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燃动十三年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rry_le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9月(上)总第61期

  2008年8月8日,第二十九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开幕。当晚开幕式上,奥运五环悬浮“鸟巢”中央,大脚印烟花在夜空绽放。那个夏天,一首《北京欢迎你》火遍了全世界,一首《我和你》唱遍了地球村。令世界疯狂的,还有这一届奥运会创下的紀录——“飞人”博尔特横空出世;菲尔普斯一举夺得8枚游泳金牌;中国体育代表团以51块金牌的成绩位居金牌榜首……
  奥运会落幕,《环球人物》及时推出了北京奥运会专刊《302个金牌记忆》,记录下运动健儿用汗水和泪水换回的302块金牌。那年9月,这本杂志一举成为销售“爆款”。时至今日,它仍旧承载着国人的北京奥运记忆。
  时光飞逝,北京奥运会已经过去13年。如今,这座城市又将迎来另一场世界体育盛事——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从2008年“全民迎奥运”到今天“全民盼冬奥”,我们记录了中国竞技体育实力的提升,也见证了中国大众体育时代的到来。

竞技体育的巅峰状态


  2008年,中国国家体操队队员陈一冰第一次走进奥运会赛场。尽管已经过去13年,但跟《环球人物》记者回忆起北京奥运会,他的语调依旧带着兴奋和激动。
  那一年陈一冰24岁。他至今还能体会到冬训时的“临战”心情:“那时每天都过得心惊胆战又信心十足。有信心,是因为我相信自己的实力;但我担心受伤,怕错过这届意义非凡的奥运会。”
  8月8日晚,北京奥运会开幕,陈一冰没去成“鸟巢”现场。因为第二天还有比赛,他只能待在奥运村的运动员宿舍“养精蓄锐”。他回忆那场精彩绝伦的开幕式,“我和队友围在一起,在宿舍看直播,不过即便隔着屏幕,依旧能感受到那些画面的震撼,看得我热泪盈眶”。
  当时,外国媒体纷纷为晚会点赞,网友直呼:“惹不起,太壮观了。”《环球人物》也记录了晚会的台前幕后。在头条文章《开幕式上 无名英雄》中,歌唱祖国的小姑娘林妙可、带古巴代表团入场的引导员任玲、参加集体太极拳表演的李贺,纷纷述说了他们的开幕式记忆。
  令陈一冰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比赛,则是体操男子团体的决赛。8月12日,国家体育馆,两万人的看台座无虚席,欢呼声、加油声不绝于耳。陈一冰第一个上台,“那时紧张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而当广播中“陈一冰”的名字响起,他在自由操赛场上迈出第一步后,就立马调整了状态,全身心投入。紧接着,“老将”杨威和“小将”邹凯依次上场。邹凯稳稳落地后,回到选手备战区,3个“大块头”紧紧抱在了一起。
  关于这场比赛的最终结果,大大小小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陈一冰和队友最终以遥遥领先的总成绩,拿下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奥运会上的第十枚金牌。而对于中国男子体操队,这一块金牌的意义不止于此。4年前,这支中国“体操梦之队”在雅典奥运会上惨败。北京奥运会上,金牌“回归”,包括陈一冰在内的体操健儿被媒体封为“中国体操的钻石一代”。
  除此之外,陈一冰还不负众望地斩获了男子吊环金牌。其实在此前两届世锦赛男子吊环项目中,他就已经蝉联冠军,被誉为中国体操新一任“吊环王”,只是手里唯独少了一块奥运金牌。回忆决赛场景,他说:“我丝毫不紧张,整场比赛发挥稳定,没有什么曲折。当比赛结束,站在冠军领奖台上,听国歌奏响,看国旗升起,那种骄傲和荣幸,我一辈子都记得。”
  事实上,在这一届奥运会上,除了男子体操,中国代表团还在跳水、乒乓球、女子举重、羽毛球等传统优势项目上保持着高水准;即便在击剑、射箭、赛艇、帆船、蹦床、拳击、艺术体操、花样游泳等相对薄弱的项目上,也实现了突破。“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63枚奖牌,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100枚奖牌,中国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有了显著提高。可以说,那个时候,中国竞技体育达到了一个巅峰状态。”陈一冰说。
  在那本2008年北京奥运会珍藏版《环球人物》中,我们记录了中国代表队所有金牌的诞生。《刘子歌,“水立方”破茧成蝶》《张娟娟,一箭转乾坤》《老将张宁,完美谢幕》……这些瞬间,随时间流淌而沉淀凝固。
左图:2008年8月17日,陈一冰在北京奥运会体操男子吊环决赛中获得金牌。右上图:2008年8月14日,杨威在北京奥运会体操男子个人全能决赛中获得金牌。右下图:2008年8月17日,邹凯在北京奥运会男子自由体操决赛中获得金牌。

2010年2月16日,申雪和赵宏博在温哥华冬季奥运会花样滑冰双人滑比赛中夺金。

小众项目彻底“出圈”


  然而,相比于夏季奥运会上体操、田径、跳水、羽毛球等传统优势项目,冰雪运动对国人而言则陌生许多。
  2010年,《环球人物》将第一个关于冬奥会的封面报道给了申雪和赵宏博。那一期的封面标题为《冰上夫妇的奋斗与爱情》。
  2月16日,温哥华冬季奥运会花样滑冰双人滑比赛现场,当意大利名曲《柔板》结束,太平洋体育馆内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成绩公布的那一刻,申雪和赵宏博两个人“木”在了那里。几秒后,申雪发出一声尖叫,赵宏博跟着站了起来,握紧拳头,挥舞起来。随即,两个人抱在一起,幸福的泪水夺眶而出——历经四届冬奥会后,这对冰上伉俪夺得花样滑冰双人滑的冠军,为中国在本届冬奥会摘得了第一块金牌。   自19世纪末以来,冰雪运动逐渐在一些欧美国家得到普及和发展,但在中国,却一度只是一项“小众运动”。1980年,新中国首次派运动员参加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办的第十三届冬季奥运会的18个单项比赛。12年后,中国选手在法国阿尔贝维尔第十六届冬季奥运会上获得3枚银牌。2002 年,在美国盐湖城冬季奥运会中,我国短道速滑选手杨扬一举夺冠,拿下中国参加冬奥会以来的第一块金牌。申雪和赵宏博的这块金牌,则实现了中国花样滑冰项目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环球人物》这组封面报道,提到了中国冰雪运动进军国际赛场的历程。那一年,我们探访了申雪和赵宏博的家乡哈尔滨,采访了他们的教练和家人,还原了他们一路走来的艰辛、体育竞技的残酷。比赛结束后,申雪和赵宏博正式宣布退役。两人在深圳开办了一个滑雪俱乐部,并且开启了一系列巡演——他们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情欢迎。那时,日本媒体评价这对冰上伉俪:“在国际上几乎做到了家喻户晓。”
  随着中国冰雪项目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上大放异彩,国民热情也在不断高涨。对此,陈一冰深有感触:“周围的朋友都不约而同喜欢上了滑雪和滑冰。”据相关数据统计,2012年,中国滑雪场仅有348家,到2019年,滑雪场的数量增长到770家。滑雪人次则从2012年的800万次,一路飚升至2019年的2090万次。
  这两年,陈一冰加入到了滑雪爱好者的庞大队伍中。和其他滑雪迷一样,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他常常“泡”在短视频网站上,观看“网红大神”的滑雪课,跟着教练博主练滑雪姿势,还自己做功课挑选了几款专业雪板。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的第二天,他就迫不及待地往黑龙江亚布力滑雪场赶。
  这股冰雪运动的旋风,自然也与即将到来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有关。置身“全民迎冬奥”的氛围中,陈一冰明显感受到,“整座城市都在期盼这场体育盛事的到来”。“新闻里,习总书记多次去张家口视察冬奥会筹备工作;体育频道也在越来越多地转播与冰雪有关的赛事。”不可否认,冰雪运动已经在中国彻底“出圈”了。
2021年3月8日,陈一冰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为大一新生上体操课。

更值得追求的是一种体育精神


  《环球人物》上一次采访陈一冰,是在2017年。在全民健身的时代热潮中,“型动品牌”已经创立。作为创始人与CEO,陈一冰奥运冠军的标签慢慢淡化,创业公司老板的身份逐渐凸显。在专访报道《吊环王陈一冰:不当教练、生产教练》里,我们记录了他在大众体育产业的创业历程。
  2013年,陈一冰从国家体操队退役,并没有打算“下海”。他回到天津市体育运动学校,任副校長兼体操中心副主任,想要选拔一批好苗子,培养新人,但很快发现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不小。
  “那时天津市体校已连续四五年、每年只有一个人进体操队,跟我小时候相比,走职业体育这条路的孩子少了很多。”他5岁练体操,10岁进专业队、参加全国比赛,然后进国家队、参加国际比赛、拿世界冠军。这几乎是所有国家队运动员的奋斗轨迹。但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选择这条路的孩子越来越少。
  在天津市体校工作近一年后,陈一冰决定辞职创业,“我想做一些能影响更多人的事”。他意识到,体育教育是重中之重,是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基础。然而,在蓬勃发展的大众健身市场中,健身教练供不应求,尤其是拥有专业资格的“好教练”,成为市场一大缺口;同时,大量退役运动员缺乏就业渠道。
  陈一冰想把市场供求打通。他找到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表达了培训退役运动员当教练的想法,得知国家已经有了这样的培训体系(即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以前市场小,拥有资格的教练很少。现在需要更大范围的推广和普及,我说我愿意做这件事情。”双方一拍即合,“型动”就这样诞生了。
  自“型动”创立后,公司与行业的发展一度超乎了陈一冰的预料。“健身教练的报名呈现井喷状态,公司每年都能完成对1万—2万名教练员的线上培训,而这些教练员几乎是刚培训完马上就被市场抢光。”据“国职培训”行业报告显示,健身教练持证上岗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18年,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健身教练已有近10万人。这两年,涌入市场的持证教练员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4年后,在《环球人物》的回访中,陈一冰提到了“型动”的新动作。“公司仍旧聚焦全民健身,但逐渐从‘面向企业端’转型至‘面向大众端’,一系列健身视频课程上线APP、小程序,为学生、白领、老年人甚至孕妇提供专业课程。”今年春节期间,陈一冰带着这些线上课程,走进了北京260多个社区。他发现,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不断提升,不同年龄段的人又各自提出了新的健身需求。“最被健身领域忽视的老年人群体,如今追求的不再只是广场舞,而线上运动课程恰好给他们提供了另一种健身方式。”令陈一冰惊讶的是,“在APP后台,老年人这个群体成了互动性最强的用户,他们在意自己的动作是否标准,还会上传自己的视频,让我们做出点评”。
  这些年,在退役运动员中,踏入大众体育行业的还有陈一冰的好兄弟杨威、羽毛球世界冠军杜鹏宇、“拳王”邹市明……这股创业潮,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大众体育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据统计,2016年,仅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增加值就突破了3000亿元大关,增长率为11.65%。
  在陈一冰看来,全民健身的热潮背后,有民众健康意识的觉醒、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更蕴含了“战胜自己”的体育精神。
  2016年,第三十一届奥运会在里约热内卢举办。8月21日,中国女排夺冠,举国赞叹,全球喝彩。为记录这一盛事,《环球人物》推出《郎平,勇者无敌》的封面报道,献给在赛场上绽放“老女排式光彩”的姑娘们,也献给传承这种精神力量的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环球人物》以奥运为主题的部分封面报道

其他文献
自一九八三年六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后,全国各出版社都制定了近期和长远的出书计划。这中间,出书向系列化深入发展是一个显著的特征。我们想陆续对一些出版社的大工程作点报道,从宏观角度看看我们当前的出版工作及其前景,想是为读者所关心的。    一、古典文学:    以今人选注或整理的优秀古典文学作品和研究著作为主,也适当出版一些研究资料。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为优秀的、在文
读《狄德罗美学论文选》    正值法国启蒙时代思想家狄德罗(Diderot,一七一三——一七八四)逝世二百周年之际,《狄德罗美学论文选》出版了,这是中国人民对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最好纪念。  一部二百年前的理论著作,至今不给人以陈腐的印象,甚至还能给人以某种启发或亲切之感,单这一点就足以说明作者必定具有某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魅力,使他在去世二百年后还能在人间找到共鸣。  狄德罗是《百科全书》的领袖人物和
吉林人民出版社八三年五月出版的《聊斋志异》注译本,既为注译本,然而却用了《白文》这样一个与本书注译之体相乖的名目,是很令人疑惑不解的。  “白文”者,不附加或不包括评点注解的古籍正文之谓也。《朱子全书·易》云:“某小时未曾识训诂,只读白文。”足证“白文”与“训诂”(指注解)自不同科。至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尽管有黄侃之手批,但所经批点的《十三经》却正是没有注疏的白文本,故名《
近日逛书店,购得《孙犁文论集》,颇有“如获至宝”之感。文学圈外人何以对孙犁文论有如此兴趣,细想下来,不外有三:  一是文章谈论当代文章不仅精当独到,而且直面作品,任我评说,一扫“引证”文评风;二扫“捧场”文评风;三扫“空洞洞”不知所云风。  二是文章虽是论文,却也晓以阅世之甘苦,启迪后学。给青年作者铁凝信,以及集外的给蒙族作者佳峻的信,读毕无不为孙犁老拳拳舔犊之情所感动。这哪里是在谈文,分明是用心
中华书局一九八二年版《戒庵老人漫笔》一书《点校说明》及《学林漫录》第四集《戒庵漫笔杂谭》一文有关李诩的介绍说:“李诩字厚德,自号戒庵老人,江阴县(今江苏属县)人。由于史书无李诩的传记,他的生平事迹,我们了解得还不详细。据本书的有关序跋,可知他生于明弘治十八年(公元一五○五年),……著有世德堂吟稿、名山大川记、心学摘要等,以上各书均亡佚,流传下来的只有这部戒庵漫笔。”  据明海虞陆化撰《明故太学戒庵
李锐《怀念十篇》里响着的钟声    李锐《怀念十篇》中有几篇文章,几年前在报刊上发表,就以它的悲剧性和睿智的风格拨动过读者的心弦。犹记当日展读时,心情随各段的节拍而起伏,看到叩人心扉处,不觉泪珠盈睫,怅惘沉思。倒没有掩卷废读,反而怀着颤动的心潮,急切地逐字逐句看下去。明知那些阴沉凶险的情节早已导致撕碎人心的后果,还要把他笔下人物的命运看个究竟!  文章现已辑集成书,如今从头析赏,依然受到深深的触动
评英克尔斯等著《走向现代化》    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六四年,美国阿历克斯·英克尔斯等一批社会学家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六个发展中国家进行了一次关于现代人的大规模实地调查。十年以后,英克尔斯与大卫·史密斯合作,发表了这次调查的研究报告——《走向现代化:六个发展中国家个人的转变》①。该书问世以来,在国际社会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一九八三年应中国社会学会之邀,英克尔斯教授亲自来华讲学,现身说法,更引起我
读翦著《秦汉史》    最近,北京大学出版社重印了翦伯赞同志的《中国史纲》第二卷,即《秦汉史》,这是件很有好处的事情。不仅有益于一般读者,也有益于中青年史学工作者。  今天的读者渴望得到一些内容丰富、论述深刻,而又简明畅达、文字生动的历史书。不少史学工作者也在对此进行探索。“伐柯,伐柯,其则不远。”翦老的这部《秦汉史》,是否可以拿来重读细摹,从中得到启迪、省悟和钥匙呢?这部四十年前的史作,是以唯物
本刊今年第二期刊出吴泽霖教授《犹太民族历史画卷的一幅重要画面》一文以后,居住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的艾伦·克伦普纳先生(Mr.AllenKlempner)写来长信,赞扬吴文,同时就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吴泽霖教授以八十高龄,在见到来信后亲自写了答复。中外学者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认真的讨论,无疑是有益的。现将双方来信摘要发表如下。    克伦普纳先生来信    我是《读书》的美国读者。从它几年前创刊以来
开栏的话  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整整100年的历程。我们开设“建党百年·延安故事”栏目,听革命后代讲历史、忆家风、话初心。延安精神教育滋养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今天依然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2020年12月20日,胡木英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摄)  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整整100年的历程。我们开设“建党百年·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