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使教学过程更好地贯彻“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原则,我充分利用讲台这个小舞台,为学生创造各种展示自我的机会,让“这个小舞台”成为课堂中最美的风景。
一、讲台前的“忆”
每堂课的伊始五分钟,我随机抽一两个学生到讲台前回忆上一节课学的主要内容。这是我给学生第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目的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和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为了下一节课能更好地表现自己,不但课上做到了认真听讲,课后也变得积极主动,不懂就问,不仅满足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一改过去被动的学习局面,对知识的探求也成为他们一种自我表现,发展自我的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减轻了教师的负担,避免了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短短五分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一节课的开端造就了一个“学生为主体”的活跃课堂氛围;短短五分钟,学生在老师满意的笑容和同学赞赏的目光中变大胆了,演讲能力提高了,自信心增强了。
二、讲台前的“写”
教师在新授的过程中,对于一些难度不是太大的题目,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到黑板前板演,针对学生所做的答案,教师给予评价。
如教学通分时,在学生了解什么是通分的基础上,我尝试让学生自己将和通分。学生做出了不同的结果:==或==或==。我首先肯定他们的答案,接着提出疑问:“哪一种通分更简便呢?”学生针对这三种情况进行讨论,从而得出==最简便。学生通过自己的板演和讨论,不仅懂得了通分时一般用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而且印象深刻,比老师直接的讲解效果要好很多倍。
三、讲台前的“授”
教师在批改作业、批阅试卷时,总会发现有些题目,某个学生的解法特别新颖,而且很有推广价值。那么,在讲评试卷或作业时,就完全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讲授此题,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更何况是学生呢?因此在讲评之前,我都事先通知学生,并告诉他:“你真了不起!你的解题方法很新颖,希望你能将自己独特的解题方法介绍给其他同学。”然后,帮助学生设计好“教案”,必要时我还先听他们试讲一次。另外,在学生上讲台讲授的过程中,我也认真听课,仔细做记录,找出学生错讲、漏讲和讲解不透的地方,以便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有发言权,在点评学生所讲时能对症下药。
学生走上讲台,讲授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有利于激发学生善学、乐学的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能力、自我表现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讲台前的“演”
讲台前学生的表演可以作为活生生的“反面教材”。对于那些比较简单但很容易错的操作性题目,学生在操作时,教师可做好观察,临场让一些粗心的学生将不规范或是错误的操作到讲台前表演。当然这样的操作容易引起讲台下同学的哈哈大笑,但就是这“善意的哈哈大笑”,不仅是对台上演示同学的一种鞭策,同时也会让台下观察的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它比教师的再三强调要高效得多。如,教学“用量角器量角”这一知识的过程中,我有意让一位操作错误的同学到讲台前表演量角的过程,要求台下同学仔细观察。当这位同学出现错误时,下面的同学忍不住大笑起来,有的还情不自禁地提醒那位同学……在大家的“督促”之下,这位同学脸红了,但同时他也掌握了正确的操作方法。
那些具有一定难度,学生又容易混淆的知识,教师可让学生到讲台前表演,进行区别和理解。如行程问题的应用题中经常出现的“面向而行,同向而行,相向而行,背向而行……”,看似差不多的词组,学生很容易混淆。为了便于学生正确区别和理解它们的意义,我让部分同学到讲台前逐一表演,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它们的意义。
三尺讲台这个“小小的舞台”,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留一方“土地”给“演员们”吧,让他们在“导演”的引导下,淋漓尽致地发挥他们的“演技”。
(责编杜华)
一、讲台前的“忆”
每堂课的伊始五分钟,我随机抽一两个学生到讲台前回忆上一节课学的主要内容。这是我给学生第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目的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和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为了下一节课能更好地表现自己,不但课上做到了认真听讲,课后也变得积极主动,不懂就问,不仅满足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一改过去被动的学习局面,对知识的探求也成为他们一种自我表现,发展自我的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减轻了教师的负担,避免了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短短五分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一节课的开端造就了一个“学生为主体”的活跃课堂氛围;短短五分钟,学生在老师满意的笑容和同学赞赏的目光中变大胆了,演讲能力提高了,自信心增强了。
二、讲台前的“写”
教师在新授的过程中,对于一些难度不是太大的题目,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到黑板前板演,针对学生所做的答案,教师给予评价。
如教学通分时,在学生了解什么是通分的基础上,我尝试让学生自己将和通分。学生做出了不同的结果:==或==或==。我首先肯定他们的答案,接着提出疑问:“哪一种通分更简便呢?”学生针对这三种情况进行讨论,从而得出==最简便。学生通过自己的板演和讨论,不仅懂得了通分时一般用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而且印象深刻,比老师直接的讲解效果要好很多倍。
三、讲台前的“授”
教师在批改作业、批阅试卷时,总会发现有些题目,某个学生的解法特别新颖,而且很有推广价值。那么,在讲评试卷或作业时,就完全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讲授此题,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更何况是学生呢?因此在讲评之前,我都事先通知学生,并告诉他:“你真了不起!你的解题方法很新颖,希望你能将自己独特的解题方法介绍给其他同学。”然后,帮助学生设计好“教案”,必要时我还先听他们试讲一次。另外,在学生上讲台讲授的过程中,我也认真听课,仔细做记录,找出学生错讲、漏讲和讲解不透的地方,以便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有发言权,在点评学生所讲时能对症下药。
学生走上讲台,讲授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有利于激发学生善学、乐学的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能力、自我表现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讲台前的“演”
讲台前学生的表演可以作为活生生的“反面教材”。对于那些比较简单但很容易错的操作性题目,学生在操作时,教师可做好观察,临场让一些粗心的学生将不规范或是错误的操作到讲台前表演。当然这样的操作容易引起讲台下同学的哈哈大笑,但就是这“善意的哈哈大笑”,不仅是对台上演示同学的一种鞭策,同时也会让台下观察的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它比教师的再三强调要高效得多。如,教学“用量角器量角”这一知识的过程中,我有意让一位操作错误的同学到讲台前表演量角的过程,要求台下同学仔细观察。当这位同学出现错误时,下面的同学忍不住大笑起来,有的还情不自禁地提醒那位同学……在大家的“督促”之下,这位同学脸红了,但同时他也掌握了正确的操作方法。
那些具有一定难度,学生又容易混淆的知识,教师可让学生到讲台前表演,进行区别和理解。如行程问题的应用题中经常出现的“面向而行,同向而行,相向而行,背向而行……”,看似差不多的词组,学生很容易混淆。为了便于学生正确区别和理解它们的意义,我让部分同学到讲台前逐一表演,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它们的意义。
三尺讲台这个“小小的舞台”,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留一方“土地”给“演员们”吧,让他们在“导演”的引导下,淋漓尽致地发挥他们的“演技”。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