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索引
【摘 要】
:
【出 处】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发表日期】
:
2008年11期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以美国和欧洲为代表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食管腺癌在所有肿瘤中的发病率增长是最快的[1].由此引起了国际上广泛的关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出版的<消化道肿瘤病理与遗传>一书将贲门腺癌称为食管胃交界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osophagastric junction,AOJ).本文从国际同行对AOJ的认识结合我国的食管癌高发现场和临床研究
期刊
临床上食管良性狭窄多南腐蚀性损伤所造成,特别是化学性灼伤,损伤范围常涉及咽、喉、食管和胃等部位,治疗较为复杂,尤其是下咽食管狭窄,因需兼顾呼吸和吞咽两大功能的恢复,如何进行咽喉功能重建仍是现今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难题。
期刊
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最主要的转移方式之一,胃癌根治术中清除淋巴结的多少直接影响患者术后的生存情况.2004年12月至2007年5月,我们对41例胃癌患者术中应用纳米微粒活性炭,在癌组织周围局部注射,根据局部淋巴结黑染的情况,了解胃的淋巴走行规律,指导胃癌淋巴结清扫.现对其淋巴结清扫后病理和黑染情况进行分析报告。
期刊
为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吻合口狭窄预防措施,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对204例直肠癌患者进行直肠前切除术中采用双吻合器技术(double stapling technique,DST)吻合结直肠,效果满意。
期刊
患者,男,31岁.因全身多发性血管瘤及血肿,并便血、贫血31年,症状加重11年于2006年4月16日入院.患者出生时即发现全身多发性血管瘤及血肿,便血、贫血.因贫血较重需每2年输血1次.输血前血红蛋白最低达20g/L,输血后血红蛋白多在80 g/L左右。
期刊
胃的淋巴回流系统特殊而复杂,研究观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以正确评价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程度一直在困扰着我们.19世纪末,当人们开始认识到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以单纯的胃切除术治疗胃癌难以达到满意效果时,许多欧美学者就着手研究胃的淋巴回流系统,探索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当时已经发现,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不仅在胃周,也常出现在胰腺上缘等部位.有些学者曾尝试对相关淋巴结进行手术切除,但一直未能形成完整
期刊
患者 男性,36岁.因腹胀5个月,消瘦1个月于2006年10月9日人院.有乙型肝炎病史3年,母亲死于肝癌.查体:腹膨隆(腹围84 cm),腹部张力高,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AFP 1210 μg/L,CEA4.19μg/L,CA199 10.45 kU/L.丙氨酸转氨酶7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90 U/L。
期刊
直肠癌根治术后总体复发率为10%~40%[1,2].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后直肠癌局部复发率降为3%~11%[3,4].复发者中有70%~80%发生于术后2~3年内,30%~50%的患者最终死于术后复发和转移[1].因此,如何预防局部复发,对直肠癌局部复发的患者能否再进行手术,是结直肠外科医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期刊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既安全可行又可减少患者并发症,促进康复[1,2].但术后十二指肠营养管的管理是肠内营养成功的必要保证.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共施行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1631例,在术中均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以下简称营养管),于术后第2天鼻饲匀浆膳进行肠内营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