf-feudalsocietyofthe eighteenthcentury,titleintheclasssocietyofthenineteenthormerefunctionin themasssocietyoftoday.(p.41)
中译本:由于卢梭,我们在上流社会的沙龙里发现了这些要求,上流社会的习俗总是倾向于以个人在社会结构里的等级来使人平等化。重要的是这种社会身份的平等,至于社会结构是18世纪半封建社会里实际存在的等级,还是19世纪阶级社会里的头衔,或是当今大众社会里的纯粹功能,都无关紧要。(P26)
笔者试译:由于卢梭,我们在上流社会的沙龙里发现了这些要求,那里的规范总是把个体与他在社会结构中的等级相等同。在此,重要的是这种将个体与他的社会地位相等同的做法,至于这种社会结构到底是什么,倒是无关紧要的,它可以是18世纪半封建社会里实际存在的等级,也可以是19世纪阶级社会里的头衔,还可以是我们今天大众社会里的纯粹功能。
错误分析:中译文的错误主要是由对“equate…with…”的误译造成的,它的意思是“将……等同于……”,而不是“以……平等化……”。阿伦特提出,社会要求它的所有成员都做出循规蹈矩的行为,它通过对人施加各种各样的规则,排除了一切自发的行动。我们通过卢梭发现,在上流社会的沙龙中,这种要求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因为那里的习俗(比如穿着打扮、说话方式等等)总是要求一个人的行为与他的社会地位相一致,也就是“将个体与他在社会结构中的等级相等同”。而中译本所谓“以个人在社会结构里的等级来使人平等化”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因为社会等级只能让人变得不平等,而不是相反。 原文:TheGreeks,whosecitystate wasthemostindividualisticandleastconformablebodypoliticknowntous,were quitawareofthefactthatthepolls,with itsemphasisonactionandspeech,could surviveonlyifthenumberofcitizensremainedrestricted.(p.43)
中译本:希腊人(其城市国家是我们已知的最个人主义的和最不舒适的政治体)十分清楚,以行动和言说为重心的城邦在公民人数始终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才能维持得下去。(P27—28)
笔者试译:在我们已知的政治体中,希腊人的城邦国家是最个人主义、最不强求一致性的一种,他们清楚地知道,只有保持对公民数量的限制,城邦及其对行动和言说的强调才能得以存续。
错误分析:此处中译本的错误主要在于对“conformable”(一致的)一词的误译,大概是因为译者把这个词看成了“comfortable”,所以才把它误译为“舒适的”(否则以中译者的英语水平和专业水平,不可能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其实,原文中的“mostindividualistic”和“leastconformable”是两个并列的短语,它们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即在所有政体中,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最看重个人的独特性、最不强求人们之间保持一致。这样就能理解阿伦特为什么把古希腊城邦的这个特点和对统计学的批评联系在一起。因为,城邦国家对于一致性(即无差异)的拒斥使得以一致性为基础的统计学毫无用武之地,因此,统计学在现代以前一直不为人所知;而在现代以来,由于行为(behavior)取代了行动(action),每个人都被标准化、一致化了,差异性消失了,所以统计学才派上了用场。
原文:Togaugetheextentofsociety’svictoryinthemodernage,itsearly substitutionofbehaviorforactionandits eventualsubstitutionofbureaucracy,the ruleofnobody,forpersonalrulership,it maybewelltorecallthatitsinitialscience ofeconomics...(p.45)
中译本:要衡量现代社会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取得了胜利(最初是行为取代行动,最后是科层制取代行为,无人统治取代个人统治),也许可以回想一下它的初级阶段科学———经济学。(P29)
笔者试译:要衡量现代时期社会在多大程度上取得了胜利———最初是行为取代了行动,最后是科层制(即无人统治)取代了个人统治,我们不妨回忆一下它最初阶段的科学,即经济学。
错误分析:中译文的错误出现在中间的从句里,这个从句是由“and”连接的两个处于并列关系的短语,这两个短语都采用了“substitutionof...for...”结构,表示“由……取代了……”之意。其中,在后一个短语中,“theruleofnobody”其实是一个插入语,是对“bureaucracy”的进一步说明———相对于历史上的个人统治,现代社会的科层制是一种无人统治。由于中译本没有理解这一点,因此导致了接下来的一系列错误。正如前文所说,这里的“无人统治”虽然失去了人格特征,但它并没有取消统治。我们从科层制中了解到,无人统治并不必然是没有统治,相反,在特定环境下,它还可以演变成一种最残暴、最专制的统治形式。
原文:Thisenlargementoftheprivate,theenchantment,asitwere,ofa wholepeople,doesnotmakeitpublic,doesnotconstituteapublicrealm,but,onthecontrary,meansonlythatthepublicrealmhasalmostcompletelyreceded,sothatgreatnesshasgivenwaytocharm everywhere;forwhilethepublicrealm maybegreat,itcannotbecharmingpreciselybecauseitisunabletoharbortheirrelevant.(p.52)
中译本:即使这种私人魅力扩展到所有人,也不意味着它就可以化私为公,也不构成一个公共领域。相反,它仅仅意味着公共领域已经几乎彻底退隐了,以致伟大处处让位于魅力;因为公共领域可以是伟大的,但它却恰恰不能是迷人的,因为它不包括细枝末节。(P34)
笔者试译:即使这种私人性的东西、这种魅力扩展至所有人,它也不会变成公共的东西,不能构成公共领域;相反,它只能表明公共领域已经几近彻底消失,以致伟大处处都让位于魅力;因为,公共领域可以是伟大的,但它却不可能是有魅力的,原因正在于它不能容纳与之不相关的东西。
错误分析:中译文的错误在于两处细节。第一,它把原文中的“theprivate,theenchantment”翻译成“私人魅力”是不合适的,容易让人误解为“私人的魅力”。其实,这两个短语之间并不是修饰关系,而是并列关系,它们传达的意思是,魅力是私人性的东西,不具有公共性,即使所有人都为这种魅力所吸引,它也不可能变成公共的东西。第二,它把“theirrelevant”翻译成“细枝末节”更是严重的错误。联系上下文可知,阿伦特并不认为公共领域不能容纳的东西都是细枝末节,都是不重要的。相反,在她看来,许多对于人类来说至为重要的东西都无法进入公共领域,比如爱情。也就是说,只有那些与公众相关的、值得被人看到或听到的东西才是公共领域应该容纳的内容;而那些与公众不相关的东西就自动变成了私人事务。因此,公共领域不能容纳的东西不一定就是不重要的,它们之所以不为公共领域所容,只是因为它们与公众是不相关的。 原文:Eventhen,asweknowfrom thehistoryandtherulesofthemonastic orderstheonlycommunitiesinwhich theprincipleofcharityasapoliticaldevicewasevertriedthedangerthatthe activitiesundertakenunder“thenecessityofpresentlife”wouldleadby themselves,becausetheywereperformedinthepresenceofothers,tothe establishmentofakindofcounterworld,apublicrealmwithintheorders themselves,wasgreatenoughtorequireadditionalrulesandregulations,themostrelevantoneinourcontext beingtheprohibitionofexcellenceand itssubsequentpride.(p.54)
中译本:即便如此,我们也从历史和修道院(唯一的尝试以博爱原则来做政治设计的一种共同体)制度中得知,在“现世生活的必需”要求下进行的各种活动,由于也是在他人在场的条件下发生的,会自行导致建立某种反-世界,某个在此秩序内的公共领域,但其巨大的危险在于它会带来一些额外的规则和标准,与本文最相关的是,这些规则排除了卓越和伴随卓越而来的骄傲。(P35—36)
笔者试译:即便如此,我们从修道院秩序(它是唯一试图将博爱原则当成一种政治手段加以使用的共同体)的历史和规则中了解到:由于在“现世生活的必需”的压力下所从事的活动同样是在他人在场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它(指上面说的“活动”)将自行导致这样的危险,即:某种与世界相对应的东西(counterpart)的确立,这就是修道院自身秩序内部的公共领域。这种危险是如此之大,以至于需要一些额外的规则,在我们的语境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卓异以及由此而来的骄傲的禁止。
错误分析:理解这段话的前提是必须搞清楚它的上下文。在这句话之前,阿伦特提出,由于基督教社团不是靠对共同世界的兴趣,而是靠博爱原则将人联系起来,所以它在本质上是非政治性、非公共性的。但是,由于在“现世生活的必需”的压力下所从事的活动(即修道院的活动)同样是在他人在场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它依然能够建立起“某种与世界相对应的东西”,即修道院内部的公共领域,依然能够使人展示出自己的卓异之处,并由此给人带来骄傲。对于修道院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危险(因为修道院拒绝与世俗公共领域的关联),因此,它需要制定一些额外的规则,来禁止它的成员展现出自己的卓异之处以及由此而来的骄傲。原文中的注释也支持了这种理解———注释48提到,“本笃会教规第五十七条规定:如果哪个修士为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他就必须放弃这个工作”。虽然从字面上看“counterworld”有“反世界”之意,但counter也有“对应的”之意,而且根据上下文可知它在这里并不是指某种与“世界”相反或相对立的东西,而是指世界的“counterpart”(对应物或对应者),即在修道院的规则范围之内建立起来的某种与世界相对应的东西,它使基督徒能够展现出自己的卓异之处。
原文:Thefreeman,whodisposed ofhisownprivacyandwasnot,likea slave,atthedispositionofamaster,could stillbe“forced”bypoverty.Povertyforces thefreemantoactlikeaslave.(p.64)
中译本:而能处置自己私生活的自由人,就不像听命于主人的奴隶那样为贫困所“迫”。因为贫困强迫自由人像奴隶一样行事。(P42—43)
笔者试译:虽然自由人可以自己处置自己的私人生活,而不像奴隶那样受到主人的支配,但它依然会为贫困所“迫”。贫困迫使自由人像奴隶那样行事。
错误分析:原文第一句话的主干是:Thefreemancouldstillbe“forced”bypoverty,即“自由人依然会为贫困所‘迫’”,而中译文则完全颠倒了这种意思。也就是说,Couldstillbeforced的主语是freeman,而不是———像中译本翻译的那样———是aslave。在阿伦特看来,不管是奴隶还是自由人都受制于生命必然性,奴隶的双重不幸还在于,他除了受制于生命必然性之外,还要额外地受到主人的支配;而自由人则可以通过支配他人而驾驭自己的生命必然性,并获得进入城邦追求自由的机会。然而,这并不是说自由人不会为贫困所迫,相反,他们在私人领域中同样也需要从事那些旨在满足生命必然性的活动。因此,准确地说,只有当自由人走出家庭领域而进入城邦中时,我们才能将其称为一个自由人。对此,原文中的第二句话做出了很好的说明,即“贫困迫使自由人像奴隶那样行事”,职是之故,财富才成为加入公共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因为财富可以确保它的主人不必参加为自己提供使用和消费资料的活动,从而能更自由地从事公共行动。
原文:Itisallthemoresymptomaticofthenatureofthesephenomena thatthefewremnantsofstrictprivacy eveninourowncivilizationrelateto“necessities”intheoriginalsenseofbeing necessitatedbyhavingabody.(p.73)
中译本:更能反映出这类现象之本质的症候是,在我们自己的文明中,与“必需品”(在由于有一个身体而“必需”的原初意义上)相联的严格意义上的私生活,只有少量残余了。(P48) 笔者试译:更能表明这类现象本质的一个症候是,即使在我们自己的文明中,严格意义上的私人生活的少量残留,也依然是与原初意义上的“必需品”———它们之所以为人所必需,只是因为人拥有一个身体———联系在一起的。
错误分析:主句主语为形式主语it,真正主语为that引导的从句,从句的主语是thefewremnantsofstrict privacyeveninourowncivilization(我们自己文明中严格意义上的私人生活的少量残留),从句的谓语动词是relate to(联系于),从句的宾语是一个名词性从句,即“necessities”intheoriginal senseofbeingnecessitatedbyhavinga body.(p.73)原处意义上的、因为拥有身体而成为必需的必需品。中译本因为没有尊重原作的句子结构,导致原文的语义重心的转移(转移到“少量残余”了)。阿伦特提出,有史以来,需要隐藏在私人领域中的东西一直是人类存在的身体性部分,亦即那些与生命过程本身相联系的东西。而现代以来,人们不再相信身体功能和物质关切需要隐藏起来了,原本属于私人生活的内容纷纷走出私人领域而获得了公开显现,不管是工人阶级的解放还是女性的解放都表明了这一点。如此一来,严格意义上的私人生活就只剩下少量残留了,然而,原文强调的重心并不在于此,而在于表明:即使是这些私人生活的少量残留,依然是与人的身体性需求联系在一起的。
原文:Butthereareothermore seriousdangersignsthatmanmaybe willingand,indeed,isonthepointof developingintothatanimalspecies fromwhich,sinceDarwin,heimagines hehascome.(p.322)
中译本:但是有更危险的迹象表明,只要人们愿意,就可以演变为动物物种,而且确实处在这一演化的边缘上了(达尔文设想他已经到达了)。(P255)
笔者试译:但是,有其他更加危险的迹象表明:人们愿意演变成动物物种,并且确实已经在向动物物种演变了,而自从达尔文以来,人都认为自己正是从动物物种演变而来的。
错误分析:此处中译本的错误比较离谱。这句话出现在本书的最后一节“劳动动物的胜利”中,可以看做是本书的一个结论性观点。阿伦特提出,在我们当前的社会中,思想被看成了大脑的一种功能,在履行这些功能时,电子工具甚至能够比我们自己做得更好;行动被理解为纯粹的制作和制造;而制作本来具有世界性(因为制作的产品具有持久性),现在也被看做仅仅是劳动的另一种形式(速产速朽)。如此一来,劳动似乎就成了唯一仅存的人类活动,这也就是所谓的“劳动动物的胜利”。这句话指出了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悖论:自达尔文以来,人都认为自己是从动物物种演变而来的,而现在人们似乎正在走向一个相反的进程,即重新退化为动物物种,而且人们对此还欣然接受。
二、《过去与未来之间》的翻译错误
《过去与未来之间》是阿伦特的一个论文集,通过关键词分析的方法,对自由、权威、传统、文化、教育、真理、政治等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精要、深刻的阐释,此书不像《人的境况》那样抽象思辨,也不像《极权主义的起源》那样充满繁复的资料考证,但文笔优美、洗练,集中了阿伦特的政治哲学思想的精髓。
限于篇幅,我们只对《什么是自由》和《历史的概念》中的翻译问题进行讨论。
原文:Thusnotonlywehavereasonsofourowntodistrustpoliticsfor thesakeoffreedom,buttheentire modernagehasseparatedfreedomand politics.Icoulddescendevendeeper intothepastandevokeoldermemories andtraditions.(p.150)
中译本:因此我们不仅有理由不相信政治是为着自由的缘故,而且整个现代世界都从事着让自由和政治分手的工作。我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过去以唤起更古老的记忆和传统。(P143)
笔者试译:因此,不只是我们有理由为了自由而不相信政治,而且整个现代时期都将自由与政治分开。我甚至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过去,唤起更古老的记忆和传统。
错误分析:此段见于《什么是自由》。原文中的“notonly…but…”表达的是递进关系,即“不只……而且……”的意思。这句话的大意是:不只是我们今天的人,而且自现代以来,人们一直都认为自由与政治是相互对立的,并且为了自由而不相信政治,这种观念的出现甚至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过去,即前现代时期。把“notonlywe”翻译为“不只是我们”,表示的是“我们”,也就是现代人,对于自由和政治的关系有一种深刻的误解,即把两者对立起来,而中译本却把它翻译成“我们不仅有理由……”后,给人的误解是:似乎包括阿伦特在内的“我们”都认为政治和自由应该分开来,而这是违背阿伦特的本意的。中译本的翻译不仅有悖于英语语法,而且更重要的是不符合阿伦特的整体思想,和阿伦特的政治观念是背道而驰的。须知阿伦特一贯坚持自由和政治应该是一体的。一方面,自由应该是也只能是政治的自由,行动的自由,而不是意志的自由或心理的自由;另一方面,只有为了自由、以自由为目的的政治,才是真正的政治。阿伦特的这篇文章就是在论述这个问题。就像阿伦特在我们所引这段话的前面一点提出的:“作为一种可确证的事实的自由与政治是并存的,它们彼此相连,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4]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极权主义等政治黑暗现象导致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自由与政治是不相容的,自由开始于政治终结之处,“自由被当成了那些发生在政治领域之外的活动的特征”。而且,阿伦特更指出,这种自由和政治的分离观由来已久,当今社会有,现代时期有,而且基督教时期和古典时期也有。因此,原文中的“notonlywe”的意思就是:不只是我们,而且现代和古典时期都有人认为自由和政治不相容。 原文:Thereexistsstillanotherway tocheckourcurrentnotionoffreewill,bornofareligiouspredicamentandformulatedinphilosophicallanguage,against theolder,strictlypoliticalexperiencesof freedom.(p.160)
中译本:还存在着另外一条制约了我们对自由意志的通行看法,使之背离了古老的,作为严格意义上政治现象的自由的道路,它起源于意志宗教困境,并在哲学语言中得到了表述。(P152)
笔者试译:自由意志产生于一种宗教困境,并在哲学语言中得到了规范化的表达,它与更为古老的、严格政治意义上的自由经验是相互对立的,要检查这种通行的自由意志观念,还存在另外一种方法。
错误分析:原文中“freewill”后面的部分是两个并列的定语,它们都是对“自由意志”的解释和说明。中译文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因而它不仅在语义上与原文不符,而且在语法上也是不通顺的,读来非常别扭费解。同时,“Check…against…”是固定组合,意为“以……为参照来检讨……”,因此非常明显,与theolder,strictlypoliticalexperiencesoffreedom(“古老的、严格政治意义上的自由经验”)相对的,不可能是“anotherway”,而只能是“currentnotionoffreewill”,即自由意志观念。这也符合阿伦特的整体思想。在前文中,阿伦特追溯了自由意志观念的起源,指出了它起源于一种宗教困境,并在古代晚期以来的哲学中得到了规范化的表达。联系上下文可知,这句话发挥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即要检查这种自由意志观念,除了追溯它的起源外,我们还可以选择另外一种方法,即考察现代以来的政治思想复兴。在接下来的部分,阿伦特就分析了现代政治思想复兴的原因,并介绍了孟德斯鸠对“哲学上的自由”和“政治上的自由”所做的区分。
原文:Nodoubtthiseternalrecurrence“istheclosestpossibleapproximationofaworldofbecomingtothat ofbeing”,butitdoesn’t,ofcourse,makeindividualmenimmortal;onthe contrary,embeddedinacosmosin whicheverythingwasimmortal,itwas mortalitywhichbecamethehallmarkof humanexistence.(p.42)
中译本:无疑,永恒回归(eternal recurrence)是“一个流变世界去存在的最大可能性”,但是当然,永恒回归并不使单个的人不朽;恰恰相反,身处一个万物都不朽的宇宙当中,正是有死性成了人存在的标志。(P38)
笔者试译:显然,这种永恒循环就是“生成的世界最大可能地接近存在的世界”,但是它当然也不能使得个体的人变得不朽;相反,置身于万物不朽之宇宙,人存在的标志恰恰是他的必死性。
错误分析:本段引自《过去与未来之间》中的另一篇重要论文《历史的概念》。中译本把引号中的theclosest possibleapproximationofaworldof becomingtothatofbeing译为“一个流变世界去存在的最大可能性”,大谬。从语法上说,thatofbeing即theworld ofbeing,存在的世界。that指代 world。closestpossibleapproximation意为最大程度地接近,什么与什么最大程度地接近?theworldofbecoming(生成的世界)最大可能地接近thatof being(存在的世界)。阿伦特的意思是:永恒循环就是缺乏创新,新的模仿旧的,因此,永恒循环意义上的所谓“生成的世界”和已经存在的世界也就没有差别了。
原文:Thedistinctionbetweenthe poetsandhistoriansononesideandthe philosophersontheotherwasthatthe formersimplyacceptedthecommon Greekconceptofgreatness.Praise,fromwhichcamegloryandeventually everlastingfame,couldbebestowed onlyuponthingsalready“great”,that is,thingsthatpossessedanemerging,shiningqualitywhichdistinguished themfromallothersandmadeglory possible.Thegreatwasthatwhichdeservedimmortality,thatwhichshouldbe admittedtothecompanyofthingsthat lastedforever,surroundingthefutilityof mortalswiththeirunsurpassablemajesty. Throughhistory,menalmostbecamethe equalsofnature,andonlythoseevents,deeds,orwordsthatrosebythemselves totheever-presentchallengeofthenaturaluniversewerewhatwewouldcallhistorical.(p.46)
中译本:诗人和历史学家在一边,哲学家们在另一边,之所以存在这个区分,是因为前者直接受希腊人对于伟大的共同观念。来自荣耀和最终永久名声的赞颂,只能赋予已经伟大的事物,即那些具有光芒耀眼的性质,使其从虽有其他事物中脱颖而出,使荣耀成为可能的事物。伟大的东西应得不朽,应该被永恒之物环绕相伴,以它们难以企及的壮丽绕在凡人的短暂易逝周围。借助历史,人们几乎可以成为自然的平等伙伴,而只有那些他们自己提升到可以与永恒自然宇宙相抗衡的事件、作为或言辞,才是我们称之为历史的东西。(P44) 笔者试译:诗人、历史学家———他们为一方———与哲学家———他们为另一方———之间的区别是:诗人和历史学家只接受希腊人关于伟大的共同概念,赞美之词———荣耀以及最终不朽之名声就是从中产生的———只赋予已经“伟大”的事物,也就是那些拥有新涌现的、光芒耀眼的性质的事物,正是这种性质使之区别于其他事物,并使荣耀成为可能。所谓伟大的东西就是应该不朽的东西,也就是应该与永远存在的事物为伴的东西,它带着自己那难以企及的壮美,围绕在凡人的徒劳从事的事物的周围。通过历史,人几乎可以成为自然的平等伙伴,只有那些借助自己而升华为对于自然宇宙的经常性挑战(everpresentchallenge)的事件、行为和言辞,才是我们称之为历史的东西。
错误分析:本段见《历史的概念》。第一句的主语是thedistinction,即区别,但中译本把这点弄模糊了。第二句的主语是赞美,而不是荣耀和名声,也就是赞美产生了荣耀和名声,而不是赞美来自荣耀和名声,中译本正好搞反了。thingsthatpossessedanemerging,shiningqualitywhichdistinguishedthemfromallothersandmade glorypossible这句是后置定语从句修饰前面说到的“事物”,其中which引导的从句修饰的是quality而不是things,也就是说,distinguishedthem fromallothersandmadeglorypossible的主语是quality而不是things,them指的是things,意思是:使得那些拥有伟大品质的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前者的光芒四射的性质。中译本却错译为:事物使自己区别于其他事物。最后一句中的theever-presentchallenge ofthenaturaluniverse意为对于自然宇宙的经常性的活经常存在的挑战,everpresent修饰challenge(挑战),中译本却把它误解为“永恒的”。而且即使做“永恒的”,它也是修饰challenge的而不是修饰naturaluniverse(自然宇宙)的(即自然宇宙的永恒挑战)。结合阿伦特的整个历史观即可知:有死之凡人之所以能够获得不朽,借助的是自己的伟大言行,通过这种言行主动地赢得不朽,而不是像自然(包括动植物和物种意义上的人类)那样通过新陈代谢和自然循环被动地永恒,这样借助自己的因为伟大而不朽的言行,人以自己的主动不朽挑战了自然的被动永恒。
原文:Greekslearnedtounderstand nottounderstandoneanotherasindividualpersons,buttolookuponthesame worldfromoneanother’sstandpoint,toseethesameinverydifferentand frequentlyopposingaspects.ThespeechesinwhichThucydidesmakesarticulatethestandpointsandinterestsofthe warringpartiesarestillalivingtestimonytotheextraordinarydegreeof thisobjectivity.(p.50—51)
中译本:希腊人学会了理解,不仅把彼此理解为单个的人,而且也从彼此的立场上来看待同一个世界,从非常不同的、经常相左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个事物。修昔底德的讲话说出了论争双方的立场及兴趣,迄今为止仍是这种客观性达到卓越程度的一个生动见证。(P48)
笔者试译:希腊人学会了理解———不是像单个个体那样相互理解,而是从不同的立场看待同一个世界,从非常不同、常常是对立的方面看同一个东西。修昔底德把对立派别的立场和利益加以清楚阐述的那个讲话,仍是这种异乎寻常的客观性程度的一个生动见证。
错误分析:本段见《历史的概念》。understandoneanotherasindividual persons意为“作为个体的人相互理解”,而不是“把彼此理解为单个的人”,因为副词词组oneanother在此做状语,而不是宾语。联系上下文亦可知,这里阿伦特论述的是理解的方式而不是理解的对象。Interests依据上下文译为“利益”似乎更准确。
原文:Themodernconceptofprocess pervadinghistoryandnaturealikeseparatesthemodernagefromthepast moreprofoundlythananyothersingle idea.Toourmodernwayofthinking nothingismeaningfulinandbyitself,notevenhistoryornaturetakeneachasa whole,andcertainlynotparticularoccurrencesinthephysicalorderorspecifichistoricalevents.(p.63)
中译本:渗透到历史和自然中的现代的过程概念,也同样比任何其他一个理念更为深刻地将现代与过去区分开来。对我们现代的思想方式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本身就有意义的,无论是历史或自然,都不把自身看做一个整体,更不用说物理秩序中或特定历史事件中个别发生的事情了。(P59)
笔者试译:渗透到历史和自然中的现代过程概念,也同样比任何其他单个的观念都更加深刻地把现代和过去分离开来。对我们现代的思维方式而言,没有什么东西———即使是各自被当做整体的历史和自然,更不要说物质秩序中或特定历史事件中的个别事情———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错误分析:本段见《历史的概念》。这段话中误译的主要是notevenhistoryornaturetakeneachasawhole,and certainlynotparticularoccurrencesin thephysicalorderorspecifichistorical events这两句。这两句实际上是补充说明前面那句话,即nothingismeaning fulinandbyitself(没有什么是本身就有意义的)的,说明即使是各自被当做一个整体(即不相互附属)的历史和自然,也仍然不能凭着自己就可以有意义。中译本的错误首先就在于把notevenhistoryornaturetakeneachasa whole这句话当做了一个独立的句子,但当做独立的句子即使在语法上也是不通的,因为依据上下文,这句中的谓语动词应该是一般现在时态(take)而不应该是完成时态(taken)。其中taken eachasawhole是historyornature的后置定语,翻译为“被各自当做一个整体的那个历史或者自然”。 原文:InthewordsofDroysen,whowasperhapsthemostthoughtful ofthenineteenth-centuryhistorians:“whattheirspeciesisforanimalsand plans……thatishistoryforhumanbeing.”(p.75)
中译本:用德罗伊森,这位也许是十九世纪最有思想的历史学家的话来说:“动植物的物种类型……也就是人类的历史。”(P72)
笔者试译:用德罗伊森———他也许是十九世纪最有思想的历史学家———的话说:“物种之于动植物……正如同历史之于人类。”
错误分析:本句见《历史的概念》。中译本的这句翻译是无论如何无法理解的。其实,引文中的whattheirspecies isforanimalsandplans与thatishistoryforhumanbeing是对应的,前者意为“种类之于动植物所意味的东西”,后者意为“历史之于人类所意味的东西”。history后者省略了is。结合上下文即可知道,阿伦特在这里是通过比较古代的不朽观和现代的不朽观,来阐释古代的历史观和现代的历史观(阿伦特认为历史观的核心就是不朽观)。古代不朽观/历史观强调的是个人通过自己的言行获得世俗意义上的不朽,这与它对个人差异性和独特性的崇尚是一致的。人作为种类和其他动物一样,是无所谓生死的,只有作为个体才是有生死的;而现代的历史观则强调人作为超越了个体和国家的种类无休止延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有所谓“物种之于动植物…….正如同历史之于人类。”
原文:Marxwasonlythefirstand stillthegreatest,amonghistoriansto mistakeapatternforameaning,andhe certainlycouldhardlyhavebeenexpected torealizethattherewasalmostnopattern intowhichtheeventsofthepastwould nothavefittedasneatlyandconsistently astheydidintohisown.(81)
中译本:马克思仅仅是第一个、而且仍然是最伟大的一个误将模式当做意义的历史学家,也的确不能期望他认识到,几乎没有哪个模式都能够像他的模式那样,能把几乎所有过去的事件干净利落、前后一个地装进去。(P77)
笔者试译:在历史学家中,马克思只是第一个、也是至今为止最伟大的一个把模式错当做意义的历史学家。我们当然不能期望他能够意识到:差不多所有模式都能够像他的模式那样,把几乎所有过去的事件都齐整划一地塞进去。
错误分析:therewasalmostno patternintowhichtheeventsofthe pastwouldnothavefittedasneatlyand consistentlyastheydidintohisown。这句话一共包含两个否定(no和not),可以翻译为肯定,即:所有模式都能够像马克思的模式一样,把过去的事件整齐连贯地装进去。当然也可以保持否定句式,那就应该翻译为:“几乎没有哪个模式不(中译本致命地漏掉了这个否定词)能像他自己的模式那样,把几乎所有过去的事件干净利落、前后一个地装进去。”结合下文,这点就表现得更加明确,因为紧接着阿伦特就写道:“自此之后(马克思之后),我们已经看到历史学家几乎随心所欲地把他们的模式硬套在过去的事实上,结果是,通过普遍‘意义’的更高有效性而毁坏了事实性和特殊性,这一毁坏甚至削弱了所有历史过程的基本事实结构,这就是年代学。”显然,阿伦特在这里是否定所有把具体、特殊的事件纳入整齐划一的模式、从而导致意义虚无化的尝试,而不是比较哪个模式具有更大的容纳力。
三、《论革命》中的若干翻译问题
《论革命》是阿伦特的另外一部重要著作,本书以其独特的革命观而享誉政治理论界。但本书不是那种纯粹从哲学思辨的角度探讨革命的政治哲学著作,也不是以史料见长的历史学著作。
它是通过对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的比较分析,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的政治哲学著作。在此书中,阿伦特基于自己的政治哲学观,特别是其行动理论、自由理论、社会理论,对革命做出了独到理解:革命不同于解放,革命是政治行为,其目的是自由立国;而解放则是社会领域的经济行为,其目的是物质解放。以此为基础,作者对法国革命(以解放为目标)和美国革命(以自由为目标)进行了区分。可以说,阿伦特的革命理论对于深受法国革命影响的中国革命同样具有非常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中国大陆,《论革命》有陈周旺的中译本(译林出版社,2007年)。这个译本我看了多遍,许多地方还对照英文,感觉大体可信。阿伦特的著作能够翻译成这样,应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不过,如果我们用挑剔的眼光看,陈译本还是可以挑出一些毛病,有些还是比较严重的(也就是超出了不流畅的程度,属于对于原作的误解)。
以下是我发现的一些例子。
原文:Thesame,toanextent,is truefortheparticularaspectofrevolutionwithwhichwenowmustconcern ourselves.Thisaspectistheregularemergence,duringthecourseofrevolution,ofanewformofgovernmentthat resembledinanamazingfashionJefferson’swardsystemandseemedtorepeat,undernomatterwhatcircumstances,therevolutionarysocietiesand municipalcouncilswhichhadspreadall overFranceafter1789.(p.259) 中译本:革命具体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如此。这就是新政府形式在革命过程中有规律地涌现。我们现在必须正视了。它惊世骇俗,却与杰斐逊的街区制度十分相像。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它似乎都只是在重复1789年后遍及法国的革命社团和市政委员会。(P239)
笔者试译:就是我们自己今天必须关注的革命的特殊面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如此,这个面向就是新政府形式在革命进程中有规律地涌现。这个新政府形式通过一种神奇的方式与杰斐逊的街区制度十分相像,而且无论在何种情形下,它似乎都只是在重复1789年后遍及法国的革命社团和市政委员会。
错误分析:第一句把“革命的特殊方面”的修饰语“withwhichwenow mustconcernourselves”(我们自己今天必须关注的)作为独立的句子翻译为“我们现在必须正视了”,导致理解上的困难。inanamazingfashion是修饰“相像”的,表明其相像的方式是非常惊人的,中译本翻译为“惊世骇俗”并不恰当(夸张过头)。
原文:Icontinuallyhadtheimpressiontheywereengageplayacting theFrenchRevolutionfarmorethan continuingit.(p.264)
中译本:他们是在法国大革命中演戏,根本就不是在延续它,这种印象令我挥之不去。(P244—245)
笔者试译:他们所从事的是扮演法国大革命而不是在延续它,这种印象令我挥之不去。”
错误分析:playactingtheFrench Revolution这个动名词短语是engage的宾语,而theFrenchRevolution又是playacting(扮演)的宾语,这句话的意思是扮演法国革命,而不是在法国革命中演戏。如果联系上下文,这点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刚才分析的这句话是阿伦特引用的托克维尔语,阿伦特要说明的是职业革命家在革命所起的作用是模仿以前的革命。她指出:由于职业革命家在过去的“革命学校”度过了他的学徒期,“他将出于对与过去保持一致的某些行动的偏爱,而不是对意料之外的新事物的偏爱”而施加其对革命的影响。由于确保革命的延续性乃是他的使命,因此,根据历史先例来进行论战常常是他的惯例。“对过去事件刻意而有害的模仿,至少一定程度上在于他的职业性质。”[5]这样看来,所谓“扮演革命”就是指职业革命家习惯于重复和模仿以前的革命。
原文:Itistrueenoughthatthe membersofthecouncilswerenotcontenttodiscussand“enlightenthemselves”aboutmeasuresthatweretaken bypartiesorassemblies.Theyconsciouslyandexplicitlydesiredthedirect participationofeverycitizeninthepublicaffairsofthecountry,andaslongas theylasted,thereisnodoubtthat“ev eryindividualfoundhisownsphereof actionandcouldbehold,asitwere,withhisowneyeshisowncontribution totheeventoftheday.”(266)
中译本:再真实不过的是,委员会的成员并不满足于对政党或议会采取的措施,即进行讨论和“自我启蒙”。他们处心积虑、明目张胆地意欲让每位公民都直接参与国家的公共事务。只要它们一天不死,毫无疑问“每个个人都会发现自己的行动范围,可以说亲眼目睹自己对平日事件的贡献”。(P247)
笔者试译:再真实不过的是,委员会的成员并不满足于讨论或使自己领悟党或议会所采取的措施;他们有意识地、明确地希望让每位公民都直接参与国家的公共事务。只要公共事务持续一天,那么毫无疑问,“每个个体都会发现自己的行动范围,可以说亲眼目睹自己对平日事件的贡献”。
错误分析:中译本把“enlightenthe mselves”翻译为“自我启蒙”,很费解,因为“讨论政党或议会提出的措施”这是代议制政府的特点,在阿伦特的文章中明显具有贬义,它和阿伦特欣赏的公民参与不同,也是委员会成员所反对的。因此,翻译为“自我启蒙”很牵强,依据上下文应该译为“使自己了解”或“使自己领悟”。把consciouslyandexplicitly翻译为带有明显贬义的“处心积虑、明目张胆地”显然是不妥的,因为直接参与公共事务是阿伦特(也是文中所说的“委员会成员”)所欣赏的。aslongastheylas ted的they指的是公共事务,因为“公共事务”“参与公共事务”在本文中一直是一个褒义词,因此把lasted(持续)翻译为“一天不死”这个带有诅咒色彩的说法显然违背作者的本意。
原文:itis,therefore,almosta matterofcoursethatthe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ofthemodernpartyits autocraticandoligarchicstructure,its lackofinternaldemocracyandfreedom,itstendencyto“becometotalitarian,”itsclaimtoinfallibilityareconspicuousbytheirabsenceintheUnited Stateand,toalesserdegree,inGreat Britain.(p.272)
中译本:这样一来,理所当然地,现代政党的显著特征,独裁和寡头结构、缺乏党内民主和自由、“极权主义”倾向和号称自己一贯正确,这些在美国显然都是不存在的,在大不列颠呢,则没有那么厉害。(P252)
笔者试译:这样一来,理所当然地,现代政党的显著特征———它的独裁和寡头结构、缺乏党内民主和自由、变成“极权主义”的倾向和号称自己一贯正确———在美国显然都是不存在的,在大不列颠也是基本不存在的。
错误分析:主要的误译出现在最后一句。areconspicuousbytheirabsence intheUnitedState这是说的在美国显然不存在(现代政党的一系列特征),而inGreatBritain则是与intheUnited State并列的,意思是,这些特征在美国根本不存在,而在英国则是在较小程度上(toalesserdegree,这是一个插入语)不存在。
简短的结语
尽管我们在王寅丽译《人的境况》《过去和未来之间》和陈周旺译《论革命》中挑出了我们认为不当翻译的一些例子,但是我们还是要再说一遍:这几个译本总体而言是可信的,高质量的。可谓瑕不掩瑜是也。
同时,通过探讨这些翻译问题,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凡是和上下文不合、和作品及作者的整体思想不合的地方,一般都会有理解上的困难;而凡是难以理解的地方,一定会发现翻译错误。这样看来,西方学术名著的翻译不但要搞懂语法,过语言关;而且要理解作品的整体思想和作者的整体思想,要结合上下文加以把握。后者无疑对于译者的学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注释
[1]HannahArendt:犜犺犲犎狌犿犪狀犆狅狀犱犻狋犻狅狀,SecondEdition,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8.p.vii.
[2]陶东风:《学术名著岂能如此翻译?阿伦特〈人的条件〉中译本指谬》,《文艺研究》2007年第9期。
[3]本文所引阿伦特的书均见:Hannah Arendt:犜犺犲犎狌犿犪狀犆狅狀犱犻狋犻狅狀,SecondEdition,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8.
[4]英文版,149。
[5]英文版,264。
(责任编辑洪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