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往直前的黑衣人

来源 :Q娱乐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q80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评选美国当代音乐的奠基人,Johnny Cash必然能跻身前10。他对多个流派均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唯一于在世期间入选乡村名人堂的歌手,还是摇滚与福音两大名人堂的成员。倘若没有这位驰骋乐坛半个多世纪的老者,如今的音乐大概完全会是另一重样貌。
  (一) 燃烧的火戒
  Johnny Cash出生于经济大萧条极为严重的1934年,在7个孩子中排行第4,5岁时就下地劳动,回忆中充满炎炎烈日和凛凛寒风。农田和校园之外的Cash是个垂钓小英雄,许多少女都拜倒于他的英俊面容,可唯有音乐才是他的真爱,事实也证明人人都喜欢他那深不见底的浑厚声线。他的母亲是个擅拉小提琴的好歌手,虽然为生活所迫成了家庭妇女,但从未放下过音乐梦,于是在母亲的指导下,Cash学会了弹吉他并尝试创作,尤其喜爱福音老歌与爱尔兰民谣。父亲却对此嗤之以鼻:“倘若你满脑子都是这些东西,就不可能踏实下来正经做事,一辈子都别想有成就。”这一讥讽收效良好——为了证明父亲是错的,Cash自此更加努力地学习音乐。其实父亲爱子如命,只不过像每个老派人一样不擅于表达感情,即便心中很是为声名在外的儿子骄傲,嘴上也始终逞强地将其称为“奇技淫巧”,与倔强父亲的关系也成了贯穿Cash一生的心病。
  好在母亲对他说:“你要一直唱下去。”她兼职做日入3美元的洗衣妇,正好能支付声乐课的费用,然而3节课后老师就把Cash送回了家:“不要让任何人改变你的歌喉。”2004年,Cash录制于生命最后一年的第89张专辑《My Mother's Hymn Book》在他过世后发行,配器只有一把木吉他,全部曲目都是儿时母亲教的福音老歌—他在歌词本上写道,这是他最喜欢的作品。哥哥Jack亦对Cash影响至深,这名聪慧严谨的少年领袖深受全镇人信赖,曾挡在母亲身前对酩酊大醉的父亲大吼:“要打我妈妈,就先把我打死!”那年他只有10岁。人们都认为Jack未来定能大展宏图,直到他的身体被故障电锯切成两半,年仅14岁便撒手人寰;然而葬礼刚结束,悲痛欲绝的Cash一家便不得不回到地里干活。成年后的Cash常常梦到英年早逝的朋友,其中他们大多维持着离世时的模样,唯有Jack与他共享峥嵘岁月、挺过中年危机,最终变为一对老年兄弟,因为“他永远是关心我、照顾我的哥哥”。
  1950年,Cash应征入伍。军旅生活大大拓宽了这个农家少年的生命,他跟着部队围观过伦敦的女皇加冕礼,游荡过巴黎的红磨坊,还在西班牙的洞穴中聆听了弗拉门戈,对世间百态也自然有了更深一层感悟。背着一把5美元的破吉他,他不仅组建了自己的第一支乐队,亦在基地的萧瑟寒风中写就了不少日后导致他与唱片公司对簿公堂的经典,还与女友Vivian每天互通书信,距离尽管遥远,感情却不断升温。更重要的收获或许是他偶然看到的电影《Inside the Walls of Folsom Prison》,受此启发,他写出了远较该片著名的“Folsom Prison Blues”。这首歌的主角出身于暴力横生的贫困街区,受环境影响走上犯罪之途,如今在狱中听到墙外火车轰鸣,越发渴望自由。许多民谣都起源自工人和农民劳动、聚集时所唱歌曲,久而久之演化出了铁路工人的train song与囚犯的prison song等分支,“Folsom Prison Blues“将这两大元素连接到了一起,而它们也贯穿了Cash事业的始终。
  不过,军人Cash仍有职业方向。他展现出了对莫尔斯电码的惊人敏感,是首个获知斯大林死讯的美国电台操作员,甚至在服役期满后被军队以优厚待遇挽留,不过当他看到“不得当众表演”的保密条例,瞬间一阵痉挛,意识到自己的征途只能在音乐舞台。他毅然退伍回乡成婚,随后举家迁往音乐圣地孟菲斯追寻理想—这座位于密西西比河东岸的城市曾是奴隶交易的重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黑人绝大多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丰沃的土地与广袤的自然共同铸就了借引吭高歌来释放绝望血泪的布鲁斯,音乐氛围异常浓厚,连蓬头垢面的乞丐都满载音乐才能。然而踌躇满志的Cash却成了一名业绩吊车尾的推销员,即便如此,善良的老板Bates先生仍然每天付他工钱,一年后才把一分钱都没挣回来的Cash叫到办公室:“虽然我相信您有可能做出点事业,但肯定不是作为推销员。”
  Cash顽强地克服了羞愧之心,继续沉迷于音乐,并向传奇厂牌Sun毛遂自荐。在连遭数次无视后,他跑到公司门口守株待兔:“如果您能听听我的演唱,我敢打赌您一定会非常庆幸的!”为摇滚音乐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掌门人Sam Phillips盯着他看了好一会儿:“你进来吧,我喜欢有自信的年轻人。”Cash凭借他的早年创作将Phillips征服,就这样成为Elvis Presley和B.B.King的同门。几十年后,年近古稀的Cash仍对那个改写命运的清晨充满感激:“如果不是Phillips,我现在大概还在棉花地里。”
  在Phillips的鼓励下,Cash按自己的方式创作,奠定了他的独特风格:配乐简朴低调不加修饰,歌词关乎民生、意味悠长。Bob Dylan与Johnny Cash都算是歌词远较旋律意蕴丰富的民歌手,不过Dylan致力于文学化的晦涩诗歌表达,Cash则讲述了一辈子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出身草根的Cash写起人民大众来自是得心应手,在发行了“Cry, Cry, Cry“等广受好评的单曲后,事业渐渐起步。1955年,他迎来了人生首次真正演出,那张印有“Elvis Presley演唱会,特邀嘉宾Johnny Cash”的报纸被他装裱齐整,珍藏了一生。然而,原本支持他的Vivian前来探班,目睹万千少女歌迷疯狂扑向Elvis的野蛮景象,热情瞬间一扫而空;随后巡演开启,他们的婚姻也敲响了警钟。Cash常年漂泊,不仅彻底缺席了4个女儿的成长,更臣服于安他非命的致命诱惑;台上的他有多不羁,台下的他就有不堪。1956年,Cash巡演至德克萨斯,由于满心都是背叛Vivian的负罪感,仅用20分钟便完成了代表作“I Walk The Line“,这也是他的代名词——2005年收获多项奥斯卡提名的Cash传记电影便名为《I Walk The Line》,Vivian的回忆录亦名为《Walked The Line》。这首真情与挣扎并存的作品不仅登上了乡村榜的榜首,甚至冲进了流行榜前20,令Cash跻身主流明星之列。   声名越是上涨,诱惑便越是加剧,家庭也就越令他烦躁。他索性丢下不管,任由自己游荡在堕落之途、毁灭之路。万幸的是巡演中除了重重感官刺激,仍有些许心灵慰藉—Edwin“Rip” Nix的妻子June Carter走入了他的生命,偏巧她还出身自他儿时的偶像Carter家族。这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早在1927年便发行了首张唱片,数代人都为音乐奋斗终生,不仅是第一支真正的明星乡村乐队,甚至连Bob Dylan的“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都由他们的作品改编而成。June性格活泼,主要负责中场的插科打诨,不过其实她的音乐才华出众,连吉他大师Chet Atkins未成名时都曾长期为她伴奏。二人横跨半个世纪的爱情童话其实始于婚外禁恋,June将个中辛酸全部写入了她为Cash创作的“Ring Of Fire”,其中她将这段充满煎熬的罗曼史比喻为“燃烧的火戒”。这首真实感人的歌曲是Cash职业生涯中商业成绩最好的作品,即便在数码时代仍然创下了惊人的120万次下载量。独自拉扯大4个孩子的Vivian当然是个好女人,但她不懂音乐也不懂音乐圈,换言之,她不懂Cash;所以当Cash和June之间擦出了火花,早已岌岌可危的婚姻顷刻间土崩瓦解。纵使这段婚姻写满痛苦,Vivian仍小心翼翼地将与Cash互通的几百封情书收藏了50多年,直到去世前才挑选出其中的24封,平分给了他们的4个女儿。
  (二)狱中黑衣人
  June与Cash约定:“不戒毒,不结婚。”但她一直不离不弃,这并非易事。鉴于Cash深度沉迷毒品的同时事业不断上升,他变得飞扬跋扈。他与Willie Nelson等人一起成为意在回归乡村音乐根源、融合摇滚元素的“法外之徒运动”(Outlaw Movement)的关键人物,桀骜的形象与坚持原创的态度对“滚石”乐队、“披头士”等大名鼎鼎的后辈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左右了今后乡村音乐的发展方向。仿佛是为了对应这个标签,他的行事风格也越发Outlaw。政府颁布了医嘱药品限制令后,他每逢巡演总要带上几百张通过各种门路搜集到的处方,一旦存货用尽,便抢来团内员工的身份证去开药。由于常年嗑药和酗酒,他竟然在神志不清中将国家公园的数百英亩森林焚烧殆尽,一并消亡的还有世上仅存的53只加州秃鹰中的49只。面对愤怒的法官他却毫无悔意:“我的卡车已经报废,你们没法找它问罪了。”当被问及为何不把秃鹰赶出火区时,他非常惊讶:“我为什么要管那些黄色大鸟?”
  虽然盲目藐视自然与法庭,但Cash至少保有了对人的同情。他曾翻唱Peter La Farge的“The Ballad Of Ira Hayes”(收录于副标题为“印第安人之歌”的专辑《Bitter Tears》中),这个Ira Hayes就是永载史册的照片《星条旗插上硫磺岛》中的印第安士兵,尽管贵为国民英雄,却仍然难逃种族歧视与战争创伤的阴影。当Cash在越南劳军时唱起此曲,前奏刚响起,一个羞涩的印第安少年便被早已烂醉如泥的战友们推上台,流着泪与Cash合唱了起来。1970年,Cash受尼克松邀请进入白宫献唱,但他并未按照总统的意愿表演,而是选择了尖锐的反战歌曲“What Is Truth”和叙述孤儿悲凉的“A Boy Named Sue”,并翻唱了Merle Haggard讽刺保守排外价值观的冠军单曲“Okie From Muskogee”。
  巧合的是Merle Haggard原本是名囚徒,因被Cash的演出感动,才于出狱后洗心革面,走上了乡村歌手的路,事业非常成功。Cash始终关注监狱,在他看来,很多人遵守法律、尊重权威、不吸大麻也不烧征兵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好人,而如“Folsom Prison Blues”中描述的这类边缘人,其命运大多在出生前就已注定,罪魁祸首是贫富太过不均造就的犯罪环境;加之他曾被毒品牢牢控制了几十年,因此虽然从未真正坐过牢,但视自由为一切的Cash自然也分外能体会有罪之人的伤痛。两张录制于监狱的唱片《At San Quentin》与《At Folsom Prison》为他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场专辑;今天再观看它们的DVD,会发现们它真实地传达出了困兽对自由的渴望,并不亚于任何一部监狱纪录片—当Cash和Carter家族携带精心排练的曲目登场时,所有犯人都疯狂了,因为从来没有如此著名且仍在墙外的明星这样尊重他们!2003年,金属大牌Metallica为追随Cash的壮举,重返San Quentin监狱录制《St. Anger》的MV,期间James Hetfield表示如果不是音乐,他大概也会在这里。若想说明贫困少年的无奈与音乐的力量,这句话已然足够。
  1971年,Cash发表了《Man In Black》,“黑衣人”这个词就是因此而生。在书写多年底层伤痛与越战创口后,他宣布“为了贫困、压迫、饥饿,为了长期赎罪最终却为光阴摧毁的囚徒,为了久病不愈的孤独老者,为了被阴暗现实抛进冰冷绝望的年轻人”,他将永远只着黑装—他果然将黑衣穿了一生,成就了音乐史上最为经典的形象。而他所主持的电视节目The Johnny Cash Show更是吸引了2000多万观众,嘉宾集合了Bob Dylan、Neil Young等一大批主流明星,令其国民歌手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更与从尼克松到克林顿的历届美国总统维持着良好私交。
  比起事业的飞越,Cash的成功戒毒要更为可喜。即便在他性格最为孤僻、乖戾的时期,June也未曾嘲讽、怨恨,而是与整个Carter家族一起积极地施以援手,将Cash拉出泥沼。她每天虔诚地为他祈祷,最终令他也真正投向了宗教的怀抱,他们甚至还自费制作过一部宗教题材的剧情长片,千里迢迢赴以色列取景,吸引了世界各地许多信徒不计报酬地加盟。大大增强的精神力量在他戒断药物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1968年,终于离开安他非命的Cash在数次求婚失败后再度向June发起攻势,这次他高调地选择了在舞台之上,伴着几千名观众的欢呼获得成功。Johnny Cash和June Carter把台上的梦做到了台下,他们是音乐界最著名的银色夫妻,二人育有一子John Carter Cash,后来和June前两次婚姻所生的孩子一样成了杰出的乡村音乐人。他们都是伟大的Carter Family优秀的新一代。   (三)勇往直前
  音乐风潮一直在变,原本就不是主流的乡村音乐,局势更加颓唐。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Cash的号召力渐渐降低,不过虽不再像以往那样屡屡引爆唱片市场,巡演的上座率却依旧惊人。观众中既有和Cash一样来自经济萧条年代的乡村与福音音乐爱好者,也有受其60年代后作品感召的摇滚少年,给了我们一个聆听老歌的充分理由:普通的歌曲被时间杀死,优秀的歌曲渐渐离人们远去,而流传下来的皆是经典,经典中浸透着时代与人生的波涛,常听常新。
  上世纪90年代后,再也没有主流厂牌与Cash签约,于是他做了一个惊人的交易,投至主营hard rock和rap的新潮厂牌American Recordings,诸如U2这样的后辈也邀请他到专辑中合唱。他仍然着一袭黑衣、挎一把木琴,和June奔波在巡演的路上。婚后的June甘愿做Cash的贤内助,逐渐对自己的舞台技巧不那么自信,谁料她的表演刚一结束,一个比她年轻了几十岁的女孩立刻冲到舞台边上:“你真是太牛逼了,Cash太太!(You kick ass!)”从此每当她心情低落,Cash便对她说:“You kick ass!”Cash的母亲在家乡经营儿子的主题博物馆House of Cash,不过她的初衷其实是在这里贩卖她的私家菜谱,以及通过和fans交流来“体验一下儿子究竟有多出息”。早已名满天下的Cash本人则依旧像未成名时一样自己上街购物、看电影,他的歌迷都非常礼貌、客气,只求签名合影—这样的情景放在“猫王”或者迈克尔·杰克逊,哪怕普通偶像组合身上都是难以想象的。原因无他,Cash是所有美国人的邻家好大叔,他知道你的拼搏、挣扎、失落与彷徨,因为他全都体验过了。
  2003年3月,June与世长辞。她和当年的Cash母亲说了一样的话:“你要一直唱下去。”于是在接下来的4个月,早已为病痛深深折磨的Cash依旧以非凡的毅力录制了60多首歌曲。他的最后一首大热单曲是翻唱自新生代工业名团 Nine Inch Nails的“Hurt”,与Trent Reznor压抑、病态的演绎不同,Cash将这首歌化作了对过往人生的缅怀与升华,这是唯有老而不朽的智者才能达到的境界—在观看了“Hurt”的MV后,Trent Reznor也不禁落泪,因为其中的每个画面都负载了Johnny Cash的传奇人生。在当年的MTV音乐奖上,“Hurt”获得了最佳录影带殊荣。Cash本该在颁奖礼上献唱,却于登台前不久与世长辞。他的遗言是:“天堂里有June和我哥哥。”
其他文献
很久以前,“窗”字还没诞生,那时人们用“囧”(jiǒng)来表示“窗户透光明亮”的意思。瞧,“囧”像不像个圆形的窗洞?窗洞上好像还安着三根短棍呢,也许是用来阻挡人或动物进出的。  再看看左边这个字形,你能想到什么?有点像方形窗框吧!其实,这是“囱”字,“囱”也是“窗”的本字。  古人的诗句里,常常以“窗”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右边这幅图画的是哪首诗?把序号填到括号里吧。  1李商隱在“窗”前思念  夜
期刊
蒙恬是戰国时期秦国的大将军,他英勇善战,为秦国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蒙恬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大将军,他英勇善战,为秦国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那个时候,人们需要拿刻刀刻写竹简,再用墨汁填上颜色。这样的书写方式需要耗费大量时间。
期刊
我是孕育自上世纪80年代新浪潮时代的乐迷,毋庸置疑,那些年我比较钟情于英国方面的新浪潮音乐。所以很多朋友与读者都会认定,我骨子里头的音乐口味是很英伦化的。  没错,我是哺食上世纪80年代英伦音乐长大的,然而我却并非只热衷很纯粹的英式声音。毕竟上世纪80年代英伦新浪潮运动之有趣,是当中履行的折中性多元文化音乐态度。所以当时有不少英国乐队虽然打造出很有英伦气息的新浪潮音乐,但其实他们却是在向来自美国的
期刊
经典故事  吃过了晚饭,猫姐姐白白和猫弟弟花花坐在书桌前开始做数学作业。  白白做作业很专心。她先打开数学课本,温习了老师今天讲的新知识,然后开始做题。第一道题还比较好做,做第二道题就遇到了坎儿。她想啊想啊,换了好几个解题思路都没有走通。后来实在是想不出了,才去问猫妈妈。妈妈见白白确实遇到了困难,便点拨了几句,白白豁然开朗。由于下面的几道题类型相似,白白很快把作业做完了。  花花贪玩,他一会儿玩玩
期刊
天气暖洋洋,蚕卵里钻出了又黑又小的蚕姑娘。爱睡觉的蚕姑娘,睡了四回觉,最后爬到蚕山上,吐出蚕丝来。  蚕的幼虫需要蜕(tuì)四次皮,逐渐长大,然后吐丝结茧哟。“糸”甲骨文“索”甲骨文  “糸”是個部首字,带有“糸”的字大多和丝线、编织有关。  人们根据丝线缠绕的样子,创造出了用绳索做成的桥,叫作“索桥”。 “索”的甲骨文像人的两只手在搓一根大绳子。“索”最早指大的绳子,后来用来指各种绳索。  当
期刊
涂涂,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折画,你练得怎么样了?  老师,我每天都在练习,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嘛,我是“笔不离手”,哈哈!  勤练习是必须的,当然还要多思考。写折时要注意方向,这就和在操场跑步一样,跑到弯道时要减速,写字写到拐弯的地方速度也要放慢。在拐弯处减速是为了调整笔锋,以方便下一笔的书写。  “颜体课堂”第九课,开讲啦!  这节课我们学习竖折、撇折等笔画的写法吧。  竖折  上次我們学习了
期刊
曹小滿有两个好哥们,刘小贝和孙小泉。一下课,他们仨就围在桌旁讨论《三国演义》。孙小泉喜欢刘备,曹小满直吐舌头:“动不动就哭。”刘小贝喜欢曹操,曹小满又摇头:“可不算是个好人。”另两人不乐意了:“那你喜欢谁啊?”曹小满挠挠头,他还真没有喜欢的人呢!那两人便不理他,只管聊各自的偶像去了。  放学后,曹小满气冲冲地回到家里,翻开《三国演义》,决心找出一个能让自己喜欢的角色。他翻到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的这一
期刊
泗陽县众兴小学 朱洁  宿迁市晓店中心小学 金小川  泗阳县致远小学 黄卫国  沭阳县第二实验小学 葛毅  沭阳县悦来中心小学 胡猛  泗阳县特殊教育学校 张权
期刊
“仓颉(jié)造字”的故事,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开始流传了,人们把仓颉塑造成了完美的造字圣人,但这毕竟是个传说。更可信的说法是,在新石器时代,祖先们在各种器物上留下的刻画符号,也许就是汉字的萌芽。  距今六千多年前,中国的北方有座古老的小村落——半坡村(位于今天的陕西西安)。这里环境优美,气候温润,资源丰富。祖先们曾长期居住在这里,耕田、渔猎、纺织、制陶……半坡村模拟场景  日子艰苦朴素,
期刊
半半歌  张秋生  有个孩子叫半半,  起床已经七点半。  鞋子穿一半,  脸儿洗一半,  早饭吃一半,  課本带一半,  上学路上半半跑,  光着一只小脚板。  张秋生爷爷的《小巴掌童话》,几代人都读过。你只把他当作童话家?错了,他还是位著名诗人呢。他的诗中,常常会有我们小朋友的影子。就像“半半”,每一样事儿,都做一半。虽然说得有些夸张,但是你能说这样的小朋友不存在?你可能占其中的一两项?多读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