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中的“漫画式比喻”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ny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漫画生动传神,幽默风趣,给人以愉悦和思考;比喻则使文章形象鲜明,悦人耳目。在《竹影》中,著名漫画家、文学家丰子恺将“漫画”与“比喻”巧手“嫁接”,形成独特的“漫画式比喻”,使文章形象传神、怡情启智,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一、借取漫画创作的精神追求比喻“神似”
  与其他绘画相比,漫画不讲究用笔的工巧,而讲究“神似”,重在对景、人、物“传神”写照。在《竹影》的用喻上,这种精神体现为喻体选取的“远”与“奇”,即在“形”上本体和喻体似乎相距甚远;但就某一特质而言,给人的感觉却有惊人的共通之处,从而使喻体显得新奇、别致。如: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
  如果我们以“傍晚的天空”为本体,写一个比喻句,很难想到“灯”上去,二者在“形似”上相距甚远;但二者发出的光,却给人同样的感觉,都让人感觉到光线逐渐变得昏暗朦胧,最后彻底变暗。不是简单地从“形似”上选取喻体,而是从主观的“感觉”上追求神似,这种取喻方式还表现在文中的一处通感上:
  院子里的光景已有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变成短音阶了。
  从通感上看是打通了“视觉”与“听觉”,“以耳识幻感补益眼识实觉”(钱钟书语);从比喻上看,则是将“光线”隐喻为“音乐”,追求作者对傍晚光线主观感受的传达。
  丰子恺在文中说,“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这是他绘画的追求,也正是他散文取“神”用喻的写照。
  二、借用漫画创作的手法使比喻幽默风趣
  幽默是漫画的灵魂,它使人轻松愉悦,并在微笑中深思。《竹影》在喻体的选取和描绘上,往往给人一种幽默美。如:
  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来的是弟弟的同学华明。
  “青蛙”可以勾起我们很多充满童趣的记忆,本身是可爱而有趣的。将小孩月光下的身影喻作青蛙,别致、生动、妙趣横生。我们可以想象,小孩子的身影,在月光下变得矮矮胖胖的,走起路来雄赳赳的,如青蛙的蹦跳一般。作者凭借奇异的联想,使用漫画笔法,简洁、传神地勾勒出小孩可爱的身影,充满奇趣。
  后文还写道,华明用铅笔在水门汀上画自己的影子,画好后,“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印证了这一比喻确实形象生动而又幽默风趣。
  三、以“漫画形象”直接入喻,文与画融为一体。
  丰子恺还直接选取某一漫画形象作为比喻的“喻体”,“文”中有画,以画写“文”,使文章表现出一种特有的漫画美感。如:
  我看了很久,果然看见头上有一缕一缕的细烟,好像漫画里所描写的动怒的人。
  对漫画中动怒的人,我们一般都不陌生,通常是在头上用三两条弯曲的细线来表示其怒气;丰子恺将月光下头上出烟气的人影比作漫画里“动怒的人”,就把这种形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的面前,别致精巧,且携带了漫画的幽默趣味。
  亚里士多德说,“比喻是天才的标志”。这种“漫画式比喻”传神、风趣,开创者无疑是一位天才。
其他文献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学会组团参加了第六届亚洲铸造会议和第四十七届印度铸造会议及展览会,该会议于1999年1月23~26日在印度加尔各答市落成刚满一年的科学城联合举办。会议主题:“亚洲铸
为保护环境降低汽车燃料消耗,减轻汽车重量是条途径。针对汽车轻量化的而研制开发汽车用金属材料,文中就此概述了其现状和发展趋势。
理工科院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其中之一便是缺乏合适的教材,这种情况的存在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在分析和总结理工科院校
“自主、合作与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标指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
多模态话语应用对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有促进作用,话语应用过程受诸多主导因素影响。基于对商务英语课程多模态话语应用的主导因素的实证与分析,包括以语言文化为主的外部主导因
平面流铸是生产微晶或非晶薄带的一种快速凝固方法。文中介绍了平面流铸的工艺装置、工艺过程和工艺参数对薄带产品最工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平面流铸技术的数值模拟研究工作;叙
用挤压浸渍法制备了SiCp/ZA27及Al2O3p/ZA27复合材料,讨论了颗粒含量及种类对复合材料边界润滑条件下磨损性能的影响;对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颗粒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耐
冲天炉的风口窥视装置在《冲天炉手册》中有详细的介绍。笔者多年来设计改造的冲天炉全部采用螺纹盖帽式。经长期使用发现螺纹盖帽式有如下问题:①窥视玻璃极易损坏,更换不便;②
《江南的冬景》是郁达夫先生的一篇成名作品,现选入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笔者为教材编者给课文作注解时,却不够严谨。    一、时代误注    课本中“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吧?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课文注解②[“暮雨潇潇江上村”]语出五代诗人李涉《井栏砂宿遇夜客》诗。  编者将诗人李涉当成“五代诗人”是错误的。亟待
人们往往把读(观)后感中的“感”字理解为“感想”;所谓读(观)后感,也就是阐发阅读或者观看某一作品的感想和体会的一种议论性文体。我把这种读(观)后感称为“感想类”读(观)后感。  “感想类”读(观)后感的写作原则是“以读为基础,以感为主体”。也就是说要在整体把握原作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或者抓住原作一二“亮点”(即感受最深之处)的基础上,充分展开类比联想,阐发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如果是以原作主要内容和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