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重对话过程,尤为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对话,而教师在对话中的设问又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学习欲望,显然应成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那么,究竟应如何提问才能既凸显文本特色,又能让学生品味到作品的真谛呢?
一、删繁就简设统领问题
通常,一节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将学生引入到文本所设定的情境中去。因此,教师抛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显得尤为关键了。找准了一个切入点,就能成功触及文本的实质,就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随后教师只需抽丝剥茧,慢慢深入,许多原本有难度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著名特级教师魏星在教授《三打白骨精》时,在学生读课题“三打白骨精”(重音落在“三”字上)时,师紧接着问:“你读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一学生回答:“孙悟空三次是怎么打白骨精的?”另一生说:“悟空本领这么高强,为什么还要三打白骨精呢?”师故作继续追问:“是呀,为什么一打不行,二打不行,还要写三打呢?”这里,魏老师没有自己提出问题,而是调动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这与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效果显然不同,而问题的出现,让故事的脉络一下子清晰起来,随后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起来就变得水到渠成了。同样是《三打白骨精》,有位教师通过白骨精的“三变”,悟空的“三打”和唐僧的“三拦”来寻找突破口,“三”这一关键词,教师抓得准、扎得深。这个“三”,清晰明确地概括了课文的框架,使学生从大处着眼文本,理解文本。
有位教师上《槐乡五月》一文时,抓住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提出“为什么作者说‘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呢?”以此作为教学的起始,犹如“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可以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渐入佳境。教学中,学生们带着问题,走进槐乡,在朗读与想象中感受槐花的美,槐花的香,进而融入槐乡,体验孩子们醉卧槐树下,吃槐花饭,送槐花蜜等等的乐趣,最终,学生怀着无尽的喜爱之情赞美道:“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可见,设计教学的统领问题是非常关键的。若是能设计得巧妙新鲜,定能让教学双方都轻松自如地进入到作者的心灵深处。
二、咬文嚼字品关键词句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牢牢把握语言本身,通过各式设计,轻巧点拨,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语言背后的真正内涵,发挥个人的联想与想象,更深层次地认识作品。
例如,在教授《天鹅的故事》时,让学生关注并体会“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句话的意蕴,教师不是直接提问,而是采用换词对比的形式引导学生对这句话加以注意,“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敲打)在冰面上”,让学生体会“扑打”与“敲打”的不同,进而感受到老天鹅是在用自己柔弱的身体撞击冰面,而更反映出它生命的不屈与顽强。接着让学生继续深入,“还有哪个词让你体会到老天鹅的“‘义无反顾’?”——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始终表现出明显的积极引导作用,穿针引线,循循善诱。而学生呢,并不是盲目地、被动地跟从教师,而是沿着文本语言,慢慢走近天鹅,走进天鹅和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神话故事《夸父追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时,特级教师罗大红这样设计问题:
1.“夸父追日”也是个神话故事,你觉得从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来看,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地方有哪些?
2.夸父追日时,“神”在哪些地方?
(1)抓“一眨眼”“风似的奔跑”体会夸父追日的神速。
(2)“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引导注意句中的一组反义词,并读出夸父内心对光明的喜爱、向往之情。
(3)“夸父伏下身子……可是还没止住口渴”,拓展黄河、渭河资料: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长度5464千米,几乎横跨整个中国。这样的两条大河被夸父霎时间喝干了,哪个词让我们又一次见证了他的神速?(霎时间)
3.可夸父实在是太渴太累了,没止住口渴的他又向大河跑去,结果怎样?
4.阅读课文第五段,感悟夸父倒下之后的神奇。
夸父这一抛,抛出的是什么?(桃林、桃子、光明、希望)
神话故事重在精神,贵在神奇,罗老师紧紧抓住这个“神”字,提问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读文悟言,抠词问句,让学生得“言”、得“意” 、得“情”、得“法”。
三、拓展延伸提开放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开放性的设问能有效激活课堂,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开放型的问题是建立在文本基础之上的对课文的延伸与拓展,同时也能满足阅读个体的不同需求,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多元性的。
例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时,让学生结合课文思考“俄罗斯老人斯杰潘家的墙上为什么挂着那杆猎枪?”同学们就此各抒己见,有的说,“这支枪是为斯杰潘老人以前打死的动物而挂的,他为动物坚强的毅力所感动”。有的说,“天鹅深深地震动了老人的心,面对这样的动物,他怎么忍心开枪,我觉得这不仅是为天鹅而挂,他是为神圣的动物而挂”。有的说,“因为老人看到老天鹅,为了天鹅群的生存,顽强地用自己的身体扑打冰面,破冰寻找食物,这种生存方式感动了老人,让老人永远地放下了猎枪,这位老人不是扔掉猎枪,而是在自家的墙上高高的挂起猎枪,这是警醒自己,告诫自己”。
又比如,在学习完寓言故事《狼和小羊》后,有一个学生向教师问道:“老师,小羊到底被狼吃掉了没有?”还没等老师做出回答,一位同学抢着回答道:“狼那么凶狠,当然小羊被吃掉了。”另一位同学反驳道:“书上又没说小羊被狼吃掉了,你咋知道的?我说小羊跑掉了。”课文没有明确地交代结局,为的就是给学生留下想象和回味的余地,教师“将计就计”,让学生给课文续上一个结尾。
待学生争论一阵之后,教师说:“课文中确实没有写出小羊到底是被吃了还是脱险了,让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这篇课文续上一个‘尾巴’。看谁的‘尾巴’编得合理,有说服力。”最后,教师让学生亮出自己为《狼和小羊》续上去的“尾巴”。
一位学生说道:“小羊在狼扑向它的时候,勇敢地跳过小溪,狼看着哗哗流动的溪水,摇摇头走开了。”
另一位学生说道:“小羊勇猛地向狼一头撞去,狼没有防备,跌進了溪水里,小羊乘机逃走了。”
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小羊大声呼喊救命,附近的牛伯伯、马叔叔急忙跑了过来,狼夹着尾巴逃走了。”
……
凡此种种,学生在回答此类无标准答案的问题时,思维不再受到束缚,往往会灵光一现,回答出许多让教师心中都暗暗称奇的精妙答案。如此自然的课堂生成让人乐在其中。
阅读教学的设问在语文课堂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是连接作者、教师和学生思维的桥梁和纽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师需要把设问当作阅读教学的重要站位,精心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课堂教学更具魅力和感染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教研室)
(责任编辑 关志强)
一、删繁就简设统领问题
通常,一节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将学生引入到文本所设定的情境中去。因此,教师抛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显得尤为关键了。找准了一个切入点,就能成功触及文本的实质,就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随后教师只需抽丝剥茧,慢慢深入,许多原本有难度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著名特级教师魏星在教授《三打白骨精》时,在学生读课题“三打白骨精”(重音落在“三”字上)时,师紧接着问:“你读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一学生回答:“孙悟空三次是怎么打白骨精的?”另一生说:“悟空本领这么高强,为什么还要三打白骨精呢?”师故作继续追问:“是呀,为什么一打不行,二打不行,还要写三打呢?”这里,魏老师没有自己提出问题,而是调动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这与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效果显然不同,而问题的出现,让故事的脉络一下子清晰起来,随后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起来就变得水到渠成了。同样是《三打白骨精》,有位教师通过白骨精的“三变”,悟空的“三打”和唐僧的“三拦”来寻找突破口,“三”这一关键词,教师抓得准、扎得深。这个“三”,清晰明确地概括了课文的框架,使学生从大处着眼文本,理解文本。
有位教师上《槐乡五月》一文时,抓住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提出“为什么作者说‘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呢?”以此作为教学的起始,犹如“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可以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渐入佳境。教学中,学生们带着问题,走进槐乡,在朗读与想象中感受槐花的美,槐花的香,进而融入槐乡,体验孩子们醉卧槐树下,吃槐花饭,送槐花蜜等等的乐趣,最终,学生怀着无尽的喜爱之情赞美道:“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可见,设计教学的统领问题是非常关键的。若是能设计得巧妙新鲜,定能让教学双方都轻松自如地进入到作者的心灵深处。
二、咬文嚼字品关键词句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牢牢把握语言本身,通过各式设计,轻巧点拨,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语言背后的真正内涵,发挥个人的联想与想象,更深层次地认识作品。
例如,在教授《天鹅的故事》时,让学生关注并体会“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句话的意蕴,教师不是直接提问,而是采用换词对比的形式引导学生对这句话加以注意,“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敲打)在冰面上”,让学生体会“扑打”与“敲打”的不同,进而感受到老天鹅是在用自己柔弱的身体撞击冰面,而更反映出它生命的不屈与顽强。接着让学生继续深入,“还有哪个词让你体会到老天鹅的“‘义无反顾’?”——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始终表现出明显的积极引导作用,穿针引线,循循善诱。而学生呢,并不是盲目地、被动地跟从教师,而是沿着文本语言,慢慢走近天鹅,走进天鹅和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神话故事《夸父追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时,特级教师罗大红这样设计问题:
1.“夸父追日”也是个神话故事,你觉得从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来看,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地方有哪些?
2.夸父追日时,“神”在哪些地方?
(1)抓“一眨眼”“风似的奔跑”体会夸父追日的神速。
(2)“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引导注意句中的一组反义词,并读出夸父内心对光明的喜爱、向往之情。
(3)“夸父伏下身子……可是还没止住口渴”,拓展黄河、渭河资料: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长度5464千米,几乎横跨整个中国。这样的两条大河被夸父霎时间喝干了,哪个词让我们又一次见证了他的神速?(霎时间)
3.可夸父实在是太渴太累了,没止住口渴的他又向大河跑去,结果怎样?
4.阅读课文第五段,感悟夸父倒下之后的神奇。
夸父这一抛,抛出的是什么?(桃林、桃子、光明、希望)
神话故事重在精神,贵在神奇,罗老师紧紧抓住这个“神”字,提问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读文悟言,抠词问句,让学生得“言”、得“意” 、得“情”、得“法”。
三、拓展延伸提开放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开放性的设问能有效激活课堂,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开放型的问题是建立在文本基础之上的对课文的延伸与拓展,同时也能满足阅读个体的不同需求,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多元性的。
例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时,让学生结合课文思考“俄罗斯老人斯杰潘家的墙上为什么挂着那杆猎枪?”同学们就此各抒己见,有的说,“这支枪是为斯杰潘老人以前打死的动物而挂的,他为动物坚强的毅力所感动”。有的说,“天鹅深深地震动了老人的心,面对这样的动物,他怎么忍心开枪,我觉得这不仅是为天鹅而挂,他是为神圣的动物而挂”。有的说,“因为老人看到老天鹅,为了天鹅群的生存,顽强地用自己的身体扑打冰面,破冰寻找食物,这种生存方式感动了老人,让老人永远地放下了猎枪,这位老人不是扔掉猎枪,而是在自家的墙上高高的挂起猎枪,这是警醒自己,告诫自己”。
又比如,在学习完寓言故事《狼和小羊》后,有一个学生向教师问道:“老师,小羊到底被狼吃掉了没有?”还没等老师做出回答,一位同学抢着回答道:“狼那么凶狠,当然小羊被吃掉了。”另一位同学反驳道:“书上又没说小羊被狼吃掉了,你咋知道的?我说小羊跑掉了。”课文没有明确地交代结局,为的就是给学生留下想象和回味的余地,教师“将计就计”,让学生给课文续上一个结尾。
待学生争论一阵之后,教师说:“课文中确实没有写出小羊到底是被吃了还是脱险了,让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这篇课文续上一个‘尾巴’。看谁的‘尾巴’编得合理,有说服力。”最后,教师让学生亮出自己为《狼和小羊》续上去的“尾巴”。
一位学生说道:“小羊在狼扑向它的时候,勇敢地跳过小溪,狼看着哗哗流动的溪水,摇摇头走开了。”
另一位学生说道:“小羊勇猛地向狼一头撞去,狼没有防备,跌進了溪水里,小羊乘机逃走了。”
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小羊大声呼喊救命,附近的牛伯伯、马叔叔急忙跑了过来,狼夹着尾巴逃走了。”
……
凡此种种,学生在回答此类无标准答案的问题时,思维不再受到束缚,往往会灵光一现,回答出许多让教师心中都暗暗称奇的精妙答案。如此自然的课堂生成让人乐在其中。
阅读教学的设问在语文课堂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是连接作者、教师和学生思维的桥梁和纽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师需要把设问当作阅读教学的重要站位,精心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课堂教学更具魅力和感染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教研室)
(责任编辑 关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