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地区性设计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520c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首先对建筑地区性及国内建筑地区性设计研究与实践的发展的相关内容做了简单总结。介绍了建筑地区性的相关概念与属性以及从历史进程的角度,国内对建筑地区性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主要经历的四个阶段。然后结合具体工程实践,对建筑地区性设计的具体方法做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地区性、非物质、文化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to building regional domestic construction and regional design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relevant content to a simple summary. Introduced the related concepts and building regional properties and the course of world history from Angle, domestic to building regional design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main experience of four stages. Then based on the specific engineering practice,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the concrete method of regional makes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Keywords: regional and nonphysical, and culture
  
  
  1、建筑的地区性
  地区性是建筑的一种基本属性,建筑的地区性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建筑因其与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特定关联而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 。这里的“地区”是指一定范围的区域,具有空间和时间的维度。
  地区性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但它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历史是发展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影响着与其紧密关联的建筑的地区特征,因此地区性具有发展的特性。然而,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即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下,它又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现阶段的研究大都是对于相对稳定状态下的“地区性”。地区性不是一种普遍适用的规律,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出多样的特性,它提供的是一种观念和方法,而最终还是要依据具体、真实的地区条件寻求解决方法。
  2、国内建筑地区性设计研究与实践的发展
  从历史进程的角度,国内对建筑地区性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五十年代-七十年代末,对于建筑地区性设计研究与实践的早期探索和启蒙阶段,如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等。主要设计手法是“中国固有形式”的“宫殿式大屋顶”模式和简约的装饰模式。
  2)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建筑地区性设计研究与实践中对地域文化的复归阶段,如重建于1982年的北京琉璃厂文化街、建成于1986年的天津古文化街、南京夫子庙东西市等。主要设计手法是把传统符号作为一种装饰手段。这是一种处理建筑地区性关系最简单的方法,它简化了不同历史时期建筑特征的协调关系,而且操作简单,容易达成效果,在当时的理论水平和社会环境下是一种比较适宜的设计策略。
  3)八十年代中后期-九十年代初,建筑地区性设计研究与实践中对地域文化的抽象建构,如“有机更新”理论的提出以及1987年吴良镛教授将其应用于北京老城区中心菊儿胡同的改建设计、1987-1989年重新设计建造的曲阜五马祠街东段部分等。这一阶段的设计手法,突破了程式化、形式化的传统建筑符号的限制,开始了对文化本质的全新探索。这一阶段的设计突破了传统建筑符号对建筑体量的限制,更好的满足了建筑的现代功能需求,同时,抽象和变形的传统建筑符号与传统建筑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关联性,较好的体现了建筑的地区性特征。
  4)九十年代中后期-本世纪初,建筑地区性設计研究与实践中对地域文化的深层解析,如始于2004年的天津老城厢改造工程、2004~2005年的成都锦都二期商业院街等。这一阶段的设计,突破了传统建筑表面形式的限制,开始探索、建构符合中国现状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理论。对历史与文化本质的思考与表达更加理性,对地区历史文化的表达已不再拘泥于某一特定理论,对建筑地区性的表达开始走向创新化与多元化。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设计背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当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现代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保护现状堪忧。为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009年,经文化部批复,“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永久落户成都,成为中国承担人类文化遗产保护责任的显著标志,也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节日。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国内第一个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对社会文化保护具有特殊意义。如何协调建筑与地区性非物质文化的微妙关系成为设计的重点,即如何处理好建筑的地区性特征。
  4、总体布局
  建设用地位于成都市“国家非遗公园”内,用地面积约6696.94㎡,总建筑面积9800㎡。地块南侧为规划园区道路,其余四侧均临非遗公园绿地。(参见图1)
  设计中将入口广场设置与地块南侧,规划园区道路旁,并结合下沉式庭院处理入口景观。消防道路环绕基地四周,地块西北侧设有地下车库出入口,主要服务于园区内办公人员。
  建筑单体由23.9m高的建筑主体与6.3m高的辅楼组合构成,总体呈矩形布局。建筑围绕内庭布置,具有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用地竖向设计方面,基于原有地形,设计标高略高于周边道路,利于场地排水组织,另有大台阶进入建筑内部下沉庭院。下沉庭院与大台阶的设置同时可用做室外剧场使用,丰富建筑的使用功能。
  5、功能空间设计
  建筑主体由西侧3层陈列展示部分和东侧4层办公科研部分组成,两部分被中庭隔开,功能分区明确。建筑主体功能空间围绕两个景观庭院布置,同时,建筑局部设架空层,便于建筑内外景观渗透。(参见图2)
  地下1层主要由虚拟体验中心、车库及设备用房、库房等辅助用房组成。建筑1层为主入口层,分别设有参观主入口,后勤办公入口和货物入口,分别通过各自楼梯到达2~4层,另有广场道路至下沉庭院直接进入虚拟体验中心。建筑2~4层西侧为陈列展示区和东侧为办公科研区,由楼梯和连廊连接。
  为了在有限的设计条件下,使建筑呈现巍峨的气势,设计中采用将平面放大,中心穿插丰富的庭院空间的设计手法。既有利于建筑形象的塑造,又形成了具有传统趣味的庭院空间。建筑通过对下沉天井、灵活设置的庭院、廊桥、晒坝等传统建筑空间元素的运用,赋予建筑丰富的空间趣味性,并增强建筑的人文色彩,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展现建筑的地区性特征。
  6、造型地区性设计
  因设计用地条件紧张,在立面和空间造型设计上采用了一气呵成的整体设计手法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基地面积。设计在强调个性与识别性的同时,也力求成为非遗公园内与整体环境统一协调的建筑物。
  形态上,为体现建筑的地区性特征,展现四川非物质文化,建筑形体抽象具有四川特色的倒锥形“陶罐”、“酒樽”,采用上大下小的出挑形式,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标志性,同时这种倒锥体量在建筑底层节省出足够的室外空间,为设计良好的室外景观环境(下沉庭院和集散广场)提供条件。此外,“陶罐”体量外中灰色条带形体量的错动方式由传统的吉祥云纹发展而来,既避免了主体体量的单一感,利用主、次两组体量的相互穿插渗透创造了空间趣味性,又为平面及内庭的布置创造了良好条件,做到了功能与造型的统一,也使结构布置更加合理。(参见图3)
  建筑表皮肌理上,倒锥形主体体量采用干挂陶板幕墙,结合横向线条,强调外墙的横向变化,体现传统“陶罐”“酒樽”粗糙的表面肌理。主体周边条带形体量采用传统小青砖外墙,结合细密交错的玻璃窗,象征四川非遗文化中的“蜀锦”“竹编”等文化元素。此外,灵活点缀于灰色条带体量上的浮雕、画像砖等,丰富了建筑的外部形象,同时赋予建筑深刻的文化内涵。(参见图4)
  建筑在内部环境的营造上,引入了传统的景观要素,通过青砖铺地、树池、花格窗等传统庭院景观要素的运用,塑造具有四川特色的庭院环境。本着一体化设计的理念,建筑内部装修设计延续了建筑的外部形象特征,建筑材料由室外延续到室内,“陶罐”体量的内部采用竖向布置的矩管装饰,色彩同外部陶板,既呼应了外部形态特征,又达到拓展内部竖向空间的效果;其余局部采用雕刻石板,仿木和肌理涂料,展现了建筑内部的非遗文化氛围。
  7、技术结构设计
  根据建筑功能及造型特点,建筑局部出现8m悬挑结构。设计上采用型钢混凝土梁,并结合直腹杆型钢封边桁架体系,提高其整体性,确保了悬挑构件的安全性。
  结语
  不同的文化取向以及对文化的不同认知程度,使得建筑地区性形成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地区性提供的是一种观念和方法,不是普遍适用的规律,具体实践中,还要依据具体、真实的地区条件寻求适宜的解决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彤.整体地区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南京.2003年
  2、张钦楠.特色取胜——建筑理论的探讨.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2005年
  3、[英]彼得•柯林斯著 英若聪译.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3年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历来是我们党十分重要的课题,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只有树立良好的党风,才能树立起良好的政风,这是决定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是对党风廉政建设机制的创新和完善,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反腐败的总体形势正
期刊
摘要:在轨道交通设备运营上,设备运行的稳定性是一个关键问题,尤其在部分城市地铁运营扶梯事故等事件出现后,如何保证直接服务于乘客的地铁车站设备运行稳定日益得到关注,本文试从地铁设备的磨合期来分析此问题。  关键词:地铁磨合  中图分类号: U23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in the rail traffic equipment operation, equipmen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企业短信服务业务的工作过程,对现代企业短信应用平台进行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研究系统实现中的关键技术,为企业开发短信应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 企业短信应用;网关设计;实现方式   中图分类号:TU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rough analysis of enterprise short message service business wo
期刊
摘要:介绍了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在桥梁抗震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一些设计原则和桥梁减、隔震的有效措施,指出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成功的抗震设计可以大大减轻甚至避免震害的产生,从而很好地达到桥梁结构的防震和抗震效果。同时也对国内的主要地震和桥梁震害进行了介绍,展望了桥梁抗震加固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桥梁抗震设计,分级设防,延性抗震准则,抗震加固,现状,发展趋势  Abstract:
期刊
摘要:对钢筋混凝土桥梁常见的裂缝现象,从设计、施工及形成机理等诸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了产生裂缝的常见原因及相关影响因素,并对裂缝的防治提出了相关的措施。  关键词:桥梁 裂缝 成因 防治  中图分类号:U448.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bridge common cracks phenomenon, from the d
期刊
摘要:地基基础是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根本,属地下隐蔽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安危。建筑物(或构筑物)的质量事故,很多与地基基础问题密切联系,因此,在工程建设时,对地基基础的合理选择、设计和施工,是保证建筑物使用安全、节约投资的重要环节。本文将重点讨论地基基础与基坑围护方面部分典型技术的现状与影响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控制的因素,简要分析工程建设市场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
期刊
摘要:土钉墙支护结构是我国目前最常采用的支护形式。土钉墙具有技术性可靠、施工简单和造价低等优点,而通过相邻水泥桩搭接而成水泥搅拌桩壁状挡墙在止水方面具有很好止水作用,因而在深基坑支护工程中被广泛应用。在此,结合本工程实例,介绍水泥搅拌桩止水墙+土钉的支护结构的施工技术。  关键词:复合支护;土钉墙;水泥搅拌桩;深基坑  中图分类号:TV55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s
期刊
摘要:本文对综合热工水力与安全实验室项目单层钢结构厂房工程中钢结构的安装方案和技术措施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对吊装机具的选择、施工阶段安排、现场测量、主钢架部分结构安装技术措施作了重点的阐述,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对类似工程项目现场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钢结构厂房安装方案   中图分类号:TU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t
期刊
摘要:本文对地铁车站水淹原因以及防洪措施进行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地铁水淹的原因 防洪措施  中图分类号: U23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subway station under water causes and the flood control measures are briefly introduced.  Key
期刊
摘要:在河北农业大学体育管的设计中,设计人员遵循了形式与功能紧密结合的原则,把体育馆复杂的功能与设计形体完美结合,为甲方提供了技术,经济,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最大效益。  关键词:形式与功能结合体育馆疏散经济文化  中图分类号: TU24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in the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ports managemen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