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李远发先生,香港创新科技及製造业联合总会主席,嘉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主席,香港工业专业评审局副主席、工商院士兼荣誉院士,香港铸造业总会永远荣誉会长,中国铸造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铸造协会压铸分会联席会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第四届压铸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铸造行业专家,广东省轻合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1980年设厂於香港,後顺应内地改革开放潮流,把事业移到深圳及惠州,並在近年转型为高端技术生产平台,成为上市港企的成功典范之一。
如今,若是在香港工业界提起“创新科技”“卓越製造业”等词语,想必能引起不小反响。这几个由香港创新科技及製造业联合总会(FITMI)设立於2011年的奖项,历年来表彰了许多为本地製造业、科技、发明等领域作出贡献的傑出人士,且至今已成为业界每年一度的盛事。
作为大奖筹备委员会的一员,李远发先生始终关注着香港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发展,他通过打造集分享、互动、嘉奖为一体的活动,吸引众多社会俊彦、朝气团队、科技公司投身並做出成绩,树立楷模,以期在香港掀起新一轮创造与发明的热潮。
本土大奖 面向世界
多年以前的某天,中欧国家瑞士举行了一场旨在鼓励创新发明的颁奖礼,活动规模盛大、名流云集,且成果颇具权威性,因此吸引了不少来自其他国家的企业家、发明家、学者等前来观礼。受到现场浓厚氛围的熏陶,有一个香港人得到了启发,他就是李远发先生——香港创新科技及製造业联合总会的主席。
“我和同一拜访团的朋友们商量,觉得在香港也可以推出同样的奖项,既能激励本地製造、发明一类行业,也可以联络很多企业,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合作与互动,应该会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创举!”回到香港後,李远发先生着手相关的工作。而创新,则首先从他服务的协会开始:“以前我们会员主要集中於金属、压铸等行业,所以名字带有‘金属’二字,现在我们希望服务具有改革精神的個人、团体和企业。因此为直接表达协会的意愿,我们把名字改成了‘创新科技’,随之也扩大了服务的范围。”
最初的时候,李远发先生努力打造一个以“创新”为名的共享平台,於其中,技术研究佔主导,並由此引发了学术交流,也为一个个项目的成形和推动奠定了基础。之後李远发先生通过奖项的评审工作,整合社会上多方面的资源,联合有意向合作的企业,终促使一个个项目从构想成为了现实。
同样是在这个平台上,成功的案例、奖项也犹如一个个榜样,鼓励着後来者为实现理想而努力,也形成了生命影响生命的良性循环。“要是把创新、改良好的技术运用到生产中,往往可以实现产品的增值,能给项目合作的双方带来共赢。所以我们在创办奖项之前,就已着手促进企业合作、推动项目开展。”香港创新科技及製造业联合总会犹如一个不断聚集企业和能人的核心,积累了越来越多的人才与资源,从九个商会成员,迅速发展至三十多个商会成员,直至今日,企业会员人数总和达数万人之多。
看着自己管理的协会不断壮大,诚然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不过令李远发先生感到更加自豪的是,他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创新和发明的队伍,更多的项目围绕着优化和改良而开展。为了保证奖项的公平、也为了维持协会的稳定,他还特意组织了众贤齐集的评审委员会,选出最有代表性、最有价值的人才及项目。也因此,每一年由该协会举行的“香港创新科技成就大奖”愈具公信力,每一年颁奖都在业界乃至社会上引起不凡的反响。
如今,这个一年一度的本地业界盛典已举行了八届,奖项亦增设至四大类别:创新科技、卓越製造业、新一代、初创科技和亚洲国际创新发明大奖。每一个奖项分别对应不同的专才或项目所设。就颁奖对象而言,现在的“香港创新科技成就大奖”不仅专供香港本地,还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东南亚等地,並获得中国发明协会等重量级机构的支持,足见其影响力正逐渐往更广阔的领域扩展。
湾区构建 提供新机
若非专业人士,也许一时间会难以体会到科技创新是如何应用於自己的生活的,毕竟很多时候,这些改变往往发生在比较细微的地方。然而一旦积少成多,量变引起质变,那麽改变就显得明显而深刻。
2018年年中的时候,李远发先生曾谈及目前香港企业的普遍状况:虽然早年内地改革开放时推出各种吸引投资的利好政策,但四十年过去了,生产成本不断高涨,不少港企无奈搬迁到成本较低但配套尚未完善的东南亚,再加上波谲云诡的国际市场变化,导致部分企业运营受阻。
如何突破局限?李远发先生表示,要依靠发明与创新的力量!“我沉浸在行业里差不多四十多年,经历了高低起伏,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再观今日局势,我认为首先各个企业应该团结互助,通过合作平台共同解决难题。同时,还要在经营上引入新的理念,例如用科技发明突破困局。”
以李远发先生的公司为例,现在已经成功升级至较为高端的技术生产平台,且擅於运用珠三角完善的配套,因此没有像大多同行那样,转移阵地到东南亚及依旧採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另外,他的企业联合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进行合作研发,並与共享集团合资成立国家智能铸造产业轻合金创新中心,可製造出应用於航空航天、高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产品,乃业内难以模仿的高端产品,也是企业突出的优势所在。
“我很感恩自己能在祖国改革开放时打造自己的事业,见证了内地发展的成果。无论是港企从传统加工转型至拥有独立的品牌,还是从外资为主慢慢转化成跟内地合作为主,其实都是国家为满足经济发展所实施的调节。”今天,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粤港澳大湾区也是如此。李远发先生建议港企只要明确自身的定位,並开发独特的优势,方可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在大湾区之中创造自身的价值。“我们也写了报告上呈给香港特区政府,建议本地企业应如何配合国家政策实施‘走出去’策略,同时还要运用自己的优势,爭取国家和社会的肯定,以实现既创造了获得进步的机遇,又能造福民众的成果。”
创新发展科技为先,同时还应兼顾後期的工作,方可保证企业运营顺利向前。李远发先生希望鼓励会员加大发明创新的力度之餘,也减少因单项专利局限、税务政策浮动等问题所带来的对企业营商环境的影响,因此甘作“植树人”——帮助获奖技术或香港创新科技及製造业联合总会成员申请专利,避免他们遭受不法侵害;或者就税务、政策等提出建议,力求为更多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同时,李远发先生提出,目前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在於人才的缺乏,毕竟如今某些行业对年轻人的诱惑力实在太大,而某些行业又因为工作辛苦、专业难度较高的原因导致人才流失,所以各行僱员数量分佈不均。为此,他在相关行业中组织从业者参加提高技能的培训课程。原因在於,如果向在校学生教授技能,对方毕业後没有从事本专业,那麽培训的心血也就白费了。只要透过给在职人员提供培训,使之在专业领域中变成拥有一技专长之才,那麽人才的流失也将大大减少。
李远发先生着眼於科技与创新,致力於培育行业专才,其实在他的心中,怀揣的卻是与社会、祖国有关的豪情。因为他知道:国家强盛、社会繁荣,才有企业的蓬勃生长,才能育起各行各业、术业专攻的人才。
李远发先生,香港创新科技及製造业联合总会主席,嘉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主席,香港工业专业评审局副主席、工商院士兼荣誉院士,香港铸造业总会永远荣誉会长,中国铸造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铸造协会压铸分会联席会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第四届压铸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铸造行业专家,广东省轻合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1980年设厂於香港,後顺应内地改革开放潮流,把事业移到深圳及惠州,並在近年转型为高端技术生产平台,成为上市港企的成功典范之一。
如今,若是在香港工业界提起“创新科技”“卓越製造业”等词语,想必能引起不小反响。这几个由香港创新科技及製造业联合总会(FITMI)设立於2011年的奖项,历年来表彰了许多为本地製造业、科技、发明等领域作出贡献的傑出人士,且至今已成为业界每年一度的盛事。
作为大奖筹备委员会的一员,李远发先生始终关注着香港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发展,他通过打造集分享、互动、嘉奖为一体的活动,吸引众多社会俊彦、朝气团队、科技公司投身並做出成绩,树立楷模,以期在香港掀起新一轮创造与发明的热潮。
本土大奖 面向世界
多年以前的某天,中欧国家瑞士举行了一场旨在鼓励创新发明的颁奖礼,活动规模盛大、名流云集,且成果颇具权威性,因此吸引了不少来自其他国家的企业家、发明家、学者等前来观礼。受到现场浓厚氛围的熏陶,有一个香港人得到了启发,他就是李远发先生——香港创新科技及製造业联合总会的主席。
“我和同一拜访团的朋友们商量,觉得在香港也可以推出同样的奖项,既能激励本地製造、发明一类行业,也可以联络很多企业,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合作与互动,应该会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创举!”回到香港後,李远发先生着手相关的工作。而创新,则首先从他服务的协会开始:“以前我们会员主要集中於金属、压铸等行业,所以名字带有‘金属’二字,现在我们希望服务具有改革精神的個人、团体和企业。因此为直接表达协会的意愿,我们把名字改成了‘创新科技’,随之也扩大了服务的范围。”
最初的时候,李远发先生努力打造一个以“创新”为名的共享平台,於其中,技术研究佔主导,並由此引发了学术交流,也为一个个项目的成形和推动奠定了基础。之後李远发先生通过奖项的评审工作,整合社会上多方面的资源,联合有意向合作的企业,终促使一个个项目从构想成为了现实。
同样是在这个平台上,成功的案例、奖项也犹如一个个榜样,鼓励着後来者为实现理想而努力,也形成了生命影响生命的良性循环。“要是把创新、改良好的技术运用到生产中,往往可以实现产品的增值,能给项目合作的双方带来共赢。所以我们在创办奖项之前,就已着手促进企业合作、推动项目开展。”香港创新科技及製造业联合总会犹如一个不断聚集企业和能人的核心,积累了越来越多的人才与资源,从九个商会成员,迅速发展至三十多个商会成员,直至今日,企业会员人数总和达数万人之多。
看着自己管理的协会不断壮大,诚然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不过令李远发先生感到更加自豪的是,他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创新和发明的队伍,更多的项目围绕着优化和改良而开展。为了保证奖项的公平、也为了维持协会的稳定,他还特意组织了众贤齐集的评审委员会,选出最有代表性、最有价值的人才及项目。也因此,每一年由该协会举行的“香港创新科技成就大奖”愈具公信力,每一年颁奖都在业界乃至社会上引起不凡的反响。
如今,这个一年一度的本地业界盛典已举行了八届,奖项亦增设至四大类别:创新科技、卓越製造业、新一代、初创科技和亚洲国际创新发明大奖。每一个奖项分别对应不同的专才或项目所设。就颁奖对象而言,现在的“香港创新科技成就大奖”不仅专供香港本地,还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东南亚等地,並获得中国发明协会等重量级机构的支持,足见其影响力正逐渐往更广阔的领域扩展。
湾区构建 提供新机
若非专业人士,也许一时间会难以体会到科技创新是如何应用於自己的生活的,毕竟很多时候,这些改变往往发生在比较细微的地方。然而一旦积少成多,量变引起质变,那麽改变就显得明显而深刻。
2018年年中的时候,李远发先生曾谈及目前香港企业的普遍状况:虽然早年内地改革开放时推出各种吸引投资的利好政策,但四十年过去了,生产成本不断高涨,不少港企无奈搬迁到成本较低但配套尚未完善的东南亚,再加上波谲云诡的国际市场变化,导致部分企业运营受阻。
如何突破局限?李远发先生表示,要依靠发明与创新的力量!“我沉浸在行业里差不多四十多年,经历了高低起伏,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再观今日局势,我认为首先各个企业应该团结互助,通过合作平台共同解决难题。同时,还要在经营上引入新的理念,例如用科技发明突破困局。”
以李远发先生的公司为例,现在已经成功升级至较为高端的技术生产平台,且擅於运用珠三角完善的配套,因此没有像大多同行那样,转移阵地到东南亚及依旧採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另外,他的企业联合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进行合作研发,並与共享集团合资成立国家智能铸造产业轻合金创新中心,可製造出应用於航空航天、高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产品,乃业内难以模仿的高端产品,也是企业突出的优势所在。
“我很感恩自己能在祖国改革开放时打造自己的事业,见证了内地发展的成果。无论是港企从传统加工转型至拥有独立的品牌,还是从外资为主慢慢转化成跟内地合作为主,其实都是国家为满足经济发展所实施的调节。”今天,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粤港澳大湾区也是如此。李远发先生建议港企只要明确自身的定位,並开发独特的优势,方可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在大湾区之中创造自身的价值。“我们也写了报告上呈给香港特区政府,建议本地企业应如何配合国家政策实施‘走出去’策略,同时还要运用自己的优势,爭取国家和社会的肯定,以实现既创造了获得进步的机遇,又能造福民众的成果。”
创新发展科技为先,同时还应兼顾後期的工作,方可保证企业运营顺利向前。李远发先生希望鼓励会员加大发明创新的力度之餘,也减少因单项专利局限、税务政策浮动等问题所带来的对企业营商环境的影响,因此甘作“植树人”——帮助获奖技术或香港创新科技及製造业联合总会成员申请专利,避免他们遭受不法侵害;或者就税务、政策等提出建议,力求为更多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同时,李远发先生提出,目前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在於人才的缺乏,毕竟如今某些行业对年轻人的诱惑力实在太大,而某些行业又因为工作辛苦、专业难度较高的原因导致人才流失,所以各行僱员数量分佈不均。为此,他在相关行业中组织从业者参加提高技能的培训课程。原因在於,如果向在校学生教授技能,对方毕业後没有从事本专业,那麽培训的心血也就白费了。只要透过给在职人员提供培训,使之在专业领域中变成拥有一技专长之才,那麽人才的流失也将大大减少。
李远发先生着眼於科技与创新,致力於培育行业专才,其实在他的心中,怀揣的卻是与社会、祖国有关的豪情。因为他知道:国家强盛、社会繁荣,才有企业的蓬勃生长,才能育起各行各业、术业专攻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