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中审美,向死而生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1984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课《亲爱的爸爸妈妈》,用遗言写死亡,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哭喊叫嚣,反而宁和平淡,却悲得厚重。常规教学难以突破悲剧审美瓶颈,故反思重构教学思路,打破传统,“倒吃甘蔗”,从而让师、生、作者、历史在人性的光辉中产生共鸣——反对不义之战,珍惜和平,向死而生。
  关键词: 悲中审美 向死而生 教学反思
  笔者初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时,按常规教学思路,发现学生能够区分德国作家和日本作家的优劣,能够理解文本中“沉重而美丽”的含义,能够明白文章“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主题,也能够对杀戮的残忍发出一阵唏嘘感慨……但,课文厚重的悲剧性和课堂上学生蜻蜓点水的情感体验不能和谐相融。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这么一句话:“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找到一个教学的突破口,营造课堂的情感基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尤为关键。为此,笔者进行深入反思,重构教学思路,尝试“倒吃甘蔗”,以文本结尾处的遗言作为贯穿整个教学的引线,带领学生在悲剧中审视人性之美,向死亡致敬,从而更加珍惜和平,珍爱生命。
  1.遗言切入,营造氛围,唤起思考
  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的临死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一般,有一种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到了奄奄一息的时候,他的话决不会白费,因为真理往往是在痛苦呻吟中说出来的。一个从此以后不再说话的人,他的意见总是比那些少年浮华之徒的甘言巧辩能被人听取。正像垂暮的斜阳曲终的余奏和最后一口啜下的美酒留给人们最温馨的回忆一样,一个人的结局也总是比他生前的一切格外受人注目。”
  一封封遗言,意味着一个个死亡。集体性遗言,意味着一场屠杀。以结尾处的遗言导入课堂,营造出凄凉悲伤的氛围,巴尔扎克说:“痛苦跟欢乐一样,会创造一种气氛。”营造悲凉的课堂氛围,奠定悲伤的情感基调,更有利于调动与唤醒学生对死亡的思考——他们为何而死?死的甘心吗?死得其所吗……进而引出二战的残酷和本文的歷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战争,对屠杀的深思。
  2.遗言细节,呼应文本,彰显主题
  细读遗言,关注留遗言者的身份——是学生、工人、木匠、牧师……这和文本中“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淳朴勤劳的普通市民”相呼应。死者的身份“全是”无辜的市民,作者在列举遗言时,特意点明他们的身份,就是想告诉我们死者的平凡,死者的无辜,就是在愤怒地控诉纳粹的残忍、狠绝。
  细读遗言,关注遗言标点——学生在朗读时势必会发现18则遗言中17则没有标点断句。没有标点断句的理由其实不难理解,因为临死前时间太短,死者抓着小纸片,抓着身份证着急忙慌地写下遗言。这和文本中“他们临死前几分钟,在小纸片上,或在身份证上,给亲人写下最后几个字。字迹模糊,句子也许不通,却表达了赤裸裸的爱、赤裸裸的心愿”又呼应在了一起。那么自然而然地引起思考——“赤裸裸的爱、赤裸裸的心愿”是什么?于是,不甘于死,渴望于生的心愿呼之欲出;于是,对父母妻儿的爱跃然纸上。临死前的几分钟里,他们连写标点的时间都没有,更遑论深思熟虑酝酿煽情了。可就是这些简单平淡的只言片语,写出了他们死前最急切的呼唤,最真挚的热爱,最痛彻人心的遗殇……他们的弥留之际的“最后几个字”成了“克拉库耶伐次血腥悲剧中最感人的”声音。
  细读遗言,关注两位小学生——“(第二中学六年级学生)爸爸,我和密索在旧军营里。给我们送饭来,也要工装裤和毯子。送点果酱来爸爸去找校长假若有用送点东西给我们吃吧。姨妈彼得舅舅也在这儿。给他送三包烟还要些纸——巴法尔”。六年级的巴法尔可能还不知道什么是遗言,六年级的孩子上哪儿体验生离死别呢?他懵懵懂懂地跟着周遭的大人在纸条上写字,写的尽是“旧军营”的生活。他饿,他希望爸爸能给他送饭;他冷,他希望爸爸能给他送裤子和毯子……那一个字一个字的乞求,“送点东西给我们吃吧”,他小小的心灵如何能够明白——“吃的”是送不来了,送来的只有“枪子儿”了。纳粹的折磨,纳粹的虐待还没能让这个幼小的孩子绝望,小小的他只有小小的愿望——吃饱、穿暖——多么天真,多么单纯啊。由此回顾文本中迪桑卡的诗歌:“他们坐在书桌前……兜儿还塞一把梦想和秘密……”想象着孩子们上一刻仍在“傻傻”地憧憬着未来,下一刻就被赶到青青山坡上被无情地机枪扫射,悲愤之心油然而生。“(第一中学六年级学生)亲爱的爸爸妈妈最后一次了——鲁比沙”。这是鲁比沙最后一次呼唤“亲爱的爸爸妈妈”,因为她知道她就要死了,她再也没有机会依偎在爸爸妈妈的怀里撒娇,她再也不能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成长了……因为“纳粹要灭种呀”,300个孩子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在纳粹的集中营里,在克拉库耶伐次,伴随着“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声稚嫩的呼唤而来的,不是充满爱意的笑脸和亲切的呵护,而是残忍无情的嘴脸,灭绝人性的枪声,至此,课文标题“亲爱的爸爸妈妈”的内涵便不言而喻——孩子们天真的呼唤,就是对纳粹屠杀最强烈的控诉。
  3.挖掘遗言,透析人性,感悟悲剧
  悲剧所表现的对象必须是原本美好的东西。英国学者罗斯金曾说:“一个少女可以歌唱她所失去的爱情,但是一个守财奴却不能歌唱他所失去的钱财。”可见,只有原本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当它不以我们主观意愿而走向灭亡时,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其悲剧美的魅力。正如鲁迅所言,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什么才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呢?
  深入挖掘遗言,我们剖析死者最后一刻留给这个世界的只言片语。
  真——“(第一中学六年级学生)亲爱的爸爸妈妈最后一次了——鲁比沙”,鲁比沙死之前惦记着父母,呼唤着父母,深爱着父母,真挚的情感令人动容。“(第二中学六年级学生)爸爸,我和密索在旧军营里。给我们送饭来,也要工装裤和毯子。送点果酱来爸爸去找校长假若有用送点东西给我们吃吧。姨妈彼得舅舅也在这儿。给他送三包烟还要些纸——巴法尔”,巴法尔死前的小小心愿无不透着孩子的天真。   善——“(工人)永别了美莎我今天死了再见我最最亲爱的我最后一刻想到的是你我的儿子没有爸爸也要快乐再见——史米奇”,史米奇死前和妻儿告别,“最最亲爱的”,“最最”叠用传达出他对妻子,儿子爱之深,他在最后一刻仍不忘祝福妻儿幸福快乐。“(工人)我最亲爱的鲁姬卡在这最后一刻原谅我一切吧留下850元爱你的包扎”,包扎死前请求爱人的宽恕,留下他不多的却是全部的财富。“(生还的工人)亲爱的包瑞卡好好照顾美莎给她找个好丈夫问爸爸好请他也找爱你的包季达”,即便作为丈夫作为父亲的自己要死了,也仍希望妻儿继续好好生活,找个好人家,找个好爸爸。
  美——“亲爱的爸爸妈妈”是孩子对父母的难舍,“没有爸爸也要快乐”是父亲对孩子的祝福,“我最亲爱的鲁姬卡”是丈夫对妻子的深情……这些都是人性中弥足珍贵的美好的情感啊。
  鲁迅曾说:“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就是如此,悲剧的主人翁不是什么英雄人物,而是孩子、老师、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等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他们都是心地善良的“小人物”,可是面对荒谬的种族灭绝,手无寸铁的他们却连生存和温饱都难以维持,“七千多人呀!一天之内,全杀光了!尸首染红了三百五十多英亩的土地。”尤其是那些天真無邪的孩子们,他们一直在父母的关爱下幸福生活,他们思想单纯,力量弱小,怎么可能做出对纳粹“不利”的事来,然而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罪恶的屠刀举向了他们。这些无辜的人们在临死前仍然充满对生的渴望,对死的不甘,他们留给至亲的这些遗言无不洋溢着人性的真、善、美,可哪怕是这样小小的美好的心愿也统统被纳粹的野心,被不正义的战争所毁灭,这难道还不是悲剧吗?
  4.反思遗言,控诉战争,行且珍惜
  最后,反思这一则则的遗言,追溯造成这些悲剧的根本原因——不义之战,反思这场非正义的战争带给南斯拉夫民族,带给全世界,带给全人类,带给未来的警戒。
  克拉库耶伐次的悲剧给南斯拉夫民族带来的不仅是沉重的回忆,更是美丽的现实。虽然“纳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整个城成为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但是“无论何时,只要有人提起南斯拉夫,我就想起克拉库耶伐次和那儿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我就想起那里整个民族的英勇”。虽然“纳粹要灭种”,但是“每年这一天,我们到这儿来纪念他们。诗人,画家,雕刻家,剧作家,演员,音乐家——各种艺术家,用各种艺术作品来纪念他们”。虽然“尸首染红了三百五十多英亩的土地”,但是“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执著”的声音年年月月地在这片大地上回荡——“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克拉库耶伐次的悲剧不仅仅让塞尔维亚人明白了这点,也让全世界全人类明白了这点——“一个外国人从一个国家带走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在那儿感到的痛苦。我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感觉到了。”萨特的引言体现了克拉库耶伐次悲剧跨越民族跨越国界的意义。
  聂华苓,作为一位美国华裔女作家,她的祖国和南斯拉夫有着类似的经历,即中国的南京大屠杀,于是,类似的情景引发类似的联想,独特的身份视角必然产生类似的情感涟漪。但她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观照历史,于是,作品多了一份沉静与理智。正基于此,对于历史的价值取向便有了更明智的选择:“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半个世纪前,人类在历史上犯下的滔天罪行让今天的我们警醒,临终遗言里那些渴望成长,渴望活着,渴望爱的声音更让今天的我们珍惜当下,向他们致敬,是他们的死让今天的我们明白生命的价值。
  最后,师、生、作者、历史在人性的光辉中产生情感和思想的共鸣——反对不义之战,珍惜和平,向死而生。
其他文献
摘 要: “女巫”作为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女性形象之一,常常会给读者神秘莫测的感觉,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麦克白》中的女巫更是地狱使者黑白无常的化身,在文中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他们使这部作品既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又增加了很多的神秘色彩,使这部作品更值得思考。  关键词: 莎士比亚 《麦克白》 三女巫  一、引言  《麦克白》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最后一部,也可能是其中最阴暗的一部。在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孔子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形成的,其中蕴含丰富的教育经验。他所倡导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不仅适应了封建统治下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促进了教育平等,而且这些观点至今仍具有实际意义。此外,他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强调教学中要注重启发诱导、重视“学思行并重”。孔子是“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教师的光
摘 要: 小学数学源于生活,特别是“数学好玩”板块具有趣味性和艺术性,真实地展示了生活中的数学。教师要根据生活实际,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玩中学习数学知识,寓教于乐。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数学好玩 创设情境 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是一门趣味性极强的学科。教师要带领学生体验生活,把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
解析几何的核心思想就是数形结合.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几何对象、几何概念可以表示为代数形式,几何目标可以通过代数运算、化简得到;反过来,数、式可以借用几何直观解释,启发人们得出新的结论.面对学生在解析几何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繁、难的现状,不妨充分发挥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作用.  1.问题呈现  高二学生学完椭圆、双曲线后的一次统练中有一道题,题目如下:  (1)求这个椭圆的标准方程;  (2)若椭圆上有
新课改环境下,“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核心理念之一,笔者这样理解这个理念:“发展”说明应该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素养上获得一定的发展,关键词“不同”说明这个“发展”有着程度上的区别,这种区别来自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于是,关注学生差异的分层教学应运而生,很多教师都采用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分组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小学低年级学习刚刚开始,学生之间
摘 要: 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文章从三个方面即活用词汇和句型、巧用单元话题及用英语思维等探讨英语书面表达训练“有章可循”的论题。  关键词: 初中英语 书面表达 训练方法  书面表达是中高考的压轴题,书面表达的好与坏,直接决定英语成绩的优与劣。观察日常英语教学,对书面表达教学重视度不够、训练不到位。基于此,本文重点以Changes in my hometown为例,谈谈初中
一、目前古诗教学基本模式  大量的文献显示,当前古诗教学模式大都在跳着“老四部曲”:第一,介绍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  自从《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它对语文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建议、评价建议都作了许多新的修订,基于这样的背景,笔者对小学古诗教学的基本模式作了一些改革尝试
摘 要: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校园体育文化和大学生思想素质的现状进行研究,以湖南理工学院为例,从高校体育文化角度出发,具体分析其与大学生思想之间的关系和现在高校体育文化存在的不足,提出加强校园文化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对策,对高校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校园体育文化 思想道德素质 湖南理工学院  1.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和大学
摘 要: 本文以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乱世佳人》为例,探讨如何翻译文学作品中的比喻性语言。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指导,通过陈良廷的《乱世佳人》汉译本中比喻性语言的汉译实例,详细评析了不同类别的比喻语句应该运用的不同的翻译方法:直译、意译、注释法等,再现原文效果,达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 比喻 翻译 《乱世佳人》  一、引言  英语名著《乱世佳人》(Gone wit
摘 要: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自主学习 学生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学习再也不是原来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