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创新研究

来源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hu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工业的迅速发展,建筑工程的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然而,建设工程的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保障工人们安全生产工作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建设工程的安全生产理念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探究改进和完善安全生产理念对于保障工人的人身安全,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推动我国建设工程能够安全生产的重要举措。文章将对我国建设工程的安全理念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对当代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理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创新
  1、前言
  目前我国的建设工程仍然存在着许多安全性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建设工程工作的有序开展,工人们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工程事故频发,严重影响着工程的进度。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许多,但最为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建设安全法规存在许多漏洞;安全监督工作没有做到位;生产设备质量不过关;市场机制混乱;相关的建筑工作者们整体素质较低。想要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改变当前的安全生产理念并进行创新,加强监督管理工作的进行,进而保证建设工程安全的开展。
  2、提倡“以人为本”的全面关怀观
  以往的建筑工程项目中,人们往往集中关注于项目自身是否安全,完工之后的建筑是否有安全隐患,而常常忽视了建筑工人在施工過程中的安全问题,因此,人们通常对项目本身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并把最后施工后的结果作为一切工作的目的。几乎完全忽省略施工工人的安全问题,于是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总是落实不到位,像这样缺乏人性化的施工流程以及一些形式化的安全宣传教育,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安全事故,只有保证相关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高质量的机械设备、安全的施工环境和严格的安全监管才能够有效避免事故的频发[1]。研究发现,人机交互界面出现问题而导致的人员伤亡情况最为普遍,发生的事故也最多,而其中因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的失误以及人的因素而导致的事故为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必须一方面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另一方面要推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施工的过程中将一切以人为本,展开以人为本的管理活动。还要积极引导建筑工人在施工活动中严加注意自己的安全问题,时刻关注周边的环境,检查设备质量是否安全可靠,同时要求施工人员在进行安全教育活动中能够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3、落实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观念
  当一项建筑工程中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不仅仅会给相关的工程人员带来人身伤害以及对其家庭生带来不利的影响,还会严重影响的负责该工程的企业,企业不但会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企业声誉也会受到影响,非事故工程项目的工作人员也会受到牵连,另外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同样会带来不小的损失。还可能严重的威胁到非事故工程建设企业的人员[2]。如今的建设工程所处的环境和地理为与居民的生活环境距离越来越短,建设工程中发生的安全事故除了对相关的施工人员带来伤害之外,对周围的居民也存在着安全隐患,因此我们必须要树立保障全员安全的管理理念。建设工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安全隐患问题,并且这些安全问题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的特点,所以我们光从表面是看不出来的,因此要立足与多角度进行更加全面而又细致的观察,动员社会中的各个成员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进行观察,这样将会更有助于企业找出安全隐患,从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因安全事故带来的人员伤亡以及企业的经济损失。
  4、实行安全动态管理的观念
  建设工程所处的位置和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仅仅依靠一种模式的安全管理理念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因施工环境的不同项目的不同,其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安全问题也是不同的,此外不同的环境所可能带来的安全问题的数量也是不一样的,以及包括安全问题发生的时间段也是不同的[3]。所以我们必须要对工程施工的进展情况进行时刻的跟踪和记录,对将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预测和评估。落实并实行全面的安全生产动态管理理念对于预测和评估安全隐患是必不可少的,并对这些安全隐患做到严加监控和防范,真正的做到防范于未然,对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做好充足的安全预防准备,保证施工的安全进行。因此,对于我们现有的规章制度要根据具体的施工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建立起一套符合项目工程特点的动态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其中这些制度主要包含安全风险再评价制度、安全生产预评价制度、以及安全生产监控制度,总而言之,建设工程环境及条件的不断变化性决定了我们采用动态安全管理理念的必然性[4]。
  5、积极引入“第三方监管”
  身处某一项建设工程的管理人员及其施工人员往往很难预测潜在的安全问题,这是由于这些工程人员们在某个项目工程的环境中待的时间久了,慢慢习惯了每天的施工环境,因此对于安全问题往往觉察不出来或者是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5]。所以不能够只单单的依赖相关的安全管理人员来发现项目中隐藏的安全问题,必须要让第三方人员进行干涉管理,独立于项目工程之外才能够立足多种角度并能够以全面的视野法相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消除掉项目管理员所看不到的安全问题,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一些政府性质的相关监管部门是属于第三方监管,但是政府监管会导致一些企业只能被动的进行管理,会导致企业对政府的不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一些安全培训机构引入到企业中来,从而可以避免企业与政府之间矛盾的激化[6]。
  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安全问题是最为重要的,我们不仅仅要关注项目本身是否安全可靠,对于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更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中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对于施工的安全有序进行是及其重要的。为了宝账号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企业要必须对安全建设工程以及安全生产理念足够重视,并且根据建设工程的具体情况不断创新安全管理理念,只有这样,企业的经济和信誉才不会受损,才能保障工程顺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张中平.政府对建筑行业农民工安全管理的探讨[J].科技视界.2015(02):56.
  [2]颜双建.做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途径分析[J].江西建材.2015(02):89.
  [3]易晓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江西建材.2015(02):23-24.
  [4]孔祥军,吴国君.工程建设安全监理小议[J].水利天地.2004(12):67-68.
  [5]谢年山.工程建设安全工作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石油库与加油站.2003(05):23-25.
  [6]苏义坤,刘新宇.工程建设安全状态评价的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1):99.
其他文献
变电站在电力系统中占据着关键的地位,供电安全性与变电运行的可靠性存在密不可分的直接联系,由此供电企业应注重变电运行供电可靠性的提高,并将其提升到日常工作日程中来,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实现施工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不仅能有效提高建筑企业施工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还能提高建筑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由此可见,在建筑施工管理中應用信息技术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信息技术  1、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信息管理在建筑施工中起着十分重要的
我的丈夫离过婚,前妻带走女儿,结婚一年来,他经常以看望女儿的借口去前妻家,曾经在那里过夜,为此我和他经常发生争执,心里很痛苦,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实建立较为全面的防灾减灾体系  自20世纪后期,美国、日本逐步针对本国防灾减灾领域的问题进行立法,与此同时,持续引进有关防灾减灾领域的新技术,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技术革新,并完善防灾减灾机制和减灾系统工程。  从美国的减灾史来看,土地使用规制是最早被运用的减灾工具。196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洪水保险法案(National Flood Insurance Act),其中,由联邦政府承担的对地方泛滥区
期刊
1997年3月至2000年7月我们对颅脑损伤32例行气管切开术.男19例,女13例,7~62岁,平均42岁,其中脑挫裂伤18例,脑干损伤5例,脑出血4例,颅内血肿5例.治疗性气管切开18例,预防性气管
【摘要】因为混凝土施工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现代房建工程项目的建设中,所以很多的建筑都是以混凝土结构为主的,对于房建工程项目来说,必须要科学合理的使用混凝土技术,从而尽量的保证建筑项目的整体安全与稳定。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混凝土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做到质量监控,从而保证混凝土出现问题的过程就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  【关键词】屋建筑工程;混凝土桩基;施工质量  就我国目前的房屋建筑工程的桩基施工来说
针对电动汽车充电站选址规划问题的求解,本文选择遗传算法进行详细分析.对充电站规划进行了染色体编码;建立了兼顾用户满意度和充电站成本的多目标评价函数;采用柯西型隶属度
FOLLOWING a long,strenuous period of exploration we have succeeded in finding a correct path that leads to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in China-socialism with Chin
期刊
一、苏南地区乡村规划特点与存在问题rn传统意义上讲,苏南地区主要指的是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中心包括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地区的统称.早在20世纪60年代,苏南地区就以
期刊
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用电量还在逐年攀升.对于电力行业而言,提高电力系统控制水平,可以不断让电力系统生产效率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