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人们日常学习生活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不仅能传授给学生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国家相关的知识,更关键的是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分析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要求,探讨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提出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立足课本,深度融合课本资源;巧设问题,强化生活化教学过程的引导性;利用多媒体,优化生活化学习体验;分层教学,整合生活化教学与个性化教学。
关键词:道德;法治;课程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道德是人们对于自身的一种行为约束,法治则是一种依靠国家强制力、相关规则和条文,对社会群体进行统一的约束和管理,以维护社会秩序,确保国家的稳定发展。正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进入这个年龄阶段以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发生着急剧变化。不再像初中阶段那样,初中阶段的学生更加脱离父母的束缚,大部分初中阶段的学生都开始实行住校制,回家的时间越来越少,在学校的时间越来越长。虽然脱离父母的庇护,对于初中阶段学生来讲是一种提升独立能力和自理能力的重要磨炼。但是,学校管理不能像父母管理那样面面俱到,学生在学校中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经历一些各种各样的事情。在这个心智尚未成熟的重要时期,很多学生都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盲目模仿和推崇一些自己认为非常酷的事物。在这种盲目的模仿当中,很多学生都会丧失自我,做出一些违反道德和法治的行为。
1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在初中阶段,儿童正处于自律养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来说,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孩子们对于一些具体的道德价值观的理解尚未成熟,只能依靠老师的讲解和具体案例来明晰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德育为基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实际上指的是老师把课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在生活中的感悟来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非常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在整个过程当中完善自我认知、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最终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2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要求
2.1需要满足新课标下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较为明显。而其他学科的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促进学生掌握自然学科中的相关理论知识。语文和英语这些语言类型的科目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影响较为明显,但从综合素质的角度分析,出现的一些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联系并不紧密,主要注重的是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与实际的社会生活联系相对紧密,是弥补学生对社会认知的基础内容。初中的校园生活其实缺失了社会生活的内容,并且初中生的生活圈子有限,社会生活与初中生校园生活的重合部分并不多,这就导致他们缺少社会生活经验。道德与法治教学恰好可以弥补这部分内容,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
2.2需要适应新时期学生个性化发展趋势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或者生活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生活资源更加丰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门槛降低。初中生出生在网络信息时代,对信息技术设备的应用相对熟练,手机、电脑等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设备。虽然现阶段县级初中住校生的比例依旧很大,这部分学生接触手机的机会不多,但是在假期或者计算机类的课程中,他们依旧可以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应用设备上的一些功能。从此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或者学习内容会受到网络信息技术的影响,在学习知识理论时,可运用到更为发散的思维。更为关键的是,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初中生的发展趋势更具个性化,语言词汇、行为方式等均会受到网络信息技术的影响,这种影响已经渗透在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为此,教师若要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在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时,也应符合初中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3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3.1设计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但是,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在不断更新,如果老师的教学脱离社会,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伦理道德观念也会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从而阻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首先要设计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将书本上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确定新时代背景下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现如今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虽然得到了改革和完善,变得更具趣味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但是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还是过于广泛,学生的目标和想要塑造的形象也过于理想化。所以,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生活,不能眼高手低,而是要重视学生的积累,脚踏实地。这样,学生才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养成良好的品德,最终完成需要完成的学习目标。
3.2利用多媒体,优化生活化学习体验
多媒体教学工具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更广泛的教学资源,教师可在备课阶段结合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准备与此类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或者视频资料。其中,視频资料的观感更好,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选择此类多媒体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在确保其与教材内容相匹配的基础上,将其作为扩展性的资源呈现出来,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发散性思考。特别要注意的是,由于初中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心理承受能力也有限,教师在选择视频内容时应尽量选择内容清晰、价值观导向合理的视频内容,避免对他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不良影响。
结语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应用到知识理论的教学中。除了要注意分析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教师还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角度引入生活化的内容,此类内容可以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也可以是一些名人故事或者一些历史资料。这样不仅能够丰富生活化教学的内容,而且能够使生活化教学的形式更加多元化,切实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金芳.传承优秀文化,构建文明乐土——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策略探析[J].亚太教育,2019(12).
[2]谢兆华.探究得法做学习的主人——以六年级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为例[J].教育观察,2019(37).
关键词:道德;法治;课程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道德是人们对于自身的一种行为约束,法治则是一种依靠国家强制力、相关规则和条文,对社会群体进行统一的约束和管理,以维护社会秩序,确保国家的稳定发展。正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进入这个年龄阶段以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发生着急剧变化。不再像初中阶段那样,初中阶段的学生更加脱离父母的束缚,大部分初中阶段的学生都开始实行住校制,回家的时间越来越少,在学校的时间越来越长。虽然脱离父母的庇护,对于初中阶段学生来讲是一种提升独立能力和自理能力的重要磨炼。但是,学校管理不能像父母管理那样面面俱到,学生在学校中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经历一些各种各样的事情。在这个心智尚未成熟的重要时期,很多学生都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盲目模仿和推崇一些自己认为非常酷的事物。在这种盲目的模仿当中,很多学生都会丧失自我,做出一些违反道德和法治的行为。
1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在初中阶段,儿童正处于自律养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来说,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孩子们对于一些具体的道德价值观的理解尚未成熟,只能依靠老师的讲解和具体案例来明晰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德育为基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实际上指的是老师把课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在生活中的感悟来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非常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在整个过程当中完善自我认知、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最终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2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要求
2.1需要满足新课标下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较为明显。而其他学科的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促进学生掌握自然学科中的相关理论知识。语文和英语这些语言类型的科目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影响较为明显,但从综合素质的角度分析,出现的一些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联系并不紧密,主要注重的是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与实际的社会生活联系相对紧密,是弥补学生对社会认知的基础内容。初中的校园生活其实缺失了社会生活的内容,并且初中生的生活圈子有限,社会生活与初中生校园生活的重合部分并不多,这就导致他们缺少社会生活经验。道德与法治教学恰好可以弥补这部分内容,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
2.2需要适应新时期学生个性化发展趋势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或者生活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生活资源更加丰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门槛降低。初中生出生在网络信息时代,对信息技术设备的应用相对熟练,手机、电脑等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设备。虽然现阶段县级初中住校生的比例依旧很大,这部分学生接触手机的机会不多,但是在假期或者计算机类的课程中,他们依旧可以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应用设备上的一些功能。从此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或者学习内容会受到网络信息技术的影响,在学习知识理论时,可运用到更为发散的思维。更为关键的是,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初中生的发展趋势更具个性化,语言词汇、行为方式等均会受到网络信息技术的影响,这种影响已经渗透在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为此,教师若要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在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时,也应符合初中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3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3.1设计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但是,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在不断更新,如果老师的教学脱离社会,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伦理道德观念也会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从而阻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首先要设计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将书本上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确定新时代背景下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现如今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虽然得到了改革和完善,变得更具趣味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但是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还是过于广泛,学生的目标和想要塑造的形象也过于理想化。所以,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生活,不能眼高手低,而是要重视学生的积累,脚踏实地。这样,学生才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养成良好的品德,最终完成需要完成的学习目标。
3.2利用多媒体,优化生活化学习体验
多媒体教学工具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更广泛的教学资源,教师可在备课阶段结合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准备与此类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或者视频资料。其中,視频资料的观感更好,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选择此类多媒体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在确保其与教材内容相匹配的基础上,将其作为扩展性的资源呈现出来,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发散性思考。特别要注意的是,由于初中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心理承受能力也有限,教师在选择视频内容时应尽量选择内容清晰、价值观导向合理的视频内容,避免对他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不良影响。
结语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应用到知识理论的教学中。除了要注意分析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教师还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角度引入生活化的内容,此类内容可以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也可以是一些名人故事或者一些历史资料。这样不仅能够丰富生活化教学的内容,而且能够使生活化教学的形式更加多元化,切实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金芳.传承优秀文化,构建文明乐土——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策略探析[J].亚太教育,2019(12).
[2]谢兆华.探究得法做学习的主人——以六年级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为例[J].教育观察,20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