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来源 :海外文摘·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舶来品”,在众多相关的学术研究中都谈及了它的社会认同度低,并认为其是阻碍社会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然而社会工作专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北京大学试开展以来,已经走过了三十余年的漫长路程。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那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工作必将迎来更好的社会环境、更多的机遇和更强的挑战,所以,为了解新时代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现状,精准社会定位才能推动社会工作更好地向前发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郑州地区的社会群体為调查对象进行了研究。进而分析了郑州地区的广大社会群体对于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最后给出了适合新时代社会工作发展的新策略。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认同;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10-0056-04
  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化,新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美好生活需要”正与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相一致。那么新时代的大背景下,社会工作必将迎来更好的发展际遇。
  通过参考和借鉴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的学者及专家的相关研究,不难发现,在很多文献中都谈到了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度低,甚至有许多学者将社会认同度低看做是阻碍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社会工作服务难以推行以及人才流失等众多现实问题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度在不断提高。社会工作专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北京大学试开展以来,到目前已经走过了三十余年的漫长路程。截止目前,有292所高校开展了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社会服务也遍地开花。所以,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度都有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研究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度具有现实性的意义。同时,对研究结果的分析能科学地指导我们实践,具有实践性的意义。
  古今中外对“认同”的研究有很多,其中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对于“认同”概念的理解,在弗洛伊德的早期思想中,通过对癔症等临床现象的研究得出其主要观点是:认同是一种思维模式,后来,他又用“认同”来指一种普遍的心理发育过程,是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这种解释偏向于心理学层面。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社会认同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认同可以理解为社会成员所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本文对社会认同的理解趋向于后者。
  2 调查方法与内容
  2.1 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文选取郑州市社会群体为调查对象研究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度。本次调查中,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不包括学生群体,同时考虑到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在调查对象的选择上关注到了调查对象的异质性,即个体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特征上的差异程度。通过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借助现代化网络平台进行网络问卷调查。
  2.2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对郑州市社会群体有没有听说过社会工作,了解程度,对社会工作性质、价值观以及前景、看法进行调查,从而综合分析现阶段郑州市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现状。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通过不记名的网络问卷调查方式,共收回问卷272份。实际样本的分布如表1,在本次样本中,女性有188人,占比69.12%,男性有84人,占比30.88%。在各年龄段中,31-40岁的总人数最多为101人,占比为37.13%。
  在文化程度和职业构成中,文化程度是本科、大专居多,有144人,占比52.94%;在职业分类上,本文选取《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对我国职业的划分,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共分为以上八个大类。其中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最多,占总人数的34.93%,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有64人,占比23.9%,除了军人这个职业类别没有调查到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最少占比3.68%,见表1。
  3.1 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的整体认同及影响因素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针对“是否听说过与社会工作(简称:社工)有关的任何概念,包括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活动,社会工作者等”这一问题,有189人占比69.49%的被调查者给予了肯定回答,剩余83占比30.51%的被调查者给出了否定回答。
  在上述问题回答“是”的189名被调查者中,关于他们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识程度上,表示不太了解的人数居多有132人,占比69.84%;有34人,占比17.99%的表示了解;有16人,占比8.47%的表示很了解;有7人,占比3.7%的表示完全不了解。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郑州市的社会群体对于社会工作的整体认同情况是比较好的,一半以上的社会群体都曾接触过与社会工作相关的概念。这一表现得益于社工机构由原来的在沿海发展,逐步过渡到内地发展,社会工作在社区内的发展成果有目共睹。但是大部分被调查者对于社会工作认识的自我感知方面处于不太了解的状态,完全不了解的占比最少。其主要原因在于,在社会工作日益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虽然已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中,但是社会群体对于社会工作的概念、工作范畴、专业特长等并不能够清楚表达,处于似是而非的朦胧认知阶段。
  3.2 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认同及影响因素
  在本次调查中,对社会工作专业性质的认识这一问题上,被调查者的回答参差不齐,其中,占比最多的是81人占42.86%的认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质属于义工、志愿者,其次有48人占25.4%的人认为是专业助人活动。
  调查中显示,社会群体对于社会工作是一种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助人自助的专业性社会服务工作和职业,大都持欣赏或比较欣赏的积极态度,由此可见,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还是能够得到大部分社会群体的认可。一般而言,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指一整套用以支撑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实践的哲学信念,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充分体现了热爱人类、服务人类、促进公平、维护正义和改善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理想追求,激励和指导着社会工作者的具体工作。实际上,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灵魂,是社会工作者的精神动力。作为一种专业价值观,它的基础是社会主流价值。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在内地的起步较晚,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社会工作职业人员在推行服务的过程中,对自身界定不清,专业性不强,专业能力有待提高等等,都会使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质产生模糊的印象。   4.3 把握新时代发展脉络,创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职业发展的动力,近几年来,社会工作人才的缺失问题严重,尽管社会各界日益强调高校社工人才的培养,全国开展社会工作专业的学校数量也在增加,甚至在北京已经提出了“一校一社工”的口号。但是在郑州,开设有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还是少数。另外,其师资力量也没有跟上步伐。社会工作专业的学习,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巧,还需要遵循严格的专业伦理和价值,尤其是这些伦理和价值观是需要时间的积淀才能获得。再者,培养出来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面临择业时,绝大部分也没有选择从事社会工作的职业,供需矛盾长期存在。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离不开创新。
  在政府层面。社工机构短时间内仍然无法脱离政府的扶持,政府也要发挥好宏观主导的作用,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思路,在具体的社会事务中放权,让社工机构有更多的自主权;社会工作的服务不能流于表面,也不应该在应付政府的考察中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就需要政府创新监督机制;考虑将高级社工人员纳入事业单位编制,对社会工作人员的升迁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在社会层面。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例如,通过各种新媒体宣传社会工作者的事迹,传播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扩大社会工作的知晓度,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度,吸引专业人才。另外,还需要凝聚社会各界的经济力量,比如基金组织、慈善机构等非政府组织(NGO)与非营利组织(NPO),企业、私人等,拓宽筹款渠道和信息渠道,逐渐降低对单一的政府购买的依赖程度,以合作的模式让社会各界参与进来,这些都可以起到吸納人才的作用。
  在机构层面。机构应该运用信息化、专业化、精细化手段,制定统一的合理的薪酬制度和评价激励体系。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工资待遇,及时给予社会工作者在五险一金、食宿、交通、过节费、假期等福利,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幸福感;其次,要打通社会工作晋升通道,制定激励晋升制度,让社会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有信心有期待。
  在学校层面。教学过程中,要将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嵌入到日常的教学中来。另外,设计科学的专业教学课程,要改变当前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要注重学生社会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就业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总之,社会工作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同,从上层建筑层面来看,需要完善的符合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保驾护航;从根本上,离不开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水平的提高;从长远来看,需要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为社会工作的后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正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的探索历经磨难才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样,社会工作在不久的将来有也必将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道路。相信在时间的检验下,社会工作必将迎来发展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石孝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现象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01):35-36.
  [2]丛伶洪.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问题研究[J].山东大学,2014:61.
  [3]刘畅.社会认同度对社会工作硕士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影响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56.
  [4]章丹晓,袁湾湾.社会工作专业社会认同度调查报告[J].青年与社会,2013,(04):157-158.
  [5]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以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六章第二节“牛顿第二定律”为例,以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为主线,从构建核心概念和规律、践行科学思想、体会实验探究、培养科学精神四个方面,介绍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策略,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知识内化理解,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及角度,实现能力进阶。  关键词: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探究;科学思想;核心素养  引言  近年来高中新课标修订用“学科活动”
摘要:现代作曲技法不断创新与发展,但不论其如何演变,作曲家们的音乐活动和艺术创作都是围绕着音乐的三大基本要素而展开的,即:音高、节奏与和声。他们在不断探索音乐最重要的一个要素——音高在创作中的组合方式与创作理念,探索、发掘及寻找新的音响。总的来看,从调式的起源与发展,再到无调性和序列音乐的创作手法,音乐作品始终离不开其音高内在排列所具有的一定的规律性和逻辑性。民族调式是最能体现中国现当代作品的特色
摘要: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同时也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正当防卫对于保障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近些年我国对正当防卫的重视并不高,现实生活中运用很少。在司法实务的司法案列中更是寥寥无几,甚至我在看见有些刑法实践案列中我认为应当属于正当防卫,但结果往往宣判为防卫过当,法院很少承认案件被告人提出的关于正当防卫的辩护意见。全国的法院中关于正当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改变传统式教学为突破口”的课改理念要求我们应该倡导探究性教学,即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主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试以“多倍体”一节的教学为例探讨探究性教学在生物课堂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本节课主要在掌握“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
摘要:“爨文化”,作为西南民族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自魏晋以来,南中大姓之一的爨氏便逐渐称霸南中地区,控制长达四百余年。今以现存于云南省曲靖县第一中学的《爨宝子碑》为依据,通过对其碑刻内容、爨氏家族的历史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再次探析爨文化的历史内涵,探讨其对民族文化发展继承与保护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爨文化;爨宝子;南中大姓;汉文化;内涵  中
摘要:中国内地的综艺节目起步较晚,现已进入以真人秀为主的发展阶段。近几年,中國大量引进国外版权的综艺节目,海外真人秀综艺节目的本土化发展趋势不容小觑,2014年,浙江卫视引进韩国SBS电视台综艺节目《Running Man》推出的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大获成功,然而随着《奔跑吧》六季的播出,收视率高开低走,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奔跑吧》为例,分析《奔跑吧》已有的本土化路径、本土化不足的原因、最后提
摘要:对于少数民族作家来说,民族身份与文学创作是不可分割的。而清朝末年到建国初期,汉民族文化对于少数民族特别是满族的话语压力造成了少数民族作家民族身份的认同危机。因此,老舍作品中的满族文化情结由抑到扬,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老舍的自传小说《正红旗下》虽未完成,但充分地展现了一幅北京满族生活的风俗画卷。在这部作品中,老舍描绘了满族的传统与丰满的旗人形象,也体现了其对满族文化的身份认同。  关键词:老舍;
培养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及求知欲。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能源”,是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先决条件。教师面临着课改的严峻考验,若能真正做到“教人以渔”,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用,逐步由“知之者”变为“乐之者”、“好之者”,从而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  是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在心理上才能
摘 要:开展教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与实践活动,探求有效教学研究,促进数学课堂“教”与“学”方式的变革。通过对《用坐标表示平移》课题研究,从教学整体结构把握课堂,落实课程理念,关注教师的教学前期准备工作;从教师的“引”与学生的“学”的过程,关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共同成长过程,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教”与“学”效益;从课例交流与分享,关注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反思意识;教师们在案例实践中领悟对教材有
摘要:本文以今年热映的医疗题材电影《我不是药神》为切入点,结合习近平新时代提出的人类文明共同体概念,从中国援科摩罗医疗团队的实践经验中探讨了新时代中国白求恩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白求恩精神主要体现在对外医疗援助以及中国医学对世界的贡献两个方面。  关键词:援非;青蒿素;人类文明共同体;白求恩精神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13-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