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校报的文化品位与育人功能

来源 :教育传媒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mboo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校报的阅读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动的接受客体,而是与传播者互动互融互为的主动性的阅读主体。高校校报的文化特质要求阅读者成为具有特定心理和文化属性的参与者,与传播者在时空情绪、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写作规范上,形成共通共融共悟的情感境界,①从而提升校报的文化品位、发挥校报的育人功能。
  一、文化主体的互为与互动
  “高校校报本身是大学文化生产、保存与传播的活动载体和外在形式,文化则是校报的内容和灵魂。”②作为承载文化的文本,校报是以文字为外显形态的文化内核的储存物,文化品位是校报品质的主导,没有文化色彩的校报,便失去了底色与机理。“意义的传播和理解都是建立在文化价值理解的基础之上的,离开了文化价值的平台,任何有效传播都是不可能的。”③校报维系着写作主体与阅读主体之间的情感碰撞与思想交汇,作为衡量校报传播效果重要准则的读者阅读与接受十分重要。而阅读者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这些个体生活在一定的时代文化、地域文化中。有别于大众群体,校报的阅读者是具有一定知识储备、接受能力、阅读水准、文化品位、评价能力、思想深度的群体。对这个特殊群体的阅读与接受的效果评估,只能综合其个人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在文化特质考察中进行。
  尤其在当今自媒体盛行的语境下,阅读行为已经从单向度传播转向了传播者与接受者互为主客体的动态化多元传播。在这种双向度活动过程中,校报的传播价值和文化功能自然渗透在互为主客体的传者与受者的精神互融中。这种互融衍生出新的精神实体,对主客体的文化精神的再造、价值取向的调节、审美范式的优化,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校报文化品位的培养
  “受众的兴趣爱好、受教育程度、政治态度等社会特质都由其精神层面进行控制,并影响到其在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所理解的信息,同时,受众背后所蕴含的感悟和精神又会对传播活动产生深远影响。”④不管是受众,还是传播者,其精神本源都离不开民族文化传统的营养与沉淀。 201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这为高校校报培养文化品位和肩负育人使命定下基调。作为高等教育的文化阵地和育人媒介,高校校报应该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社会主义文化。校报的传播者应既具有厚重的文化功底,从传统文化源流汲取营养,又能够洞悉时代需求、把握时代精神,激发读者的精神感悟。
  可以将校报置于写作文化学的视野下来审视。写作文化学“深层次、本质性地揭示了写作活动背后的群体性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时空情绪,并运用这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指导一切写作行为和过程,写作文化学以一种宏观的文化视角、生命视野探寻写作行为的本质。”⑤在校报传播、接受过程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精神沟通形成一种跨时空的关联,这便是时空情绪。时空情绪决定着作者心灵施与到作品上表现出的胸襟气度和立意境界,是作者写作意识映射给读者的心灵结晶。校报要在写作构思上勇于尝新、在写作手法上标新立异、在格调上恪守文化底色。
  “校报是新闻和文化融合体,是‘新闻文化品’。”⑥想要创作出形神兼备的新闻文化品,依赖于传播者和受众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取向。这种价值观念是对一个时代风貌的整体感知和理解能力,但常常能超越于時代之上而具有一种预测和先发的功能。要使高校校报引领时代文化的发展,传播者不仅需要具备对新闻价值的敏感、对文化发展走向的认知与判断,还要具备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样,读者需要保持理性辨识的能力、把握时代文化的主流,去粗俗,辨真伪。校报的传播者还需具备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用多元化的文字作品多角度、多层面地激发受众的思考,使受众的阅读体验与传播者的思维相呼应,同时,开放的思维方式要求传播者从受众的思维逻辑出发,进行逆向思维和反向思考,激发自身灵感,提升校报的文化内涵与品位。
  校报传播者还应建立自己的写作范式,让时空情绪、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最终落脚在写作文本中。一方面,传播者需要提升文字写作功力。受办报周期所限,校报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较弱,这就需要传播者深挖文本的文化深度和历史厚度。“只有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文化才是真文化,新闻作品的文化色彩只有在具备历史的色彩后才是不折不扣的。”⑦另一方面,传播者需要重视报纸的版面设计。版式的设计、文字的疏密、色彩的运用、图片的选择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校报的阅读体验。
  三、校报文化与育人路径
  (一)文化为魂,内塑气质
  新媒体以读取方便、内容多元、形式新颖、更新迅速、语言通俗等特点吸引受众,但也存在内容良莠不齐、形式过分渲染等问题。
  纸媒在传播时效上缺少优势,但相比新媒体“重颜值而乏内涵”的不足,可以在“塑内功”上下功夫,凸显自己的优势。高校校报的“内功”就是深厚的文化底韵,即文本的知识性、哲理性、韵味性等,使人获得知识素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一是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化性统一。一般校报有四个版面,一版通常为消息和要闻,侧重于政策的传达。二版、三版、四版可塑的空间比较大,有通讯、纪实、评论、报告文学、文艺写作等多种体裁,可以有广度、有深度地挖掘和展现大学风貌。
  二是自己撰稿与约专家写稿结合。通常,一个版面就是一个大主题,在大主题下,安排若干篇稿件,从不同侧面呼应大主题。还可开设专栏,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撰稿,就某一个教育热点、文化现象或社会话题进行深度剖析,从而引导舆论、提升栏目品质。
  (二)平民美学,雅俗共赏
  高校校报的受众以知识分子为主,但追求文化性不意味着使校报成为“阳春白雪”,让读者不可企及,而应雅俗共赏,通俗易懂,做到既凸显文化气质,又让文章“走心”,获得读者的反响和呼应,才能赢得读者,获得持久的生存力。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是审美平民化主张在新时代宣传工作中的进一步要求,作为高校宣传窗口的校报理应顺势而为,做出表率。   近年来,主流报纸对人物报道的写作都力求更加亲民,善于挖掘普通人物身上的道德闪光点打动观众,产生持久的道德震撼力。如《工人日报》2008年8月26日第五版对一名普通清洁工人孔祥芬的通讯采访就非常成功,开头“黝黑的皮肤,凌乱的头发,大颗的汗珠,还有环卫工人醒目的制服”⑧,寥寥数语烘托出一个朴实的清洁工形象,接着再讲述她23年里甘于扫马路而放弃换工作的事迹,升华她的内在品质。这样的人物报道“包含更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生意蕴,引发欣赏者的人生感、历史感”⑨。高校中优秀的师生典型不乏其人,在当前科教兴国战略下,大批学者和科技人员来源于高校,他们不仅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更以平凡的细节感动人,如常年扎根于太行山区做科研的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获得“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称号的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卢永根,他们的事迹在所在学校校报上刊登后,都引起极大反响。把握审美,贴近大众,才能让高校校报获得更多的点赞,赢得广泛支持。
  (三)注重互动,以人为本
  高校校报受众的文化素养高,尤其需要注重互动,倾听师生不同的声音,搜集读者珍贵的建议,才能与读者“心连心”。这需要打破传统以来以传播者为主体,接受者为被动客体的思维局限,做到互为主客体。除了上文探讨的建构主客体的精神互动外,校报传播者还应设立更便捷有效的反馈平台,常规的方式包括设置读者反馈专用邮箱、信箱、专用电话等,接受读者点评和反馈。还可尝试开辟读者来信栏目,分享读者读报的体验、感受、见解等,彰显校报的开放性与人文性。另外还可以定期举办读者见面会,并在师生中招募兼职通讯员,以扩展新闻来源渠道、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还可聘请高水平学者作为专栏作者,提升报纸的知名度。此外,在全校优秀大学生中招募校报记者,夯实校报团队的人力资源基础,学生记者来自不同院系专业,知识背景多样,他们本身来自学生中间,有助于发挥各自的专业背景优势,又可以促进与读者的有效互动,并形成新老交替,以老带新的工作机制。
  (四)媒体融合,育人同步
  在手机上网、手机阅读,微信、微博等已成为当下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纸质媒体生存受到挤压。高校校报要顺势而为,紧跟时代,思考如何与各类新媒体有效融合与互补,打造宣传育人的综合平台,发挥同步育人功效。
  但媒体融合是“和而不同”,不是“一枝独秀”,如上所述,校报的安身立命之本是文化内蕴,这是其必须要坚守和维护的特质,只有这样,才能让校报在多元媒介中走出自身的生存之路。在守住文化内核的基础上,校报需要在文章风格、表达手法、言说方式、版面设计等方面借鉴新媒体,质量上乘又形式多样,做到“内容为王,内外兼顾”。同时,可在校园网、官方微信及手机App上开辟校报电子版,使校报内容可以随时在网络上、手机上读取,传播更加广泛。其次,媒体融合也包括选材的融合,校园网、微信、微博、校报的编辑人员可以形成联通工作机制,对重要的内容,共同采访,各自取材,使同样的事件能够多角度、多风格地报道和呈现,让师生产生更高的关注兴趣与参与热度,由此形成联动效应,从而极大增强宣传育人的功效。
  总之,文化品位是提升高校校报品质、深化校报内涵的根本。只有在文化内功上下功夫,高校校报才能更好地塑造具有思想深度、文化涵养和品德境界的高水平读者,并助力高校教书育人工作。
  注释:
  ①马正平:《写的智慧》第二卷《写作文化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42页。
  ②张音宇:《论高校校报的文化责任》,《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③文言:《文学传播学引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④⑤高方:《作为精神实体的受众——写作文化学视野下的受众研究》,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年硕士论文。
  ⑥李建林:《高校校报新闻文化自觉探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7期。
  ⑦彭菊华:《论新闻作品的文化品位》,《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2期。
  ⑧庞慧敏、黎春香:《马路就是我的战场》,《工人日报》2008年8月26日。
  ⑨葉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1页。
其他文献
牙科手机是口腔科临床治疗中最常用的设备,在治疗过程中密切接触患者唾液、血液、龈沟液和牙菌斑,所以它的表面和机头内部涡轮组件及管道在使用后均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病原微
[目的]比较手术及保守治疗低级别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即CIN Ⅰ级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9月本院诊治的CIN Ⅰ患者120例,其中接受药物保守治疗45例,宫颈
期刊
@@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浸润深度(T分期)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临床评判淋巴结转移情况提供重要依据。方法纳入分析的89 492例食管鳞癌手术患者,均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
为了解略阳县碘盐批发企业和居民食用碘盐含碘量,笔者于2005—2009年对县盐务局盐库、碘盐分装车间和居民户食用盐含碘量进行全面动态监测,为碘缺乏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电视媒体财政项目预算执行较慢的原因,提出了加快财政项目预算执行进度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电视媒体;财政;项目;预算  财政项目预算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司化运营的企业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当前很多电视媒体的预算,还停留在事业单位“只重分配,不重管理”的模式上。①本文结合电视媒体自身的特点,对加快电视媒体财政项目预算执行进度进行探讨。  一、电视媒体财政项目预算
[目的]比较分析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与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术(FURS)治疗直径≤2 cm及>2 cm肾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50例肾结石
期刊
@@
无锡市是国家首批病媒生物监测点之一,为了解无锡市蚊虫群落特征,于2008年对无锡市7个市辖区内的15个居民区、15个公园、15个医院、4个农户和4个牲畜棚中的蚊虫种类和密度进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脓毒症致血小板(PLT)减少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96例脓毒症致PLT减少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57例)和rhT
期刊
@@
大多数有机磷农药(OP)通常都有相似结构,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能通过水解和氧化途径等降解转化为六种二烷基磷酸酯类化合物(DAPs)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它们常被用作人群农药暴露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泛他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