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ju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鹰猎文化是一种曾经非常盛行,如今却逐渐走向消亡的民间文化,它既是历史话题又是文化现象。本篇论文通过对鹰猎活动的梳理与介绍,从鹰猎活动形成的自然因素、人文背景和基本特点出发,对鹰猎文化做一个比较全面的归纳与总结,思考文化保护与自然保护的冲突应如何化解。
  关键词:鹰猎文化;民俗;发展;保护
  作者简介:秦博杨(1994-),女,陕西省韩城市人,本科生,研究方向:文化研究;张书琛(1992-),男,陕西延安人,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1
  一、鷹猎文化源起与发展
  鹰猎活动是已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化活动,发源于东方,中国也是发源地之一。鹰作为一种被捕获后可以短期低成本驯服并帮助人类捕猎的猛禽,提高了狩猎效率,扩大了狩猎范围,因此得到了祖先们的喜爱与崇拜,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上层社会的休闲娱乐活动与下层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1]鹰猎活动经过长期的各具特色的历史传承与不同水平的社会生产力的促进,在各民族中发展,鹰猎活动逐渐形成一种特定的民族习俗。
  鹰猎活动在中国古代主要分布在契丹、女真、满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和纳西族。契丹贵族长期向东北海滨的五国部索取鹰鹘,甚至引起五国部的反抗,辽的统治者酷爱鹰猎,为获取猎鹰甚至开辟鹰路,一直由女真至五国部。
  在中世纪的元代,鹰猎成为蒙古皇帝的娱乐,这使它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在蒙古,马可·波罗曾记载可汗骑象、观鹰来消遣的场景。在清代康熙、乾隆以及后几代皇帝都有捕猎和豢养海东青的嗜好。顺治时设立了“捕鹰丁”,专事负责贡鹰差事。纳西族是古羌人的后裔,他们的祖先从西北一路南迁来到丽江时,也把用鹰捕猎的习俗带到了高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丽江古城中的部分富商不惜重金购买好鹰,委托他人驯养。”[2]柯尔克孜族的鹰猎活动在草原上很常见,也是很有趣的强身健体的娱乐活动,他们的鹰猎竞技活动正以崭新的面貌进入现代文明的殿堂。
  在沙特阿拉伯、卡塔尔、摩洛哥等国家,驯鹰人会带着孩子们去沙漠中,让孩子在沙漠里接触鸟类并与鸟类建立信任关系,进行驯养。与驯鹰相关的传统服饰、音乐、诗歌和舞蹈等已构成一个广泛的文化遗产基础。鹰猎文化和驯鹰术在一代代人之间传承,包括提供指导、家庭内传习或在俱乐部接受正式训练。中亚的吉尔吉斯人也有驯鹰的历史,不过他们通常通过鹰来捕猎狐狸,获取皮毛。欧洲的国王们也会利用猎鹰来换取战俘。据载,当时“仆人们被允许拥有次等的短翅鹰, 用它来进行小规模狩猎, 以增加食物供应。”[3]
  二、鹰猎活动的文化源流
  任何一只鹰猎文化产生的根本原因都可归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一些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地方,先民会想办法提高捕猎效率。于是开始试图将鹰隼驯化,帮助他们捕猎。所以在条件艰苦的地方,鹰猎文化才得以良好的发展。
  越是条件艰苦,先民越是好武淳朴,他们认为鹰隼帮助他们、不离不弃、重情重义,于是在深层次的意识里对鹰加注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在萨满的观念中,鹰被看做是光或火的传递者,也因此被当做光鸟或者火鸟,带有神圣色彩。将其视为神鸟。”[4]
  贫瘠的土地上处处都保持着大自然的原始属性,淳朴的人遵循着自然规律,淳朴的土地完整地保存着人类认知自然、保持自然规律的历程。各个地区人鹰相处的相似背景下,鹰猎文化的源起与盛行都离不开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与统治者的休闲娱乐需要。游牧民族在恶劣的环境获取生活资料,是推动鹰猎文化的根本动力。统治阶级的休闲消遣则把这项活动推向了奢侈享乐的极致。现在的鹰猎活动寄托着对过去鹰猎感情的思念,成为一种生活情趣。
  三、鹰猎活动的当代困境与文化走向
  鹰猎文化作为一项人类文化遗产已在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鹰猎文化不至于被淡忘、被忽略、被毁灭。我们应该悉心的关怀与保护它。鹰隼的饲养和驯化在发展中逐渐成为民族习俗、文化传承和社会价值的综合体现,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美丽的民族文化属性正在全球获得越来越高的认可和知名度。例如柯尔克孜族现在的鹰猎活动已成为草原上最常见、最有趣的强身健体的体育竞技活动。
  通过和人民大众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才可以得到实现。“只有在保护、传承基础上不断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越和创新,它的生命力才能显得越来越有生机。”[5]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必须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这是民族文化与时俱进的核心与灵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国当代文化创新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我们要从精神上、价值观、存在形态等各个方面保持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并以此来维系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各个地区人鹰相处的岁月是那样的相同,又与众不同。这些生命的故事留下了自然的记忆,将自然和人文融会贯通,于是我们知道,那是人类的自然和文化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才宛冬.鹰猎文化嬗变[D].吉林大学.2014.336.
  [2]马杰华.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鹰猎文化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4):119.
  [3]斯蒂芬·博迪欧.鹰猎与猎鹰[J].世界博览.1985(6):9.
  [4]姜广义.试析满族鹰猎文化之流变[J].满族研究.2013(4):118.
  [5]潘小娟.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才能保护和传承[N].中国经济导报.2012-1-2(06).
其他文献
肉桂是亚热带常绿乔木,树皮可入药,枝叶可蒸油,产值较高,用途较广,销路好。一般种植5年可收获桂皮。尤适宜山区种植。 播种前,要先用高锰酸钾浸种,洗净阴干;播种地宜选择南或
近日,广西植物研究所温放博士和韦毅刚研究员历时3年培育的苦苣苔科报春苣苔属植物两个种间杂交品种“紫月”Primulina “Purple Moon”和“古铜小伙”Primulina “Tan Boy”
《普通高中公民意识教育课程之开发研究》课题,是上海市学校德育德尚系列的骨干课题。本文以故事和点评的方式,分享公民意识教育课程开发的乐趣,体悟课程开发精髓即适应学生
听课是教师习以为常的事情,本文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提出了有效听课的教师角色定位问题,并探讨了进入“学生”角色,进入“教师”角色,进入“学习者”角色,进入“指导者”
现在的小班课堂上,在许多教师的观念中,“合作”仅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师真正参与“合作”的却很少。本文阐述了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作观”的转变,即从安排合作到提议合
段玉春是辽宁省黑山县常兴镇牛家村妇代会主任,是高素质农村妇女的杰出代表。她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尽一个基层党员干部的职责,在
项目课题: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2014)-JKGHC-0123。名称:河南省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将从幼儿之间交谈的基本状况入手,尝试探讨幼儿之间交谈情况、交谈的价值;并提出促进幼儿之间交谈的策略。以期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对幼儿之间交谈的关注,并为幼儿之间的交谈创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幼儿;交谈;策略  作者简介:张彩丽(1975-),女,河
世界是平的?世界是“屏”的?科技的进步加速了人们通往“屏奴”的道路。本文旨在通过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经历及人生智慧对现代人被“屏”俘虏的生活方式的启发,找寻属于我们
摘 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为了满足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信息化管理为基础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便成为了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方向。据此,文章就现阶段我国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管理中进行社会化改造的意义为切入点,对高校图书馆进行信息化管理的社会化构想提出一些建设意见和改进措施,以此推动我国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管理模式下的社会化构想实行。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高校;图书馆;社会化  [
摘 要:本文结合相关实例,将3ds Max技术运用于考古学中探索其应用,在遗址所处地形(大环境)、探方、地层叠压、器物复原等几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本文的研究旨在对遗址及遗迹遗物进行直观的呈现,这对于推动公众考古学的发展、考古博物馆展陈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3ds Max;三维建模;公众考古  作者简介:潘绍池,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本文第一作者;郑伟杰,单位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本文第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