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的世界荒诞不羁:玛雅预言的世界灭亡如同戈多,久候未至,反倒是穆斯林原教旨主义者,大有终结俗世之意;印、巴文学节“国际范”浓厚,却阴影重重;国际实体书店持续低迷,使伊朗书商慨叹时运不济,“禁书”却因此悄然走俏。在世事艰难中,西亚与南亚文坛,为我们献上了一场文学的盛宴。
“午夜之子”的重拳出击——《约瑟夫·安东》
2012年9月初,穆斯林原教旨主义者再惹事端,起因是悄然走红网络的视频《穆斯林的天真》。它嘲讽穆罕默德,在伊斯兰世界掀起热议。在“9·11”过去11年后,利比亚的示威者冲进美国领事馆,杀害了美国大使和3名外交人员。
在舆论哗然之际,印度裔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推出了回忆录《约瑟夫·安东》,以一记重拳回击这些穆罕默德的狂热信徒。该书以1989年情人节,伊朗对拉什迪下达“追杀令”为始,又以他摆脱死亡威胁为终,贯穿始终的是他对宗教狂热的控诉。
拉什迪的控诉,别具匠心。不论是因《撒旦的诗篇》而遭追杀的拉什迪,还是因翻译此书被暗杀的日文译者,抑或是因发行此书受到炸弹威胁的伦敦数家书店,都指向一元的宗教价值取向。一些原教旨主义者,企图用单一维度、具有支配性的分类体系来划分世界。一元价值认同的背后,是一元的身份认同,拉什迪的靶心就对准于此。在回忆录中,他刻意展现自己的多重身份:躲避追杀时,他是约瑟夫·安东,康拉德与契诃夫名字的混搭,也是两位文豪的信徒;与朋友高谈阔论时,他是萨尔曼,风趣幽默又敏感脆弱;在公众眼中,他是拉什迪,知名作家和“倒霉蛋”;在贴身保镖的口中,他被称作乔,是被调侃和保护的对象;在妻子与情人那里,他是魅力十足的伴侣;在儿子心中,他又是善讲故事的慈父。拉什迪的身份多种多样,缤纷多彩,相形之下,原教旨主义者那单一的宗教身份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拉什迪的身份,以多胜一。随着移民大潮的加剧,宗教狂热者涌向世界各地,对不同言论的不容忍也因此跨越了国界。这场多元与一元的价值之争才刚刚开始。所幸拉什迪的重磅出击,使其荣登美国知名杂志——《国外政策》2012年“全球百位伟大的思想者”榜单。这位文学天才知道:在今天与未来的世界,宗教狂热将是对人类理性生存的最大威胁,是一场“捍卫生命之战”。
众星云集的独角戏——斋浦尔文学节
2012年1月,国际巨星云集印度,出席南亚最大的图书节——斋浦尔文学节。这次文学节,从受邀嘉宾到大会议题,无不彰显其巨大的文化包容力和前瞻性的世界眼光。无论是捷克裔的英国剧作家汤姆·斯托帕,还是以《英国病人》蜚声文坛的加拿大移民作家迈克尔·翁达杰和以《虎妈战歌》走红世界的华裔作家蔡美儿,抑或是吸金无数的美国顶级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他们肤色各异,跨种族,跨文化,足见其欲熔世界文化于一炉的胸襟。再看议题,从“监狱日记”“公开与私密的画像:传记家的艺术”到“印式英语:英语的搅拌”和“午夜之子”,全是时下文坛的热点话题,对世界文坛动态把脉精准,自然引来关注无数。然而,这场文坛盛事见诸报端之时,倒成了缺席者拉什迪的“独角戏”。在嘉宾名单公布的伊始,拉什迪就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最终,主办方迫于极端分子施加的舆论压力和暗杀作者的威胁,取消了他在文学节上的一切活动,还将当众朗诵《撒旦的诗篇》的3位青年逐出会场。于是,舆论哗然。拉什迪的缺席,让群星璀璨、议题多元的文学节黯然失色,反倒引起世人对他的同情,和对宗教极端分子的反感与抗议。拉什迪来,或丢性命;不来,举世关注。这场缺席的独角戏,他唱得精彩。
后殖民还是文化复兴?——卡拉奇文学节
卡拉奇乃弹丸之地,2012年2月却成了世界文学的焦点。第3届卡拉奇文学节,吸引了数万人参与。此次主办方特别请来印度著名历史学家阿耶沙·加莱,她以“曼陀与分治的故事”为题做了主题发言,以纪念巴基斯坦最负盛名的作家萨达特·哈桑·曼陀诞辰100周年。这一邀约,可谓是英国联手巴基斯坦向印度抛去的文化橄榄枝。巴基斯坦裔英国作家哈尼夫·库雷西和伦敦大学国际关系与恐怖主义研究系主任阿纳托·列文等知名作家、学者的出席,更彰显了文学节的国际化特质,这与英国文化协会和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大力资助,密不可分。自2010年创立,卡拉奇文学旨在复兴巴基斯坦文学和文化精神,但是综观今年文学节的活动,“英国味”很是浓重。除了大批英国作家举行新书发布会、讲座等活动之外,为纪念英国作家狄更斯诞辰200周年,文学节还特别为来宾献上了一出根据其同名小说改编的戏剧《非商务旅人》。
卡拉奇文学节因依托英国资助,得以走向国际舞台。但无论是活动主题,还是嘉宾阵容,都仿佛贴着“英国制造”的标签,不免让人疑惑:这是巴基斯坦的文化复兴,还是英国文学的后殖民?
“恐外”还是“饥外”?——悄然走红的伊朗禁书
伊朗政府恐外,外国文学也因此遭殃。2012年5月,第25届德黑兰书展在莫扎拉大清真寺如期举行,但这一“亚洲和中东最重要的出版活动”,却成了书商互道苦水的发泄地。虽然每天约有55万人光顾,签单数量却少得可怜,这与官方对出版物的保守不无干系。保守派的恐外情结,倒是激起了民众对外国文学的饥渴。这份对异见新知的渴望,让在总统竞选中失利的左派(改革派)候选人穆萨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官方出版物遇冷,穆萨维对公众阅读兴趣的导向却与日俱增。他在竞选失利后曾提到《异端的权力》一书。没过多久,街头小贩就在暗中出售此书,且价格翻番,仍供不应求。
与此同时,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14年前的旧作《绑架新闻》也在伊朗热销,起因是穆萨维与女儿的谈话。败北后的穆萨维遭到软禁,一次,他在与女儿聊天时,把自己的境遇比作马尔克斯笔下贩毒团伙的绑架。此言被迅速传开,使《绑架新闻》遭到疯抢,一时洛阳纸贵。
《异端的权力》与《绑架新闻》,同是外国文学大师之作,穆萨维文学品位不凡,政治眼光卓绝。他看准保守派的“恐外”和民众的“饥外”情结,适时营造舆论,给渴求新知异见的人群以精神食粮,也让保守派慌了阵脚。德黑兰书展固然提出了国际图书业面临的困境,不过书展外的街头,也带给人们关于民主与自由的另类启示:知识本自由,文学无藩篱。
西亚与南亚既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又是世界冲突的聚焦点。文学是文明的希望之翼,暴力则是野蛮的困兽之爪。2012年,南亚与西亚依然纷争不断,这也让那里的文学“火药味”十足。拉什迪曾戏仿阿基米德的名言,述说纷争之源:“给我一条线,我就给你争端”,那么文学呢?在各种争斗中,有良知的作家大概会说:给我一支笔,让我超越这俗世的藩篱。
(责任编辑 张娟)
“午夜之子”的重拳出击——《约瑟夫·安东》
2012年9月初,穆斯林原教旨主义者再惹事端,起因是悄然走红网络的视频《穆斯林的天真》。它嘲讽穆罕默德,在伊斯兰世界掀起热议。在“9·11”过去11年后,利比亚的示威者冲进美国领事馆,杀害了美国大使和3名外交人员。
在舆论哗然之际,印度裔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推出了回忆录《约瑟夫·安东》,以一记重拳回击这些穆罕默德的狂热信徒。该书以1989年情人节,伊朗对拉什迪下达“追杀令”为始,又以他摆脱死亡威胁为终,贯穿始终的是他对宗教狂热的控诉。
拉什迪的控诉,别具匠心。不论是因《撒旦的诗篇》而遭追杀的拉什迪,还是因翻译此书被暗杀的日文译者,抑或是因发行此书受到炸弹威胁的伦敦数家书店,都指向一元的宗教价值取向。一些原教旨主义者,企图用单一维度、具有支配性的分类体系来划分世界。一元价值认同的背后,是一元的身份认同,拉什迪的靶心就对准于此。在回忆录中,他刻意展现自己的多重身份:躲避追杀时,他是约瑟夫·安东,康拉德与契诃夫名字的混搭,也是两位文豪的信徒;与朋友高谈阔论时,他是萨尔曼,风趣幽默又敏感脆弱;在公众眼中,他是拉什迪,知名作家和“倒霉蛋”;在贴身保镖的口中,他被称作乔,是被调侃和保护的对象;在妻子与情人那里,他是魅力十足的伴侣;在儿子心中,他又是善讲故事的慈父。拉什迪的身份多种多样,缤纷多彩,相形之下,原教旨主义者那单一的宗教身份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拉什迪的身份,以多胜一。随着移民大潮的加剧,宗教狂热者涌向世界各地,对不同言论的不容忍也因此跨越了国界。这场多元与一元的价值之争才刚刚开始。所幸拉什迪的重磅出击,使其荣登美国知名杂志——《国外政策》2012年“全球百位伟大的思想者”榜单。这位文学天才知道:在今天与未来的世界,宗教狂热将是对人类理性生存的最大威胁,是一场“捍卫生命之战”。
众星云集的独角戏——斋浦尔文学节
2012年1月,国际巨星云集印度,出席南亚最大的图书节——斋浦尔文学节。这次文学节,从受邀嘉宾到大会议题,无不彰显其巨大的文化包容力和前瞻性的世界眼光。无论是捷克裔的英国剧作家汤姆·斯托帕,还是以《英国病人》蜚声文坛的加拿大移民作家迈克尔·翁达杰和以《虎妈战歌》走红世界的华裔作家蔡美儿,抑或是吸金无数的美国顶级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他们肤色各异,跨种族,跨文化,足见其欲熔世界文化于一炉的胸襟。再看议题,从“监狱日记”“公开与私密的画像:传记家的艺术”到“印式英语:英语的搅拌”和“午夜之子”,全是时下文坛的热点话题,对世界文坛动态把脉精准,自然引来关注无数。然而,这场文坛盛事见诸报端之时,倒成了缺席者拉什迪的“独角戏”。在嘉宾名单公布的伊始,拉什迪就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最终,主办方迫于极端分子施加的舆论压力和暗杀作者的威胁,取消了他在文学节上的一切活动,还将当众朗诵《撒旦的诗篇》的3位青年逐出会场。于是,舆论哗然。拉什迪的缺席,让群星璀璨、议题多元的文学节黯然失色,反倒引起世人对他的同情,和对宗教极端分子的反感与抗议。拉什迪来,或丢性命;不来,举世关注。这场缺席的独角戏,他唱得精彩。
后殖民还是文化复兴?——卡拉奇文学节
卡拉奇乃弹丸之地,2012年2月却成了世界文学的焦点。第3届卡拉奇文学节,吸引了数万人参与。此次主办方特别请来印度著名历史学家阿耶沙·加莱,她以“曼陀与分治的故事”为题做了主题发言,以纪念巴基斯坦最负盛名的作家萨达特·哈桑·曼陀诞辰100周年。这一邀约,可谓是英国联手巴基斯坦向印度抛去的文化橄榄枝。巴基斯坦裔英国作家哈尼夫·库雷西和伦敦大学国际关系与恐怖主义研究系主任阿纳托·列文等知名作家、学者的出席,更彰显了文学节的国际化特质,这与英国文化协会和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大力资助,密不可分。自2010年创立,卡拉奇文学旨在复兴巴基斯坦文学和文化精神,但是综观今年文学节的活动,“英国味”很是浓重。除了大批英国作家举行新书发布会、讲座等活动之外,为纪念英国作家狄更斯诞辰200周年,文学节还特别为来宾献上了一出根据其同名小说改编的戏剧《非商务旅人》。
卡拉奇文学节因依托英国资助,得以走向国际舞台。但无论是活动主题,还是嘉宾阵容,都仿佛贴着“英国制造”的标签,不免让人疑惑:这是巴基斯坦的文化复兴,还是英国文学的后殖民?
“恐外”还是“饥外”?——悄然走红的伊朗禁书
伊朗政府恐外,外国文学也因此遭殃。2012年5月,第25届德黑兰书展在莫扎拉大清真寺如期举行,但这一“亚洲和中东最重要的出版活动”,却成了书商互道苦水的发泄地。虽然每天约有55万人光顾,签单数量却少得可怜,这与官方对出版物的保守不无干系。保守派的恐外情结,倒是激起了民众对外国文学的饥渴。这份对异见新知的渴望,让在总统竞选中失利的左派(改革派)候选人穆萨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官方出版物遇冷,穆萨维对公众阅读兴趣的导向却与日俱增。他在竞选失利后曾提到《异端的权力》一书。没过多久,街头小贩就在暗中出售此书,且价格翻番,仍供不应求。
与此同时,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14年前的旧作《绑架新闻》也在伊朗热销,起因是穆萨维与女儿的谈话。败北后的穆萨维遭到软禁,一次,他在与女儿聊天时,把自己的境遇比作马尔克斯笔下贩毒团伙的绑架。此言被迅速传开,使《绑架新闻》遭到疯抢,一时洛阳纸贵。
《异端的权力》与《绑架新闻》,同是外国文学大师之作,穆萨维文学品位不凡,政治眼光卓绝。他看准保守派的“恐外”和民众的“饥外”情结,适时营造舆论,给渴求新知异见的人群以精神食粮,也让保守派慌了阵脚。德黑兰书展固然提出了国际图书业面临的困境,不过书展外的街头,也带给人们关于民主与自由的另类启示:知识本自由,文学无藩篱。
西亚与南亚既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又是世界冲突的聚焦点。文学是文明的希望之翼,暴力则是野蛮的困兽之爪。2012年,南亚与西亚依然纷争不断,这也让那里的文学“火药味”十足。拉什迪曾戏仿阿基米德的名言,述说纷争之源:“给我一条线,我就给你争端”,那么文学呢?在各种争斗中,有良知的作家大概会说:给我一支笔,让我超越这俗世的藩篱。
(责任编辑 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