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工程教育的目标问题,通过对国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分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找出其中相似度高的要素,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形成了符合我国工程教育特点的“工程类高素质人才基本要求大纲”。然后,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纲各要素进行了重要性分析,并针对产业界和学校各自的需求,对比了双方在大纲要素重要性认识上的差异度。
关键词:工程教育;高素质人才;基本要求;大纲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工程教育,在国际竞争逐渐加剧的今天,已成为产业人力资源的主要供应者和知识创新的主体。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工程教育的目标不明确、与产业发展实际需要脱节的问题十分突出,亟待我们研究解决。
工程教育的目标是高等学校实施工程教育和进行工程教育改革的根本依据和最终目的。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工程人才,要求他们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素质等,都应是工程教育目标的具体内容。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由于经历了工业化进程的洗礼,发达国家在工程教育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这些认证标准中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和描述,可为我们“工程类高素质人才基本要求大纲”的要素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我们可以通过对国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分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找出其中相似度高的要素,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形成符合我国工程教育特点的“工程类高素质人才基本要求大纲”。
一、大纲要素的确立
根据素质、能力、知识的表述范式,我们将美、欧、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分别按照素质、能力和知识三方面进行了分类整理,具体内容见表l。从表中可以看出:三种认证标准中都分别含有对于工程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应具有的素质、能力和知识方面的具体要求,虽然表述的内容和方式不尽相同,但对于工科毕业生所应具有基本要素已经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认识。
为了对不同体系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的要素进行比较研究,用定量的方法找出相似程度高的要素进行总结概括,我们采用了考虑个体差异的多维尺度分析(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方法。多维尺度分析起源于心理测度学,用于理解人们判断的相似性。它是基于研究现象之间的相似性或距离将研究对象在一个低维(一般为二至三维)的空间形象地表示出来,进行聚类或维度内涵分析的一种图示法。我们将美、欧、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的要素进行编号,邀请了20位受访者(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对31个待分析要素分别进行自由分组,记录要素分组情况,形成了20个31X31的距离矩阵。将以上20组距离矩阵录入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考虑个体差异的多维尺度分析。
模型的拟合结果为Stress=0.12247,RSQ=0.93671。Stress值是信度指标,反映MDS的拟合劣质程度。RSQ即决定系数,是效度指标,反映MDS的拟合良好程度。Stress值越小说明拟合度越好;RSQ值越大说明结果越理想,当其值大于或等于0.6即认为可以接受。从取值来看,Stress值接近10%,结果比较满意;RSQ值接近1,模型拟合效果良好。
通过总模型的变量空间定位图,把反映变量(要素)之间相似程度的坐标在二维平面上排列出来。通过观察哪些散点比较接近,可以将相应的要素进行合并或重新进行解释,并可以寻找各要素之间相关性的合理解释。经过与表1中要素内容相比较,可以将31条待分析要素分为12个组。
然后,我们采用了专家咨询法,邀请了工程教育方面的专家、教师、学生以及企业专家分别召开座谈会,对12组要素的内涵进行了总结概括,并按照素质、能力和知识三个维度对要素进行了分类。形成了“工程类高素质人才基本要求大纲”,见表2。
二、大纲要素的重要性分析
大纲的确立为工程教育及其改革提供了依据,而大纲中各要素的重要性程度会对教学的合理安排及评价产生重要影响。为此,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纲的要素进行了重要性分析,并针对工程教育的两个主要利益相关者——产业界和学校——对要素重要性的认识差异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调查问卷包括大纲的12条要素,要求被访者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各要素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按照“非常重要”到“不重要”5个等级进行分别评级。调查对象包括学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工程教育研究专家、学生以及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该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5份,回收率89%。收回的问卷中,教师问卷226份,占总数的50.8%;学生问卷168份,占总数的37.7%;企业问卷51份,占总数的11.5%。然后,我们对所有问卷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见图1和图2。
图1和图2左侧由上至下排列着大纲的12个要素,右侧条形图分别对应着各要素的重要性得分。重要性得
其中,各等级权重分别为:非常重要100、很重要80、重要60、一般重要40、不重要20。
从两图的对比来看,各要素重要性的分布不尽相同。从总体分布上看,学校方面对素质、能力和知识各要素重要性的打分相对均衡;而企业方面对素质方面的打分普遍较高,基本与学校方面的分数相一致,对能力和知识方面要素的分数则要普遍低于学校方面。
可以看出,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认识较为全面,比较注重素质、能力和知识的均衡发展;而企业更加注重人才的基本素质,更看重一个人的诚实守信、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和团队精神等。
为了进一步比较各要素在学校和企业重要性认识上的差异,我们将双方对要素重要性的排序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排列在同一张表中进行对比分析,见表3。
由表3可见,双方前4个重要性要素的排序完全一致,体现了认识上的高度统一。同时也说明这4个要素对工程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应该在后续课程安排及各教学环节中着重进行培养。我们也应该看到,实际上前三个要素体现了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们是其他要素提高与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如果离开了这几个要素,即使一个人具有再广博的知识、再强的工作能力也无济于事。这完全印证了我们在大学教育中强调“以德为先”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但是,在大学教育中仅仅通过课程很难实现对这几个要素的培养,这需要整个教育系统以及全社会共同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通过不断实践而逐渐养成。
从排名5和6的要素看,学校更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而企业更注重学生的创造性与批判性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二者恰恰是大学教育目前所欠缺的和亟待改革的方面。
再一个差异明显的要素是“有效的中外语言交流能力”,学校方将它排在了最后,而企业方出乎意料的将它排在了“运用数学工具、计算机和仪器设备的能力”和“系统前沿的专业知识”之前,足见对其的重视。可见,现代企业已经彻底摆脱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专才”的依赖,而更注重一个人的潜质和基本能力,因为诸如运用各种工具和掌握专业知识之类的要素是可以通过进入企业后的再培训而完成的。
为了更清晰地标明学校和企业对要素重要性的差异度,我们用各要素的双方排序数相减,得出了双方认识差异度最大的几个要素。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分析、设计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排序相差了3位;其次是“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有效的中外语言交流能力”,排序相差了2位;还有一个要素“爱国奉献精神和谋求人类福祉的志向”的排序相差了1位:其他要素都是学校方认识的重要性大于或等于企业方。值得说明的是,上述几个双方认识差异度明显的要素,既说明了双方对人才培养理念上的不同,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这种差异从而改进我们的课程体系和整个教学系统的视角。
参考文献:
[1]朱高峰,中国的工程教育——成绩、问题和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1-7
[2]李茂国中国工程教育全球战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
[3]查建中,工程教育宏观控制模型与培养目标和教育评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
[4]张文雪,王孙禺,李蔚,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研究与建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22-26
[5]汪辉,美欧日高等工程教育质量评估机制的比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2):98-101
[6]向采发、多维尺度分析的一种应用方法[J],市场研究,2003(6)
[7]杜强,贾丽艳,SPSS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371-374
[责任编辑:余大品]
关键词:工程教育;高素质人才;基本要求;大纲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工程教育,在国际竞争逐渐加剧的今天,已成为产业人力资源的主要供应者和知识创新的主体。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工程教育的目标不明确、与产业发展实际需要脱节的问题十分突出,亟待我们研究解决。
工程教育的目标是高等学校实施工程教育和进行工程教育改革的根本依据和最终目的。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工程人才,要求他们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素质等,都应是工程教育目标的具体内容。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由于经历了工业化进程的洗礼,发达国家在工程教育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这些认证标准中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和描述,可为我们“工程类高素质人才基本要求大纲”的要素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我们可以通过对国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分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找出其中相似度高的要素,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形成符合我国工程教育特点的“工程类高素质人才基本要求大纲”。
一、大纲要素的确立
根据素质、能力、知识的表述范式,我们将美、欧、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分别按照素质、能力和知识三方面进行了分类整理,具体内容见表l。从表中可以看出:三种认证标准中都分别含有对于工程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应具有的素质、能力和知识方面的具体要求,虽然表述的内容和方式不尽相同,但对于工科毕业生所应具有基本要素已经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认识。
为了对不同体系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的要素进行比较研究,用定量的方法找出相似程度高的要素进行总结概括,我们采用了考虑个体差异的多维尺度分析(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方法。多维尺度分析起源于心理测度学,用于理解人们判断的相似性。它是基于研究现象之间的相似性或距离将研究对象在一个低维(一般为二至三维)的空间形象地表示出来,进行聚类或维度内涵分析的一种图示法。我们将美、欧、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的要素进行编号,邀请了20位受访者(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对31个待分析要素分别进行自由分组,记录要素分组情况,形成了20个31X31的距离矩阵。将以上20组距离矩阵录入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考虑个体差异的多维尺度分析。
模型的拟合结果为Stress=0.12247,RSQ=0.93671。Stress值是信度指标,反映MDS的拟合劣质程度。RSQ即决定系数,是效度指标,反映MDS的拟合良好程度。Stress值越小说明拟合度越好;RSQ值越大说明结果越理想,当其值大于或等于0.6即认为可以接受。从取值来看,Stress值接近10%,结果比较满意;RSQ值接近1,模型拟合效果良好。
通过总模型的变量空间定位图,把反映变量(要素)之间相似程度的坐标在二维平面上排列出来。通过观察哪些散点比较接近,可以将相应的要素进行合并或重新进行解释,并可以寻找各要素之间相关性的合理解释。经过与表1中要素内容相比较,可以将31条待分析要素分为12个组。
然后,我们采用了专家咨询法,邀请了工程教育方面的专家、教师、学生以及企业专家分别召开座谈会,对12组要素的内涵进行了总结概括,并按照素质、能力和知识三个维度对要素进行了分类。形成了“工程类高素质人才基本要求大纲”,见表2。
二、大纲要素的重要性分析
大纲的确立为工程教育及其改革提供了依据,而大纲中各要素的重要性程度会对教学的合理安排及评价产生重要影响。为此,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纲的要素进行了重要性分析,并针对工程教育的两个主要利益相关者——产业界和学校——对要素重要性的认识差异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调查问卷包括大纲的12条要素,要求被访者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各要素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按照“非常重要”到“不重要”5个等级进行分别评级。调查对象包括学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工程教育研究专家、学生以及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该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5份,回收率89%。收回的问卷中,教师问卷226份,占总数的50.8%;学生问卷168份,占总数的37.7%;企业问卷51份,占总数的11.5%。然后,我们对所有问卷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见图1和图2。
图1和图2左侧由上至下排列着大纲的12个要素,右侧条形图分别对应着各要素的重要性得分。重要性得
其中,各等级权重分别为:非常重要100、很重要80、重要60、一般重要40、不重要20。
从两图的对比来看,各要素重要性的分布不尽相同。从总体分布上看,学校方面对素质、能力和知识各要素重要性的打分相对均衡;而企业方面对素质方面的打分普遍较高,基本与学校方面的分数相一致,对能力和知识方面要素的分数则要普遍低于学校方面。
可以看出,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认识较为全面,比较注重素质、能力和知识的均衡发展;而企业更加注重人才的基本素质,更看重一个人的诚实守信、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和团队精神等。
为了进一步比较各要素在学校和企业重要性认识上的差异,我们将双方对要素重要性的排序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排列在同一张表中进行对比分析,见表3。
由表3可见,双方前4个重要性要素的排序完全一致,体现了认识上的高度统一。同时也说明这4个要素对工程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应该在后续课程安排及各教学环节中着重进行培养。我们也应该看到,实际上前三个要素体现了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们是其他要素提高与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如果离开了这几个要素,即使一个人具有再广博的知识、再强的工作能力也无济于事。这完全印证了我们在大学教育中强调“以德为先”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但是,在大学教育中仅仅通过课程很难实现对这几个要素的培养,这需要整个教育系统以及全社会共同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通过不断实践而逐渐养成。
从排名5和6的要素看,学校更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而企业更注重学生的创造性与批判性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二者恰恰是大学教育目前所欠缺的和亟待改革的方面。
再一个差异明显的要素是“有效的中外语言交流能力”,学校方将它排在了最后,而企业方出乎意料的将它排在了“运用数学工具、计算机和仪器设备的能力”和“系统前沿的专业知识”之前,足见对其的重视。可见,现代企业已经彻底摆脱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专才”的依赖,而更注重一个人的潜质和基本能力,因为诸如运用各种工具和掌握专业知识之类的要素是可以通过进入企业后的再培训而完成的。
为了更清晰地标明学校和企业对要素重要性的差异度,我们用各要素的双方排序数相减,得出了双方认识差异度最大的几个要素。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分析、设计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排序相差了3位;其次是“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有效的中外语言交流能力”,排序相差了2位;还有一个要素“爱国奉献精神和谋求人类福祉的志向”的排序相差了1位:其他要素都是学校方认识的重要性大于或等于企业方。值得说明的是,上述几个双方认识差异度明显的要素,既说明了双方对人才培养理念上的不同,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这种差异从而改进我们的课程体系和整个教学系统的视角。
参考文献:
[1]朱高峰,中国的工程教育——成绩、问题和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1-7
[2]李茂国中国工程教育全球战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
[3]查建中,工程教育宏观控制模型与培养目标和教育评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
[4]张文雪,王孙禺,李蔚,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研究与建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22-26
[5]汪辉,美欧日高等工程教育质量评估机制的比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2):98-101
[6]向采发、多维尺度分析的一种应用方法[J],市场研究,2003(6)
[7]杜强,贾丽艳,SPSS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371-374
[责任编辑: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