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意蕴

来源 :理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xing101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引领,是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思想具有深刻的逻辑意蕴: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立场、观点对人类与自然、个体与整体和发展与保护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具有深刻的辩证逻辑;二是通过顶层设计和实践分析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山水林田湖草统筹治理,具有完整的系统逻辑;三是从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出发,总结历史把握人类发展趋势、立足当下满足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清晰的史观逻辑。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辩证逻辑,系统逻辑,史观逻辑
  〔中图分类号〕B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21)04-0012-06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内涵丰富、意蕴深刻,更展现着辩证逻辑、系统逻辑和史观逻辑。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逻辑体系,能够深化人们对这一思想的全面理解,以发挥其在“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思想引领和实践指导作用。
  一、辩证逻辑意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容充实、论断精准、意蕴深刻,且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逻辑。
  (一)人类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人类与自然是统一的,二者同处于一个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联系。马克思说:“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1〕56-57 人的生命源于自然,人类终究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习近平提出了“生命共同体”理念,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2〕45。也就是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可能脱离自然而存在,人类必须依靠自然界提供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同样,自然的存在也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并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在这个过程中,二者应始终保持平衡的状态。正如习近平所说:“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2〕13
  人类对自然的实践活动逐渐增多,使其满足了自身的需求,但由于贪婪而过度地索取,忽略了自然的承载力,使得自然的可再生能力、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濒临极限,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失衡状态。当二者的关系呈现为人类主宰自然时,人类与自然关系逐渐恶化,这样的结果不仅影响到自然生态系统的演进,更威胁到了人类社会的系统发展。人类的不合理活动迫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导致人类与自然矛盾的不断升级,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生异化。为此,习近平多次强调“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2〕24;“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 〔2〕11。也就是说,没有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支撑人类的发展,人类实践活动无法进行,生产力无法发展,人类甚至无法生存。习近平明确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 〔2〕13,指明了人类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人类对自然的探索、改造、利用、保护等,都应充分体现出人类是以自然的发展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同时人类在深刻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要以自身的发展促进自然的发展,在整个过程中,人类是处于主体地位的。
  习近平的许多重要讲话都明确指出了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这一关系不是人类征服自然,让自然完全服从于人类的发展,也不是人类放弃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任凭自然无意识地变化,而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准确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把握自然演进规律,积极处理好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二)个体与整体的辩证统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基于辩证法原理,提出要把世界看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既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着,又与其他国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统一于整个人类社会之中。全球性的问题,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每个国家的发展,更关乎人类的未来。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加快实现崭新的文明形态,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面对全球性的危机与挑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应该由国际社会携手解决。因此,习近平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3〕58-59 每一个国家取得了良好生态文明成果,必然会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向好发展。在全球生態治理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必须同心协力,共建生态良好的世界。每一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都离不开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环境及国际秩序。因此,每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有机统一的人类社会。
  世界各国是休戚相关、互利互惠的共同体,人类只有一个家园,世界各国人民都要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作出贡献。当前,生态环境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工业文明带来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开始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资本主义国家虽然认识到必须尽快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但将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种行为致使全球生态环境面临污染严重、资源匮乏的问题。“人类正在逼近环境恶化的‘爆炸点’”,“为了追求资本最大利润,只管西半球、不管东半球;只管北半球,不管南半球,这是不公正的,也是不道义的”。〔4〕11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在同一个地球上生存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也只有一个未来,无论是应对眼下的危机还是共创美好的未来,人类都需要同舟共济、团结合作。” 〔5〕 世界是由各个国家构成的,每一个国家都是世界的重要元素,两者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集合在一起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才是完整的世界。习近平深刻认识到个体与整体的辩证关系,指出“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2〕127。面对生态安全问题,习近平深知个体的发展需要有整体作为坚强后盾,而个体的发展也可以带动整体的进步,每一个国家的良好生态环境都能够促进世界生态环境更加美好,各个国家与世界整体的良好生态环境更有益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   可见,习近平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明确了中国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中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的全球视野和大国的责任担当” 〔6〕,阐释了个体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发展与保护的辩证统一
  习近平认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问题上,习近平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3〕23,并阐述了这一理念的重要价值,“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谁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生活、来旅游?从这一意义上说,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2〕23。习近平所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充分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不能因追逐经济的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在利用自然的同时更要保护自然,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使其恢复原有的生机与美丽,从而释放出更多的自然生态价值。如果用破坏绿水青山为代价来换取GDP的增长,就必然带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因此,习近平强调“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2〕19,保护与发展并存,二者既辩证又统一。如何让绿水青山发挥更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呢?这要求人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只有善待自然,才能真正实现绿水青山,才能不断获得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7〕170。
  从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来看,经济发展较快,但环境污染也比较严重。习近平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问题有深刻的认识,他指出:“你善待环境, 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 〔8〕141 这一认识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给人民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充足的物质资料。然而,在一些实践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紧张状态,归根到底是因为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习近平对此明确指出,“强调发展不能破坏生态环境是对的,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不敢迈出发展步伐就有点绝对化了” 〔2〕22。生态环境保护固然重要,但也不能顾此失彼,忽略经济发展。因此,习近平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24,为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明确了方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进一步认识,绿色发展理念则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总体来讲,这些论断都是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充分揭示了发展与保护的辩证关系。
  二、系统逻辑意蕴
  习近平善于把握事物的层次结构性和内在关联性,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统筹规划,协调推进。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再到“山水林田湖草统筹治理”,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系统逻辑。
  (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四位一体”并列,构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其中,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其他“四大建设”中,并与之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
  建设生态文明是有益于国家、社会和个人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这个工程的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都有密切的关系。从经济的角度看,倡导经济转型,要求人们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优先的原则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有助于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产方式。例如,发展清洁能源、实现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有助于良好生态环境的形成,但需要经济作为基础。从政治的角度看,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关系密切,“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 〔2〕5,不能简单地将生态文明建设当作经济问题来处理,还要将其放在民生领域,且放在这一领域的突出位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4,改善生态环境是民心所向,是我们党科学执政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文化的角度看,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陶冶情操,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而生态文明建设也需要通过文化教育来提升人们的生态素养,培养人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从社会的角度看,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的氛围离不开制度,这就需要在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让制度成为人们行为的刚性约束,推动绿色发展。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不仅要有立竿见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续的制度安排” 〔2〕107。这些都体现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必然联系。
  新时代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其他“四大建设”紧密结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同步发展。这一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逐渐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的期待,更好地推进了社会建设,同时也极大促进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习近平在論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突出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切实把生态文明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贯彻落实到各级各类规划和各项工作中” 〔2〕10。
  可以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方位建设而形成的系统发展思想。
  (二)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发达国家在处理积累社会财富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这一惨痛教训值得我们反思。以此为鉴,我们在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方面,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体系来支持与约束。   生态文明的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习近平从大局出发,思考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问题,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2〕99 ,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必须在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文件与法规,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相关配套体制,开展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环境保护与治理 〔9〕。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要“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3〕51。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需要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的支持,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与融通,需要各区域、各主体相互协作。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加快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提出生态补偿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责任追查制度等。这一系列的制度是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相互协作的完整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10〕33-34。习近平强调,要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这就要加强顶层设计,同时领导干部要真抓实干,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才能更显成效。因此,要切实发挥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确保领导干部转变传统的唯GDP政绩观,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同时,还要“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生追究制” 〔10〕34-35。显然,这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的重要保障。
  总体来说,习近平运用系统思维提出的一系列生态文明制度,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进行全面的统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使多区域联动起来,多部门、多主体联合起来,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力量,多角度、全方位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三)统筹治理山水林田湖草
  习近平指出,“坚持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2〕55,“山水林田湖”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将“山水林田湖”扩展为“山水林田湖草”,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4〕24。这样的变化,体现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逻辑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也表明山水林田湖草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2〕47,人类与自然构成一个复杂系统。在现实世界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山水林田湖草提供的物质能量,自然界各要素之间是环环相扣、密切相连的。习近平说:“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 〔2〕47 无论是治水还是护田,都必须统筹自然生态的各个要素,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看待生态问题,把生态系统看成一个有机的密不可分的生命共同体。山是江河水流域的发源地,是降水径流的主源地,治理水就应该保护好山;森林不仅能涵养水源、调节河流的径流,还能防止土壤侵蚀,森林对治理水来说是关键要素;农田能够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食物,而经过深耕的农田也可以蓄水,对保护水资源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田的持续性发展离不开水的滋养;湖有调蓄改善水质、为人类提供饮水、灌溉农田等重要作用,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草素来被称为“先锋植物”,既能保持水土,也能涵养水源,而且能为树木的生长提供有益环境。因此,统筹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是十分必要的,按照系统工程的方式,切实把生态建設好。习近平强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统筹治理”的理念,同时不断推动这一理念落实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管理体制改革以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之中,不断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习近平始终坚持系统逻辑,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多次强调要统筹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深刻指明了这一治理方式是实现自然环境优美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农民富裕的必然选择,更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的必然选择。
  三、史观逻辑意蕴
  史观思维即唯物史观思维,这是以历史的必然趋势和以人民历史主体为中心的思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根本上体现出这一史观思维,彰显了鲜明的价值特征。
  (一)人类历史发展趋势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8〕167深刻阐释了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是对人类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巨大危害。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 〔11〕313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水草丰茂、土地肥沃的地区,但古巴比伦、古埃及因为生态退化导致衰落。这一历史事实揭示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警示人们要处理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中华民族的历史也记载着类似的实例。古老的楼兰王国曾兴盛于世,其原因之一在于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楼兰人依靠河流的生态优势,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出属于他们的独特文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楼兰人对自然的态度逐渐转变。正当他们沉醉于征服自然的快乐时,遭到了自然的严重报复,曾经的美丽王国消亡了,随着“生态衰”带来的就是“文明衰”,楼兰文明也随之消失。习近平在回看这一历史时曾说:“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都曾经水丰草茂,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经济衰落。” 〔7〕168 在总结人类发展史时,习近平说道:“在人类发展史上特别是工业化进程中,曾经发生过大量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事件,酿成惨痛教训。” 〔2〕13 从古至今、从国外到国内,这些因破坏生态环境而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深刻教训,要认真汲取。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习近平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充分把握了人类发展趋势,认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人类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并多次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凸显了良好生态环境在人类文明演进中的积极作用。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绿色的家园是人类共同的梦想,在生态危机面前,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习近平指出,要“摒弃意识形态偏见,共同走和平相处互利共赢之路” 〔5〕。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需要“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缔造人类美好未来” 〔5〕。同心协力、携手同行是时代的呼声。“历史总在不断前进,世界回不到从前,我们今天所作的每一个抉择、采取的每一项行动,都将决定世界的未来。” 〔5〕 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世界人民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也是在总结人类历史的基础上对人类发展趋势的深邃思考。   (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国生态环境的现实思考,也是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 〔2〕4。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对环境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环境污染“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好” 〔2〕14。习近平立足中国的现实国情,强调“要坚定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 〔2〕33,“将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尤其是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界定,体现了习近平对生态文明的深刻认识和全新解读。从社会主要矛盾的需求侧来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表现为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向往,期待有更蓝的天、更清的水、更绿的山。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并且深刻影响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他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2〕8 从社会主要矛盾的供给侧方面来看,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平衡、充分发展,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唯有平衡和充分的发展,才能充分发挥绿水青山的社会效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立足现实,既要实现经济发展,又要满足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
  (三)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结合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高度,多次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2〕7。我们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2〕20不断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习近平指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5,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因此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需要我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2〕8。我们只有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够持续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实现永续发展。
  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路、新论断,不断加强顶层设计。为此,我们党制定了符合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生态红线的观念一定要牢固树立起来” 〔2〕99,要不断优化生态文明机制体制、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着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凸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现代化全局中的重要位置,同时也明确了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路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推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道路上,将人类与自然和谐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3〕52,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满足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为导向,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增进民生福祉,实现中华民族的的永续发展,深刻阐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史观逻辑。
  习近平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工作,始终坚持运用辩证逻辑、系统逻辑、史观逻辑来分析和解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經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潘家华,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5〕习近平. 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上的特别致辞〔N〕. 人民日报,2021-01-26(02).
  〔6〕刁 龙. 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重意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2-31(01).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8〕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9〕屈彩云.建党以来党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认知定位变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1):178-189.
  〔10〕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2〕张云飞.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人民性价值取向〔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03):68-75 196.
  责任编辑 吕晓斌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国家市场化发展和改革开放持续不断地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模式开始呈现出从传统到现代变革与转换的鲜明特征,法治乡村建设成为顺应时代趋势的根本价值追求和适应时代发展背景的重要建构目标。新时代法治乡村建设不只是一个乡村基层治理模式改善的过程,而是一个涉及乡村基层治理价值观念、体制机制、模式方法等结构性的治理转型。新时代建设法治乡村有着深厚的战略背景,同时存在着深层次的现实问题和困境,应当从乡村治
摘要:大学科技城是一种新型区域创新组织,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大学科技城能有效聚集创新要素,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并加快技术与成果扩散,引领和带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我国大学科技城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与世界一流大学科技城相比,其功能发挥和创新绩效仍存在较大差距。借鉴国外典型大学科技城的发展经验,对我国现阶段加快发展大学科技城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摘要:中國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就是一部践行初心使命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源于对伟大梦想的执着追求,始于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坚守践履,基于对伟大斗争的清醒认知,成于对伟大事业的苦干实干,体现了目标、动力、主题和方略的内在统一,承载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们要永葆“为民奋斗”的初心,凝聚“爱国奋斗”的力量,锤炼“实干奋进”的品格,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姿态承载起
摘要: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原理分析中国共产党外部局势与对外关系,毛泽东建构起颇具时代底色的国际团结思想。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团结合作、坚持辩证分析是贯穿毛泽东国际团结思想的逻辑主线。毛泽东国际团结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想基础,为处理好“动荡变革期”的国际关系提供了思想武器,为世界各国正确应对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方法遵循。  关键词:毛泽东;国际联合;国际团结;内在逻辑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严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也充分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从历史的长时段来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的里程碑意义。立足于“大历史”的整体脉络,全面准确把握三个“深刻改变”的丰富蕴含,有助于深化对百年党史内在逻辑与演进规律的理性认识,有助于我们坚定奋进新征程.
摘要:进入新时代,需要进一步总结统一战线工作发展进程的规律与经验。统一战线工作的战略长期坚持不变,但必须不断改变策略才能适应不同时代的任务与目标。通过研究统一战线工作的进程与路径,发现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取得胜利,在于根据当前任务而科学地处理好团结与斗争之间的辩证关系。统一战线是由“统”与“战”分别组成的“一线”,其中的统与战的关系,就是团结与斗争的辩证关系。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发展,经过了革命、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
期刊
摘要:统一战线应急动员能力包括统一战线应急思想动员能力、统一战线应急政治动员能力、统一战线应急经济动员能力和统一战线应急社会动员能力。提高统一战线应急动员能力是大势所趋。提高统一战线应急动员能力的方法有:未雨绸缪,提高认识;凝聚共识,夯实基础;理顺情绪,团结协作;抓住重点,以点带面;落实责任,无为问责。提高统一战线应急动员能力的途径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思想为指导——夯实提高
〔摘要〕 创意城市是城市发展新形态,是提升城市發展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有效模式。我国创意城市发展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大体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以及各城市创意资源集聚、产业发展相对应。创意产业集聚、创意消费需求、政府支持和创意氛围等,是促进中国创意城市发展的四个动力要素。相应地,中国创意城市的四种发展模式分别为产业集聚推动、消费者需求拉动、创意氛围引发和政府制度保障。促进中国创意城市发展的四大策略是: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