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不知不觉中,忻城县红渡镇古房村的一切都在悄悄地改变。你看,玉带般缠绕在山间的水泥路通向阡陌纵横的田间,青翠的桑园里满是农民忙碌的身影;带着清甜香味的甘蔗运出村,换回一沓沓钞票。走在田间地头,随便拦下一个农民,问这些变化的缘由,他们都会自豪地告诉你:因为,“我们攀上了一个好亲戚。”乡亲们所谓的“亲戚”,指的是自治区教育厅。
古房村有条“教育路”
“今年打工回家,跟工友们通电话,他们问我在哪里,我告诉他们,我现在在我们的村‘教育路’上散步。”看着笔者,古房村28岁的蓝伟华一面扬着手机,一面指着眼前石碑上的“教育路”三个字。
古房村是忻城县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土地贫瘠。2006年,该村人均纯收入不足1600元,全村90%的房屋是泥房,古抗屯、弄榔屯尚未通路通车。
2007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古房村作为自治区教育厅新农村建设工作联系点。教育厅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厅主管领导任组长的挟贫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人事处具体组织定点扶贫工作,并确定专人负责扶贫工作,对派出蹲点扶贫干部提出了“四清”、“五确保”和“六送”的扶贫工作要求。此后,教育厅前任厅长余益中、现任厅长高枫多次亲自带领处室负责人深入古房村调研、慰问、“会诊”、落实项目等。2007年,教育厅筹集资金17万元,修成连接红马公路的1.2公里村道,打通了对外联系的“黄金”通道,乡亲们亲切地称之为“教育路”。通往外界的道路修通后,教育厅又先后协调了扶贫部门,立项投资15万元,完成古房至古坑、里因至凌好两条屯级路建设;2008年协调扶贫部门,立项12万元,实施古房至弄榔屯级路建设;教育厅拨款27万元,实施古房、岜气屯巷道硬化;帮助礼因屯立项25万元进行道路等建设;协调20万元建设古抗屯道路,协调自治区林业厅立项10万元进行绿化美化。路修好了,村里的车也多了起来,村民们在致富路上奔得更欢了。
修“公路”还要送“思路”
公路通了,思路不通,古房村还会穷。自治区教育厅驻村帮扶工作组积极做好帮扶村的村容村貌改变工作,同时提出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短平快”产业,着重发展甘蔗、桑蚕、畜牧业、速生桉等,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发展思路。把引导村民致富、引导党村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致富工作当作帮扶的根本,切实让古房村群众过上好日子。2007年教育厅帮助协调发改部门,争取资金40万元,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协调扶贫、科技、糖办等部门,为村里提供蔗种308吨、桑苗120亩,金银花苗70亩。两年来,代为发放“广暨一号”等优质桑苗170亩,方格簇具1250张。发展速生桉等经济林生产,将山地承包给村里的经济能人植树造林660亩,如今全村新植甘蔗总面积达710亩、桑园780亩、金银花总面积230亩。2008年人均收入预计达2500元,比2006年增加1110元。乡亲们的腰包鼓了,楼房建起来了,摩托车也买了,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帮扶而不包揽。帮扶工作组在引导村民奔向富裕路的同时,注重提高村党支部“一班人”引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各帮扶工作组织开展了“一对一”的支部帮扶工作,组织村党支部成员学习“当家持家”、发展农村经济之道,以“双富双强”等活动为载体,加大对村干部培训力度,拓宽了他们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路。
送“大戏”更要传“大技”
环境美了,生活富了,群众追求城里人休闲娱乐生活方式的愿望也在增加。为满足群众需求,帮扶工作组深入古房村“送教、送文化、送科技、送书籍”下乡活动。2007年教育厅共投入3万元建设村小学基础设施,赠送各类书籍2500册,让学生们有了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2008年建起了村文化活动中心及文艺舞台;协调县文体局投入3万元,在村里建成了1个篮球场和设置了2张乒乓球桌。
1月15日,古房村文艺舞台灯火辉煌,人头攒动,在村民的热烈掌声中,由广西艺术学院师生组成的送温暖、献爱心演出队翩翩起舞,给古老的村屯送来了文化大餐。1月17日,教育厅与古房村开展拔河比赛、剥玉米比赛,漫山遍野的山歌此起彼伏。
送戏只管一时,送技方能长久。自治区教育厅让专业人才积极指导群众依靠自身搞好文化活动。帮扶工作组联合镇、村先后开展农民群众文化活动和开办桑蚕种养技术培训班10多期,参训人员达400余人,有效地促进了群众文化生活的改善。全村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正在形成。
(责编 李景和)
古房村有条“教育路”
“今年打工回家,跟工友们通电话,他们问我在哪里,我告诉他们,我现在在我们的村‘教育路’上散步。”看着笔者,古房村28岁的蓝伟华一面扬着手机,一面指着眼前石碑上的“教育路”三个字。
古房村是忻城县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土地贫瘠。2006年,该村人均纯收入不足1600元,全村90%的房屋是泥房,古抗屯、弄榔屯尚未通路通车。
2007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古房村作为自治区教育厅新农村建设工作联系点。教育厅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厅主管领导任组长的挟贫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人事处具体组织定点扶贫工作,并确定专人负责扶贫工作,对派出蹲点扶贫干部提出了“四清”、“五确保”和“六送”的扶贫工作要求。此后,教育厅前任厅长余益中、现任厅长高枫多次亲自带领处室负责人深入古房村调研、慰问、“会诊”、落实项目等。2007年,教育厅筹集资金17万元,修成连接红马公路的1.2公里村道,打通了对外联系的“黄金”通道,乡亲们亲切地称之为“教育路”。通往外界的道路修通后,教育厅又先后协调了扶贫部门,立项投资15万元,完成古房至古坑、里因至凌好两条屯级路建设;2008年协调扶贫部门,立项12万元,实施古房至弄榔屯级路建设;教育厅拨款27万元,实施古房、岜气屯巷道硬化;帮助礼因屯立项25万元进行道路等建设;协调20万元建设古抗屯道路,协调自治区林业厅立项10万元进行绿化美化。路修好了,村里的车也多了起来,村民们在致富路上奔得更欢了。
修“公路”还要送“思路”
公路通了,思路不通,古房村还会穷。自治区教育厅驻村帮扶工作组积极做好帮扶村的村容村貌改变工作,同时提出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短平快”产业,着重发展甘蔗、桑蚕、畜牧业、速生桉等,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发展思路。把引导村民致富、引导党村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致富工作当作帮扶的根本,切实让古房村群众过上好日子。2007年教育厅帮助协调发改部门,争取资金40万元,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协调扶贫、科技、糖办等部门,为村里提供蔗种308吨、桑苗120亩,金银花苗70亩。两年来,代为发放“广暨一号”等优质桑苗170亩,方格簇具1250张。发展速生桉等经济林生产,将山地承包给村里的经济能人植树造林660亩,如今全村新植甘蔗总面积达710亩、桑园780亩、金银花总面积230亩。2008年人均收入预计达2500元,比2006年增加1110元。乡亲们的腰包鼓了,楼房建起来了,摩托车也买了,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帮扶而不包揽。帮扶工作组在引导村民奔向富裕路的同时,注重提高村党支部“一班人”引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各帮扶工作组织开展了“一对一”的支部帮扶工作,组织村党支部成员学习“当家持家”、发展农村经济之道,以“双富双强”等活动为载体,加大对村干部培训力度,拓宽了他们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路。
送“大戏”更要传“大技”
环境美了,生活富了,群众追求城里人休闲娱乐生活方式的愿望也在增加。为满足群众需求,帮扶工作组深入古房村“送教、送文化、送科技、送书籍”下乡活动。2007年教育厅共投入3万元建设村小学基础设施,赠送各类书籍2500册,让学生们有了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2008年建起了村文化活动中心及文艺舞台;协调县文体局投入3万元,在村里建成了1个篮球场和设置了2张乒乓球桌。
1月15日,古房村文艺舞台灯火辉煌,人头攒动,在村民的热烈掌声中,由广西艺术学院师生组成的送温暖、献爱心演出队翩翩起舞,给古老的村屯送来了文化大餐。1月17日,教育厅与古房村开展拔河比赛、剥玉米比赛,漫山遍野的山歌此起彼伏。
送戏只管一时,送技方能长久。自治区教育厅让专业人才积极指导群众依靠自身搞好文化活动。帮扶工作组联合镇、村先后开展农民群众文化活动和开办桑蚕种养技术培训班10多期,参训人员达400余人,有效地促进了群众文化生活的改善。全村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正在形成。
(责编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