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美国的另一个越南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zzi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什为何宣布部分撤军?
  
  9月中旬,美国的伊拉克政策骤然出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小高潮。9月10日和11日,驻伊美军最高指挥官戴维·彼得雷乌斯和美国驻伊大使瑞安·克罗克分别在美国会两院发表证词,并于9月14日向国会正式提交伊拉克评估报告。这份直接关系到未来美国对伊拉克政策的报告,对美国国会给伊拉克政府设定的18项军事政治目标依次评分,认为9项取得令人满意进展,另外7项目标进展不尽如人意,还有两项目前无法评估。该报告最大的看点就是认为增兵政策已取得成果,并建议将驻军人数减至增兵前的13万人的水平。彼得雷乌斯等人的证词,随即成为布什进行伊拉克问题“危机公关”的有力依据。9月13日,布什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一方面拒绝全部撤军,一方面却宣布到2008年7月将驻伊美军从20个旅减少至15个。这也是美国官方首次宣布从伊拉克撤军。
  
  其次,担心伊朗乘虚而入。伊拉克战争为伊朗在中东坐大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外部条件,并使其日趋成为中东的地区性大国。而伊朗的地区性崛起几乎对美国的所有上述利益都构成了挑战(如保证以色列安全、防扩散和防止敌对地区性大国崛起,维持石油用美元计价等)。在伊拉克问题上,几年来,伊朗利用伊拉克动荡不定,不断在伊拉克南部的什叶派地区扩大影响力。他们大量向当地输送武器、食品乃至课本,并向伊拉克派遣大量情报和武装人员,据称伊朗甚至已在伊拉克建立长期性的武装力量。内贾德此前已扬言要“填补战略真空”,显示其对伊拉克早已虎视眈眈,做好美国撤军后的“接收伊拉克”的打算。因此,美一旦大规模从伊拉克撤军,势必使伊朗乘虚而入,让伊朗成为赢家。这种“美国栽树,伊朗摘桃”的可怕前景,始终是困扰美国的一大政治噩梦。
  
  伊拉克是美国的另一个越南吗?
  
  对意欲称霸世界的大国来说,中东既是巨大的霸权诱惑,同时也是隐形的霸权陷阱。
  说它是战略诱惑,是因为中东具有战略位置重要与缺乏大国保护的双重地缘政治特点。中东是世界最大的能源宝库,同时又是“五海三洲”之地,战略价值非常重要。但同时,这个地区缺乏真正有分量的地区大国,既无法抵御外辱,也无力保证地区秩序。相反,中东国家为解决该地区问题,甚至主动寻求外部力量帮助,由此决定了中东极易成为外部大国觊觎和控制的对象。殊不知,中东地区也是埋葬大国霸权的巨大陷阱。由于中东地区距离世界各主要大国相对较远,使外部大国经常面临鞭长莫及的问题,由此决定了中东是大国延伸霸权力量的最后极限。美国虽然实力超强,但毕竟“战略利益”遍及全球,它在世界30多个国家驻军,军事基地达737个,因而分配到中东地区的军事力量自然相对有限。尤其是在接连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已经在中东深陷泥潭,至今找不到解脱良策。美国是“十个手指按跳蚤”,哪个也抓不住,但哪个也不敢松手。某种程度说,美国在伊拉克的困境是一种临近实力极限的困境。
  同时,由于地理距离非常遥远,没有一家外部力量能够在中东长期立足,“强龙难压地头蛇”。中东地区矛盾错综复杂,很像一片暗藏杀机的沼泽地。这里本来保持着一种脆弱而微妙的政治生态平衡,尤其是海湾地区的伊朗与伊拉克的两雄对峙,使美国过去一直能相对轻松地玩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双重遏制”把戏。但布什贸然发动伊拉克战争,不啻是公牛闯入瓷器店,根本上破坏了这种脆弱的力量平衡。美国至今没能在伊拉克找到既亲美又能力挽狂澜的政治代理人,反倒是美国的死敌伊朗借机崛起,并随时准备“填补空白”。这使美国即使想推行“代理人政策”,但仍面临着“无人可用”的深层次难题,因而不得不在伊拉克独自苦撑危局。由此使伊拉克越来越成为美国的另一个越南。
  
  美国的中东噩梦还未真正开始?
  
  
  有人不赞同“伊战越战化”的说法,理由是美国在伊战的军费开支与越战相比,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大,因此美国并未伤筋动骨。但不要忘记,越南之所以成为美国冷战时期最大的梦魇,就是因为越南拖住美国十余年,并让美国在付出巨大代价后仍一无所获。而在伊拉克同样存在这种趋势。当前,伊拉克动荡乱局决定了伊拉克最需要的是靠强力来恢复秩序,由此决定了伊拉克最需要的是类似萨达姆那样的铁腕强人。但这种政策选择远远超出了美国既定战略的承受范围。目前,布什政府依然对按照常规方式缓解伊拉克局势抱有极大幻想。他在讲话中仍称要建立“自由的伊拉克”,撤军原则也是“带着胜利回家”,这表明美国对伊拉克政策的定位依然很高。其最终结果只能是使美国长期困守伊拉克。
  伊拉克战争本质上是一场攫取石油的帝国主义战争。对美国人来说,战争实际就是一笔生意,必须讲究成本——收益。而当前伊拉克问题成堆,尤其是美国军人伤亡人数不断增加的事实,不断折磨着政府和民众的心理承受底线。这早已超出了美国希望获得石油收益的心理预期,因而要求从伊拉克全面撤军的呼声越来越高。终有一天,这种民意洪流将冲垮美国决策者根据国家利益独立作出判断的心理大坝,使美国可能最终不得不因国内政治原因,在一无所获的背景下从伊拉克撤军。因美国撤离而留下的巨大权力空白很可能由伊朗填补。届时,美国在中东的噩梦才将真正开始。
  (作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亚非所)
其他文献
“7·5”事件之后,乌鲁木齐进入审判季,对暴乱的调查、审判工作陆续展开。在第一批9名死刑犯被处以极刑后,第二批审判中的20人面临审判。    11月上旬,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的9名罪犯已经被依法执行死刑,其他被判处死缓以下刑罚的罪犯已交付监狱服刑。  中新社消息,乌鲁木齐市人民检察院11月9日对“7·5”事件严重暴力犯罪案件10案20人依法向乌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这批案件涉及无辜死亡民众18
看到《鲤·旅馆》,第一时间想起的是爱德华·霍珀的画作《旅馆房间》(1931年):简陋的房间里,寂静无声,一个女孩穿着睡衣,坐在床边,低垂着头,沉浸在往事中,旁边放着她的行李箱。这幅画是在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一书中看到的,与之成系列的还有《293号车厢C舱》、《加油站》、《自动贩卖店》等画作,都是出自霍珀之手。这位前卫的艺术家喜欢在路上的感觉,将旅途中遇到的事物画下来,弥漫着孤独感。德波顿无
美国加州,圣何塞地区的里德体育用品商店内,店员正对着警察回忆一个年轻女人来买枪时的情景,“她说她喜欢搜集古董枪。”警察知道,那个女人一月前用刚买的那把象牙柄手枪在私车内结束了她年轻的生命。但是,警察不知道自杀者就是在29岁时以《南京大屠杀》一书震惊世界的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  早慧的女孩      张纯如,1968年3月28日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她的祖父张铁军曾在国民政府任职,后任台湾《中
一猛子与中国扛上了     综观印度这些年来的变化,可以发现,藏南问题真正有热度是最近一些年的事情。输掉上一场战争的印度何以如此有底气?谁给了印度这个胆量?  印度老是觉得,自己随时可以切断中国的海上运输线。这个心理优势极大地支撑了印度在藏南问题上和中国硬扛的勇气。如果说印度自己分量不够的话,那么西方表达出的支持姿态则让印度的强硬又多了三分。  让我们看看近些时间西方对中印争端的一些文章标题:《边
犹太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Rothschild,也译为洛希尔家族),这个名字是随着宋鸿兵的《货币战争》一书的火热而火热的。这个在书中被描写为“通过控制货币来控制全世界的犹太家族”,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因为罗氏企业在中国的业务历史,可以用久远和庞大来形容。而且很可能,你与他们持有的是同一只股票。    罗氏企业认为全球股市已经见底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法国分支所拥有的金融企业——爱德蒙·得·洛希
近日,《上海证券报》刊发一幅题为“瑞士银行‘保密大厦’在摇晃”的漫画,下面是说明:在美国司法部的强大压力下,瑞银集团上周同意交出250名客户名单、支付7.8亿美元罚款,以避免遭到法律追究。但是,出人意料的是,美国司法部次日向迈阿密地方法院起诉,再次指控瑞银集团,要求提供5.2万个拥有秘密账户的美国客户名单。瑞士《时报》称,瑞士金监机构和政府在此事件中信誉扫地。  有人说,美国政府缺钱花了,该从世界
20款未来派概念交通工具    未来的公共交通系统将呈现出怎样的变化?是否是一个充满幻想色彩的世界?  现在,新一代概念艺术家正以最为引人注目的方式向富有传奇色彩的概念艺术家赛得?米德致敬,那就是提出一系列有关未来交通的新想法,并设计出具有未来派风格的交通工具。“电脑绘图学会”最近组织了一次设计大赛,按照比赛要求,数字艺术家设想了人类在未来如何从一个点到达另一个点,并设计出灵感来自于米德的未来交通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将包括氯霉素滴眼液在内的12种非处方制剂改为处方制剂。这意味着,从此以后消费者不可以在药店自由购买包括氯霉素滴眼液(滴耳液)在内的12种非处方制剂。致“再障”——副作用不容忽视  氯霉素是具有广谱作用的抗生素,不仅对多种细菌有作用,而且对衣原体等也有作用。氯霉素滴眼液(包括滴耳液)价格相对便宜,过去又属于非处方药,因此许多人眼部(耳部)有些不适,又不想去医院就医
除了上班不用考勤,吃喝不用掏钱外,领导的七情六欲总得有个发泄的渠道,像萨科齐疯狂地对待手机,贝卢斯科尼爱怜地对待女人,普京闪躲着玩弄着奔驰。有些领导玩物几乎出现了丧志的迹象,即使在世人白眼翻滚、浑身冷汗的同时,他们继续以高傲的姿态行走江湖。因为他们知道,这年头江湖缺乏的不是人物,而是怪物。世界不关注菩萨,而关注星煞。
有媒体做过统计,在全球793名超级富豪中,1/5有过离婚经历。《福布斯》杂志2010年曾对全美富豪排行榜前400名的婚姻状况做过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富豪的婚姻是从一而终,有近百名亿万富翁有过多次婚姻,其中约20人有过3次婚姻,有6人结婚超过4次。于是“三妻俱乐部”这一戏称就出来了。很有意思的是,不少亿万富翁会选择与自己年龄接近的女士结婚,而那些人数众多的首次离婚或者准备走进第三次婚姻的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