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发展低碳经济则是改善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正在逐步利用低碳经济模式来改善自己的经济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从而达到人与气候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低碳经济;气候变化;措施
1 低碳经济的概述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经济模式,其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而其中的温室气体主要指的是大气中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光、热辐射后,再重新反射回地球,使地球变暖,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低碳经济以低消耗、低排放为基础。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低碳化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比重不断下降,即能源结构清洁化;二是单位产出需要的能源消耗不断下降,即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低碳化进程也是碳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2 低碳经济与气候变化
目前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巨大发展,全球的气候也在迅速的变化。燃烧石化燃料和毁林垦荒等行为以及人口的大量增长所带来的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CO2)等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加剧。而气候变暖最主要的危害就是导致南北极冰川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从而影响各大洋、大陆气候,引起气候变化异常,极端天气频发,造成较大的自然灾害。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第四次评估报告,报告指出: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气温是过去1300年中最暖的:在过去100年中世界平均气温上升了0.74℃,平均海面上升了17cm。如果不能扭转这种趋势,21世纪末气温将上升4℃,海平面将上升60cm。这些惊人的数字在不断地提醒我们是该采取措施的时候了。
总之,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等问题的认识日益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就要努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推行低碳经济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
3 针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的经验之谈
低碳经济提出的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原因是应对气候变化,而低碳经济的核心则是清洁能源,即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美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绿色新政”,可细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来应对气候变化。根据美国政府提出的新能源政策构想,美国将在可再生能源、节能汽车、分布式能源供应、天然气水合物、清洁煤、节能建筑、智能网络等领域探索出一个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创新战略,而新能源的开发则是美国政府“绿色新政”的核心。
德国政府针对本国领土面积不大,传统石化资源比较缺乏的现状,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能源政策。其政策目标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替代能源、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等。为了达到国家的能源目标,德国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十年间,一个全新的绿色产业,在德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起来。目前,可再生能源占德国全部能源消耗的比例已经超过15%,德国新能源企业每年产值达到250亿欧元,创造的就业岗位超过25万个。如今,全世界每三块太阳能电池板、每两个风力发电机,就有一个来自德国。
现如今,应对全球的气候变化已不单单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事情,而应通过全世界人民的通力合作来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寻求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观点。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目的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尽量延缓全球变暖效应。1997年《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京都议定书》的核心原则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规定发达国家从2005年开始承担碳减排的义务,发展中国家从2012年开始承担义务。
4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分析
由于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二氧化碳减排难度较大,并且消除贫困的发展压力大,资源短缺问题突出,生态环境脆弱,“三高”企业较多,单位GDP能耗大,排污多,存在着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层次偏低、企业整体素质不高的特点。因此,我国的经济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挑战,突出表现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大,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传统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明显削弱。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低消耗、低排放,它符合科學发展观中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为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一条新的更加有效的途径。因此,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和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在新能源方面,我国积极的开发风能、水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这些能源进行发电、取暖等。这些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环境影响小,温室气体排放低,符合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另外也注重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通过新能源汽车发展缩短我国汽车行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而降低交通领域的碳排放。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从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需求出发,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和国内政策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在国际层面,中国于1992年批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02年批准《京都议定书》,为发展中国家做出了表率。为切实履行对《公约》的承诺,我国1998年建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2004年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2007年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由国务院总理担任组长,大大提升了《公约》协调机构的地位,2008年的机构改革进一步加强对应了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领导,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由原来的18个增加到20个,并成立了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决策的科学性。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态度是:按照发展是第一要务和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以我为主,乘势而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十一五”期间,我国实行的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有异曲同工之处。
5 结论
总而言之,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围绕以节约能源、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来努力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从而不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经济与人、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它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我国在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上和国外起步差不多,我们要充分抓住这次难得的历史机遇,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准入、经济杠杆、自主研发和培育创新、可再生能源发展、合理管理提高能效和提高全民低碳意识等措施来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而加速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人与气候和谐共处、和谐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低碳经济;气候变化;措施
1 低碳经济的概述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经济模式,其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而其中的温室气体主要指的是大气中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光、热辐射后,再重新反射回地球,使地球变暖,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低碳经济以低消耗、低排放为基础。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低碳化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比重不断下降,即能源结构清洁化;二是单位产出需要的能源消耗不断下降,即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低碳化进程也是碳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2 低碳经济与气候变化
目前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巨大发展,全球的气候也在迅速的变化。燃烧石化燃料和毁林垦荒等行为以及人口的大量增长所带来的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CO2)等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加剧。而气候变暖最主要的危害就是导致南北极冰川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从而影响各大洋、大陆气候,引起气候变化异常,极端天气频发,造成较大的自然灾害。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第四次评估报告,报告指出: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气温是过去1300年中最暖的:在过去100年中世界平均气温上升了0.74℃,平均海面上升了17cm。如果不能扭转这种趋势,21世纪末气温将上升4℃,海平面将上升60cm。这些惊人的数字在不断地提醒我们是该采取措施的时候了。
总之,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等问题的认识日益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就要努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推行低碳经济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
3 针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的经验之谈
低碳经济提出的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原因是应对气候变化,而低碳经济的核心则是清洁能源,即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美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绿色新政”,可细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来应对气候变化。根据美国政府提出的新能源政策构想,美国将在可再生能源、节能汽车、分布式能源供应、天然气水合物、清洁煤、节能建筑、智能网络等领域探索出一个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创新战略,而新能源的开发则是美国政府“绿色新政”的核心。
德国政府针对本国领土面积不大,传统石化资源比较缺乏的现状,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能源政策。其政策目标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替代能源、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等。为了达到国家的能源目标,德国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十年间,一个全新的绿色产业,在德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起来。目前,可再生能源占德国全部能源消耗的比例已经超过15%,德国新能源企业每年产值达到250亿欧元,创造的就业岗位超过25万个。如今,全世界每三块太阳能电池板、每两个风力发电机,就有一个来自德国。
现如今,应对全球的气候变化已不单单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事情,而应通过全世界人民的通力合作来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寻求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观点。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目的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尽量延缓全球变暖效应。1997年《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京都议定书》的核心原则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规定发达国家从2005年开始承担碳减排的义务,发展中国家从2012年开始承担义务。
4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分析
由于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二氧化碳减排难度较大,并且消除贫困的发展压力大,资源短缺问题突出,生态环境脆弱,“三高”企业较多,单位GDP能耗大,排污多,存在着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层次偏低、企业整体素质不高的特点。因此,我国的经济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挑战,突出表现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大,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传统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明显削弱。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低消耗、低排放,它符合科學发展观中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为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一条新的更加有效的途径。因此,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和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在新能源方面,我国积极的开发风能、水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这些能源进行发电、取暖等。这些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环境影响小,温室气体排放低,符合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另外也注重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通过新能源汽车发展缩短我国汽车行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而降低交通领域的碳排放。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从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需求出发,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和国内政策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在国际层面,中国于1992年批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02年批准《京都议定书》,为发展中国家做出了表率。为切实履行对《公约》的承诺,我国1998年建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2004年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2007年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由国务院总理担任组长,大大提升了《公约》协调机构的地位,2008年的机构改革进一步加强对应了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领导,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由原来的18个增加到20个,并成立了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决策的科学性。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态度是:按照发展是第一要务和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以我为主,乘势而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十一五”期间,我国实行的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有异曲同工之处。
5 结论
总而言之,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围绕以节约能源、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来努力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从而不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经济与人、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它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我国在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上和国外起步差不多,我们要充分抓住这次难得的历史机遇,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准入、经济杠杆、自主研发和培育创新、可再生能源发展、合理管理提高能效和提高全民低碳意识等措施来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而加速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人与气候和谐共处、和谐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