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制度创新需研究的问题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shrimp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扭转经济发展中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各地积极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方针,根据地区具体情况,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途径。“加强城乡统筹”也被我委列入2007年体制改革重点任务之一。
  
  一、对我国城镇化加速阶段的特点和基本矛盾的认识
  
  我国当今的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的时期。1995—2006年,我国农村居住人口从8.6亿减少到7.37亿,年均减少1100万人。同期城镇人口比例从29%增至43.8%,年均增加1.4个百分点,城镇化速度比1978—1985年高0.59个百分点,比1986—1995年高0.88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已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如按此趋势发展,2010—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的比例将达到50%以上,未来15年内城镇化水平可能达60%左右。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的转折,若措施得当,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跨上一个新台阶。
  从长远看,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让更多的农民成为市民,使农村人地比例趋于合理,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城乡一体化这一现代化目标的根本途径。
  在这一新形势下,我们需要正视若干带有根本性质的挑战。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非农产业提出巨大就业需求,城乡社会结构发生大变动。统筹安排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发展建设这两方面问题,通过正确的制度创新,促进顺利过渡,避免可能出现的矛盾或危机,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一)我国将长期面对非农就业压力,二元结构将长期存在
  提供足够的非农就业岗位是促进城镇化进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前提。但庞大的农村人口转入城市,给城镇就业带来长久的压力。
  我国经济多年持续高速增长,所提供的就业机会仍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就业需求。尽管有人预测2009年后我国新增劳动力的增速将停滞,但劳动部门认为,中国将长期处于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这给我们带来富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非农就业供需矛盾双重压力。现在是7亿农民,假定未来15年再转出2亿,再考虑到人口增长的因素,“地不够种”的问题仍然难以解决。另一方面,假定城镇居民再增加2亿达到9亿以上,我国未来经济增长是否能保持今天这样的态势,也是值得研究的。经济在增长,制造业的结构面临调整,装备水平在提高,城市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受制于诸多因素。
  即使在全国统一城乡户籍制度,农民向城镇流动的速度,也会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而且农民过快地涌入城市,也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为90%左右,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不可能达到这一程度。
  我国人均GDP仅2000美元,尚处于中低等收入国家之列。农村地域广大、农民人口多,城市带动乡村的能力,在不同地区差别很大。从整体看,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可以逐步削减,但不可能很快实现“城乡一体化”,这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城乡统筹必须多层次推进。在加速城镇化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必须在WTO框架下对农业进行适度支持和保护。
  (二)阻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是维系二元结构的制度体系
  20多年城镇化过程中,进城农民的“身份”迟迟没有转化。据统计局公布,2006年农村居住人口是7.37亿,公安部门统计农村户籍人口是9.5亿。这就是说,在5.7亿城市常住人口中,实际上包含了2.1亿进城农民,他们是边缘化的城里人,没有稳定的就业、住所,没有被纳入社保体系,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在一些地方,城市扩张、城市周边耕地转为非农用途后,原耕地或是由村集体经营厂房、商住等物业,或是折股到农民个人,享受土地租金收益。但从全国角度看,只有让更多的进城农民转为市民,与原有土地关系脱钩,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城镇化。
  在今天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口流动程度已经很高的情况下,进城农民转为市民的制度性障碍,主要是户籍的不同,以及“粘附”在户籍关系上的不同权益或待遇制度。与城市户籍管理相关的制度,包括街道管理、享受低保、再就业服务、子女教育机会等权益。而农民之所以是“农民”,是由于农民户籍含有承包集体土地的权益(尽管这一权益的本来意义正在模糊)。耕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最低限度生活保障。这和城市街道有义务为本区贫困户籍居民提供低保,是对应的关系。所以,农民进城常住,要拿“暂住证”而不是城市户口。
  尽管各地在“以城带乡”工作中,可以把本地周边农村居民纳入统一的户籍和社保范围,但似乎很难把非本地籍的常住进城农民纳入这一体系。
  我国快速城市化,正是在长期保留进城农民的“农民”身份的情况下进行的。多年来我们绕开了与此相关的体制问题。但这一基本的经济关系如果不理顺,真正意义的城镇化就没有实现,而且矛盾将积累起来。
  总之,进城农民身份转变的障碍,既与现有户籍、就业、社保制度有关,也与现有农村土地制度有关。制度创新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考虑。消解二元结构的制度创新,既要解决权利问题,也要从大的城乡经济关系背景着眼,考虑化解办法。
  
  二、从宏观角度看制度创新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
  
  (一)城市户籍和社保制度
  目前各城市(地区)城乡统筹拟解决(或容易解决)的,是覆盖本地区城乡(郊)户籍人口的统一社保体系。但我国人口跨地区流动性很大,城市是否可以建立覆盖全部常住居民(包括非本地籍的进城农民)的社保体系?这既取决于地区和城市的财力,从长远看,又关系到全国性的户籍制度调整。常住城市的农民在获得城市户籍后,需要改动原户籍登记,理论上应该放弃原有承包土地的权益,这又关系到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或再分配问题。
  关于户籍制度本身是否需要改革或是否有必要存在的问题,则牵涉到更多的社会管理问题。曾有“取消户籍管理”的意见,是没有经过深入论证的。
  从全国范围看,建立城市居民统一的低水平社会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医疗基本保障),则是更宏大和困难的问题。当然,城市为进城农民提供廉租房、医疗保障、就业培训等基本服务也很重要。
  (二)农村土地制度:亟须探索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或再分配途径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可以粗分两类:
  第一类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周边农村的农业用地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①保障工业和城市发展在适度成本下的用地需求;②保住18亿亩耕地底线,集约利用土地;③维护农民利益(让农民共享土地出让的增值,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④遏止恶性投机和寻租活动。
  第二类问题:广大农村地区,在原居民越来越多进城居住发展、农村劳动力逐步减少的条件下,合理公正地进行耕地使用权的调整。在保障所有农户的权益的前提下,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或再分配似已势在必行,但讨论还不够充分。
  近年来,围绕农村土地制度讨论很多,大体有三种可能的方案:
  1、“还产权于农民”,即主张土地私有化。主要是从农民维权、遏止寻租角度出发立论。
  2、“城乡统一的土地产权制度”,即农用地国有化(国土所肖金成)。并提出农用地转用制度改革的思路:明确界定公益性用地、完善征地程序、提高补偿标准,建立农用地转用市场,形成土地集约利用的机制。
  3、在现有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框架内,微调土地使用权。
  关于土地私有化的意见,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不可行的。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农民承包农田的规模,还仅具有基本生活保障功能。而且我国非农就业长期面临巨大压力,农民进城务工长期具有临时性质,要面对基本生活的风险。如果不能使进城农民获得与城市居民一视同仁的社保待遇,与农村土地承包权的再分配这两项工作实行联动,农民失去耕地承包权是风险极大的。一旦恢复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土地的大规模兼并将不可避免,被游离出来的农民难以被非农产业很快吸收,对社会稳定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关于农用地国有化的意见,出发点似重在确保工业化、城市化对土地的需求。至于如何解决第二类土地问题,作者建议“根据土地用途,确定土地使用权等不同土地权能。国家授权政府,将土地使用权直接授予承包土地的农户”。这一建议在我国现行政府架构中有多大可行性,没有深入讨论。
  比较稳妥的思路,是在现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框架内,进行制度微调。一方面要寻找农田转地谈判中维护村集体利益的有效办法;另一方面,要完善耕地承包权管理机制,有效进行耕地流转,体现使用和调整的公平性,在保证所有村民利益的情况下推进规模化耕种。这可能是适应我国国情的调整土地关系的积极稳妥的路子。在这一大思路框架下,探索农村集体资产的股份合作制改造,承包地、宅基地有序流转办法。
  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是和多年形成的农村社会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既有维护二元结构的功能,也是保护农民有序向城镇流动的缓冲器。要实现农村耕地有序调整的目标,必须同时和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通盘筹划考虑。
  (三)新农村建设:基层政权建设、经济合作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需要发挥城市统筹各种资源的能力,让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流向农村,这样才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加大城市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应该把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教科文卫)、基层政权建设统筹考虑。
  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处理好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的关系;
  建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在市场的谈判地位;
  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
  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支持和帮助。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异较大,目前农村社会事业凋零,农业科技和农村文化生活几成空白,原有合作医疗制度崩溃后新型农村医疗亟待重建。
  要把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结合起来,二者不可偏废。基层政权和社会治理缺失会对国家稳定带来长远的隐患。
  在城镇化加速过程中,广大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权益的保护、公平正义的伸张和社会安定,仍是长期需要给以高度关注的问题。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狭隘地理解为大建基础设施的“撒钱运动”,也不能片面地把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理解为仅仅是“精简政府”、“撤乡并镇”,或仅仅是一个基层民主问题。应该包含基层党和政权的建设,群众监督、群众参与等系列问题。农村的“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将这些内容包括在内,全面认识。建议城乡统筹工作,应抽调较大干部力量支援农村,协助加强政权建设和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
  (四)在进行城乡统筹试点过程中,加强全国统筹的观念
  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村经济社会关系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等问题,是互相影响的。建议加强“总体观”和“相互影响”的研究,这样可以使我们在规划和推行地区和局部的制度创新时,更好地与整体的需要配合,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这应该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五个统筹”的本来意义。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
其他文献
本文以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孔子学院的典型代表及2011年度先进孔子学院为案例,结合孔子学院的承办经验,对“孔子学院如何实现特色发展”进行解读与例证,以促进各孔子学院对自
最近,ATOFINA的子公司——石油集团Tota1FinaElf的化学部门——Atoglas在位于法国巴黎附近的Cerdato的研究开发中心启动了一条完整的DVD复制线,用于丙烯酸片基用途的研究。
墨盒如同彩色喷墨打印机的“心脏”,通过对HP公司的2款墨盒的测试,我们将体会到HP彩色喷墨打印机“心脏”的强劲动力。 Cartridges As the “heart” of color inkjet print
采用水热法合成一个新的K/Pd/Se四金属硒化物.K4Pd12Se20(Ⅰ)通过K2PdCl4,K2Se2以及六次甲基四胺(HMT)在110℃以1∶4∶2摩尔比水热反应制得.黑色晶体(Ⅰ)不溶于水和多数有机
A mixing-precipit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modified coalescence-redispersion model was presented to describe the flow,mixing,nucleation and growth in a rotating
故事反映了中国大多数爱滋病人的悲惨遭遇,通过对这些善良无知的人的染病经过和染病后不同的反应来体现中国西北农村的贫穷、闭塞与落后,以此来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那些挣扎在
在新加坡出版的《南洋周刊》1939年7月24日第55期,刊载了夏衍的一篇文章《中国电影到海外去》。作者开头说:在今年四月出版的日本电影杂志《映画评论》里,有一个“日本电影海
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方面。在化学教学宏观的视野下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需要一线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不断探究。本文将从化学实验的视角来
多年来,周遂成带领公司全体员工弘扬艰苦创业、勤俭办厂精神,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信息为手段,以打造品牌为战略,以强化管理为措施,以技术创新为突
燃油的喷雾燃烧过程是热动力工程中主要工作过程。它与柴油机的经济性、动力性、排气特性、噪声及强度等都有直接关系,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发动机的综合性能。 The fuel s