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将教学聚焦在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落实上,无论是单篇教学,还是散点教学,都精雕细琢,从教学总体而言,却收效甚微。笔者为突破教学瓶颈问题,潜心钻研教材,坚持探寻文本间的关联,以高中生知识和能力的融合共进为着眼点,尝试建构环环相扣的“课链”,让微系列走进高中生心中,以期提升语文课堂的综合性。
一、主题链,引导比较
主题乃文本之帅, 集中凝练的主题赋予不同的文本以鲜活的灵魂,营造了浓浓的人文环境,使学生在阅读感悟中享受着情操的陶冶。笔者注重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让他们站在不同角度、从不同侧面比较主题,在培养其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的同时,引导他们形成系统化的主题链。
在教学《今生今世的证据》时,笔者引导学生立足主题,比较该单元的几篇文章。学生们思索后,开始展示,有的说:“我认为《想北平》这篇文章,以类比的手法,由爱母亲表达了对北平极致的爱。”有的说:“韩少功的作品《我心归去》虽也是怀念故乡,但是从异乡为着眼点,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刻认识。”有的说:“《肖邦故园》将肖邦与故乡的关系作为行文的线索,风景与音乐水乳交融。”还有的说:“本文重在精神的返乡。”……通过主题的鉴赏比较,学生们在交流分享中建构了单元的主题链。
学生由浅入深认识主题,长期进行清晰连续的比较,可有效拓展学生的思想外延。教师要充分释放教材的综合效益,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视角,在主题链的连续建构中净化思想,享受艺术与生命的双重滋养。
二、文体链,多元审视
无论是阅读思维,还是写作思维,都隶属文体的范畴。阅读的第一要诀就是树立明确的文体意识,否则,阅读只能空幻为镜中之花,潘新和教授如是启迪我们。笔者除了注重文本外,还侧重让学生有明确的文体意识,立足文体反复诵读,培养良好的语感,同时,引导他们自主建构明晰的文体链。
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笔者重点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展示,有的同学说:“鲁迅先生的《祝福》是站在‘我’的角度叙述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以及生活在鲁镇麻木冷漠的人们的。”有的说:“我们小组认为本文的不同之处,是以黛玉的行踪为线索,众人在黛玉的见闻中以不同的形式登场亮相。”有的说:“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虽然也有明晰的线索,但主要是借荷塘月色来倾吐内心的情感。”……通过多元审视,学生学会了寻找不同文体的侧重点,其文体链逐渐清晰化。
文體,是文本阅读不可分割的鲜活存在;审视文体,可发掘作者诉诸其中的意趣。教师要盘活教材的不同文体资源,引导学生多元审视,在文体链的构建中深度感知文本思想,与才华满腹的作者对话。
三、知识链,深化思维
知识本为心灵的活动,如晴空的红日具有无穷的力量。让高中生习得文本知识与学习技能,这是新课标赋予每位语文教师的使命。笔者精心播种与学情适合的知识之种,注重新旧知识的无缝对接,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知识链建构的同时,不断熟练学习技能,使思维在碰撞中趋于深化。
在教学《六国论》时,笔者引导学生着眼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学生诵读后,有的说:“荀子的文章以第一段为论点,分别从意义、作用、态度以及方法这三个角度加以论证。”有的说:“韩愈的《师说》主要采用了事实与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来证明从师的重要性。”有的说:“我认为本文开篇提出个人的观点,接着分层说理,最后点明历史教训,引人深思。”……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趋于清晰的知识链中体会到了论述带来的力量。
知识与思维相辅相成,内化的知识越多,其思维能力越强,与此同时,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多。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文学氛围,在整体阅读中强化知识之间的关联,让学生的思维在知识链建构时同步深化。
四、作者链,通盘关照
不同作家,其作品风格各具特色。即使同一作家,围绕不同的创作意图,会选择不同的材料,运用的创作手法也会迥异。笔者精研教材,尝试选择最佳的突破口,让学生以专题的形式探究同一作者的不同文本,使学生在每节课都有所得,并引导学生在整体阅读中逐步建构作者链,从而学会对教材通盘关照。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作者是欧·亨利,笔者借助鉴赏该文的契机,引导学生构建相关的作者链。学生总结后,开始展示,有的同学说:“在学习《警察与赞美诗》一文时,我被作者以延宕、悬念手法描写的波折起伏的故事所吸引。”有的同学说:“学习《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我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深切地体悟到了‘珍爱生命’的主题。”还有的同学补充:“它让我明白了‘含泪的微笑’的真正意味。”……学生的探究分享,使其作者链在关照中趋于丰实。
作家链就像经线,将不同作品有机结合在一起;单元教学目标是纬线,每个节点都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高中语文教师要敏锐地将经纬线合理交叉,引导学生在层层深入拓宽中探幽揽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节节攀升。
总之,无论是主题链,还是文体链,或是知识链,抑或作者链,都只是笔者初步的探究收获,并不代表“课链”建构的全部有效途径。笔者今后仍会活用教材,在教学征途反复求索,以布点、迁移等形式,完善高中语文的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在“课链”建构中内化知识、熟练技能,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综合性的提升。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门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一、主题链,引导比较
主题乃文本之帅, 集中凝练的主题赋予不同的文本以鲜活的灵魂,营造了浓浓的人文环境,使学生在阅读感悟中享受着情操的陶冶。笔者注重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让他们站在不同角度、从不同侧面比较主题,在培养其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的同时,引导他们形成系统化的主题链。
在教学《今生今世的证据》时,笔者引导学生立足主题,比较该单元的几篇文章。学生们思索后,开始展示,有的说:“我认为《想北平》这篇文章,以类比的手法,由爱母亲表达了对北平极致的爱。”有的说:“韩少功的作品《我心归去》虽也是怀念故乡,但是从异乡为着眼点,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刻认识。”有的说:“《肖邦故园》将肖邦与故乡的关系作为行文的线索,风景与音乐水乳交融。”还有的说:“本文重在精神的返乡。”……通过主题的鉴赏比较,学生们在交流分享中建构了单元的主题链。
学生由浅入深认识主题,长期进行清晰连续的比较,可有效拓展学生的思想外延。教师要充分释放教材的综合效益,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视角,在主题链的连续建构中净化思想,享受艺术与生命的双重滋养。
二、文体链,多元审视
无论是阅读思维,还是写作思维,都隶属文体的范畴。阅读的第一要诀就是树立明确的文体意识,否则,阅读只能空幻为镜中之花,潘新和教授如是启迪我们。笔者除了注重文本外,还侧重让学生有明确的文体意识,立足文体反复诵读,培养良好的语感,同时,引导他们自主建构明晰的文体链。
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笔者重点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展示,有的同学说:“鲁迅先生的《祝福》是站在‘我’的角度叙述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以及生活在鲁镇麻木冷漠的人们的。”有的说:“我们小组认为本文的不同之处,是以黛玉的行踪为线索,众人在黛玉的见闻中以不同的形式登场亮相。”有的说:“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虽然也有明晰的线索,但主要是借荷塘月色来倾吐内心的情感。”……通过多元审视,学生学会了寻找不同文体的侧重点,其文体链逐渐清晰化。
文體,是文本阅读不可分割的鲜活存在;审视文体,可发掘作者诉诸其中的意趣。教师要盘活教材的不同文体资源,引导学生多元审视,在文体链的构建中深度感知文本思想,与才华满腹的作者对话。
三、知识链,深化思维
知识本为心灵的活动,如晴空的红日具有无穷的力量。让高中生习得文本知识与学习技能,这是新课标赋予每位语文教师的使命。笔者精心播种与学情适合的知识之种,注重新旧知识的无缝对接,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知识链建构的同时,不断熟练学习技能,使思维在碰撞中趋于深化。
在教学《六国论》时,笔者引导学生着眼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学生诵读后,有的说:“荀子的文章以第一段为论点,分别从意义、作用、态度以及方法这三个角度加以论证。”有的说:“韩愈的《师说》主要采用了事实与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来证明从师的重要性。”有的说:“我认为本文开篇提出个人的观点,接着分层说理,最后点明历史教训,引人深思。”……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趋于清晰的知识链中体会到了论述带来的力量。
知识与思维相辅相成,内化的知识越多,其思维能力越强,与此同时,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多。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文学氛围,在整体阅读中强化知识之间的关联,让学生的思维在知识链建构时同步深化。
四、作者链,通盘关照
不同作家,其作品风格各具特色。即使同一作家,围绕不同的创作意图,会选择不同的材料,运用的创作手法也会迥异。笔者精研教材,尝试选择最佳的突破口,让学生以专题的形式探究同一作者的不同文本,使学生在每节课都有所得,并引导学生在整体阅读中逐步建构作者链,从而学会对教材通盘关照。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作者是欧·亨利,笔者借助鉴赏该文的契机,引导学生构建相关的作者链。学生总结后,开始展示,有的同学说:“在学习《警察与赞美诗》一文时,我被作者以延宕、悬念手法描写的波折起伏的故事所吸引。”有的同学说:“学习《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我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深切地体悟到了‘珍爱生命’的主题。”还有的同学补充:“它让我明白了‘含泪的微笑’的真正意味。”……学生的探究分享,使其作者链在关照中趋于丰实。
作家链就像经线,将不同作品有机结合在一起;单元教学目标是纬线,每个节点都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高中语文教师要敏锐地将经纬线合理交叉,引导学生在层层深入拓宽中探幽揽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节节攀升。
总之,无论是主题链,还是文体链,或是知识链,抑或作者链,都只是笔者初步的探究收获,并不代表“课链”建构的全部有效途径。笔者今后仍会活用教材,在教学征途反复求索,以布点、迁移等形式,完善高中语文的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在“课链”建构中内化知识、熟练技能,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综合性的提升。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门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