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摄影和手机紧密结合的今天,手机拍摄可以说是视觉上的“零食”,就像走在路上看到摆设诱人的零食摊一样,会让人产生一种不想错过的冲动和激情,特别在当今利用数码技术进行拍摄的时代里,几乎在按下快门以后,每个人都会立刻去检视自己拍到了什么。这就相当于让每个人即刻就“尝”到了这份“零食”为自己带来的视觉上的“味道”。这份冲动和所获得的感觉,确实和品尝零食没有太大的差异。也可以说是一份享受。也可能正因此,无论走到什么地方,我们几乎都可以看到男女老少在拍照。如此说来,摄影真是这样简单吗?
照片和现实的差距
也有人认为摄影是“易学,难精”。确实如此,相信每一个拍过照片的人都会有过“怎么拍出来的和我当时看到的不太一样”的感觉。这份本能的反应,往往在自然风光的拍摄上最为明显。在人物拍摄上,虽然被摄者本人可能会觉得照片上与想象中的自己不同,但所关注的题材和对象必然会出现在画面中。而在大自然的环境里,眼睛所看到的景色和它所带来的感觉却往往和摄影者第一眼看到的有所差异。
对这个问题,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认识到摄影不是现实的再现,也不是对于所看到景物的纯粹记录。这也说明照片和现实之间有它们的差距,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照片有画框的存在。换句话说,不论摄影者用什么样的相机,它所能摄取到的永远只有肉眼所看到的一部分。也许每个人都会认为这是他早已意识到的,但这份直觉上的认识却往往在拍摄时被忽略了。理解画框的存在,从而有意识地对照片中的景物进行取舍,在我看来是摄影最基本也是必需的认识。
画框与摄影的表达
从一方面讲,画框的存在是肉眼和相机镜头之间差异的成因。虽然说现在相机厂商制作出各种不同的镜头,并从相机设计上找寻突破,但是画框的存在可以说是拍摄无法逃避的结果;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受到画框局限的照片和现实景物之间的差距是因为肉眼的观察是由人的头脑掌控的,而相机的镜头却没有这种特性。例如,用肉眼观察景物时,虽说景物遍野,但肉眼的观察立刻引发了头脑的思维活动,将注意力集中在景物的某一部分上,甚至激发某些景物之间的联想。只有将这样的目标景物或部分纳入画框,才能表现出摄影者的关注。如果摄影者还想要把通过肉眼观察引发的思维活动表现在照片里,那么他不仅需要把这些景色纳入在画框的范围里,还要利用构图来把它们连接在一起,从而表达这份思维。换句话说,摄影不仅仅只关乎于器材及其应用,更需要将激发出的思维加以表露。拍照是把自己的关注表现且突出在画框所勾画出来的空间里。这就是摄影对摄影者的挑战。对某些人来说,这也就是摄影的难度所在。它绝对不是“看到了就拍到了”那么简单和随意。
正因为拍照是把自己的关注表现而且突出在画框所勾画出来的空间里,那么画框所勾画出的不同尺寸的画幅,也就各有了它的意义。纵观相机发展史,不论是过去6×17的超宽画面,还是当今利用数码技术所制作的接片,都可以看作是摄影者想突破画框来表达开阔景色的一份努力。35毫米相机所拍摄出来长方形的画幅和120相机的方形画幅,虽然出于照相机制造商的设计,但它们在取景、构图和所表达的效果上也各具特色。也正因为如此,我总觉得摄影者没有必要坚持把自己局限在照相机制造商所决定的所谓“全画面”里。在这个问题上,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用35毫米相机拍摄照片时横画面和竖画面的选择,即使拍摄同一片景物,摄影者的构图都可以为作品带来不同的意义。
回想起来,若干年以前的一个春天,当婺源还没有被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古镇”的时候,一位移居深圳的婺源朋友就向我推荐他的老家。我走在庆源村后的山坡上望出去,那里万枝梨花,“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环境确实让我激动。我既看到了“庄园”的景色,隐现在花丛里的旧居也增添了几分神秘感。不同的感触让我产生多样拍摄的想法。在这样的时候,照片的画框就成为有效的工具,让我从不同的角度诉说互相交织的感受。
镜头焦距与画框
当今的拍摄情况下,由于不同焦距的镜头摄取范围上的差异,变焦镜头就成了我获得不同拍摄视角的理想工具,不必再像早年利用大底片相机和定焦镜头的时代那样拍摄后到暗房里去作剪裁和调整。现在我几乎可以站在同一个位置,利用焦距的伸缩和拍摄角度的调整,拍摄出不同含义的照片来。
摄影的纪实性常常使一般摄影爱好者把注意力单一地放在题材或景物本身,难去考虑“干吗去拍它”,这样肉眼看到的题材或景物是不受边缘限制的,画框就会令人感到局限。在当今的摄影时代里,不同的相机虽然各有其特性,但是它也能像俗话所说有“水能覆舟,也能载舟”的两面性,它可以用来作为创意的工具。在当今变焦镜头广泛应用的情况下,画框的选择已经和镜头焦距联系在一起。我们大可以通过镜头焦距的改变来选择画框里景物的包含范围。换句话说,景色只不过是拍摄的动力,而不只是拍摄的目的。通过镜头的应用和画框的选择,我们可以追求各种不同的效果和意义。在这里所用的五组照片,几乎每一组都来自同一个拍摄点,由此说明画框和镜头能为照片带来的变化。
有效地运用画框
2008年的秋天,一位云南的朋友听说我想去怒江附近拍照,很热心地说要陪我一起去,并且约会了他在当地的几位朋友。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沿着一条不起眼、一般人说不定都会错过的山道走上高坡,看到了浮沉在一片云海里的丙中洛谷地。像这样难得的机会,要去拍摄什么,全在于个人的选择了。如果说有人在风光摄影的拍摄上,追求所谓的“全景”,把画框看作是个障碍,总想用6×17宽幅相机或是当今的数码接片技术来突破画框的局限,那么在当时的环境下,我倒觉得更重要的是考虑照片画框的有效发挥。对于这个问题,我在2010年8月《摄影世界》上所写的一篇“观景和拍照”里也曾用当时所拍的照片作以说明。
那时那地,阳光突然从云层里透了过来,淡淡的佛光显示在眼前。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这是老天所赐的难得的机会。首先的冲动自然是把它突出画面上,但是很快,我就发现整个山边云层和色彩的变化对我更有吸引力,而佛光也在画面上显示出一份“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的两张作品,又再次述说出画框在照片拍摄时如何有效地运用。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画框的存在虽然舍弃了肉眼所能看到的一部份景物,但也可以利用画框,把野外看来几乎没有关联的题材,连接在一起,达成“断章取义”的效果。
画框带来景物之间的连接
最近一次外出拍照的时候,我走到一片风化水蚀所形成的荒野。风化水蚀为地面所带来的线条,显示出强烈的动感,这也说明了这个地方的地貌情况。就在这时,我发现在一片不起眼的洼地里,居然还有一丛盛开的白花。虽然说这只是一种春季难得的现象,说不定也和上个冬天过多的雨水有关,但如果把一丛野花拉进画框里作为前景,所带来的却又是另一份难以遇到的机会,表现出一份不同的感受。换句话说,由于画框的存在,摄影者的中心问题就在于决定什么该拍进去?什么该排除在外?起决定作用的就是照片的边框。如果说制图者会从纸的中心开始,摄影者却应从画框开始。照片的边框决定了内容,画框里不同的细节可以为观赏者带来不同的感受。
在前面,我们谈到肉眼和相机镜头在观物上的差别来自画框。不过随着不同镜头的设计,画框里景物的视觉效果也可以通过镜头有不同的发挥。也就是说,镜头的运用虽然为照片带来的画框,同时它也能超越出肉眼的透视感。
走在海边,广角镜头扩张了前景的岩石和冲浪,而长焦镜头虽然局限了画框里面的题材,却也拉近了退潮时候沙滩上的积水,从而突出了肉眼难以注意的水面倒影。两者为照片所带来的差别,几乎达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
如果说画框的存在是肉眼观景和照片之间的差别,对于画框的有效应用也可以为照片的画面带来各种不同的视觉效果。最明显的就是构图所能带来的影响。
走到野外,在一片没有局限的视野里,任何的景物各有它独立存在的地位,也就很难从构图的立场来看待它们了。但是画框的存在,不仅使得照片里的画面有了一个中心的位置,也为画面里的景物带来了交接与关联。产生了一份构图的观念。在我所写的这一系列的文章里我多次提到构图——这个来自绘画的技术概念。摄影既有它的应用价值,但它却又是从现实环境里“拿”了下来的,而不像绘画那样是由画家做主观选择所得来的。正因为如此,画框的选择就成了发挥构图的一项工具。
从石缝里长出来的鲜花,不仅色彩鲜艳,而且它的存在也为这片石质的荒野带来了难得的调剂。特别是在春日早晨的阳光下,为起伏的山崖以及附近树木带来了不同的线条。它们之间所带来的视觉效果就完全可以根据画框的选择而有所变化了。
说了这些我在拍摄照片上所得到的经验和体会,我还是想用我老师所说的一句话作为总结:“在要按快门之前,先问问你自己,眼前是什么吸引了你的注意,引发了你拍摄的兴趣?然后想办法把它突出在画面里。”摄影不仅能提供品尝“零食”的快慰,还有必要通过激发个人的思维,扩展自己的视野。
图1a. 在风光摄影里,气候的变化总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期的因素。一旦有比较特殊的情况出现,直觉的反应总是想把它突出在画面上。但是从画框的视觉效果来说,找寻前景和构图还是能增添画面的趣味。不过,尽管说佛光的出现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对我来说,我更倾向于上一期登载的那一张(见图1b),通过一个比较开阔的画面来表现出大自然神奇的变化和具有生态的动力。摄于云南怒江丙中洛。佳能 EOS 20D 相机,EF28~135毫米F3.5~5.6 IS 镜头。自动景深对焦,局部测光。
图1b.摄于云南怒江丙中洛。佳能 EOS 20D 相机,EF28-135毫米F3.5~5.6 IS 镜头。自动景深对焦,局部测光。
图2a. 利用山坡上望出去的角度,簇拥的梨花和田野里的村落不论在面积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为这片村落带来一份“可望而不可及”的遐想。摄于江西婺源。佳能EOS-1 相机 EF80~200毫米,F2.8L镜头,景深对焦,评价测光。
图2b. 盛开的梨花和旧居墙壁上的斑纹几乎连接成为一片,在远处的油菜花和前景的梨花的勾画下,利用长焦镜头的压缩感,整个画面几乎跳出了纪实的领域,也带来了几分神秘。摄于江西婺源。佳能EOS-1 相机 EF80~200,F2.8L镜头。景深对焦,评价测光。
图3a. 虽然说风化水蚀所形成的荒野是这个画面的主题,但是远处的小山却带来了“画龙点睛”的效果。摄于美国亚利桑那州,佳能 EOS 5D Mark II 相机 EF16~35毫米F2.8L 镜头。光圈优先,局部测光。
图3b. 在同一个区域里,画框的运用使得远处的小山在画面上和前景的野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摄于美国亚利桑那州。佳能 EOS 5D Mark II 相机, EF16~35毫米F2.8L 镜头。光圈优先,局部测光。
图4a. 海上的浪潮不断地打击在沙滩上,利用广角镜头强调了它的冲击力,也和沙滩边缘的石块形成对比。相对之下,肉眼所注目的大海在这里反而成为陪衬。摄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佳能 EOS 5D Mark II 相机, EF16~35毫米F2.8L 镜头。光圈优先,局部测光。
图5b. 斜阳把高出来的石块以及生长在附近的树木的影子投射在石壁上,为画面带来了结构和变化。摄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佳能EOS 5D Mark II 相机, EF16~35毫米F2.8L 镜头。光圈优先,局部测光。
图5a. 斜阳为石块突出了它的起伏,为画面带来了线条和联系,也更突出了从石缝里长出来的鲜花。摄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佳能 EOS 5D Mark II 相机, EF16-35毫米F2.8L 镜头。光圈优先,局部测光。
图4b. 在海浪冲击到海滩上以后,又很快地退回到海里去。就在海水退了下去,但是还没有渗入到海滩的流沙那一个瞬间,水的反光带来了不同的色块,它们也和被海浪冲击上岸的海草形成了对比。摄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佳能 EOS 5D Mark II 相机 ,EF 70~200毫米F4LIS镜头。光圈优先,局部测光。
照片和现实的差距
也有人认为摄影是“易学,难精”。确实如此,相信每一个拍过照片的人都会有过“怎么拍出来的和我当时看到的不太一样”的感觉。这份本能的反应,往往在自然风光的拍摄上最为明显。在人物拍摄上,虽然被摄者本人可能会觉得照片上与想象中的自己不同,但所关注的题材和对象必然会出现在画面中。而在大自然的环境里,眼睛所看到的景色和它所带来的感觉却往往和摄影者第一眼看到的有所差异。
对这个问题,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认识到摄影不是现实的再现,也不是对于所看到景物的纯粹记录。这也说明照片和现实之间有它们的差距,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照片有画框的存在。换句话说,不论摄影者用什么样的相机,它所能摄取到的永远只有肉眼所看到的一部分。也许每个人都会认为这是他早已意识到的,但这份直觉上的认识却往往在拍摄时被忽略了。理解画框的存在,从而有意识地对照片中的景物进行取舍,在我看来是摄影最基本也是必需的认识。
画框与摄影的表达
从一方面讲,画框的存在是肉眼和相机镜头之间差异的成因。虽然说现在相机厂商制作出各种不同的镜头,并从相机设计上找寻突破,但是画框的存在可以说是拍摄无法逃避的结果;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受到画框局限的照片和现实景物之间的差距是因为肉眼的观察是由人的头脑掌控的,而相机的镜头却没有这种特性。例如,用肉眼观察景物时,虽说景物遍野,但肉眼的观察立刻引发了头脑的思维活动,将注意力集中在景物的某一部分上,甚至激发某些景物之间的联想。只有将这样的目标景物或部分纳入画框,才能表现出摄影者的关注。如果摄影者还想要把通过肉眼观察引发的思维活动表现在照片里,那么他不仅需要把这些景色纳入在画框的范围里,还要利用构图来把它们连接在一起,从而表达这份思维。换句话说,摄影不仅仅只关乎于器材及其应用,更需要将激发出的思维加以表露。拍照是把自己的关注表现且突出在画框所勾画出来的空间里。这就是摄影对摄影者的挑战。对某些人来说,这也就是摄影的难度所在。它绝对不是“看到了就拍到了”那么简单和随意。
正因为拍照是把自己的关注表现而且突出在画框所勾画出来的空间里,那么画框所勾画出的不同尺寸的画幅,也就各有了它的意义。纵观相机发展史,不论是过去6×17的超宽画面,还是当今利用数码技术所制作的接片,都可以看作是摄影者想突破画框来表达开阔景色的一份努力。35毫米相机所拍摄出来长方形的画幅和120相机的方形画幅,虽然出于照相机制造商的设计,但它们在取景、构图和所表达的效果上也各具特色。也正因为如此,我总觉得摄影者没有必要坚持把自己局限在照相机制造商所决定的所谓“全画面”里。在这个问题上,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用35毫米相机拍摄照片时横画面和竖画面的选择,即使拍摄同一片景物,摄影者的构图都可以为作品带来不同的意义。
回想起来,若干年以前的一个春天,当婺源还没有被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古镇”的时候,一位移居深圳的婺源朋友就向我推荐他的老家。我走在庆源村后的山坡上望出去,那里万枝梨花,“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环境确实让我激动。我既看到了“庄园”的景色,隐现在花丛里的旧居也增添了几分神秘感。不同的感触让我产生多样拍摄的想法。在这样的时候,照片的画框就成为有效的工具,让我从不同的角度诉说互相交织的感受。
镜头焦距与画框
当今的拍摄情况下,由于不同焦距的镜头摄取范围上的差异,变焦镜头就成了我获得不同拍摄视角的理想工具,不必再像早年利用大底片相机和定焦镜头的时代那样拍摄后到暗房里去作剪裁和调整。现在我几乎可以站在同一个位置,利用焦距的伸缩和拍摄角度的调整,拍摄出不同含义的照片来。
摄影的纪实性常常使一般摄影爱好者把注意力单一地放在题材或景物本身,难去考虑“干吗去拍它”,这样肉眼看到的题材或景物是不受边缘限制的,画框就会令人感到局限。在当今的摄影时代里,不同的相机虽然各有其特性,但是它也能像俗话所说有“水能覆舟,也能载舟”的两面性,它可以用来作为创意的工具。在当今变焦镜头广泛应用的情况下,画框的选择已经和镜头焦距联系在一起。我们大可以通过镜头焦距的改变来选择画框里景物的包含范围。换句话说,景色只不过是拍摄的动力,而不只是拍摄的目的。通过镜头的应用和画框的选择,我们可以追求各种不同的效果和意义。在这里所用的五组照片,几乎每一组都来自同一个拍摄点,由此说明画框和镜头能为照片带来的变化。
有效地运用画框
2008年的秋天,一位云南的朋友听说我想去怒江附近拍照,很热心地说要陪我一起去,并且约会了他在当地的几位朋友。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沿着一条不起眼、一般人说不定都会错过的山道走上高坡,看到了浮沉在一片云海里的丙中洛谷地。像这样难得的机会,要去拍摄什么,全在于个人的选择了。如果说有人在风光摄影的拍摄上,追求所谓的“全景”,把画框看作是个障碍,总想用6×17宽幅相机或是当今的数码接片技术来突破画框的局限,那么在当时的环境下,我倒觉得更重要的是考虑照片画框的有效发挥。对于这个问题,我在2010年8月《摄影世界》上所写的一篇“观景和拍照”里也曾用当时所拍的照片作以说明。
那时那地,阳光突然从云层里透了过来,淡淡的佛光显示在眼前。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这是老天所赐的难得的机会。首先的冲动自然是把它突出画面上,但是很快,我就发现整个山边云层和色彩的变化对我更有吸引力,而佛光也在画面上显示出一份“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的两张作品,又再次述说出画框在照片拍摄时如何有效地运用。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画框的存在虽然舍弃了肉眼所能看到的一部份景物,但也可以利用画框,把野外看来几乎没有关联的题材,连接在一起,达成“断章取义”的效果。
画框带来景物之间的连接
最近一次外出拍照的时候,我走到一片风化水蚀所形成的荒野。风化水蚀为地面所带来的线条,显示出强烈的动感,这也说明了这个地方的地貌情况。就在这时,我发现在一片不起眼的洼地里,居然还有一丛盛开的白花。虽然说这只是一种春季难得的现象,说不定也和上个冬天过多的雨水有关,但如果把一丛野花拉进画框里作为前景,所带来的却又是另一份难以遇到的机会,表现出一份不同的感受。换句话说,由于画框的存在,摄影者的中心问题就在于决定什么该拍进去?什么该排除在外?起决定作用的就是照片的边框。如果说制图者会从纸的中心开始,摄影者却应从画框开始。照片的边框决定了内容,画框里不同的细节可以为观赏者带来不同的感受。
在前面,我们谈到肉眼和相机镜头在观物上的差别来自画框。不过随着不同镜头的设计,画框里景物的视觉效果也可以通过镜头有不同的发挥。也就是说,镜头的运用虽然为照片带来的画框,同时它也能超越出肉眼的透视感。
走在海边,广角镜头扩张了前景的岩石和冲浪,而长焦镜头虽然局限了画框里面的题材,却也拉近了退潮时候沙滩上的积水,从而突出了肉眼难以注意的水面倒影。两者为照片所带来的差别,几乎达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
如果说画框的存在是肉眼观景和照片之间的差别,对于画框的有效应用也可以为照片的画面带来各种不同的视觉效果。最明显的就是构图所能带来的影响。
走到野外,在一片没有局限的视野里,任何的景物各有它独立存在的地位,也就很难从构图的立场来看待它们了。但是画框的存在,不仅使得照片里的画面有了一个中心的位置,也为画面里的景物带来了交接与关联。产生了一份构图的观念。在我所写的这一系列的文章里我多次提到构图——这个来自绘画的技术概念。摄影既有它的应用价值,但它却又是从现实环境里“拿”了下来的,而不像绘画那样是由画家做主观选择所得来的。正因为如此,画框的选择就成了发挥构图的一项工具。
从石缝里长出来的鲜花,不仅色彩鲜艳,而且它的存在也为这片石质的荒野带来了难得的调剂。特别是在春日早晨的阳光下,为起伏的山崖以及附近树木带来了不同的线条。它们之间所带来的视觉效果就完全可以根据画框的选择而有所变化了。
说了这些我在拍摄照片上所得到的经验和体会,我还是想用我老师所说的一句话作为总结:“在要按快门之前,先问问你自己,眼前是什么吸引了你的注意,引发了你拍摄的兴趣?然后想办法把它突出在画面里。”摄影不仅能提供品尝“零食”的快慰,还有必要通过激发个人的思维,扩展自己的视野。
图1a. 在风光摄影里,气候的变化总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期的因素。一旦有比较特殊的情况出现,直觉的反应总是想把它突出在画面上。但是从画框的视觉效果来说,找寻前景和构图还是能增添画面的趣味。不过,尽管说佛光的出现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对我来说,我更倾向于上一期登载的那一张(见图1b),通过一个比较开阔的画面来表现出大自然神奇的变化和具有生态的动力。摄于云南怒江丙中洛。佳能 EOS 20D 相机,EF28~135毫米F3.5~5.6 IS 镜头。自动景深对焦,局部测光。
图1b.摄于云南怒江丙中洛。佳能 EOS 20D 相机,EF28-135毫米F3.5~5.6 IS 镜头。自动景深对焦,局部测光。
图2a. 利用山坡上望出去的角度,簇拥的梨花和田野里的村落不论在面积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为这片村落带来一份“可望而不可及”的遐想。摄于江西婺源。佳能EOS-1 相机 EF80~200毫米,F2.8L镜头,景深对焦,评价测光。
图2b. 盛开的梨花和旧居墙壁上的斑纹几乎连接成为一片,在远处的油菜花和前景的梨花的勾画下,利用长焦镜头的压缩感,整个画面几乎跳出了纪实的领域,也带来了几分神秘。摄于江西婺源。佳能EOS-1 相机 EF80~200,F2.8L镜头。景深对焦,评价测光。
图3a. 虽然说风化水蚀所形成的荒野是这个画面的主题,但是远处的小山却带来了“画龙点睛”的效果。摄于美国亚利桑那州,佳能 EOS 5D Mark II 相机 EF16~35毫米F2.8L 镜头。光圈优先,局部测光。
图3b. 在同一个区域里,画框的运用使得远处的小山在画面上和前景的野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摄于美国亚利桑那州。佳能 EOS 5D Mark II 相机, EF16~35毫米F2.8L 镜头。光圈优先,局部测光。
图4a. 海上的浪潮不断地打击在沙滩上,利用广角镜头强调了它的冲击力,也和沙滩边缘的石块形成对比。相对之下,肉眼所注目的大海在这里反而成为陪衬。摄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佳能 EOS 5D Mark II 相机, EF16~35毫米F2.8L 镜头。光圈优先,局部测光。
图5b. 斜阳把高出来的石块以及生长在附近的树木的影子投射在石壁上,为画面带来了结构和变化。摄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佳能EOS 5D Mark II 相机, EF16~35毫米F2.8L 镜头。光圈优先,局部测光。
图5a. 斜阳为石块突出了它的起伏,为画面带来了线条和联系,也更突出了从石缝里长出来的鲜花。摄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佳能 EOS 5D Mark II 相机, EF16-35毫米F2.8L 镜头。光圈优先,局部测光。
图4b. 在海浪冲击到海滩上以后,又很快地退回到海里去。就在海水退了下去,但是还没有渗入到海滩的流沙那一个瞬间,水的反光带来了不同的色块,它们也和被海浪冲击上岸的海草形成了对比。摄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佳能 EOS 5D Mark II 相机 ,EF 70~200毫米F4LIS镜头。光圈优先,局部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