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校“双困生”就业价值取向教育引导的思考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k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为了实现“双困生”充分就业,必须不断创新“双困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教育引导。为此,在国家层面要给予更多政策扶持,在高校层面要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而在学生层面也应顺势而为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目标、保持良好心态。只有国家、高校、学生三者协调配合,才能帮助“双困生”更加科学地树立就业价值取向,确保允分就业。
  关键词 创新 双困生 就业价值取向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10.084
  Reflection on Innovating Education Guidance on Value Orientation of
  Employment for Universities’“Double Impoverished Students”
  ——Based on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in Newly Foun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in their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LU Weijun
  (Longyan University, Longyan, Fujian 364012)
  Abstract In order to realize full employment of “Double Impoverished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an all-around affluent society, education guidance on value orientation of employment for “Double Impoverished Students” must constantly be innovated. Therefore, more policy support from the country level should be provided, great emphasis from university level should be paid to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so as to promo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ies, and in the level of students, concepts of employment should flow to be changed, to determine a reasonable target, and maintain a good attitude. Only with the coordination among country, the universities, and students, “Double Impoverished Students” can be helped to more scientifically establish value orientation of employment, so as to ensure full employment.
  Keywords innovation; Double Impoverished Students; value orientation of employment; reflection
  就业乃民生之本,然而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和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毕业生就业形势紧迫、就业矛盾尖锐,尤其是有着特殊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的“双困生”的就业问题更加突显。当前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双困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已成为当前政府、高校面临的迫切任务。
  1 “双困生”处于就业弱势地位
  受社会环境影响和自身物质条件限制,高校“双困生”就业显得更加困难。有关调查也显示,“双困生”特殊群体由于就业成本、价值观、竞争力等因素影响,在就业中更是长期处于弱势地位。[1]突出表现在:
  (1)素质较低导致求职弱势。“双困生”就业难除了确有一些客观因素外,主因还是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由于其家庭经济困难,致使自身的“理想”与“现实”差距明显。他们中有的无钱购买复习资料,经常从事勤工俭学致使学习时间无法保证,导致学习成绩差;有的出于节约生活开支,导致营养不足、身体素质较差。以上原因直接导致“双困生”综合素质较低,在求职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
  (2)竞争失衡致使择业困难。由于我国至今尚未建立平等竞争的用人环境,家庭的社会关系、社会背景客观上造成不平等竞争,致使社会关系和经济基础薄弱、个人素质也不出众的“双困生”无法参与公平竞争。此外,部分用人单位制定的生源地限制、收取保证金等保护性政策,也在客观上造成择业中的不平等,造成就业竞争失衡。以上的不公平,都造成”双困生”择业困难。
  (3)精英情结引发就业障碍。受传统的家庭和社会观念束缚,一些“双困生”的择业观念仍然因循守旧。他们至今还抱着“考上大学就是国家精英”的思想,有的甚至还认为自己是“山沟沟飞出的金凤凰”。因此在择业过程中他们对未来的工作期望过高,既要求工资高、待遇优、又体面,还希望到沿海城市、上市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引发了严重的就业障碍。
  (4)双困现状难以实现创业。绝大多数的“双困生”不愿自主创业,主要是以下问题难以解决:首先是资金受限,他們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且受此影响无法获得奖金扶持,创业资金无法得到保证。其次是在毫无创业知识,缺乏资金融通、市场营销等经验的情况下,仓促创业将寸步难行。再次是政府、学校出台的创业扶持优惠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落到实处还需要一定时间。   2 就业价值取向成为影响就业关键因素
  就业价值取向是指求职者对职业价值的追求、评价、定位及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2]“双困生”的就业价值取向由于受社会环境影响和自身物质条件限制,往往出现严重分化的两种极端:
  一部分“双困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和心态相对积极,经过家庭贫苦的磨炼、正面的家校教育和社会影响,造就了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具有励精图治、奋发向上的精神,从入学伊始就勤奋学习、精心规划职业生涯设计,愿意从事最基层、最艰苦、国家最需要的工作,去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3]而另一部分“双困生”却表现出消极的就业价值取向和心态,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出身的贫寒,导致胸无大志、自抱自弃,学习不努力,能力也未得到提升,进而在求职过程中退缩焦虑;有的不能客观地认识社会、评价自己,总是片面强调用人机制不完善等客观因素,常常处于一种被动的等待就业状态。
  当前“双困生”是否树立科学的就业价值取向,已成为影响其就业的关键因素。“双困生”只有树立了科学的就业价值取向,将来才能顺利地求职择业,才能迈好人生道路上重要一步,在未来工作岗位上才能建功立业。
  3 创新就业价值取向教育引导有效途径
  “双困生”科学的就业价值取向不是先天形成的,需要政府、学校、学生的协调配合、教育引导、不断创新。它既离不开就业现状和社会舆论的引导,也离不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3.1 “双困生”就业价值取向源于舆论和现状的引导
  当前政府有责任、义务担负起促进就业的重任,社会、高校的舆论导向以及现实就业状况,都影响着“双困生”的就业价值取向。
  (1)完善政策机制,创造就业良好氛围。为了实现“双困生”充分就业,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机制,创造就业良好氛围。一要进一步制定配套政策规范就业主管部门、用人单位、学校、毕业生四方的行为,使就业工作有章可循。二要进一步健全统一、开放的就业市场,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因素,形成平等竞争的就业环境。三要规范各种审报制度,减少有关收费项目,社会各有关部门要为“双困生”建立和开通就业信息网,积极拓宽信息渠道,让他们及时了解就业信息并参与竞争。四要让全社会学会识才、爱才,完善单位选人用人制度,让“双困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2)加大扶持力度,开设就业绿色通道。高校要为“双困生”开设就业绿色通道,为他们提供全程化、人性化的指导,科学地规划设计职业生涯,着力训练学生基本方法和技巧。
  (3)拓宽就业渠道,全力做好就业推荐。为了切实拓宽就业渠道、做好就业推荐,高校一是既要尽可能多地为“双困生”提供与用人单位接触的机会,还要尽可能推荐一些专业对口、针对性强的用人单位,全方位向用人单位宣传他们意志坚强、吃苦耐劳等优点,让用人单位发现他们的亮点、闪光点。二是要积极鼓励他们先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基层一线单位等国家急需人才的地方工作。
  3.2 “双困生”就业价值取向源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职业素养是求职者内在的要求、规范及提升,是他们在未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良好的职业素养应该包括端正职业认识和职业定位、完善现代知识结构、高水平职业能力、过硬职业化心理素质等。地方性本科院校只有通过转型发展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才能促使他们对未来的职业有合理选择、正确评价。
  3.2.1 “双困生”职业认识和职业定位的培养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职业教育,属于沟通教育与工作间的桥梁。高校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需求,为“双困生”开展富有成效的职业指导,帮助他们选择最适合自己才能发挥的职业。[4]
  一要提供全程化的就业指导。高校要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生活,从入学之际就对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进行职业教育,通过就业指导课、知识讲座、就业咨询等,帮助他们树立职业理想、强化职业意识、提升职业素质,让他们初步了解所学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二要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高校要结合学生家庭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要开展适应岗位需求的有针对性的求职技能、技巧训练,帮助他们掌握专业及职业的技能要求,提升实践经验和应变能力。三要做出合理化的自我评价。高校要努力提高“双困生”充分查找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在学会全面客观分析和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从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实操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做出合理的自我评价,准确定位自己在择业中的角色。四要树立新型化的择业观念。高校要引導学生走先融入社会、再谋求发展的就业之路,要面对现实抛弃理想化、注重眼前利益以及“铁饭碗”愿望强烈等陈旧的就业观念,要打破从一而终、一步到位的传统就业观,接受多次就业、竞争就业等观念。
  3.2.2 “双困生”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1)高校应坚持以转型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地方性本科院校一定要坚持走转型发展之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努力把“双困生”培养成应用知识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紧紧围绕提升“双困生”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为目标,高校一要以市场为导向,在了解市场、分析市场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专业设置、课程方案;二要通过现场教学、案例教学,以及建立实训工作室机制,进一步增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实操能力;三要鼓励学生参与职业资格考试,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加就业竞争力。[5]
  (2)“双困生”应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双困生”为谋取好的职业,首先要注重知识积累,要改变过去“等、喂、抱”的被动学习,学会自主学习;要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掌握学习技巧,加强知识的积淀。其次要注重创新能力培养,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创新能力已成为毕业生最迫切需要的能力,而这恰恰是“双困生”所最欠缺的素质和能力,因此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第三要通过专业实训和社会实践,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主动与别人交往,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的提高;重视礼仪细节,促进礼仪修养的提升等。
  3.2.3 “双困生”职业化心理素质锻造
  受特殊的社会环境影响和自身物质条件限制,使“双困生”普遍存在自卑焦虑、攀比盲从、厌学厌世、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为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应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就业心理辅导,减轻就业压力。一要引导他们尽早树立竞争就业、多次就业、跨行业就业等观念。二要帮助他们抛弃不切实际的“精英情结”,正确认识自我,走出自负、自卑。三要鼓励他们参与文体活动,减少的忧愁和烦恼,放松心理压力;四要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解压,鼓励他们遇事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多向同学或老师倾诉,及时疏导心理问题,增强受挫能力。此外,高校就业工作指导者可通过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等方法,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期望值,体验求职失败的挫折感,纠正焦虑、盲从、侥幸、依赖的心理,正确面对就业和求职。
  龙岩学院“立德树人”职业能力提升项目(编号LX2016008)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论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误区与引导[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 沈东华.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及对策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
  [3] 盖世洲,刘雅宁,李蔚娅.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
  [4] 王建光.提升省属高校“双困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4.12.
  [5] 田春艳.试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4(17).
其他文献
摘 要 体验,即通过感官来感知,“是主体对所经历事件或生活的一种体认与感悟,是个体生命经验的结晶”。如果我们把体验融入到品德课堂教学中去,把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转变为自然活泼的生活体验,那么课堂教学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笔者所执教的《不说话的朋友》的教学片段来具体阐述。  关键词 体验 品德 教学片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
期刊
摘 要 信息技术给中国的教育发展带来革命性影响。高校思政课程打破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依托互联网 “蓝墨云班”课堂云平台,构建图文声像并茂的生动的教学资源,翻转教师和学生的身份;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现课堂课外的翻转;利用互联网云平台空间实现无纸化考核。思政课的这种全方位改革,大大增强了思政课课程的吸引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互联网云
期刊
摘 要 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分不开,但要达到应有的效果,只考虑大学阶段的职业素养教育是远远不夠的,我们应该从小学的品德规范开始,再结合初中、高中的职业伦理知识,切实强化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内化过程。  关键词 品德 职业能力 职业意识 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10.036  Research on
期刊
PSIM - Based Simulation Research on Phase - Shifting 30 €?Series  Double - Linking Circuit  WANG Heng, HU Xiaoyan  (Yancheng Teachers College, School of New Energy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Yancheng
期刊
摘 要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存在师资欠缺、资金短缺、设备少缺、管理稀缺等“四缺”制约瓶颈,校企合作共建高职学生社团模式能够有助于学校教学活动,丰富发展第二课堂,将企业文化更好的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校、企、社“三赢”局面。学徒导师制、产学项目化、融资创客型三种校企共建社团模式成为重点突破口。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学生社团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
期刊
摘 要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日常生活照料服务需求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成为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积极推进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结合,建立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新体系势在必行。本文以赣州市杨仙老年公寓为例,对构建和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进行初步探讨,并对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提出建议。  关键词 医养结合 养老服务体系 医疗卫生服务 日常生活照料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DOI
期刊
摘 要 混合式教学模式把传统教学中引入网络教学平台,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既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扩展了课堂教学,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学“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基于SaKai平台的混合式教学为例,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 SaKai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
期刊
摘 要 文章从界定公安院校课程指标体系建设八个方面的内容入手,以北京警察学院“治安学导论”课程建设为例,分析了“治安学导论”课程指标体系建设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治安学导论”课程指标体系构建的路径。  关键词 公安院校 课程建设 指标体系 治安学导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2.014  Abstract Th
期刊
摘 要 幼儿的成长是在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和家园共育的三位一体中进行的,其中家园共育至关重要,良好的家园沟通是实施家园共育的基础。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家长群体和教师群体存在着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家园沟通并不总是顺利的,有时甚至双方还处在“戒备”状态。本课题从幼儿教师的职业立场出发,提倡在根本上树立教师的职业信念,增强专业理念,以案例法探寻改善家园沟通的策略,分析个体情绪、沟通目标、沟
期刊
摘 要 “爱吾师”和“爱真理”是辩证统一的:“吾师”是探索、传播、践行真理的主体,“爱吾师”和“爱真理”是同一的;真理的探索是人们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规律进行的再探索、再认识,要敢于质疑权威、破旧立新,此时应倡导“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吾师”在探索、传播、践行真理时所表现出的科学精神、人格魅力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人们继承和传颂,此时应倡导“吾爱真理,吾更爱吾师”。在“吾师”和“真理”关系的博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