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发展

来源 :现代教育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qiuqiu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鲜亮底色,也是我国教育学的精神旗帜和理论之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是我们科学认识人类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理论武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不仅直接推动了教育学的科学化进程,而且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进路.回顾中国教育学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和基本脉络,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认识:中国教育学的根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实际不断深化融合的过程,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教育实践发展和教育理论建设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过程.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在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影响改变着现实世界的当下,为加强自身理论建设以回应重大教育实践问题和迎接各种理论思潮的挑战,中国教育学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我国教育学的马克思主义优良传统,努力推进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
其他文献
《法苑珠林》是唐代释道世编写的一部佛教类书,具有极高的史料和文献价值.由于《法苑珠林》所收佛经文献复杂,且古人编著类书,有随意更改的弊端,因此,原本错讹之处较多.由周叔迦、苏晋仁两位先生编撰的《法苑珠林校注》,是目前学界最好的整理本.因为此书卷帙浩繁,佛教术语、外来译语及当时口语、俗语较多,今人在校注时难免会出现讹误.故选取研读过程中发现之21条校点可商之处,略加考辩,以就正于方家.
素描人体课程是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的传统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基础造型能力、提升绘画素养,建立正确的审美和观察方式的重要途径.传统的课程在当下众多新观念的冲击下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首先,课程的设置一直沿袭着多年来的惯性开设,课程本身并没有实质性的发展.其次,在油画系的教学中解剖课没有专门的设置,导致学生对于解剖学的认识大多是零散的和片面的.再次,部分教师从自己的审美喜好出发,弱化对人体运动规律、比例、基本形和结构的认识和讲解,影响了学生造型能力的提高.最后,学生们缺乏对于“形体、空间”的认识和理解,在绘画时临摹
1991年至今中亚各国独立已三十年,中亚学术界重塑历史以消除俄苏时代“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及史学叙述中的“俄罗斯民族优先论”的桎梏,使中亚现代艺术史从俄苏现代艺术史庞大的阴霾下析出为世人所知.中国与中亚有跨界而居的民族,有着相同的文化因子.在“一带一路”语境下,用全球史学观重塑中亚现代艺术史对于中国文化走进中亚,落实中国与中亚“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1899年2月,每期扉页上都写有“本刊是为了推广泰西各国有关的地理、历史、文明……及一般进步知识的期刊”的《万国公报》,第一次向中国人介绍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观点,“其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1]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国内包括《万国公报》在内的大量期刊不遗余力引进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各种教育理论流派轮番出场,但为何国人惟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作为基本遵循?个中缘由,除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包括教育领域工作等各
期刊
表对待关系的近义构式“对于”和“对”存在交替使用的现象,基于两者的语言使用实例,采用多重对应分析法,可以构建“对于”和“对”的概念语义空间,进而考察两者的使用差异.研究发现,“对于”和“对”具有多个使用特征,但两者用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特征上,分别是句法功能(F)、介宾短语与其他成分的语义关系(G)、句法位置(L).“对于”和“对”具有共享的语义范畴,也有各自独有的语义范畴.“对于”和“对”的原型范畴不重合,“对于”的原型范畴是在句首介引全句话题,“对”的原型范畴是在状语位置介引谓语的修饰成分.相较于小
《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的译者是否为支谶,存有疑问.以确定为支谶翻译的《道行般若经》为比照,将《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中同类常用词语的用法进行对比分析,两部佛经在常用言说动词、位移动词“至”“到”、表示完结义的“竟”、总括副词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呈现出一定的对立性.这些新的证据,可进一步证明《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非支谶所译.
《易经?谦卦》语篇独具特色,卦名、卦象、卦辞、爻辞是其基本组成部分.由于译者所处时代不同、翻译目的不同,他们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实际呈现出的译文也各有特点.从影响《谦卦》语篇翻译的内、外因素出发,对理雅各、贝恩斯、汪榕培、傅惠生等四个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综合考量.就语篇翻译这一维度而言,贝恩斯的译本是最佳译作样例.同时,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作为国内新生翻译理论,能为译界提供更加客观可行的翻译研究路径.
作为汉文字体系滥觞的甲骨文具有显著的对称构形特点,蕴含着殷商先民的原始审美倾向.通过对《甲骨文字编》中甲骨文单字的量化统计和分类归纳,可以发现,在部首、单字、异体三个层面,甲骨文字均体现出对称性规律.在字体构形上,体现出四种主要的对称模式;在造字理据上,则表现出三种对称字模型.甲骨文之所以呈现出高频率的对称性,在外因上,与殷商先民对自然客体的认知习惯、审美观念等因素有关;在内因上,则与部首系联、构形限制有关.
英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相对繁荣的基础是它对社会民生的回应与关切,具体表现为:研究课题来源于现实社会,研究成果服务于民生问题,研究视角根植于日常生活,研究范式科学严谨,具有鲜明的科学性、现实性和批判性特征.这也给中国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带来三点启示:一是要扎根本土,从中国的语言生活和语言现实出发生成研究课题;二是要力求研究成果真正服务于现实社会,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三是要运用批判性思维观察当下的语言生活,科学严谨地分析日常语言的幽微之处,更新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努力开拓语言研究的新领域.
在斯皮瓦克看来,庶民大体可以被描述为“不能自由社会移动的人”“社会移动路径断绝的人”.具体而言,作为教育援助对象的庶民,具备双重的脆弱性.一方面,摆在庶民面前的环境障碍、历史障碍、话语障碍,体现出庶民的“状态脆弱性”.为了使某一情境下特定的庶民个体或群体脱离庶民状态,立足于“主体效果”的斯皮瓦克采取了葛兰西的进路,即通过高质量的教育来帮助庶民获得脱离庶民状态的能力.另一方面,不对称的听说关系与悄然现身的认知暴力又反映出教育援助中庶民的“关系脆弱性”.教育援助者作为倾听者与阅读者,掌握着言说与表征被教育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