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育对我们整个国家的全面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英语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语言技能。英语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关注。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本文旨在浅析农民工子女英语教育公平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字:农民工子女;英语教育;原因;对策
一.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进城务工的农民日益增多。他们的子女也跟随父母一起入城求学。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以及整个社会的密切关注。
1.农民工子女择校的难点
受到城乡户籍制度的影响,农民工子女想要进入城里公办学校是非常困难的。他们不仅要申请一系列的程序,而且还要上缴很多的费用,这给家庭条件本身不太好的农民工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并且,农民工进城务工不是永久固定的,随时会搬迁至另一地方,因而流动性相对比较大,这就使得他们的子女也不能在同一学校长期学习。大多数农民工子女从小在乡村生活,英语基础薄弱,性格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都与城市孩子有一定的差别,这也给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影响学习成绩。
2.农民工子女学校的难题
在各个城市虽然有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办的学校,但这类学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学校的办学条件比较简陋,教学设施也不太不完善,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其次,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许多老师的专业知识还有待提高。大部分农村孩子英语学习起步晚,与城市孩子在英语基础上就存在一定的差距。第三,有些学校的收费相对较高,收费项目不明确,给广大农民工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
3.农民工子女的身心健康问题
大多数的农民工子女家庭条件较差,从小在偏远的地方长大,接受教育的条件有限,在英语学科上更是不能及时的跟上老师的思维。其次,农民工子女参加英语有关活动的机会少,性格比较内向,容易产生自卑胆怯心理,遇到困难不知所措,这也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一定的负担。
二.农民工子女英语教育差异的原因
1.户籍制度的影响
城乡户籍的差异,使得两地的孩子在英语教育方面受到不同的待遇。城市孩子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就开始接触英语,并且在城里还有更多的机会和外国友人交流。但是,大多数来自乡村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和知识水平本身不高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所以,他们在英语教育的起跑线上就落后了。
2.农民工自身的原因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工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社会地位不高。他们进城从事的行业也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收入不高。并且,农民工本身文化层次较低,对教育尤其是对英语没有足够的重视,认为是浪费金钱和时间。由于他们自身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在家里以及生活中就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学习英语的氛围。这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及学业的完成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3.个别学校及老师对农民工子女态度的差异
城市和农村的孩子无论在知识水平上还是精神生活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城市孩子胆大,更早接受好的教育,善于沟通。而大多数农村孩子害羞胆怯,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英语上课过程中也难免会跟不上进度。有部分学校会根据这些差异来进行分班分组等等。可能部分老师会更愿意抽城市孩子回答问题,任命他们为班委干部,这给农村孩子的心理上也造成一定的阴影。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英语教育的对策
1.改革户籍制度
城市和农村户籍的人无论在求学还是工作上都有一定的区别对待。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由于户口限制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不仅不能优先考虑,还得多缴纳相应的费用。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也就不会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将会给农村户籍的人增加很多的经济负担。
2.加大对农村教育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
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对贫困地区的学校加大扶持力度。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作为城乡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要优化教育配置,对非常困难的农民工进行补助,以此来帮助他们的子女顺利完成学业。社会可以放宽农民工子女上学条件,降低门槛,对他们给予扶持和帮助,为城乡孩子的学习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学校和老师要客观看待每位学生
学校在选择学生方面要给予每位学生同等的学习机会,这样才能使他们处于平等地位,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而任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应该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因为他们英语基础差而产生偏见。分班分组以及任命班委时都应做到农村和城市孩子平均分配。对英语基础不太好的农村孩子更要细心照顾,多关心多鼓励,消除他们的自卑胆怯心理,教会全班同学互帮互助,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总结:
教育问题始终是一个国家应该非常重视的话题。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生活求学各方面都存在不公平现象,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一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政府必须加大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尽快从根本上加以解决。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磊.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解决途径探析[J].天津教育,2005,(8)
[2]刘淑萍.赖以柱.蒋常香.农民工子女的心里健康问题探析[J].农业考古,2007,(8)
[3]徐学俊.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论析[J].湖北大学学报,2007,(12)
作者简介:任立立,(1990-)女,汉族,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字:农民工子女;英语教育;原因;对策
一.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进城务工的农民日益增多。他们的子女也跟随父母一起入城求学。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以及整个社会的密切关注。
1.农民工子女择校的难点
受到城乡户籍制度的影响,农民工子女想要进入城里公办学校是非常困难的。他们不仅要申请一系列的程序,而且还要上缴很多的费用,这给家庭条件本身不太好的农民工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并且,农民工进城务工不是永久固定的,随时会搬迁至另一地方,因而流动性相对比较大,这就使得他们的子女也不能在同一学校长期学习。大多数农民工子女从小在乡村生活,英语基础薄弱,性格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都与城市孩子有一定的差别,这也给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影响学习成绩。
2.农民工子女学校的难题
在各个城市虽然有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办的学校,但这类学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学校的办学条件比较简陋,教学设施也不太不完善,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其次,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许多老师的专业知识还有待提高。大部分农村孩子英语学习起步晚,与城市孩子在英语基础上就存在一定的差距。第三,有些学校的收费相对较高,收费项目不明确,给广大农民工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
3.农民工子女的身心健康问题
大多数的农民工子女家庭条件较差,从小在偏远的地方长大,接受教育的条件有限,在英语学科上更是不能及时的跟上老师的思维。其次,农民工子女参加英语有关活动的机会少,性格比较内向,容易产生自卑胆怯心理,遇到困难不知所措,这也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一定的负担。
二.农民工子女英语教育差异的原因
1.户籍制度的影响
城乡户籍的差异,使得两地的孩子在英语教育方面受到不同的待遇。城市孩子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就开始接触英语,并且在城里还有更多的机会和外国友人交流。但是,大多数来自乡村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和知识水平本身不高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所以,他们在英语教育的起跑线上就落后了。
2.农民工自身的原因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工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社会地位不高。他们进城从事的行业也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收入不高。并且,农民工本身文化层次较低,对教育尤其是对英语没有足够的重视,认为是浪费金钱和时间。由于他们自身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在家里以及生活中就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学习英语的氛围。这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及学业的完成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3.个别学校及老师对农民工子女态度的差异
城市和农村的孩子无论在知识水平上还是精神生活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城市孩子胆大,更早接受好的教育,善于沟通。而大多数农村孩子害羞胆怯,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英语上课过程中也难免会跟不上进度。有部分学校会根据这些差异来进行分班分组等等。可能部分老师会更愿意抽城市孩子回答问题,任命他们为班委干部,这给农村孩子的心理上也造成一定的阴影。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英语教育的对策
1.改革户籍制度
城市和农村户籍的人无论在求学还是工作上都有一定的区别对待。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由于户口限制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不仅不能优先考虑,还得多缴纳相应的费用。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也就不会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将会给农村户籍的人增加很多的经济负担。
2.加大对农村教育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
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对贫困地区的学校加大扶持力度。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作为城乡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要优化教育配置,对非常困难的农民工进行补助,以此来帮助他们的子女顺利完成学业。社会可以放宽农民工子女上学条件,降低门槛,对他们给予扶持和帮助,为城乡孩子的学习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学校和老师要客观看待每位学生
学校在选择学生方面要给予每位学生同等的学习机会,这样才能使他们处于平等地位,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而任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应该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因为他们英语基础差而产生偏见。分班分组以及任命班委时都应做到农村和城市孩子平均分配。对英语基础不太好的农村孩子更要细心照顾,多关心多鼓励,消除他们的自卑胆怯心理,教会全班同学互帮互助,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总结:
教育问题始终是一个国家应该非常重视的话题。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生活求学各方面都存在不公平现象,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一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政府必须加大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尽快从根本上加以解决。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磊.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解决途径探析[J].天津教育,2005,(8)
[2]刘淑萍.赖以柱.蒋常香.农民工子女的心里健康问题探析[J].农业考古,2007,(8)
[3]徐学俊.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论析[J].湖北大学学报,2007,(12)
作者简介:任立立,(1990-)女,汉族,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